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日本“南進”政策經歷了4年的醞釀

為方便閱讀,按時間順序介紹:

時間:1938年

北進失敗

1938年7月的“張鼓峰事件”和1939年5月的“諾門坎事件”是日本對蘇聯發動的兩次主動進攻,但都以日方的失敗告終,使日本不得不重新評估蘇聯的軍事實力,考慮本國的對外政策,這也是二戰結束前日本僅有的主動北進。

日本“南進”政策經歷了4年的醞釀

諾門坎戰場

7月27日,近衛內閣在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上通過了《適應世界形勢時局處理要綱》,這一政策性文件的出臺,進一步標誌著日本把實現日、德軍事同盟,推行“南進戰略”作為日本的基本國策。該文件明確指出,日本將適應世界形勢的發展和變化,迅速調整對外政策,把解決中國問題和南方問題作為日本今後外交重點。這標誌著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發生了戰略性的轉換,即由北進轉向南進。

時間:1939年

1939年9月1日,二戰全面爆發,日本一方面加緊與德意結盟,另一方面在試圖迅速解決“支那事變”的同時,加快實施其南進政策。

日本“南進”政策經歷了4年的醞釀

二戰全面爆發

1939年10月2日,決定了《南方諸地區確保帝國必須資源的方策》,該方策所稱的“南方諸地區”是指:“香港、法屬印支、泰國、英屬馬來、海峽殖民地、荷屬東印度、英屬婆羅、菲律賓及緬甸

在二戰爆發之初,日本在經濟上就已經提出了包括南方在內的“東亞經濟圈”的共同概念。這是日本自1936年8月確立“國策基準”及1938年1月確定“國策大綱”以來,對於南方政策的具體表述,它離“大東亞共榮圈”已經很接近了

時間:1940年

在1940年春,歐戰新形勢下,日本的對外政策再次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法國投降之後,日本建設東亞新秩序的目標,不僅限於以帝國為中心的滿華,還要在外南洋各地區,根據皇道精神,建立互通有無、相互依存的關係,確立自給自足的安定圈。

1940年,米內光政內閣成立後,6月中旬擬定了《綜合國策十年計劃》,它規劃了日本今後十年間的對內對外綜合國策,提出日本的最高國策是:“

以帝國為核心、以日滿華的緊密結合為根本,建設包括東亞的協同經濟圈,以期充分發揮國力。”並規定日本上述協同經濟圈是指:東西伯利亞、內外蒙古、滿洲、中國、東南亞各地區、印度及大洋洲。

日本“南進”政策經歷了4年的醞釀

泰國是日本在亞洲的唯一盟友

時間:1941年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裡賓特洛甫同大島浩多次秘密會談,要求日本履行盟約,

幫助德國從遠東進攻蘇聯。日本國內仍舊存在“北進”與“南進”的討論。海軍仍舊堅持日本應該“南進”,但是陸軍認為蘇德戰爭爆發是日本“北進”的最佳時機,所以國內關於是否應該“北進”陷入了搖擺不定的時期。最終日本《國策基準》確定實施“南進政策”。在周頌倫和李小白的《日本北進一南進戰略演進過程述考》中把日本最終放棄“北進”原因歸納如下:

日本“南進”政策經歷了4年的醞釀

日軍控制的最大範圍

一是日本的戰略目標決定了向南擴張奪取東南亞,不惜與英美開戰,也要建立“大東亞新秩序”。

二是日蘇發生邊界衝突的結果,使日本認識到只有到時機成熟才能發起對蘇聯的進攻,選擇時機要慎重。

三是德國進攻蘇聯也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效,這也是日本不敢貿然發動對蘇戰爭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是日本與德國結盟是為了實現侵略擴張,把與德國結盟看作是方式而不是最終目的。

五是1941年4月,《日蘇中立條約》的訂立,也是日本不進軍蘇聯的一個合理藉口。日本以國家利益為核心,在權衡各方利弊之後最終決定暫時放棄“北進”,把“南進”政策定為對外擴張的基本方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