03.05 战斗机飞行员是怎么知道自己被导弹锁定的?

武器菌


在二代机的时候战斗机的预警系统还真的可以判断出对方何时射出导弹。在火控雷达照射战机的时候战机上的接收机可以接受对方火控雷达信号,对方发射导弹的一瞬间火控雷达会极短的断一下信号。这其实并不是不是什么火控雷达的拥有特性而是当时的战斗机电源功率都比较小在发射导弹的时候利用电激发会产生电子回路上的断电现象。不过这种断电就百分之几秒而已。在导弹预警装置就检测到这么一点点时隙候就会持续不断的告警。

在三代机的上面航电都有了改进火控雷达照射不会有这个0.0几秒的时隙,因此战机不会知道对方到底发射没发射导弹。

一般保守的做法就是火控雷达照射即认为是导弹来袭,战机需要在这个时候做出机动去规避导弹。

我们现在说的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来袭。

对于红外制导导弹,早早年间都是靠眼睛看的。没有办法去用无线电接受装置来判别导弹的来袭。

在近些年战机也发展出远红外预警装置可以有效的判别导弹来袭

这是阵风战斗机上的导弹预警红外探测器

探测器图像如图。当系统计算机在视野中发现快速移动的红外特征目标来袭后就会向飞行员报警。

所以说有的答主所说战机不知道导弹来袭是不全面的说法。

在飞行员发现导弹来袭的时候一般的情况下会立即的做出反应——抛射红外/雷达诱饵、做出大角度离轴机动。


军武数据库


没玩过模拟的朋友不太清楚,我大概解释一下。对于主动制导和半主动的导弹都是利用雷达波反射信号跟踪目标,当我方战机被雷达波照射时,装设在战机机翼,腹部,机背,垂尾上全波段预警天线会接收到敌方雷达波,雷达在扫描时雷达波是间断的(因为雷达天线是不断转动的),当敌方发射雷达制导导弹时需要雷达天线指向目标,雷达波就变为连续照射,这时报警雷达会连续报警,如果对方发射主动制导导弹,导弹自带的雷达也是指向目标连续照射(通常导弹自带雷达的雷达波频率和波长和载机不同)这时预警天线能够分辨和判断。你能够知道对方导弹已经锁定你或者已经发射,但对于半主动制导的导弹你只能知道对方机载雷达锁定你,但是否发射导弹和什么时候发射你无法判断。另外如果是红外制导导弹锁定你你是没法知道的,对方什么时候发射你也没法知道。电影里己方雷达能够显示对方导弹,这分为两种情况,导弹在你机载雷达的扫描范围,或者是友机或预警机通过数据链发送到你的机载计算机你才能看到对方导弹,如果说没有预警机没有电子吊仓,没有大量友机。对方在你六点方向发射半主动或红外导弹,这个真的你自求多福吧。防御手段呢第一尽量让对方战机始终在你的前半球,第二使用电子干扰器(吊仓),干扰对方火控雷达使其失效,第三释放铝箔干扰(诱骗),第四机动规避,机载导弹的发动机工作时间都很短,也就是说导弹的机动能量储备很少,你做机动迫使导弹也不断改变姿态消耗它的能量。都无效的话,在被击中之前跳伞吧。电影里一枚导弹喷着火冒着烟追飞机十几分钟!那都是骗人的!没有一种对空导弹的发动机能够连续工作十几分钟的!包括地空导弹!


原装羚羊


影视作品中,驾驶战斗机的飞行员在遇到危机时刻,机舱内总会亮起红灯,提示飞机已被敌人锁定,战斗机又没有后视镜,是怎么知道自己被锁定的呢?

其实,这都依赖于战斗机装备的自卫感应系统,可以侦测包括雷达、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等跟踪信号。

首先,是用于探测自己是否被对方锁定的雷达告警接收机,假如飞机在飞行过程中,被敌方火控雷达照射到,报警器就会发出警报,提醒飞行员进行摆脱机动,在适当的时机抛射红外、雷达诱饵进行规避。

其实,这就好比两架飞机,在高空中用雷达打了个照面,确认过眼神,不是自己人,被照的一方也就暴露了自己的位置,这个时候,当然是拔腿就跑了。

另一方面,现代的某些战斗机上,还会装备导弹逼近传感器,假如对方已经发射导弹,还能通过对导弹的尾焰探测,让机载的防御系统提前进行防御干扰,如发射干扰弹、电子干扰等,增加逃生的概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战斗机之间的比拼,已经不仅仅是拼炮火那么简单了,更重要的是雷达、定位、预警等高端技术之间的较量。

导弹来了,光靠打转向、按双闪、语音导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正所谓先手为王,只有做到在技术上领先对方一步,才能先发制人,不被对方锁定!


