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日本“南进”政策经历了4年的酝酿

为方便阅读,按时间顺序介绍:

时间:1938年

北进失败

1938年7月的“张鼓峰事件”和1939年5月的“诺门坎事件”是日本对苏联发动的两次主动进攻,但都以日方的失败告终,使日本不得不重新评估苏联的军事实力,考虑本国的对外政策,这也是二战结束前日本仅有的主动北进。

日本“南进”政策经历了4年的酝酿

诺门坎战场

7月27日,近卫内阁在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上通过了《适应世界形势时局处理要纲》,这一政策性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标志着日本把实现日、德军事同盟,推行“南进战略”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该文件明确指出,日本将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迅速调整对外政策,把解决中国问题和南方问题作为日本今后外交重点。这标志着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发生了战略性的转换,即由北进转向南进。

时间:1939年

1939年9月1日,二战全面爆发,日本一方面加紧与德意结盟,另一方面在试图迅速解决“支那事变”的同时,加快实施其南进政策。

日本“南进”政策经历了4年的酝酿

二战全面爆发

1939年10月2日,决定了《南方诸地区确保帝国必须资源的方策》,该方策所称的“南方诸地区”是指:“香港、法属印支、泰国、英属马来、海峡殖民地、荷属东印度、英属婆罗、菲律宾及缅甸

在二战爆发之初,日本在经济上就已经提出了包括南方在内的“东亚经济圈”的共同概念。这是日本自1936年8月确立“国策基准”及1938年1月确定“国策大纲”以来,对于南方政策的具体表述,它离“大东亚共荣圈”已经很接近了

时间:1940年

在1940年春,欧战新形势下,日本的对外政策再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法国投降之后,日本建设东亚新秩序的目标,不仅限于以帝国为中心的满华,还要在外南洋各地区,根据皇道精神,建立互通有无、相互依存的关系,确立自给自足的安定圈。

1940年,米内光政内阁成立后,6月中旬拟定了《综合国策十年计划》,它规划了日本今后十年间的对内对外综合国策,提出日本的最高国策是:“

以帝国为核心、以日满华的紧密结合为根本,建设包括东亚的协同经济圈,以期充分发挥国力。”并规定日本上述协同经济圈是指:东西伯利亚、内外蒙古、满洲、中国、东南亚各地区、印度及大洋洲。

日本“南进”政策经历了4年的酝酿

泰国是日本在亚洲的唯一盟友

时间:1941年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里宾特洛甫同大岛浩多次秘密会谈,要求日本履行盟约,

帮助德国从远东进攻苏联。日本国内仍旧存在“北进”与“南进”的讨论。海军仍旧坚持日本应该“南进”,但是陆军认为苏德战争爆发是日本“北进”的最佳时机,所以国内关于是否应该“北进”陷入了摇摆不定的时期。最终日本《国策基准》确定实施“南进政策”。在周颂伦和李小白的《日本北进一南进战略演进过程述考》中把日本最终放弃“北进”原因归纳如下:

日本“南进”政策经历了4年的酝酿

日军控制的最大范围

一是日本的战略目标决定了向南扩张夺取东南亚,不惜与英美开战,也要建立“大东亚新秩序”。

二是日苏发生边界冲突的结果,使日本认识到只有到时机成熟才能发起对苏联的进攻,选择时机要慎重。

三是德国进攻苏联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这也是日本不敢贸然发动对苏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是日本与德国结盟是为了实现侵略扩张,把与德国结盟看作是方式而不是最终目的。

五是1941年4月,《日苏中立条约》的订立,也是日本不进军苏联的一个合理借口。日本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在权衡各方利弊之后最终决定暂时放弃“北进”,把“南进”政策定为对外扩张的基本方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