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今年小麥減產因素假想

在今年的3月19號,我寫了一篇題為《2018是小麥產量“迴歸年》的博文,在被中國種業商務網轉載的同時,他們大膽的將題目又加入了博文中的半句話,變成了《2018是小麥產量“迴歸年” 減產幅度也會較為顯著》。博文中那句原話是“”說‘迴歸’是好聽。更實在一點,應該說,2018年將是近些年中,小麥減產幅度會較為顯著的一年。”

那篇博文、或說2018年小麥減產是我從當時幾個已經表現出來的現象而分析的,其中主要就是非常明顯、對小麥有非常不利影響的氣候因素,而後才是我們人為“順勢”的幫忙,以及政策調整的盲目與草率……

現在,我們從麥區各地獲得小麥收穫產量消息看,今年小麥減產已經成為了“定局”。且真的已經是“小麥減產幅度會較為顯著的一年”了。

對!就像是包括我在內的多數人分析的一樣,今年小麥減產構成因素是多方面的,這樣的分析看似沒錯兒,但我認為也還是屬於“片湯話”的範疇!因為,這樣的減產已經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和想象,它的表現要遠遠大於我在“博文”中說的“顯著”量級!這時,我們就不能再說那些不痛不癢、不負責任的“片湯話”了!這關乎到我們接下來與小麥育種和小麥生產、以及政策性調整依據的問題,我們不能稀裡糊塗、糊里糊塗的就這樣過去了、就這樣認可了!

昨天我在脫我的雜交穗,見到了不少與減產能夠聯繫到一起的現象,這些現象中,有些是我以前沒有見到或不多見的,就是爛、癟、小籽粒過多,所以我就在琢磨,今年小麥大減產的

主要原因該是什麼?

不是低溫,而是高溫!是在清明節前數天的高溫才造成了今年小麥的大減產。

而我們說的冬季氣溫偏低和倒春寒以及小麥灌漿期的高溫等雖然也是不利因素,但都是“次要”因素,而這些次要因素在常年也經常發生,屬於較常見“惡劣性”天氣。

為什麼是“不是低溫,而是高溫”?

第一,早春小麥“地上”和“地下”都不景氣 相對來說,2017~2018年的這個冬季較常年偏長,春季氣溫回升的緩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春天偏晚”。這種“春天偏晚”的氣候模式會使得小麥在春季生長遲緩,綠色製造面積相對減少,養分製造和積累都表現不足。而這些不足,又返回來結合溫度偏低影響了小麥春季最佳紮根期的紮根。這樣就形成了“地上”和“地下”都不景氣、需要“養”和“維護”的糟糕基礎局面。

第二,提前進入的幼穗分化期讓本就糟糕的局面變得更加糟糕

自三月中旬以後,氣溫猛地“飆升”,且持續時間較長,極值高溫另我們少見!這下完了,還沒來得及“養”或“維護”、基礎不好的小麥在高溫的脅迫下,不得不草草進入幼穗分化或幼穗加速發育期。我們知道,小麥一旦進入幼穗發育期,就標誌著到了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並進期,也叫營養“掠奪”或“競爭”期。這個時期,假如營養充足,營養“分配”還會照顧其根系的繼續長根和繼續擴展的綠色面積,但當“糧食”緊缺時,它們的營養分配就會偏向對“下一代”發育成長的“關照”。這樣不僅僅讓更多的分櫱退化成了“無效”,也影響了這一個關鍵時期的紮根和營養物質積累,更準確的說是營養物質的“透支”。

第三,總體糟糕的小麥灌漿形勢 我們知道,小麥灌漿期營養物質的來源有兩個方面:是小麥灌漿同期的“同化”;另一個就是小麥灌漿前期的積累。現在看,此時的同化受綠色面積不足、特別是根系基礎不好的影響,讓此時的吸收、運輸和“同化”都不順暢,在結合此時三天兩頭的高溫影響,會讓這個重要的灌漿物質來源數量大打折扣,這是今年籽粒灌漿不好的第一個原因。

小麥灌漿前期營養物質的積累是灌漿物質的第二個來源。我們上邊已經說了半天這個“糟糕”和那個“糟糕”了,這些“糟糕”都說的是前期營養物質積累不足,而這樣的不足,不僅會加速小麥灌漿期綠色器官內氮的迅速流失而影響此時的製造與同化,更是讓灌漿無法更多獲得前期植株積累營養物質的關鍵(也就是說,此時製造不行,以前製造、儲藏在植株體內的營養物質也不多,灌漿還指望什麼)。

其實說到了這裡,我們就會發現,今天說的東西都與灌漿相關,這就形成了今年在單位面積內穗數不足,灌漿又特別不好情形下的“大減產”。而這種灌漿不好才是我們沒有預料到的,是值得琢磨的地方。因為有些少數品種減產不明顯,特別是在籽粒還較大時種子依然灌漿較飽滿,這算不算是我們說的“適應性強”呢?有待論證。所以,我今天說的這些,不是結論,而是沒事時的“瞎想”。要證明這些,需要懂得小麥生理和栽培等的人士來,我只是就多種現象的瞎琢磨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