找靓机科普君


因为在现代军用飞机上,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军用电子系统,这就是雷达预警接收器。它也是现代军机上面最基本的电子作战装备。雷达预警接收器对特定的无线电讯号持续监听,当具有威胁的讯号出现时,雷达预警接收器会警告使用者并且显示相关的资料。雷达预警接收器是协助飞行员在现代精密防空系统威胁下生存不可缺少的帮手。

靠近F-16战机机头的鼓包内就是雷达预警接收器的天线

雷达预警接收器需要接收来自各个方向的讯号,因此很难以小型单一天线达到全空域的涵盖目的。最常见的安装位置包括机头附近,机翼翼端或者是翼根两侧,机尾附近以及垂直安定面的上方。许多飞机在机身两侧有深色鼓起的流线形状的突起物,或者是在机翼翼端等等,都可能包含雷达警告接收器的天线。

在飞机座舱内部,飞行员的前方会有小型的专用显示幕,这个显示幕与雷达显示幕式分开设置的,当具有威胁性的讯号出现时,显示幕上会根据讯号的特性和方位,以不同的数字与符号加以标示,提醒飞行员注意。

雷达预警接收器座舱内的显示屏

现役的雷达预警接收器多半有一个中央控制电脑,电脑除了处理接收到的讯号之外,还会根据讯号使用频率和特性,与电脑内部的数据库相比较,如果有找到符合的系统资料,显示幕上就能够更精确的提供威胁的资讯,同时控制电脑能够更精确的判断讯号的位置与距离。然而,电脑的记忆容量有限,当新系统不断出现的时候,在更换硬件前,只好先将比较旧或者是被判定在任务执行地区不会出现的雷达系统资料删除。这种做法曾经发生过问题,导致一架美国空军的F-16上的接受器无法判断讯号而被击落。

新发展的趋势包括与低可侦测性飞机外型上的配合,与雷达和其他显示器整合资讯与显示。具有更高的侦测以及方位标示能力。根据目前公开的资料显示,F-22上的雷达警告接收器在某些场合下,能够提供敌机的资料以供直接发射AIM-120空对空导弹,而无需使用机上的雷达。

另外就是,飞行员在知道自己被锁定的时候,是被敌方战机雷达锁定,而非敌方导弹。


飞机永动机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纠正一个概念,战斗机被导弹锁定的说法其实是不太严谨的。严格意义上的战斗机被锁定并非指被导弹锁定,而是被敌方战机的火控雷达锁定。当然,对于主动雷达制导的导弹,导弹引导雷达从扫描模式,切换到单目标跟踪模式,也可以认为是飞机被导弹锁定。

接下来,我们再先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锁定?雷达锁定目标就是指在一段持续时间、准确地得到目标的方位、距离、速度。以F-16战斗机的AN/APG-66V3A雷达为例,在锁定时发射的雷达信号与搜索模式有显著区别。

我们常在电影中看到战斗机被对方雷达锁定后,会有明显的显示。其实在真实情况中,我军也有电子战部队(从总部到下属的基层部队分队),用于侦查和截获敌军电磁信号,包括雷达、通信、数据链、网络。在长期的积累中,可以分析出敌军雷达各种工作模式的信号模式及特征,乃至能精确到雷达个体。

电子战部队根据获取并整理出的数据,会装定进战斗机的电子战吊舱或机载设备(ECM)。因为在实战乃至平时训练中,电磁空间有N多种电磁信号,多到一架战斗机不可能实时准确分析。所以战斗机的ECM只对检测到的信号中筛选里面存在有威胁的信号响应。一旦ECM发现高威胁级别的敌方雷达信号(比如战斗机火控雷达锁定),就会立即向飞行员告警。

或许就有人会问了,如果被没有见过的雷达锁定怎么办?其实现在能上台面的机载自卫电子战装备,都有内置算法,可以根据雷达信号的模式(比如载频,PRI,PW,扫描周期)判断威胁度。如果符合一定条件,也会向飞行员告警有不明信号。


迷彩虎军事




先说答案:战斗机飞行员是根据“导弹逼近告警系统”的提示(报警),来确认自己是否已被导弹锁定的。该系统的报警装置会根据来袭导弹不同的状态,自动发出报警:发出不同的音响信号,同时告警灯也会亮起。



