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清初駢文八大家都有誰?他們都有著怎樣的突出成就?

DDDDD噠


清代吳鼒在《八家四六文鈔》中將孫星衍《問字堂外集》、孔廣森《儀鄭堂遺稿》、邵齊燾《玉芝堂文集》、吳錫麒《有正味齋文續集》、袁枚《小倉山房外集》、曾燠《西溪漁隱》、洪亮吉《卷葹閣文乙集》、劉星煒《思補堂文集》八篇文章收入其中,自此邵齊燾、吳錫麟、洪亮吉、劉星煒、袁枚、孫星衍、孔廣森、曾燠並稱為清初駢文八大家。


邵齊燾,字荀慈,號叔寧,江蘇昭文(今常熟)人。在眾多蘇州人士中,他是唯一一個被吳鼒單獨列為駢文八大家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在蘇州地帶中的文學成就之高。在文學創作方面,先後有《玉 芝 堂 文 集》6 卷,《玉芝堂詩集》和《清史列傳》留於後世,他本人的詩作不只有駢文的用詞華麗,甚至在感情表達方面達到了感人至深的程度。他本人所寫的墓誌銘《沈生妻袁氏哀詞》把對眾人對這位賢妻的懷念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孰能如莊子之鼓盆兮,不復知壽夭與悲欣”,在用詞和感情表達方面都冠絕蘇州府。

孫星衍,陽湖(今江蘇武進)人,年少時便聰明好學,有稱“裡中七子”“毗陵七子”的美稱,他的成名是因為詩詞,22歲時便被袁枚稱為“天下奇才”,但是他最終卻並沒有繼續詩詞創作,而是走向了歷史學的考據學方向,最終成為乾嘉學派的典型代表。和其他的乾嘉學派的學者一樣,他在仕途中也有過一定的幕府生涯,在這段時間內,他校撰刊刻了很多書籍,他也因此受到了畢沅私人和其他幕僚的影像,擴大了自己的興趣範圍,成為乾嘉學派中獨有的通識性人才,張之洞在《書目答問·國朝著述諸家姓名略》中將他同時列入“經學家”“小學家”“校勘之學家”“金石學家”“駢體文家”行列,所以相比較其他駢文家,孫星衍的文章有著濃厚的學術研究的意味,這大概也是和他的個人喜好與經歷有關。

孫星衍

孔廣森,山東曲阜人,他在駢文方面的成就總體來說得益於三方面:家學淵源、少年聰穎、名師指路。首先,就家學淵源來說,他出身於孔子世家,算是名門之後,在這樣濃厚的氛圍中成長,孔廣森成就的起跑線要敢高於他人。其次,孔廣森本人也是非常聰明,他在乾隆年間19歲便高中進士,官居翰林,30歲的時候就在《大戴禮記》、 《公羊春秋》中有自己的專著,並且有獨到的見解,可以說是少年成才的典型,《清史列傳》稱其“皆好學深思,心知其意,故能融會貫通,使是非之旨不謬於聖人”。在名師指路方面,他與戴震、姚鼐、孔繼涵、莊存與等人等具有師生關係,此外,在跟隨這些名師學習的過程中,他還和段玉裁、王念孫等人相交甚深,並在擔任翰林期間和四庫管的人員交流甚多。因為師從多人,再加上經歷豐富,所以孔廣森的駢文成就兼有漢魏六朝初唐的盛況。不過比較遺憾的是,孔廣森年僅35歲便去世了。

孔廣森

吳錫麒,浙江錢塘江人,他的文章沒有複雜的歷史鋪墊,通篇給人一種悠閒的意味,“春水綠生漁舍外 ,夕陽紅入柳陰間”;“濁醪已漲村前價 ,黃葉才空昨夜風” ;“雙白鳥邊催陣起 ,萬荷葉上聽秋來”,用詞偏向於景物鋪陳,不過相比較他的駢文成就,他的書法也非常有名,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公佈為“精品和各時期代表作品不準出境者”。

袁枚,浙江錢塘江人,他在駢文八大家中可以算得上翹楚了,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和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又是“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上,文筆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用今天的話來說,袁枚算得上是靈魂有趣的人。他前半生走仕途,後半生遊山玩水,廣收弟子,嚐遍名茶,甚至對於茶葉的收藏和泡製方法進行記載。也因為他的這種隨性的個性,他的駢文給人一種瀟灑脫俗的感覺,所以他最終也十分長壽,終年82歲。

袁枚

嚴迪昌在《清詩史》中曰: “曾燠和阮元是那個歷史階段的最後一次、瓊花吐豔、璧月含輝景觀的主持人。”在這裡,那個時代,就是乾隆後期到嘉慶、道光年間這段時間。曾燠,江西南城人,他一生歷任多地官員,雖然經歷了清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但是他的詩詞中國更多的是一種豁達的心態的體現,這和他在為官期間與許多名流結交有著很大的關係,關於他的詩詞的特點,我們可以從這句詩詞得以顯現:老夫於學雖不敏,天下才人相識盡。天南萬里越王臺,舊雨不來今雨來。寥寥數語,就看到了他的豪爽的一面。

劉星煒,江蘇武進人,“毗陵七子”趙懷玉的姑父,一生擔任過多個地方的學政,目前關於他的記載較少,但是能夠從對他的記載中看出他的一生是為地方教育奉獻的一生,在他去世之後,趙懷玉在《哭少司空劉公星煒》中對他的感情描寫地非常感人,由此可見,趙懷玉能夠成為“毗陵七子”之一,和劉星煒有著很大的關係。

洪亮吉,安徽歙縣人,在這八個人中和袁枚的關係比價密切,他們二人在詩詞上彼此相互勸導、批評,相差30歲的兩人相識之後,便成為忘年交,在他看來,詩詞應該體現的是個人的性情,因此他遊遍名山大川,作品多以自然風光為主,這點與袁枚的作品中更多的體現出厚重的文學氛圍不同,值得一提的是,洪亮吉在清朝的時候就提出了人口過度增長的壞處,可以稱得上是近代人口論的鼻祖了。


參考文獻:

趙杏根:《浙西詩人吳錫麒》,《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5期

焦桂美:《孫星衍:乾嘉學派的典型》,《管子學刊》,2015年第4期

廖希雅,柏瑩,張文茜:《昭文雙傑—清代中葉詩文名家邵齊燾與孫原湘駢文探論》,《時代文學》,2015年第3期

李瑞豪:《曾燠與清代中期詩壇》,《南昌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馬巧玲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