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戰鬥機飛行員是怎麼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的?

武器菌


在二代機的時候戰鬥機的預警系統還真的可以判斷出對方何時射出導彈。在火控雷達照射戰機的時候戰機上的接收機可以接受對方火控雷達信號,對方發射導彈的一瞬間火控雷達會極短的斷一下信號。這其實並不是不是什麼火控雷達的擁有特性而是當時的戰鬥機電源功率都比較小在發射導彈的時候利用電激發會產生電子迴路上的斷電現象。不過這種斷電就百分之幾秒而已。在導彈預警裝置就檢測到這麼一點點時隙候就會持續不斷的告警。

在三代機的上面航電都有了改進火控雷達照射不會有這個0.0幾秒的時隙,因此戰機不會知道對方到底發射沒發射導彈。

一般保守的做法就是火控雷達照射即認為是導彈來襲,戰機需要在這個時候做出機動去規避導彈。

我們現在說的是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的來襲。

對於紅外製導導彈,早早年間都是靠眼睛看的。沒有辦法去用無線電接受裝置來判別導彈的來襲。

在近些年戰機也發展出遠紅外預警裝置可以有效的判別導彈來襲

這是陣風戰鬥機上的導彈預警紅外探測器

探測器圖像如圖。當系統計算機在視野中發現快速移動的紅外特徵目標來襲後就會向飛行員報警。

所以說有的答主所說戰機不知道導彈來襲是不全面的說法。

在飛行員發現導彈來襲的時候一般的情況下會立即的做出反應——拋射紅外/雷達誘餌、做出大角度離軸機動。


軍武數據庫


沒玩過模擬的朋友不太清楚,我大概解釋一下。對於主動制導和半主動的導彈都是利用雷達波反射信號跟蹤目標,當我方戰機被雷達波照射時,裝設在戰機機翼,腹部,機背,垂尾上全波段預警天線會接收到敵方雷達波,雷達在掃描時雷達波是間斷的(因為雷達天線是不斷轉動的),當敵方發射雷達制導導彈時需要雷達天線指向目標,雷達波就變為連續照射,這時報警雷達會連續報警,如果對方發射主動制導導彈,導彈自帶的雷達也是指向目標連續照射(通常導彈自帶雷達的雷達波頻率和波長和載機不同)這時預警天線能夠分辨和判斷。你能夠知道對方導彈已經鎖定你或者已經發射,但對於半主動制導的導彈你只能知道對方機載雷達鎖定你,但是否發射導彈和什麼時候發射你無法判斷。另外如果是紅外製導導彈鎖定你你是沒法知道的,對方什麼時候發射你也沒法知道。電影裡己方雷達能夠顯示對方導彈,這分為兩種情況,導彈在你機載雷達的掃描範圍,或者是友機或預警機通過數據鏈發送到你的機載計算機你才能看到對方導彈,如果說沒有預警機沒有電子吊倉,沒有大量友機。對方在你六點方向發射半主動或紅外導彈,這個真的你自求多福吧。防禦手段呢第一儘量讓對方戰機始終在你的前半球,第二使用電子干擾器(吊倉),干擾對方火控雷達使其失效,第三釋放鋁箔干擾(誘騙),第四機動規避,機載導彈的發動機工作時間都很短,也就是說導彈的機動能量儲備很少,你做機動迫使導彈也不斷改變姿態消耗它的能量。都無效的話,在被擊中之前跳傘吧。電影裡一枚導彈噴著火冒著煙追飛機十幾分鍾!那都是騙人的!沒有一種對空導彈的發動機能夠連續工作十幾分鐘的!包括地空導彈!


原裝羚羊


影視作品中,駕駛戰鬥機的飛行員在遇到危機時刻,機艙內總會亮起紅燈,提示飛機已被敵人鎖定,戰鬥機又沒有後視鏡,是怎麼知道自己被鎖定的呢?

