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能控制京城?

莫冬宝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立曹睿为太子,遗照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共同辅政。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托孤幼帝曹芳,辅政大臣司马懿和曹爽。司马懿位列四朝元老,数十年的政治生涯,早已是名声显赫,堪称治世之能臣。文有九品中正制,集寒门子弟于高堂之上,身处要门;武有辅政平乱擒杀孟达,关陇抗蜀北上灭燕,军心所向。两次点名辅政,不论名声,地位,早已胜过曹爽千倍。曹爽,乃曹真之子,曹真与司马懿同辈,理论来讲,曹爽当尊司马懿为叔伯。果然,姜还是老的辣。曹爽虽然侥幸赢得一招半式,巧升司马懿为太傅,蒋济为太尉,短时间内掌控了京城所有兵权。但由于过于放松,没有对司马一族监控到位,司马师,司马昭还在军中担任要职,后续出招又都没能一击必杀。时间一久,曹爽集团将自己的缺点暴露在朝堂之上,杀人放火,私自圈地等等罪状所不胜数,早已民心尽失。但由于曹爽位列辅政大臣之首,一手震天,以司马懿为首的势力只能隐匿起来,等待机会。终于,在公元249年,也就是高平陵之变。曹芳与曹爽三兄弟祭拜魏明帝曹睿,司马懿趁曹爽集团重要人物均不在京,突然发起政变,不费吹灰之力,把曹爽集团重要人物的亲属家眷全部都抓了起来,并迎回魏明帝时皇后,也就是郭太后,非曹芳生母。以郭太后的名义,清君侧。只要曹爽放下屠刀,就能做一个富家翁,并能够保证他后面的子嗣也能享富贵。曹爽想的过于简单,以为司马懿只是针对自己,实则司马懿家族早已窥探曹魏河山。不久,司马懿以曹爽谋反的罪名将其定罪,一举击杀曹爽集团所有势力,从此曹魏政权彻底落到了司马家族手上。





公子小茗


司马懿控制京城的关键是携长子司马师、弟弟司马孚巧妙利用各方势力矛盾为己用,迅速掌控兵权和京城城防,从而迅速控制京城。

一、曹芳朝司马懿的地位变迁情况

1、司马懿的地位:司马懿历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朝。曹操知道司马懿是治世能臣,常怀不二之心,对他是既用又防,甚至去世前都想除去司马懿;曹丕时司马懿拥立曹丕有功,但曹丕牢记曹操的叮嘱,对司马懿既用他抵抗诸葛亮,又对他多方约束。曹丕非常短命,死时不到四十岁。幼主曹叡继位。

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为托孤大臣。这是一个功臣和宗室互相制衡利于皇权存在的一种安排。曹睿继位时二十多岁,英名神武有能力,迅速掌握了权力,迅速站稳了脚跟,司马懿还没有能对他形成威胁;司马懿生性忍耐,但凡性格忍耐的人,都长寿,曹真、曹休、陈群相继死去时,他还活着。曹睿也非常短命,三十岁岁就死了。太子曹芳才八岁。司马懿又成了托孤大臣。同时还有托孤大臣曹真的儿子曹爽,当上了大将军,掌握了军权

2、司马懿受排挤:曹睿去世不久,曹爽开始专权,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排挤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事功派老臣,甚至欺凌太后为代表的外戚势力。曹爽代表宗室势力,势力和实力都要大于司马懿一些,朝廷中,人人侧目,敢怒不敢言。司马懿还是隐忍,一方面麻痹曹爽,一方面暗地里联络对自己有用又被曹爽打压的人。两派实力暗战十年。

二、曹芳朝各方势力矛盾

1、各方势力角力:以曹爽为代表的皇族宗室集团在政治上根本没有什么长远的主张和建树,而且在军事上还贸然行动伐蜀失败给自己减分,同时蛮横专权、贪贿、享乐变本加厉,选人用人结党营私,打击司马懿为代表的事功老臣;同时打击外戚势力,囚闭郭太后。

2、曹爽的失误:曹爽、曹羲兄弟并掌禁兵,可他们“数俱出游”。谋臣桓范劝告:“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复人内?”。曹爽狂妄自大说:“谁敢尔邪!”。当嘉平元年正月六日他们又一次并出护驾曹芳渴高平凌时,京机失控。

