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李宗仁白崇禧在历史上如何定位?

海之南梦之南



李宗仁和白崇禧是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二人也被称为“李白”。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军阀是近代史上实力超强的派系,从1925年,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三人抱团取暖统一广西后,直到建国前夕,广西都一直在桂系的统治之下,前后时间超过24年,连日本人都没有完全占领过广西,更别提处心积虑的蒋某人了。


也因为桂系超强的实力,使得“李白”二人有了问鼎中原的野心。在积极响应孙中山北伐的号召下,李白二人也想通过此举扩大桂系的地盘。最终在1926年下半年,桂军率先出征,向湖南挺近,打响了北伐的第一枪。


在李白二人的指挥下,桂军势如劈竹,所向霹雳,连战连捷,以广西为大本营向北辐射,先后占领了两湖地区和京津唐地区,真是从镇南关打到了山海关,桂军的实力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因为桂军实力的迅速扩大,引起了国民党内第一大军阀蒋某人的仇视和猜忌,两大派系不可避免发生了刀兵相向。



而在贯穿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整个政治生涯中,蒋某人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蒋某人三次下野,都有桂系在背后逼宫的影子,但桂系却始终无法跨越蒋某人这座高山,常常双方斗法下来,都是李宗仁白崇禧落败,以至于桂系三巨头之一的黄绍竑心灰意冷,于中原大战之后,投向了蒋某人阵营。


除了与蒋明争暗斗之外,李白二人在抗日方面也当仁不让,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在李宗仁的指挥下也取得过“台儿庄大捷”这样震惊世界的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并且在台儿庄战役之后,在李宗仁的部署下,全部官兵迅速撤离,没有让日军逮到战机,这也说明了李宗仁在军事方面的指挥高度。


在解放战争后期,李宗仁当上了“代总统”,而蒋某人则退居幕后遥控,这时候白崇禧狭隘的民族度量开始显现,打起了桂系自己的小算盘,居然想凭借手中30万桂军为后盾企图“划江而治”。



白白错过了一次向新中国献礼的机会,最后在与解放军正面对抗中,30万桂军灰飞烟灭,白白做了炮灰,使得李白苦心经营20多年的桂军几乎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但高傲的白崇禧还不死心,居然听信蒋某人许诺高官的话,飞到了台湾,至此失去了自由,成为了蒋某人的提线木偶,就连死因也是一个谜。


而李宗仁早就看穿了蒋某人的伎俩,没有上贼船,而是以治牙病为由飞去了美国当起了寓翁,在60年代返回了祖国,也算是落叶归根。


对此,你如何评价李白二人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人,生于临桂西乡村。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党员。新桂系首领,曾任首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

总理周恩来这样评价他:李将军一生做过三件大好事,第一是北伐,第二是台儿庄大战,第三是回归祖国。

毛主席和李宗仁在天安门城楼上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广西桂林临桂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有“小诸葛”之称。中国国民党桂系(新桂系)将。地位仅次于李宗仁。1923年起任广西讨逆军参谋长,广西绥靖公署及桂军第二军参谋长,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东路军前敌总指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

一直跟随蒋介石到台湾,出任国防部长,并未回到祖国,没有支持祖国统一。


往劫虛渡



如何给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历史上定位?

这要看评价李宗仁和白崇禧的人究竟是站在什么立场评价李宗仁与白崇禧的。

换言之,站在不同的立场去评价李宗仁和白崇禧,他们的历史定位就会完全不同。

但是李宗仁与白崇禧确实在历史上做了一些不为人知事情,这些事情不管怎么评价,确实是发生了,我觉得目前评价李宗仁与白崇禧历史定位的人不能忽略这些事情。

一、李宗仁、白崇禧打着“反蒋抗日”旗号,但白崇禧私下公开称日本为“友邦”

李宗仁、白崇禧与广东陈济棠于1936年以“反蒋抗日”为名发动了“两广事变”,但是根据当时人,陈济棠手下将领李洁之将军回忆录以及当时广东空军飞行员黄绍濂的回忆录都显示,尽管李宗仁、白崇禧与陈济棠都打着“抗日”旗号,但是三人私下都与日本人有勾结,这些事就连黄绍濂这样普通的飞行员都知道。