其實,這都依賴於戰鬥機裝備的自衛感應系統,可以偵測包括雷達、紅外線、紫外線、激光等跟蹤信號。

首先,是用於探測自己是否被對方鎖定的雷達告警接收機,假如飛機在飛行過程中,被敵方火控雷達照射到,報警器就會發出警報,提醒飛行員進行擺脫機動,在適當的時機拋射紅外、雷達誘餌進行規避。

其實,這就好比兩架飛機,在高空中用雷達打了個照面,確認過眼神,不是自己人,被照的一方也就暴露了自己的位置,這個時候,當然是拔腿就跑了。

另一方面,現代的某些戰鬥機上,還會裝備導彈逼近傳感器,假如對方已經發射導彈,還能通過對導彈的尾焰探測,讓機載的防禦系統提前進行防禦干擾,如發射干擾彈、電子干擾等,增加逃生的概率。

隨著科技的發展,戰鬥機之間的比拼,已經不僅僅是拼炮火那麼簡單了,更重要的是雷達、定位、預警等高端技術之間的較量。

導彈來了,光靠打轉向、按雙閃、語音導航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正所謂先手為王,只有做到在技術上領先對方一步,才能先發制人,不被對方鎖定!


找靚機科普君


因為在現代軍用飛機上,有一個不可或缺的軍用電子系統,這就是雷達預警接收器。它也是現代軍機上面最基本的電子作戰裝備。雷達預警接收器對特定的無線電訊號持續監聽,當具有威脅的訊號出現時,雷達預警接收器會警告使用者並且顯示相關的資料。雷達預警接收器是協助飛行員在現代精密防空系統威脅下生存不可缺少的幫手。

靠近F-16戰機機頭的鼓包內就是雷達預警接收器的天線

雷達預警接收器需要接收來自各個方向的訊號,因此很難以小型單一天線達到全空域的涵蓋目的。最常見的安裝位置包括機頭附近,機翼翼端或者是翼根兩側,機尾附近以及垂直安定面的上方。許多飛機在機身兩側有深色鼓起的流線形狀的突起物,或者是在機翼翼端等等,都可能包含雷達警告接收器的天線。

在飛機座艙內部,飛行員的前方會有小型的專用顯示幕,這個顯示幕與雷達顯示幕式分開設置的,當具有威脅性的訊號出現時,顯示幕上會根據訊號的特性和方位,以不同的數字與符號加以標示,提醒飛行員注意。

雷達預警接收器座艙內的顯示屏

現役的雷達預警接收器多半有一箇中央控制電腦,電腦除了處理接收到的訊號之外,還會根據訊號使用頻率和特性,與電腦內部的數據庫相比較,如果有找到符合的系統資料,顯示幕上就能夠更精確的提供威脅的資訊,同時控制電腦能夠更精確的判斷訊號的位置與距離。然而,電腦的記憶容量有限,當新系統不斷出現的時候,在更換硬件前,只好先將比較舊或者是被判定在任務執行地區不會出現的雷達系統資料刪除。這種做法曾經發生過問題,導致一架美國空軍的F-16上的接受器無法判斷訊號而被擊落。

新發展的趨勢包括與低可偵測性飛機外型上的配合,與雷達和其他顯示器整合資訊與顯示。具有更高的偵測以及方位標示能力。根據目前公開的資料顯示,F-22上的雷達警告接收器在某些場合下,能夠提供敵機的資料以供直接發射AIM-120空對空導彈,而無需使用機上的雷達。

另外就是,飛行員在知道自己被鎖定的時候,是被敵方戰機雷達鎖定,而非敵方導彈。


飛機永動機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糾正一個概念,戰鬥機被導彈鎖定的說法其實是不太嚴謹的。嚴格意義上的戰鬥機被鎖定並非指被導彈鎖定,而是被敵方戰機的火控雷達鎖定。當然,對於主動雷達制導的導彈,導彈引導雷達從掃描模式,切換到單目標跟蹤模式,也可以認為是飛機被導彈鎖定。

