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朝廷军队失败之后,三元里事件士绅集团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

魏斐德认为,三元里事件很重要,它鼓励了民间的团练制度。此前,朝廷因为军费不足,本来就难以有力控制遥远的广东。林则徐上任后,就在地方上大批招募乡勇,但是朝廷连招募乡勇的经费也不断削减。英军登陆之后,地方官员想保卫广州城,可手上的兵力不足,他们只好把大部分自卫的权力,交给和他们一起治理地方的士绅集团。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作者很贴心,每章都给出了一个关键词。

第一部分的关键词是“爱国”。外敌入侵,最先激发的必然是民众的爱国主义情绪,我想这一点,经历了这么多次抵制运动的你应该不陌生吧?

第二部分的关键词是“抵抗”,既然有陌生人来到家门口,还是不怀好意的陌生人,我们当然要抵抗了。但怎么抵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家庭内部,矛盾也产生了。

第三部分的关键词,叫“地方”。 魏斐德观察的对象是华南的社会,地方上的官员、士绅和民众作为不同利益方,在这场陌生人带来的动乱中互相博弈,各有输赢,地方上原来的政治结构自然就被打破了。

第四部分的关键词叫“合作”,原有的权力结构被打破了,陌生人也已经登堂入室,赶都赶不走了。在他的威胁之下,一种新的“合作”模式最终产生,并且终将影响到整个中国社会。

朝廷军队失败之后,三元里事件士绅集团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

是的,大门口的陌生人正在变成可以信赖的合作者,而原本自己家里的不同人群之间,正在产出越来越剧烈且不可调和的矛盾。

就这样,魏斐德一步步地切进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华南社会,那里就像突然丢进去一块大石头的池塘,水花四溅,各种动物都受到了惊扰,纷纷做出自己的反应,而且涟漪一波波地传递开去,再也回不去从前的池塘了。

好,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什么是“爱国主义的政治”。这一部分主要围绕著名的“三元里事件”展开。

朝廷军队失败之后,三元里事件士绅集团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

三元里抗英纪念馆

三元里事件本身很简单。一群英军巡逻兵在广州郊区的三元里附近骚扰百姓,引起了冲突。冲突不断扩大,人群越聚越多。而英军在向民团进攻的时候,碰上了夏天的瓢泼大雨,火药无法使用,部队之间失去联系。

最终聚集的民众超过了两万人。英军大约有1人被杀,15人受伤。

英国人并不看重这件事,他们向伦敦递交的报告里甚至都没有提到三元里。但是中国人很兴奋,认为这是一场伟大的胜利。在传闻中,英军的死亡人数超过了100人。

魏斐德认为,三元里事件很重要,它鼓励了民间的团练制度。此前,朝廷因为军费不足,本来就难以有力控制遥远的广东。林则徐上任后,就在地方上大批招募乡勇,但是朝廷连招募乡勇的经费也不断削减。英军登陆之后,地方官员想保卫广州城,可手上的兵力不足,他们只好把大部分自卫的权力,交给和他们一起治理地方的士绅集团。

士绅集团又靠什么来保卫地方呢?当然是团练。所谓团练,简单说就是招募民兵建立的地方武装。在三元里事件之前,士绅集团依靠的力量,是朝廷官员和军队,但在朝廷军队失败之后,三元里事件让他们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虽然朝廷官员出面解散了聚集起来的民众武装,但是三元里模式将成为以后几十年的常规。

朝廷军队失败之后,三元里事件士绅集团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

朝廷官员和士绅、官方军队和地方团练一起对抗陌生人,看上去是个不错的办法吧?唯一的问题是,地方士绅和官员之间对有些问题的看法可能还不一致。的确,士绅阶层和官方一样,要对抗大门口的陌生人,可除此之外,他们也不喜欢商人,因为这些商人跟洋鬼子们往来密切,没有他们,洋鬼子的鸦片也不会如此轻易地大规模地输入华南地区。对于信奉儒家的士绅阶层来说,洋人和商人,都是道德堕落和败坏的人。朝廷官员呢,对于能带来大笔捐款的商人,态度则多少有些“暧昧”。所以你看,地方士绅和朝廷官员,在有些方面利益一致,可以合作;在有些方面则看法不同,各打各的算盘。

好了,上面就是这本书的第一个重点:三元里事件让士绅认识了民众的力量,他们希望借助地方团练来保护自己的土地与财产。

朝廷军队失败之后,三元里事件士绅集团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