李洁之更是在回忆录里声称白崇禧还专门跑过来为他们这些粤军将领打气,公开称“抗日”只是借口,桂系和日本方面已经有所沟通,“友邦”对两广势力打着“抗日”旗号表示理解。

二、淞沪抗战,白崇禧只懂“人海战术”,一战被日本打残桂系五个旅

这同样是桂系宿将蓝香山将军的回忆,蓝香山将军在淞沪抗战时担任二十一集团军兵站总监,二十一集团军长是白崇禧心腹廖磊。淞沪抗战后,蓝将军长期担任第五战区兵站中将总监,第五战区司令官是李宗仁。

根据蓝香山将军回忆,白崇禧与廖磊战前既没有对日军阵地进行严密侦查,完全凭借主观判断制定了作战计划,蓝将军评价白崇禧制定的该计划是“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结果就是一天之内桂系五个步兵旅全部丧师战斗力,日军损失微乎其微,常凯申在日记里对白崇禧的指挥非常不满。

三、血战昆仑关,白崇禧故意保存势力,被部下批评为“民族罪人”

同样是桂系宿将陆学藩在回忆录里批评白崇禧在昆仑关战役反攻阶段刻意使用其他军队,把桂系主力夏威放在侧翼,打“风流仗”,而死伤惨重的正面主要是杜聿明第五军在打,所以陆学藩批评白崇禧只要能保存实力胜败置之度外,实系民族罪人”。


四、抗战时李宗仁在安徽只管扩充桂系实力,与日寇做生意,消极抗战

抗战时安徽被划归桂系控制,李宗仁把安徽视作桂系地盘,不准任何人染指;李宗仁曾经警告汤恩伯,假设汤敢于插手安徽经济,那么桂系将把军队全部撤回广西。

桂系名将李品仙在抗战时还偷挖了楚怀王之墓,这件事在当时众人皆知,重庆关于桂系盗挖楚怀王墓的消息更是满天飞,搞得李、白二人异常尴尬。

李品仙还与同为桂系名将的张淦、李本一合伙开公司,把安徽等地的农产品大量输入沦陷区,又把沦陷区的工业品运输到重庆等内地售卖,大发其财。而李品仙等人贸易行的交易对象就是受日本控制的贸易商行,李品仙等人实际是与日寇做生意。


李品仙等人的行为就连普通的桂系中低级军官都看不下去,《广西文史资料汇编》里记录了当时一位在安徽的桂系上尉副营长的回忆录,他在回忆录里说当时他们这些低级军官知道高层和日本做生意,非常失望,发牢骚说“我们是来抗日的,难道是来掩护你们做生意的吗?”

而桂系在积极与日寇做生意同时,是以消极态度对待抗日。

被桂系吹为“固若金汤”的安徽临时省会金家寨被不足2000日军攻破,桂系十几万部署在安徽的部队竟然不敢与这2000日军交战,日军把金家寨焚烧一空后从容退去。

第五,桂林保卫战白崇禧故意保存势力,坐看桂林陷落

抗战后期的桂林保卫战更是白崇禧保存桂系实力的“名作”,这件事即使是为白崇禧辩护的南京大学历史系申晓云教授也不得不承认,白崇禧在桂林保卫战时确实存心保存实力。只不过申教授认为白崇禧在抗战即将胜利时保存实力“有一定合理性”而已。

以上就是一些李宗仁与白崇禧不为人知的历史事实,至于怎么评价李宗仁与白崇禧这些历史事实,怎么样在给李宗仁与白崇禧进行历史定位时参考这些历史事实,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了。

最后,以上五件事我都有论文或者历史文献作为论据,如果有人需要,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索取。


兰台


近年来,比较活跃的白先勇先生对其父亲的评价是:“他没有选择毛,也没有选择蒋,他选择的是国”,这个国当然是所谓的中华民国。对这样的历史定位,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举个例子,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粤军一些部队竟然批量装备有“三八大盖”,哪里来的?

(李宗仁)

1936年6月“两广事变”爆发前,白崇禧不顾李宗仁的劝阻,跟陈济棠一起打着抗日的旗号反蒋,而实际上,两广都接受了日本人的经济与军事援助,其中就包括10000支“三八大盖”。桂系军队里也聘请了日籍军事顾问,直到全面抗战爆发才驱逐,那么问题来了,1931年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已经尽露,白崇禧又可曾将“国家利益”完全置上?