接下來,我們再先了解一下到底什麼是鎖定?雷達鎖定目標就是指在一段持續時間、準確地得到目標的方位、距離、速度。以F-16戰鬥機的AN/APG-66V3A雷達為例,在鎖定時發射的雷達信號與搜索模式有顯著區別。

我們常在電影中看到戰鬥機被對方雷達鎖定後,會有明顯的顯示。其實在真實情況中,我軍也有電子戰部隊(從總部到下屬的基層部隊分隊),用於偵查和截獲敵軍電磁信號,包括雷達、通信、數據鏈、網絡。在長期的積累中,可以分析出敵軍雷達各種工作模式的信號模式及特徵,乃至能精確到雷達個體。

電子戰部隊根據獲取並整理出的數據,會裝定進戰鬥機的電子戰吊艙或機載設備(ECM)。因為在實戰乃至平時訓練中,電磁空間有N多種電磁信號,多到一架戰鬥機不可能實時準確分析。所以戰鬥機的ECM只對檢測到的信號中篩選裡面存在有威脅的信號響應。一旦ECM發現高威脅級別的敵方雷達信號(比如戰鬥機火控雷達鎖定),就會立即向飛行員告警。

或許就有人會問了,如果被沒有見過的雷達鎖定怎麼辦?其實現在能上臺面的機載自衛電子戰裝備,都有內置算法,可以根據雷達信號的模式(比如載頻,PRI,PW,掃描週期)判斷威脅度。如果符合一定條件,也會向飛行員告警有不明信號。


迷彩虎軍事




先說答案:戰鬥機飛行員是根據“導彈逼近告警系統”的提示(報警),來確認自己是否已被導彈鎖定的。該系統的報警裝置會根據來襲導彈不同的狀態,自動發出報警:發出不同的音響信號,同時告警燈也會亮起。



安裝在
機尾的
導彈告警裝置

導彈逼近告警系統又被叫做:導彈發射告警系統、導彈來襲告警系統。也可以叫它:導彈告警裝置、導彈告警機。名字比較多,都是一種東西:當有導彈來襲時,向飛行員發出警報。

現代戰機都裝有一套完整的導彈逼近告警系統,具備全向告警能力——能夠探測到來自飛機任一方向的來襲導彈,併發出警報。這套系統可以探測到來襲導彈的雷達、紅外、激光、紫外等信號,並向飛行員發出警報。該系統還能偵測到來襲導彈的方位和高度等,提醒飛行員及時採取相應措施,擺脫敵方導彈的威脅:釋放干擾彈、大機動規避等。
殲10B戰鬥機垂尾根部的光電探測器

事實上不僅是在戰鬥機上裝有這種導彈來襲告警系統,其它軍用飛機大多數也都裝有。比如:轟炸機、反潛機、武裝直升機、還有運輸機等等。普通的民用飛機基本上都不裝備這種裝置,目前來看,只有一個國家的民用客機裝備了該裝置。




隨著導彈技術的進步、性能的提高,光憑飛行員根本就無法判斷出是否有敵方導彈來襲,後來就誕生了導彈來襲告警系統。老式的導彈來襲告警系統,只能向飛行員提供導彈來襲的方向,對於導彈的高度、距離卻無法提供。早期的幻影2000、蘇27的早期生產型等等,那時的戰機的告警系統都差不多,只能向飛行員提供導彈來襲方向。當然了,現在的蘇27、幻影2000早已經更新了這種裝置。
殲11B機尾的導彈告警裝置


有人說“導彈告警系統,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這種裝置,那肯定是:萬萬不行的:至少不至於導彈都要擊中了,飛行員還一無所知。

現在的導彈來襲告警系統包含多個探測裝置:機頭、機翼、機尾等方向都裝有不同類型的探測器。這些探測器又分為雷達、 紅外、激光探測器。早期的紅外探測器容易受其他熱源影響而發出假警,現在都是與雷達組成雙模警戒接收機,進行雙重探測。


儒道之主


在眾多有戰鬥機題材的電影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飛行員在發現自己被敵方導彈鎖定之後,運用各種巧妙的逃生手段一次又一次化險為夷,極具視覺效果,那麼在現實中戰機飛行員是怎麼發現自己被敵人或者導彈鎖定了呢?