安装在
机尾的
导弹告警装置

导弹逼近告警系统又被叫做:导弹发射告警系统、导弹来袭告警系统。也可以叫它:导弹告警装置、导弹告警机。名字比较多,都是一种东西:当有导弹来袭时,向飞行员发出警报。

现代战机都装有一套完整的导弹逼近告警系统,具备全向告警能力——能够探测到来自飞机任一方向的来袭导弹,并发出警报。这套系统可以探测到来袭导弹的雷达、红外、激光、紫外等信号,并向飞行员发出警报。该系统还能侦测到来袭导弹的方位和高度等,提醒飞行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摆脱敌方导弹的威胁:释放干扰弹、大机动规避等。
歼10B战斗机垂尾根部的光电探测器

事实上不仅是在战斗机上装有这种导弹来袭告警系统,其它军用飞机大多数也都装有。比如:轰炸机、反潜机、武装直升机、还有运输机等等。普通的民用飞机基本上都不装备这种装置,目前来看,只有一个国家的民用客机装备了该装置。




随着导弹技术的进步、性能的提高,光凭飞行员根本就无法判断出是否有敌方导弹来袭,后来就诞生了导弹来袭告警系统。老式的导弹来袭告警系统,只能向飞行员提供导弹来袭的方向,对于导弹的高度、距离却无法提供。早期的幻影2000、苏27的早期生产型等等,那时的战机的告警系统都差不多,只能向飞行员提供导弹来袭方向。当然了,现在的苏27、幻影2000早已经更新了这种装置。
歼11B机尾的导弹告警装置


有人说“导弹告警系统,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这种装置,那肯定是:万万不行的:至少不至于导弹都要击中了,飞行员还一无所知。

现在的导弹来袭告警系统包含多个探测装置:机头、机翼、机尾等方向都装有不同类型的探测器。这些探测器又分为雷达、 红外、激光探测器。早期的红外探测器容易受其他热源影响而发出假警,现在都是与雷达组成双模警戒接收机,进行双重探测。


儒道之主


在众多有战斗机题材的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飞行员在发现自己被敌方导弹锁定之后,运用各种巧妙的逃生手段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极具视觉效果,那么在现实中战机飞行员是怎么发现自己被敌人或者导弹锁定了呢?

其实战斗机被锁定以后,飞行员有一个本领,那就是通过机上的电子设备可以预警是否已经被敌方的战机锁定,这就是事先察觉的能力了,在敌方导弹还未发射的时候就已经被设备警告,然后开始做出应对,诸如抛射诱饵弹,利用俯冲、拉起等飞行技巧拜托被锁定的状态,正是因为有告警系统这一神器,所以往往被锁定的飞行员也能逃出生天,令人拍手叫绝。

当然,也会有飞行员没有察觉已经被敌人雷达锁定的情况,而这时飞机就面临被导弹直接攻击的危险了,这时飞行员就要依靠飞机上的探测器来推断是否有导弹靠近飞机,当导弹靠近飞机时,探测器会通过一些感应感知导弹,同时飞机的警报器会响起来提醒飞行员导弹来袭,飞行员就会通过释放干扰弹等手段尝试脱险。

只有非常先进,顶尖的飞机才会有完整,成熟的反锁手段,很多飞机都没有类似的东西,但是随着反锁越来越被重视,各国的战机都开始有了向这方面发展的趋势。


楠竹一


战斗机在作战的时候,用于自卫的一般有一套很重要的设备,叫做告警系统。这个系统的用途就是当战斗机被敌人发现、跟踪以及攻击的时候,能够及时发出警报,提醒飞行员采取应对措施。发现导弹锁定只是其中的一项功能而已。

最早的告警系统只有雷达告警系统,其实就是个雷达接收机,当飞机被雷达波照射的时候,接收机就会接收到雷达波,并向飞行员告警。应该说,这种告警装置还存在很多缺点,比如说雷达接收机只能接收特定波段的雷达,超过接收范围的雷达波,告警机就不会有反应,同时这种设备也只是一种被动的装置。当然,现代战斗机上的告警系统就复杂得多,除了多波段的雷达告警设备以外,还会有红外、紫外告警设备,专门用来探测靠近自己的敌方导弹。

回到题主的问题,事实上,导弹锁定目标一般都是在攻击的最后阶段了。根据导弹制导方式的不同,最后阶段的锁定方式也不同。对于格斗导弹来说,末端锁定的一般是目标飞机的红外特征,这种锁定是被动的,战斗机也无法知道是否被锁定了。对于中距导弹来说,末端除了类似格斗导弹的红外制导以外,还有半主动雷达制导和主动雷达指导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下,飞机的雷达告警装置都能接收到制导雷达的雷达波,并且通过数据库比对就能判定出大概的型号。