“两广事变”最终是和平解决的,主要是陈济棠的大将余汉谋以及广东空军的倒戈,“南天王”无奈只好宣布下野。而30万中央军之所以未与桂军大打出手,源于黄绍竑和刘斐的奔走说和,蒋某人更急着调兵去围剿陕北,这才就坡下驴停止了军事行动。五个月后,西安事变爆发,那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白崇禧)

余汉谋的倒戈虽然有私心,但其通电说明的道理却是站得住脚的:“我广东当国难日亟之际,忽然称兵,阴结外寇,进窥邻省,发动内战,破坏统一”!确实,国家内忧外患,日本侵略者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再“窝里斗”,不正是给外敌以空子吗?完全的不合时宜。余汉谋明白这个理儿,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难道看不透?杀了我也不信。

日本不仅给他们提供步枪、机枪和平射炮,又运来两批飞机共60架,一起来的还有飞行员60余人和日本军事顾问100余人,耳目众多的白崇禧不知道?归根到底,李宗仁和白崇禧就是军阀思想作祟,就是认为蒋某人的水平和能力不应该高居老大的位置。“江山轮流坐,明日到我家”,这样的思想从1927年桂系第一次逼蒋下野开始,贯穿了其后22年的始终,而民族利益显然被他们置于团体利益之下,这是毫无疑问的。



之前的1931年本是多事之秋,两广势力却利用“胡汉民事件”第二次联手迫蒋下野,而扶上台的汪精卫、孙科等人,既调不动一兵一卒协助东北军反击关东军,也不能在军费军需上给张学良以任何实质性的援助。这个少爷保存实力的军阀思想上脑,终于下令20万大军不战而弃守锦州撤进关内,丧失了收复沈阳的最后机会。

东三省大好河山沦入敌手,3000万同胞成为亡国奴,第一责任人固然是张学良,难道汪精卫、孙科、李宗仁、白崇禧就没有责任?面对外敌,理当暂时摒弃内部矛盾同仇敌忾,结果却是窝里斗的一塌糊涂。蒋某人在对日立场上软弱不堪,背后也是因为内部一盘散沙的无奈。



至于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历史贡献,主要就是两件事,一是在1937年以后,率先响应抗日,立场也比较坚决。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取得台儿庄大捷,坚持在中原抗敌,而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参赞中枢出谋献策,在大的战略问题上预见准确,比如反对死守南京、武汉会战屡挫寇焰等等,这一点可以肯定。

其二就是1948年大决战期间再次拆台反蒋,其中李宗仁不顾蒋的阻拦非得竞选“副总统”,让本来就派系林立的南京政府更加分崩离析。而白崇禧先是不肯就任“国防部蚌埠指挥所主任”,拒绝统一指挥参战蒋军,又在淮海战役最关键的时刻,坚不允许宋希濂第14兵团和张淦第3兵团东调,坐看中央军嫡系部队灰飞烟灭。



当战场双方兵力都已用到极限的情况下,第3和第14兵团如果及时投入战场,淮海战役的局面怎么发展真的很难说。所以,李宗仁和白崇禧一文一武的举措,加速了蒋家王朝的覆灭,缠斗22年后,李宗仁终于问鼎“最高权力”。此时如果李白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减少百姓的生命财产损失,那就应该止戈息兵,在和平协议上签字画押。

结果又是怎么样呢?白崇禧坚决反对解放军过江,最终也影响了李宗仁不接受和平协议,这就让人无法理解了。如果为他们的所谓民国,那么就应该明白“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第三次逼蒋下野毫无意义;如果是为了天下黎民,那就争取握手言和,实在想不通的是,黄埔嫡系百万大军都一败涂地,凭借不到20万的桂军就能扭转乾坤了?

