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上了年齡才懂劉備,原來成功,不過是嚥下委屈、放下面子

公元194年冬,徐州牧陶謙病危,臨死前交代手下麋竺:“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

隨後,陶謙病逝,劉備統領徐州,合兵十萬,據守一方。這一年,劉備33歲,而立之年。

第二年夏天,適逢曹操大破呂布,呂布敗走後過來投靠劉備。仁義的劉備,才剛剛得到徐州,滿腔的報國熱情正在高漲。見呂布來投,知其是一員猛將,於是欣然接納,想著以後,可以共圖大業。可善良的劉備卻萬萬沒有想到,呂布過來之後,非但沒有幫助自己完成大業,反而像是陰暗角落裡的毒蛇一般,將自己咬的險些喪命。

上了年齡才懂劉備,原來成功,不過是嚥下委屈、放下面子

一、因呂布,兩度妻離子散;遂借刀,殺仇敵於無形。

自從劉備領了徐州之後,其實日子並不好過。畢竟劉備是被推舉出來的,於情於理,都會有人嫉妒。更何況,這是一個偌大的徐州,是一片可以爭霸天下的地盤。而第一個不樂意的,就是袁術。

袁術這個人,狂妄自大,六親不認,仗著自己家族,有著四世三公的背景,從來看不上任何人,時常是有了一點實力,就以為自己天下無敵。

當袁術看到劉備被推舉為徐州牧之後,心說:“劉備就是一個靠編草蓆為生的下人,有什麼能耐和資格,去統領徐州,哪裡有我袁術有威望。”不行,徐州得是我的,遂起兵攻打劉備。

無奈的劉備,只得出兵抵抗,一晃眼,數月過去。正當劉備與袁術苦苦僵持的時候,後方卻突然傳來噩耗。原來剛剛投靠自己的呂布反了。呂布趁下鄴防守空虛,突襲了下鄴。而下鄴守將曹豹,竟然心懷不軌,他們兩人相互勾結,最終導致下鄴失守。更為不幸的,是劉備妻子,也在此役中被呂布擄去。

劉備看看天空,沒有說話,默默地帶著弟兄,開始轉戰海西。其實劉備心裡也很難過,劉備何嘗不想,怒髮衝冠,帶著眾人殺回下鄴,然後奪回妻子,一家團聚。可是劉備不能,因為劉備揹負的,不是個人恩怨,而是整個國家的興亡。所以,劉備默默的走了,頭也不回。

後來楊奉、韓暹寇掠徐州。劉備趕緊趁機帶兵圍剿,幸運的是,劉備贏了,並且實力進一步壯大。隨後劉備藉此,連忙去找呂布講和,因為劉備心中,還惦著自己的妻子。最終,呂布同意講和,劉備亦重新得回妻子,一家團聚。

可好景不長,呂布看著劉備在小沛,實力越發的壯大,內心不自覺的不放心,於是二度反悔,攻打劉備。不得已,劉備敗走投奔曹操。曹操深知劉備腹有才略,於是給了劉備很高的待遇,封劉備為豫州牧。也是從此,劉備叫做劉豫州,一個孤獨的、沒有人懂的劉豫州。

劉備時常在想,自己仁義和禮賢下士,這難道不正確嗎?可如果正確,那為什麼呂布總是背叛自己呢?我可是在他最落魄的時候,救濟了他啊。我不應該是他的救命恩人嗎?直到後來,劉備終於想通了,原來不是所有人,都值得託付真心。

再後來,劉備在與呂布的爭鬥中,呂布的手下高順,又一次擊敗劉備,並將劉備的妻子再次擄走,送給呂布。此時此刻,我非常能夠理解這位孤獨的劉豫州。國家還在破碎,諸侯還在割據,而自己空有一顆仁義的報國之情,卻是連妻子都保護不了,又談何保衛國家呢?都說劉備好哭,我卻覺得,此時此刻,劉備不哭,才更像一個無情之人。