其實戰鬥機被鎖定以後,飛行員有一個本領,那就是通過機上的電子設備可以預警是否已經被敵方的戰機鎖定,這就是事先察覺的能力了,在敵方導彈還未發射的時候就已經被設備警告,然後開始做出應對,諸如拋射誘餌彈,利用俯衝、拉起等飛行技巧拜託被鎖定的狀態,正是因為有告警系統這一神器,所以往往被鎖定的飛行員也能逃出生天,令人拍手叫絕。

當然,也會有飛行員沒有察覺已經被敵人雷達鎖定的情況,而這時飛機就面臨被導彈直接攻擊的危險了,這時飛行員就要依靠飛機上的探測器來推斷是否有導彈靠近飛機,當導彈靠近飛機時,探測器會通過一些感應感知導彈,同時飛機的警報器會響起來提醒飛行員導彈來襲,飛行員就會通過釋放干擾彈等手段嘗試脫險。

只有非常先進,頂尖的飛機才會有完整,成熟的反鎖手段,很多飛機都沒有類似的東西,但是隨著反鎖越來越被重視,各國的戰機都開始有了向這方面發展的趨勢。


楠竹一


戰鬥機在作戰的時候,用於自衛的一般有一套很重要的設備,叫做告警系統。這個系統的用途就是當戰鬥機被敵人發現、跟蹤以及攻擊的時候,能夠及時發出警報,提醒飛行員採取應對措施。發現導彈鎖定只是其中的一項功能而已。

最早的告警系統只有雷達告警系統,其實就是個雷達接收機,當飛機被雷達波照射的時候,接收機就會接收到雷達波,並向飛行員告警。應該說,這種告警裝置還存在很多缺點,比如說雷達接收機只能接收特定波段的雷達,超過接收範圍的雷達波,告警機就不會有反應,同時這種設備也只是一種被動的裝置。當然,現代戰鬥機上的告警系統就複雜得多,除了多波段的雷達告警設備以外,還會有紅外、紫外告警設備,專門用來探測靠近自己的敵方導彈。

回到題主的問題,事實上,導彈鎖定目標一般都是在攻擊的最後階段了。根據導彈制導方式的不同,最後階段的鎖定方式也不同。對於格鬥導彈來說,末端鎖定的一般是目標飛機的紅外特徵,這種鎖定是被動的,戰鬥機也無法知道是否被鎖定了。對於中距導彈來說,末端除了類似格鬥導彈的紅外製導以外,還有半主動雷達制導和主動雷達指導兩種方式。這兩種方式下,飛機的雷達告警裝置都能接收到制導雷達的雷達波,並且通過數據庫比對就能判定出大概的型號。

事實上,一般情況下戰鬥機飛行員也不會要等到確定被敵方導彈鎖定才採取行動。現代戰鬥機的雷達告警裝置會儲存很多不同的雷達信號,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只要接收到敵方持續的雷達信號,就能判定自己已被發現和跟蹤,這個時候就會開始採取應對措施。而對於靠近的導彈,一般也不會依賴判定是否被鎖定,只要發現地方發射了導彈,戰鬥機飛行員一般就會開始採取應對措施,比如拋射干擾彈、打開干擾機、採取規避動作等。T


聯合防務


圖注:法國“陣風”戰鬥機機身遍佈的各種雷達或光電告警系統天線位置示意圖

戰鬥機飛行中,飛行員有一個親密“戰友”,它就是雷達告警系統,這位“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語音夥伴”會及時告訴飛行員,戰機是否已被導彈鎖定。