事实上,一般情况下战斗机飞行员也不会要等到确定被敌方导弹锁定才采取行动。现代战斗机的雷达告警装置会储存很多不同的雷达信号,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只要接收到敌方持续的雷达信号,就能判定自己已被发现和跟踪,这个时候就会开始采取应对措施。而对于靠近的导弹,一般也不会依赖判定是否被锁定,只要发现地方发射了导弹,战斗机飞行员一般就会开始采取应对措施,比如抛射干扰弹、打开干扰机、采取规避动作等。T


联合防务


图注:法国“阵风”战斗机机身遍布的各种雷达或光电告警系统天线位置示意图

战斗机飞行中,飞行员有一个亲密“战友”,它就是雷达告警系统,这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语音伙伴”会及时告诉飞行员,战机是否已被导弹锁定。

雷达告警系统发挥这个重要作用,是由两个要素作为基础的。

首先,雷达告警装置有一个数据库,存储各种重要电子信号,尤其是潜在敌手国家雷达和导弹的电子信号。收集这些七七八八的各种信号,不是一日之功能完成的事情,平时需要出动包括电子战飞机、情报侦察船之类的平台,长年累月奔波在空中和海上,一点一滴地收集,通过长期的侦收积累从而发现它们的很多细微特征,包括它们辐射出的信号在发射频率、脉冲宽度、调制方式等方面的特点,然后条分缕析地辨认、识别和归类,最终将每一种信号与特定的雷达或导弹型号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其次,雷达告警装置在战机飞行期间始终侦测周围电子信号,并将它们与预存的电子信号数据库进比对,即时将比对结果处理出来,从中筛选出“危险情况”报告给飞行员。

举个例子,如果通过长期侦察,知道了F-16战斗机上的火控雷达——AN/APG-66的信号特征,而在某一次战役中,侦察设备临时截获了一个信号,经与数据库比对,发现此时的截获信号与AN/APG-66雷达的信号特征相符,而这种雷达一般是装在F-16战斗机上,所以就可以判定这架飞机是F-16。

至于F-16是不是已经作出导弹攻击的准备,雷达告警装置当然可以进行准确的判断,因为战斗机雷达当前是处于发射导弹前的制导状态,还是搜索或跟踪状态,不同状态下雷达信号特征是不一样的,这些细微的区别都逃不脱雷达告警装置侦察系统的“火眼金睛”,因此,战斗机飞行员当然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已被导弹锁定。


兵工科技


在我们平时看到的军事类电影中,如果出现空战的镜头时,常常会看到主角的战斗机一被反派瞄准发射导弹,就会发出滴滴滴的紧急报警声。很多人就会误以为这是导弹锁定了战斗机,但是现实情况并不都是这样的。在这里我给大家解释一下。

战斗机雷达告警接受系统

空战中雷达与导弹的工作原理。

一般情况下,在现代战争中,战斗机之间发生空战时,基本上首选使用导弹来攻击敌机,那么在攻击敌机的时候,己方的战斗机就需要用火控雷达去扫描锁定敌机。等锁定好以后,再发射导弹,才可以击落敌机。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机是怎么会发现自己驾驶的战斗机已经被别人锁定了呢?这是因为在现代战斗机身上往往都会装备雷达告警接收机。

这种仪器的主要作用就是接收敌机雷达发射出来的雷达波,接收到了雷达波之后会立刻报警,向飞行员表明本机已经在敌方火控雷达的照射范围之内,随时有可能会被敌方发射导弹攻击,需要飞行员立刻进行战术机动,以躲开对方战斗机雷达的照射范围。

只要躲开了雷达的照射,对方的战斗机自然就无法锁定本机,发射出去的导弹也会因为丢失目标而失去作用。

天空中“矛与盾”的较量

这种空战的战斗方式,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比较流行,那个时候的空战需要战斗机的火控雷达持续的照射敌方战斗机,以保证能够正确引导导弹命中目标。

AIM-7麻雀空对空导弹

比如美国早期研制的“AIM-7麻雀I型”空对空导弹就是这种类型的导弹。但是这种导弹攻击模式因为需要战斗机长期照射敌机,不仅在作战上很不方面,而且因为机动受到限制,很容易引来其他敌机的攻击。

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纷纷都研制出了新型的主动式空对空导弹,这种导弹自身就已经装备了主动式雷达导引头,可以自主发射雷达波照射敌机引导自己攻击敌机的导弹。

AIM-120阿姆拉姆空对空导弹

比如美国1991年服役的“AIM-120阿姆拉姆”中程空对空导弹,就是采用的是以末段主动制导为主的复合制导方式,这种导弹在发射以后就可以不需要机载雷达照射目标和给导弹传递信号,发射导弹后,载机可立即机动脱离。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发射后不管”导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