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蘇制坦克炮塔後面的圓桶作用是什麼?

羅上林


蘇制坦克炮塔後面的圓桶這種設計有很多缺點。

第一個缺點是,耳E軸上承載的火炮重量加上很厚的炮塔前裝甲的重量導致炮塔前部過重,當三車輛在側傾坡上時,火炮難以方向轉動。前蘇聯一直接受和使用這種不平衡的炮塔,而西方設計者在炮塔後部加了一個大尾艙,以消除上述的不平衡。最初利用大尾艙擱雜物,可是隨著耳軸承載重量的增加(如“豹”2坦克耳軸承重達4t)和大尾艙尺寸的相應增大,開始用大尾艙空間放置火控設備、三防設備和彈藥。大尾艙裡的彈藥被放在便於人工或自動裝填的位置,但這也是易被擊中的位置。為了彌補這個缺陷,在一些坦克的炮塔大尾艙與炮塔內其他部分之間裝了裝甲隔板,並且在大尾艙頂部安裝了較薄的洩壓板(用於將被引爆彈藥的爆炸氣體引出車外)。

第二個缺點是伸到車首前面的炮管部分較長,火炮難以在樹叢、建築群和其他障礙物當中迴轉;在迴轉中大尾艙也會超出車體側翼把很大的炮塔側面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

第三個缺點是,炮塔總成的重量(約20t)和轉動慣量過大,在捕捉突然出現的目標時,需要很大的驅動力才能使炮塔加速轉動。

更嚴重的是第四個缺點,炮塔正面尺寸太大,使炮塔成為敵人捕捉和射擊的明顯目標,而且在戰鬥中尺寸很大、防護又較薄弱的炮塔側面經常會暴露在敵人直射火力之下。據統計,在被炮彈擊毀的坦克中有70%擊中炮塔。在坦克與反坦克武器競相發展的過程中,常規炮塔坦克已變得越來越沉重和龐大,例如“豹”2改11、“梅卡瓦”3、“挑戰者” 2和M1A2坦克的重量都超過了60t。即使採用了自動裝填機的雙人炮塔坦克,如T-90,90式和“勒克萊爾”坦克的重量也達到50t~55t。其中M1坦克炮塔正面面積達到2.05m2,T-72坦克炮塔正面面積也達到1.5m2。這不但嚴重損害了坦克的戰略機動性與戰術推進機動性,而且增大了坦克被發現和被擊中的可能性,降低了坦克的戰場可用性。


總說裝甲


主要是平衡炮塔炮管的重心慣性,減輕炮塔軸承受力的不平衡。

在現代坦克時代電磁炮時代,反炮火雷達定位時代,炮管連打幾十發的情況大大減少,炮管發熱發紅的問題毫無意義,輕質炮管機動性好,電磁軌道炮管也可避免熱氣推送的發熱和散熱問題,做輕炮管與炮塔是戰場生存的硬道理,







星輝650


這個問題屬於軍迷的專利哈!不光蘇式坦克有,重型坦克各國都有考慮。圓桶是備用柴油桶。坦克在非公路行駛時,燃油消耗是非常大的。因此自備一些燃油是必須的。不是都能保證後勤補給時時都能跟的上。所以在非公路奔襲時一定要帶。



網絡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