雷達告警系統發揮這個重要作用,是由兩個要素作為基礎的。

首先,雷達告警裝置有一個數據庫,存儲各種重要電子信號,尤其是潛在敵手國家雷達和導彈的電子信號。收集這些七七八八的各種信號,不是一日之功能完成的事情,平時需要出動包括電子戰飛機、情報偵察船之類的平臺,長年累月奔波在空中和海上,一點一滴地收集,通過長期的偵收積累從而發現它們的很多細微特徵,包括它們輻射出的信號在發射頻率、脈衝寬度、調製方式等方面的特點,然後條分縷析地辨認、識別和歸類,最終將每一種信號與特定的雷達或導彈型號建立一一對應的關係。

其次,雷達告警裝置在戰機飛行期間始終偵測周圍電子信號,並將它們與預存的電子信號數據庫進比對,即時將比對結果處理出來,從中篩選出“危險情況”報告給飛行員。

舉個例子,如果通過長期偵察,知道了F-16戰鬥機上的火控雷達——AN/APG-66的信號特徵,而在某一次戰役中,偵察設備臨時截獲了一個信號,經與數據庫比對,發現此時的截獲信號與AN/APG-66雷達的信號特徵相符,而這種雷達一般是裝在F-16戰鬥機上,所以就可以判定這架飛機是F-16。

至於F-16是不是已經作出導彈攻擊的準備,雷達告警裝置當然可以進行準確的判斷,因為戰鬥機雷達當前是處於發射導彈前的制導狀態,還是搜索或跟蹤狀態,不同狀態下雷達信號特徵是不一樣的,這些細微的區別都逃不脫雷達告警裝置偵察系統的“火眼金睛”,因此,戰鬥機飛行員當然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已被導彈鎖定。


兵工科技


在我們平時看到的軍事類電影中,如果出現空戰的鏡頭時,常常會看到主角的戰鬥機一被反派瞄準發射導彈,就會發出滴滴滴的緊急報警聲。很多人就會誤以為這是導彈鎖定了戰鬥機,但是現實情況並不都是這樣的。在這裡我給大家解釋一下。

戰鬥機雷達告警接受系統

空戰中雷達與導彈的工作原理。

一般情況下,在現代戰爭中,戰鬥機之間發生空戰時,基本上首選使用導彈來攻擊敵機,那麼在攻擊敵機的時候,己方的戰鬥機就需要用火控雷達去掃描鎖定敵機。等鎖定好以後,再發射導彈,才可以擊落敵機。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本機是怎麼會發現自己駕駛的戰鬥機已經被別人鎖定了呢?這是因為在現代戰鬥機身上往往都會裝備雷達告警接收機。

這種儀器的主要作用就是接收敵機雷達發射出來的雷達波,接收到了雷達波之後會立刻報警,向飛行員表明本機已經在敵方火控雷達的照射範圍之內,隨時有可能會被敵方發射導彈攻擊,需要飛行員立刻進行戰術機動,以躲開對方戰鬥機雷達的照射範圍。

只要躲開了雷達的照射,對方的戰鬥機自然就無法鎖定本機,發射出去的導彈也會因為丟失目標而失去作用。

天空中“矛與盾”的較量

這種空戰的戰鬥方式,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比較流行,那個時候的空戰需要戰鬥機的火控雷達持續的照射敵方戰鬥機,以保證能夠正確引導導彈命中目標。

AIM-7麻雀空對空導彈

比如美國早期研製的“AIM-7麻雀I型”空對空導彈就是這種類型的導彈。但是這種導彈攻擊模式因為需要戰鬥機長期照射敵機,不僅在作戰上很不方面,而且因為機動受到限制,很容易引來其他敵機的攻擊。

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世界各主要軍事強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紛紛都研製出了新型的主動式空對空導彈,這種導彈自身就已經裝備了主動式雷達導引頭,可以自主發射雷達波照射敵機引導自己攻擊敵機的導彈。

AIM-120阿姆拉姆空對空導彈

比如美國1991年服役的“AIM-120阿姆拉姆”中程空對空導彈,就是採用的是以末段主動制導為主的複合制導方式,這種導彈在發射以後就可以不需要機載雷達照射目標和給導彈傳遞信號,發射導彈後,載機可立即機動脫離。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發射後不管”導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