3、司马懿趁机发难:司马懿长期以身体有病为由韬光养晦,暗中联合朝中老臣太尉蒋济准备对付曹爽。曹爽兄弟和皇帝一出城,司马懿带领长子司马师、弟弟司马孚众人进入永宁宫,向郭太后上奏曹爽兄弟祸乱国家之罪,请郭太后意旨废黜曹爽,同时蒋济等大臣关闭洛阳城门,任命高柔代理大将军事,接管曹爽职权,任命王观行中领军事,接管曹羲职权,同时占据洛阳武库,将郭太后旨意转呈少帝曹芳。中护军司马师和司马懿之弟司马孚,带领自己的士兵和三千名司马家养死士开始行动。司马师是中护军,是御林军统帅,司马孚当时也有军队,曾主持西北战局,军事能力很强,他们一起行动,迅速控制了首都。

三、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

司马懿控制了京城,桓范冒死出城奔赴曹爽军营后,司马懿对蒋济说:“智囊往矣。”蒋济十分坦然地说:“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这些老臣看问题真是老辣,对曹爽这个贪恋“富家翁”生活的驽马的脉把握的非常精准老到。其实曹爽此时完全有一搏的实力:一是他们手上有皇帝,名正言顺;二是奉天子南下许昌,有牢固的根据地;三是一旦对司马懿开始讨伐,宗室皇亲和其他势力都可以迅速归附,还有可以利用东吴和蜀国对司马懿形成牵制。

可惜,一手好牌,曹爽却一张也打不出。

司马懿十分了解曹爽的性格:为人软弱无能,不堪大任,一遇到生死攸关的事情,就会失去方寸。最终,在掌握优势实力的情况下,曹爽在蒋济的劝说下选择了投降,最终给曹家引来杀身之祸。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最终,杀死曹氏宗族五千多人,开始掌握曹魏政权,为后来司马家族得以建立晋朝,立下了根基。

综上所述: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能迅速掌握京城,

一是充分利用各方势力与曹爽的矛盾;二是司马家御林军和家养死士掌控城防;三是司马懿知己知彼,对曹爽非常了解,知其不堪大用,一旦受制,不会有多大反抗。高平陵之变是各方势力的激烈角逐,是整个朝廷大臣和太后外戚势力的联合行动,但却让司马懿窃取了成果,控制了朝政,也实实在在影响了以后历史的发展。

通过这个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任何时候都要认真谨慎,掌控好手中的资源,让它切实发挥正向的效能,切不可浪费资源,最后落下受制的悲剧。这对敌对双方都有意义。


晴空远望史


因为司马懿是司马八达之中的领袖。司马八达可是亲兄弟,并且在曹魏政坛上都有很大的成就与威望。而且司马懿本人也是曹操之后,中原北方军功第一人。其个人威望与号召力无人能比。对蜀汉对东汉战事无一例外,最多只有打平,没有打过败战。人心向背,不言而喻。

相比他的对手曹爽就完全是个草包。曹爽发动的所有对东吴蜀汉的战事无一例外,全部战败。而且曹爽个人生活十分的奢侈,十分的淫靡。又不会礼贤下士,从善如流。所有的政治地位都只是凭着宗室身份,先帝任命的顾命大臣。

满朝文武对于曹爽,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所有臣僚都在暗自走动,偷偷串联反对曹爽。而曹爽完全没有任何发觉。只是觉得司马懿,称病在家,等于退出政坛。对于自己毫无威胁,完全疏于防范。

等曹爽带小皇帝去高平陵扫墓。司马懿立刻串联司马八达,满朝臣僚所用公私兵马发动政变,围攻曹爽。曹爽是一个军事草包。看着百战百胜的战神一样的司马懿居然带着军队围攻自己,酒吓破了胆。司马懿一招降,随便给个所谓投降优惠,他就顺盘接了。投降之后,就直接关押处死了。

总而言之,司马懿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谋略家,阴谋家。对付曹爽这样一个在谋略与阴谋上如此稚嫩的富二代纨绔子弟,简直就是信手拈来,游刃有余。高平陵之变,阴谋学的典范课程。


顶端学术切磋


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1、当时的魏主曹芳暗弱

曹芳在幼时被魏明帝曹叡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在位时朝政一直曹爽把持,没有办法培养自己的势力。

古时候讲究孝忠主上,但是主上的影响力太过透明,京城的众大臣也就没有向心力了。司马懿控制京城时,除了曹爽集团,其它阻碍不足道。

2、曹爽无能

曹爽排挤司马懿成功后,善于韬光养晦的司马懿在家称病,曹爽被司马懿麻痹,对司马懿的戒心降低。

且没有其他对手,曹爽以为可以高枕无忧,自己终日沉迷酒色,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

