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如何讓股票成為你“收益最高的資產”?

紅刊財經 特約作者 張俊鳴

長期以來,A股被貼上“牛短熊長”的標籤,“七虧二平一盈”被認為是中國股民的真實寫照。但就在近日,一則有關“股票是收益最高的資產”的言論引發投資者高度關注,發出此言論的是重慶市原市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奇帆。他在“2018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發言指出,“國際經驗表明,如果從50年到100年時間跨度看,股票、房地產、國債、黃金四方面投資收益,最高的是股票,第二是房產,第三是債券,最後是黃金” 。股票的收益率居然超過一般中國人認為“理所當然第一”的房產投資,著實出乎不少投資者的意料。

如何讓股票成為你“收益最高的資產”?

但仔細看黃奇帆的原文,又不難看出其指出“股票收益最高”有幾個要點,首先是國際經驗,其次是以50年到100年的時間跨度作為參考,第三是超長期投資收益最高。因此,黃奇帆的觀點,更多的是從以往國際成熟市場的表現得出的結論,而不是描述A股投資者收益的現狀。

事實上,黃奇帆日前的發言並非首次發現股票“表現最優”這一現象,此前已有不少研究機構發現這一現象。海通證券的研報就曾經指出,1802-2012年美國各類資產的年化收益率比較,股票以8.1%的名義收益率和6.6%的實際收益率,遙遙領先其它資產,這一數據隨著最近幾年美股的走高,差距進一步拉大。如果持有時間拉長到20年以上,股票的波動風險已經低於債券,不僅如此,股票在美國還幾乎是戰勝通脹的惟一大類資產。因此,“股票是長期表現最佳大類資產”這一結論,在美國已經得到了歷史充分的驗證。

當然,中國有自己的國情和發展階段,美國經驗未必能夠完全在中國複製。海通證券的研報指出,2000年來中國各大類資產收益率比較,股市並不比樓市佔有優勢,其中上證指數的漲幅落後全國房價的平均漲幅,而全體A股流通市值加權的比較,也落後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的房價漲幅,僅有“年初等額投資策略”這一方式能超越一線城市樓市漲幅。但如果考慮到樓市通過房貸加槓桿遠比股市融資加槓桿的方式普遍,樓市投資的收益率應該遠超股市。此外,買房所擁有房屋的使用價值,也是股票所欠缺的。因此,過去十多年樓市比股市給投資者帶來更多的財富效應,也是大家普遍的感受。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美國股市的長牛經驗未必能在其它國家和地區簡單套用,美股的經驗很大程度上和美國的綜合國力、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特殊地位、美國股市相對完善的監管體系和融資能力等有關。而上面這些要素,其它國家和地區顯然差距甚遠,由此也造成各地股市表現分化。比如,日經225指數和臺灣加權指數,迄今為止都未能超越1989年前後的歷史高點。從1994年8月算起,美國標普500指數上漲近5倍,而同期香港恆生指數僅上漲2.27倍,臺灣加權指數上漲60%,日經225指數僅小漲12%左右(見附圖)。同樣是發達國家,最近20年日本股市和美國相比可謂天壤之別。

附圖:四大指數漲跌對比(1994.08-2018.05)

如何讓股票成為你“收益最高的資產”?

但即使是表現最弱的日經指數,雖然最近20年可以用“原地徘徊”來形容,但如果將其放在日本地產泡沫破滅、銀行接近“零利率”、通貨膨脹率在零上下徘徊的情況下,表現也算差強人意,至少也有一定的“保值增值”的功能。因此,對於“股票是收益最高的資產”這一說法,投資者雖然不必照單全收,但也是值得重視的國際經驗。

而即使是從A股的角度來看,指數的長期漲幅一點也不比美股遜色,同樣從1994年8月算起,上證指數同期漲幅超過9倍,領先全球主要指數。雖然說當時A股處於初始階段規模較小,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讓投資者未能感受到指數長期上漲魅力的真正原因,很大程度上和投資者追漲殺跌的操作手法有關。許多散戶投資者往往是在股市已經大幅上漲、牛市形態明顯的時候才開始入市,在股指相對高位時倉位飽滿,往往成為滿倉被套的“接盤俠”,因此長期投資績效並不明顯甚至虧損。比如,在2007年10月6000點高位介入的投資者,不少還處於深套的狀態中。這點不僅股民如此,基民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

因此,要讓股票真正成為“收益最高的資產”,投資者需要在相對低位參與且長線持有。所謂相對低位,就是相對股指前一波牛市的高點有30%以上的跌幅,“相對”指的是長期上升趨勢中波段調整的低點,而不是“絕對的低點”;長線持有則是5年以上的投資週期。如果能借助目前豐富的指數投資工具,堅持做到在相對低位分批佈局,耐心持有,股市投資將有很大概率取得比較理想的收益。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隨著對外開放大門的打開,監管制度的不斷完善,A股長線複製美股的概率正在不斷增加。緊握基本面良好的藍籌指數基金,將是未來多年掌握“收益最高資產”的關鍵鑰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