(李宗仁上台)

所以说白了,李宗仁和白崇禧只是为了“新桂系”小团体的利益,既无形中帮忙摧毁了蒋的统治基础,也没能在政治上有什么新的作为,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李宗仁还曾经彷徨犹豫过的话,那白崇禧连想都没想过。1949年10月,在蒋灌的迷魂汤之下,白崇禧甚至要求李宗仁“还位”给蒋某人,桂系两个大佬之间首次出现裂痕,也标志着这个集团没有未来了。

到1949年12月,桂军残余被林彪和陈赓一扫而光,宣告桂系这个军政集团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当年6月,准备去香港参加起义的刘斐曾经在广州密会李白二人,最后进言忠告:“你们如果失败了,千万不要再到台湾去呀!”李宗仁点头应允,白崇禧默不作声,至于结果如何,想必军史爱好者们也都知道了。


度度狼gg


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个人都是军阀,和冯玉祥、阎锡山扮演的是一样的角色。但是,他们两个又和冯玉祥,阎锡山有点不同。

原因就是他们两个和蒋介石走的更近一些。

当然了也正是他们和蒋介石走得比较近,所以,李宗仁和白崇禧对蒋介石造成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个人在历史上被称为“李白”。他们是桂系军的领导人,可以说桂系军就是在他们的手里发扬光大的。

李宗仁军事和政治都懂一些,相对来说他的政治才能更突出一些。

白崇禧的军事才能更好一些,甚至可以说他是国民党当中,最懂军事战略的一个人。所以,他在挑战蒋介石的权威的时候,蒋介石也不忍心杀了他。

当然了桂系军从始至终,都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也就是说蒋介石对桂系军不一定能够指挥的动。

桂系军之听命于李宗仁和白崇禧的。

因此,蒋介石也只好拼命的和他们两个套近乎了。

在蒋介石北伐的时候,他发现李宗仁,白崇禧领导的桂系军,他们的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

所以,蒋介石就给李宗仁互换了兰谱,结拜为了兄弟。

但是,我们都知道,北伐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和李宗仁因为利益分配不均,他们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也就是历史上的中原大战。

后来蒋介石在张学良的帮助下,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蒋介石成为了民国时期,最出风头的历史人物。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开始抗日。蒋介石邀请李宗仁、白崇禧一起加入国民党对抗日本侵略者。

李宗仁、白崇禧又和蒋介石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一起即有共同的利益,还有共同的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他们联合起来开始和人民解放军作战。

在这期间李宗仁、白崇禧和蒋介石,他们都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盘。都想争夺国民党的领导权。

我们都知道白崇禧和李宗仁,有三次逼迫蒋介石下野的经历。蒋介石对他们当然了是恨之入骨的。

但是,他们有属于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蹦不了你,逃不了我。

当然了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因为不得民心失败了。蒋介石退守到了台湾,李宗仁和白崇禧也面对着何去何从的选择?

李宗仁知道自己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化解的。所以,他选择了去美国。因此,他还算是有一个不错的结局。

但是,白崇禧相对比他来说就惨多了。

因为白崇禧也选择了和蒋介石去了台湾。当白崇禧到了台湾之后,他才发现自己被监视起来了。无论自己到哪里,都有特务跟踪他。

蒋介石更是限制了他的自由,他晚年的时候,想要出国,蒋介石不同意。所以,他只能一直待在台湾了。

后来白崇禧不明不白的死在了自己的公寓里。

关于他们的地位,也仅限于是一个军阀而已。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风光过,没落过,仅此而已。


不才讲史


从1924年联手开启“统一广西”之战,到1949年12月分别飞赴美国、台湾,桂系三巨头之二的李宗仁、白崇禧,合作长达二十五年之久,也能称的上“最佳拍档”了。

李白二人的历史定位,既有一定的重合,又有一定的不同。在北伐、抗战、解放时期,二人领导下的新桂系,基本是作为蒋介石中央军之外的最强之国民党地方势力了。在此过程中,李白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北伐起于李宗仁,收官于白崇禧

据李宗仁回忆,他曾与1926年5月10日抵达广州,逐一拜会广州国民政府的各军政要员,以促成早日北伐之事。

并且,桂军也是第一支开赴湖南的北伐部队。正是在桂军的帮助下,唐生智才在反吴(佩孚)驱赵(恒惕)的军事行动中取得了优势。唐部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正式加入了北伐大军阵营。

在北伐战争中,李白的桂军表现出了不俗的战斗力。特别是在与孙传芳的龙潭之战中,李宗仁、白崇禧与何应钦联手,一举击溃孙传芳主力,挽救了风雨飘摇的南京国民政府。

白崇禧还以北伐军前敌总指挥的身份,率北伐军从武汉打到了平津地区,算是完成了所谓的“从镇南关打到山海关”的北伐历程。

抗战期间,李在一线带兵,白坐镇中枢参赞军事

李宗仁先后出任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汉中行营主任等职,其中指挥的徐州会战、随枣会战都还打的不错,以至于常先生惊叹说“你竟然能指挥杂牌部队!”