3、司马懿的老谋深算

司马懿麻痹曹爽集团后,一直暗中经营自己的势力。

高平陵事变之前,其子司马师已控制了京城的禁卫军,又养了大批死士。

行动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京城,根本没有给曹爽的反应时间。

占据京城后,曹爽集团大势已去,人心思变,司马氏理所当然控制京城,把持魏国朝政。


历史交流小达人


司马懿能在高平陵之变中控制京城是因为曹爽兄弟不在京城,带着小皇帝去高平陵祭祖去了。

曹叡死时,小皇帝曹芳只有八岁。所以老皇帝要托孤。托孤策略是对的,一方是朝中重臣,一方是宗亲,让双方互相制衡。皇帝居中操控全局,立于不败之地。可惜双方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曹爽太草包。他不懂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要么他尊重别人的权力,以此换取别人对他的尊重。要么他就把坏事做到底,不留有对方任何还手机会。

曹爽逼着垂帘听政的郭太后跟皇帝分开,以便独自掌控小皇上;他扶植各种跟自己私人关系好的人,排斥朝堂重臣。又让自己的亲弟弟全面掌握了宫廷禁军。曹曹爽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大家都苦他久矣,这也就给了司马懿以私下串联的机会。司马懿又假装中风,病得快死了。曹爽觉得自己已经大权在握,没有任何人敢跟自己竞争了,就带着掌管禁军的亲弟弟和皇上一块儿外出到高平陵祭祖。

司马懿是真能活,他不但敖死了曹操、曹丕。他还把曹叡也敖死了。曹丕死时他是托孤大臣,曹叡死时他又是托孤大臣。而此时的曹爽太草包远不如他老爹曹真。司马懿面对曹爽的步步紧逼不可能坐以待毙。司马懿探听清楚曹爽的力量全部在首都洛阳之外,马上带人迅速控制了皇宫。而宫里的郭太后也不爽曹爽久矣,立即下诏要废除曹爽。


中华小故事


你好,首先司马懿最初并不想在那个时间进行谋反,他的实力还不够雄厚,掌握的权利还不够稳固,特别是在曹爽被任命为托孤大臣后,更加不敢擅动,可是后来曹爽架空了司马懿的权利,如果他再不进行反击,恐怕性命都不保,所以他只能谋反。

在控制高平陵的初期,司马懿的优势并不大,军权都在曹爽的手中,司马懿只控制住了曹爽的家人和谋士。

此时曹爽手中只有小皇帝曹芳,如果他带着小皇帝先行离开,谋定而后动,那么司马懿的策反就失败了。

司马懿希望能说服曹爽投降,就派了蒋济对曹爽进行劝说,并且保证不伤害他和他家人的性命,荣华富贵也是少不了的,曹爽心动了所以就投降了司马懿,之后司马懿大权在握,反悔当初的诚若,诛杀了曹爽。



古今传说


非常高兴和大家分享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

司马家族皆任要职,其长子司马师更是才华出众,稳重历练。可以说经历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魏主,司马家已经今非昔比,司马师暗中训练三千死士,分散于市井之中,一朝令下,三千云集。司马师派人占领司马门,洛阳城。此时曹爽已经失去了先机。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原来阳光会生锈


活的久,藏得深,能力高,手段高

司马懿本来就是大汉的名门望族,是曹魏当时的柱石,而且司马懿的活的年龄是最长的,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这几位比较厉害的领导人。其次是曹爽辅佐幼帝时专横跋扈,宫廷中多有反感!最主要的是当时:曹氏从皇帝 太后 宗族都认为司马懿是清君侧,不会政变的!结果现实打了所有人一个巴掌我要政变,让我儿子孙子当皇帝,你们曹氏该退位了!



吕梁路过


高平陵之变被史学家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看似不重要,实则对历史的发展走势影响很大。司马懿能通过政变夺权,关键要素是事件中几个重要角色的人物性格。司马懿深藏不露,老而弥坚,反观曹爽,性格优柔寡断(现在社会就是个纨绔子弟),关键时刻决策失误,是败北的主要原因



张衍代


1、司马懿平时的隐忍给了外面所有人一个假象,就是我要死了,我快不行了,把所有人蒙蔽了

2、曹爽太傲慢自大,该团结的人没有团结好,不该得罪的人也得罪了

3司马懿随赋闲已久,但是军中亲信和威望仍在,个人的文韬武略和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他能成功,曹爽小儿错就在年轻,容易相信人,自己放弃了武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