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今年小麦减产因素假想

在今年的3月19号,我写了一篇题为《2018是小麦产量“回归年》的博文,在被中国种业商务网转载的同时,他们大胆的将题目又加入了博文中的半句话,变成了《2018是小麦产量“回归年” 减产幅度也会较为显著》。博文中那句原话是“”说‘回归’是好听。更实在一点,应该说,2018年将是近些年中,小麦减产幅度会较为显著的一年。”

那篇博文、或说2018年小麦减产是我从当时几个已经表现出来的现象而分析的,其中主要就是非常明显、对小麦有非常不利影响的气候因素,而后才是我们人为“顺势”的帮忙,以及政策调整的盲目与草率……

现在,我们从麦区各地获得小麦收获产量消息看,今年小麦减产已经成为了“定局”。且真的已经是“小麦减产幅度会较为显著的一年”了。

对!就像是包括我在内的多数人分析的一样,今年小麦减产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这样的分析看似没错儿,但我认为也还是属于“片汤话”的范畴!因为,这样的减产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和想象,它的表现要远远大于我在“博文”中说的“显著”量级!这时,我们就不能再说那些不痛不痒、不负责任的“片汤话”了!这关乎到我们接下来与小麦育种和小麦生产、以及政策性调整依据的问题,我们不能稀里糊涂、糊里糊涂的就这样过去了、就这样认可了!

昨天我在脱我的杂交穗,见到了不少与减产能够联系到一起的现象,这些现象中,有些是我以前没有见到或不多见的,就是烂、瘪、小籽粒过多,所以我就在琢磨,今年小麦大减产的

主要原因该是什么?

不是低温,而是高温!是在清明节前数天的高温才造成了今年小麦的大减产。

而我们说的冬季气温偏低和倒春寒以及小麦灌浆期的高温等虽然也是不利因素,但都是“次要”因素,而这些次要因素在常年也经常发生,属于较常见“恶劣性”天气。

为什么是“不是低温,而是高温”?

第一,早春小麦“地上”和“地下”都不景气 相对来说,2017~2018年的这个冬季较常年偏长,春季气温回升的缓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天偏晚”。这种“春天偏晚”的气候模式会使得小麦在春季生长迟缓,绿色制造面积相对减少,养分制造和积累都表现不足。而这些不足,又返回来结合温度偏低影响了小麦春季最佳扎根期的扎根。这样就形成了“地上”和“地下”都不景气、需要“养”和“维护”的糟糕基础局面。

第二,提前进入的幼穗分化期让本就糟糕的局面变得更加糟糕

自三月中旬以后,气温猛地“飙升”,且持续时间较长,极值高温另我们少见!这下完了,还没来得及“养”或“维护”、基础不好的小麦在高温的胁迫下,不得不草草进入幼穗分化或幼穗加速发育期。我们知道,小麦一旦进入幼穗发育期,就标志着到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也叫营养“掠夺”或“竞争”期。这个时期,假如营养充足,营养“分配”还会照顾其根系的继续长根和继续扩展的绿色面积,但当“粮食”紧缺时,它们的营养分配就会偏向对“下一代”发育成长的“关照”。这样不仅仅让更多的分蘖退化成了“无效”,也影响了这一个关键时期的扎根和营养物质积累,更准确的说是营养物质的“透支”。

第三,总体糟糕的小麦灌浆形势 我们知道,小麦灌浆期营养物质的来源有两个方面:是小麦灌浆同期的“同化”;另一个就是小麦灌浆前期的积累。现在看,此时的同化受绿色面积不足、特别是根系基础不好的影响,让此时的吸收、运输和“同化”都不顺畅,在结合此时三天两头的高温影响,会让这个重要的灌浆物质来源数量大打折扣,这是今年籽粒灌浆不好的第一个原因。

小麦灌浆前期营养物质的积累是灌浆物质的第二个来源。我们上边已经说了半天这个“糟糕”和那个“糟糕”了,这些“糟糕”都说的是前期营养物质积累不足,而这样的不足,不仅会加速小麦灌浆期绿色器官内氮的迅速流失而影响此时的制造与同化,更是让灌浆无法更多获得前期植株积累营养物质的关键(也就是说,此时制造不行,以前制造、储藏在植株体内的营养物质也不多,灌浆还指望什么)。

其实说到了这里,我们就会发现,今天说的东西都与灌浆相关,这就形成了今年在单位面积内穗数不足,灌浆又特别不好情形下的“大减产”。而这种灌浆不好才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是值得琢磨的地方。因为有些少数品种减产不明显,特别是在籽粒还较大时种子依然灌浆较饱满,这算不算是我们说的“适应性强”呢?有待论证。所以,我今天说的这些,不是结论,而是没事时的“瞎想”。要证明这些,需要懂得小麦生理和栽培等的人士来,我只是就多种现象的瞎琢磨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