当然,从1943年升任汉中行营主任远离军事一线,李宗仁也等于被常先生“挂”了起来,位高而权不重,所起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小。

至于白崇禧,则出任了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部长,期间还兼任过桂林行营主任等职。“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虽然是他参考、综合“持久战”、“持久消耗战”等思想提炼的抗战核心战略,但多少也显示出了他的视野和战略规划的能力。

李白在抗战期间虽然有点维护桂系集团利益的考虑,但总体来说在民族大义上都不含糊,在各自的位置上为抗战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作为国民党高层,李白也都有其阶级和阶层局限性

常先生下野后,接替其主政国民政府的桂系双雄原本是有机会促成全国和平解放的。

但局限于阶级和阶层,他们还是选择了负隅抵抗的形式,最终并以失败者的身份分别远走到了美国、台湾。

虽然远在美国,但李宗仁与祖国越来越靠近。在台湾的白崇禧则发电公开谴责李宗仁,距离人民越来越远。

1965年,李宗仁先生冲突层层阻挠,和夫人郭德洁女士一起回到了祖国,并表示要为完成祖国统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被猜忌的白崇禧则于1966年在台北去世,死因存疑。

个人认为,李白二人都能被称为优秀的军事家。至于在政治层面,作为前桂系老大的李宗仁,还是要比白崇禧高瞻远瞩多了,他称的上爱国政治家,后者则显然算不上


敬请关注@司马砸光,谢谢


司马砸光


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历史地位站在历史时代来看,李宗仁的历史地位要高。

李宗仁和白崇禧都属于国民党地方军阀曾经都参与镇压革命。八年抗战两个人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白崇禧指挥了昆仑关大捷,从民族角度来说他们抗战有功。抗战结束后李白二人走到了党和人民的对面成为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的帮凶参与三年内战。解放战争结束前白崇禧听从蒋介石逃亡台湾上了贼船永远没有了回头路终老台湾与蒋介石国民党为伍。李宗仁逃亡美国后经瑞士回到祖国,受到毛主席的热烈欢迎,最终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战线上保住了晚节和民族大义。


梦回均州沧浪湖


说到李宗仁和白崇禧在历史上的定位,他们就是属于典型的军阀。

我们都知道在民国众多的军阀中,感觉他们的桂系军最为强悍,尤其是李宗仁和白崇禧,这两个人一文一武,是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我感觉他们带领的桂系军阀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们给蒋介石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尽管他们都是属于国民党,但是,他们一直都是属于不同的派别。

大家都知道国民党最终的失败,最主要的是不得民心,还有一点就是他们派系比较多,内斗比较厉害。说到内斗,能给蒋介石造成威胁的,尤其是李宗仁和白崇禧,最令蒋介石头疼。

蒋介石此生可以说有三次下野的机会,这三次都是被李宗仁和白崇禧给搞下来的。不过,无论他们怎么和蒋介石闹不和。最终,都不能把蒋介石彻底给搞下跨。

没办法蒋介石在国民党的统治太根深蒂固了。

不过,在民国的时候,和蒋介石做对的人,这两个是当仁不让的。

所以,说到广西的风云人物,李宗仁和白崇禧不得不提。

李宗仁和白崇禧当然也是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人才。

他们的起家就是从统一广西开始的,那时候广西叱咤风云的人物除了李宗仁和白崇禧之外,还有一个黄绍竑。

只不过到了北伐的时候,黄绍竑渐渐的退出了。

所以,他的名声相对比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了。

北伐的时候,李宗仁和白崇禧带领的桂系军阀,还是十分的厉害的。他们一路北上,基本上打的都是胜仗,尤其是他们消灭了孙传芳的势力。

这让蒋介石很是对他们另眼相看。

为了拉拢桂系军,蒋介石不得不和李宗仁结拜成为兄弟。不过,不管是谁只要给蒋介石拜为兄弟,那就是他倒霉的开始了。

大家都知道冯玉祥也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蒋介石当初和冯玉祥结拜,就是想拉拢冯玉祥的西北军。

可是,北伐成功之后,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蒋介石和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打了一个中原大战。

你看,兄弟一言不和就干仗吧。

中原大战时因为张学良的帮助,蒋介石得以击败冯玉祥、李宗仁和阎锡山。这时候蒋介石又和张学良结拜为了兄弟。

结果后来大家都知道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被蒋介石给软禁了一生。可见,兄弟是不能随便结拜的。

抗日战争时期,李宗仁和白崇禧又和蒋介石联合在一起抗日了,这一时期李宗仁和白崇禧打的最为著名的战役,就是台儿庄大捷和昆仑关大捷。

抗日战争后,李宗仁和白崇禧又和蒋介石一起,和人民解放军作对了,最终,因为他们不得民心失去了天下。

国民党失败之后,白崇禧跟着蒋介石到了台湾,李宗仁去了美国。这两个广西的风云人物,从此也就没落了。

所以,他们就是那个乱世当中的一支具有那么一些影响力的军阀。


汉史趣闻


李宗仁、白崇禧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桂系的代表人物。人称"李、白"。他们都是国民党八个四星上将之一。

简言之,李、白是两次逼蒋下野的重要推手!打内战时有罪,抗日战争中有功。

二人的携手始于1924年。他们打垮了旧桂系及滇军的唐继尧后,统一了广西,形成了一个新的军阀派系一一新桂系。北伐战争中,桂系第七军从镇南关一直打到山海关,足见其战斗力。

李、白二人及桂系与蒋介石之间貌合神离,直到全面抗战时才又聚集到一起。

李宗仁做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台儿庄大捷,首创歼灭日寇万人以上的战例。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士气。

抗日战争胜利后,却一直忙于与蒋介石的争权夺利。最终虽然得逞,但只是一个"代总统"的空名而已,并指挥不了谁。

虽然他也赞同国共和谈,但却是以"划江而治"为目的,自然遭到失败!只身逃往广州,又从广州登机去了国外。

1965年他顶住遭暗杀的威胁,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怀报。总算在晚年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他也有了爱国人士、爱国将领的历史定位。

白崇禧,人称"小诸葛"。抗战时期也身居高位,属于最高军事决策层。他和李宗仁最大的区别就是抗战后。

解放战争中他死磕到底。还组织军官敢死队,妄图挽回败局,三十万桂系人马被打光。他不听很多人的劝告留下来,也拒绝了李宗仁相邀去国外,偏偏选择了去台湾。这真是自投罗网式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到台湾,新仇旧帐一起算,他处于半软禁状态。从此不准离开台湾岛半步。他是在无奈的抑郁中病逝的。

对他的历史定位还真不好说。当初多方劝他留下来,说明他在某个方面有可肯定之处。但执意不回头、坚持去台湾,就另当别论啦。


晚亭与落霞同晖


二人是新桂系代表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大影响。

对于广西而言,二人为代表的新桂系在经营期间的一系列举措,使广西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工业、教育、文化、卫生、交通、航运等各方面都陆续迈向近代化,成了民国时期有名的模范省,可谓治理有方。

于革命而言(主要是从共和国历史角度来说),新桂系,深受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在北伐中,积极响应,为扫除军阀,统一民国有重大贡献。但四一二以后,积极清党,大肆捕杀共产党员与革命群众,与革命背道而驰,与共产党结下仇恨,要为为大革命失败负一定责任,这也就是国和国史学界一直批判的原因。

于民族大义而言,桂系军队抗战有功,先后参加了淞沪战役、淮河战役等,付出了重大牺牲。李宗仁白崇禧还参与指挥了徐州战役、武汉会战、随枣战役、桂南会战、豫湘桂战役等等…这些,都是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对抗战的贡献。

于国民党政权而言,民国史学界很多人认为,桂系多次问鼎中央,争夺领导权,加剧了国民党政权内部的的分裂与内耗斗争,要为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失败负有很大责任,想想也是,蒋介石被桂系逼退下野几次了。

李白二人,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了。

李宗仁最终返回大陆被接纳,倒也算是落叶归根。而白崇禧,到台湾以后,被蒋介石排挤,日子艰难,抑郁而终(一说是被毒死,官方说是心脏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