之後,曹操親自帶兵,幫助劉備一起,將呂布圍困於下鄴。劉備最終打敗呂布,搶回妻子,一切又迴歸正常。可是從此,仁義的劉備似乎變了。雖然還像往常一樣仁義,但是在仁義之中,卻多了一絲不可查覺的殺氣,那就是對背叛者的殺氣。

那一日,呂布被俘在曹操帳下,劉備看著呂布,回想著這三年來,自己三番兩次遭到呂布暗算,絲毫不念及當初救助之情,於是殺意不自覺在心頭縈繞。但是劉備沒動,默默地等待時機。

終於,呂布開口:“縛太急,小緩之。”曹操說:“縛虎不得不急也。”呂布又說:“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

隨後,曹操臉上有所動容。

劉備見此,心中瞭然,知道自己,倘若此刻再不說話,呂布一但得活,日後報仇可就沒機會了。於是連忙呵道:“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原及董卓乎!”曹操一聽,頓有所悟,於是將呂布推出帳外,斬首示眾。

故事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能明白劉備為什麼要執意殺死呂布了吧,其實本意不是幫助曹操,真實目的是為了報自己三年來,顛沛流離,兩次失妻的大仇。這樣說,或許有人覺得我是在貶低劉備。但我認為,劉備無論再怎麼仁義,他也首先是一個人,是人就會有感情、有私心,所以劉備,會毫不留情的殺了呂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開自己的心頭之恨。

雖然大仇得報,但是劉備並沒有從此安穩。因為沒過多長時間,曹操便同劉備煮酒論英雄。曹操豪氣萬丈的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曹操這話說的很明白,是把劉備當成和自己一樣的大英雄看待。

但是劉備沒有高興,而是隨著天上的驚雷炸響,失手掉了碗筷,然後怯懦畏縮的說道:

“一震之威,乃至於此。”劉備真的膽小怕雷嗎?當然不是,一個年近四十的大叔,又怎麼會怕區區雷聲呢?只是劉備知道,此時的自己身在虎口,一但顯露出讓曹操忌憚的行為,定然會被曹操謀害。於是只能裝傻充楞,讓曹操對自己放下殺心。

這一年,劉備37歲,已然步入中年大叔的行列。來來回回奔波十幾年,心中的大業非但沒有起色,反倒是自己還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看著身邊的兄弟關羽、張飛,也從當初的熱血少年,變成了現在和自己一樣的油膩大叔。說好的一起義薄雲天拯救天下,可如今卻是連一個安穩的落腳地都沒有。

一聲嘆息,嘆不盡滿腹的憂愁與愧疚。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兄弟,可是劉備沒有放棄,畢竟路還是要走,也許光明,就在明天呢?

上了年齡才懂劉備,原來成功,不過是嚥下委屈、放下面子

二、官渡之戰,如長虹貫日,又如喪家之犬。

劉備自從上次和曹操煮酒論英雄之後,心中一直惶惶不安。知道曹操,看出了自己的野心,早晚不會放過自己。再回想前段時間,漢獻帝老丈人董承因衣帶詔和自己商量要一起謀殺曹操,自己當時拒絕了。現在看情況,倒也不妨嘗試一下,正所謂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萬一成功,那麼自己大業可期。於是再次和董承聯繫,共謀大計。

正當劉備籌劃之際,命運之神又給了劉備一個轉機。適逢袁紹剛剛打敗公孫瓚,兼併了幽州,再加上之前的青州、幷州、冀州一起,袁紹坐擁了四州之地。隨著實力和地盤的擴大,袁紹的野心也開始膨脹起來,本來就不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現在就更看不起曹操了。因為當時的曹操,也不過兗州、徐州、揚州三州之地。於是袁紹自信滿滿發起了官渡之戰。

在這裡說一些題外話,簡單解釋一下官渡之戰為什麼重要。當時天下,袁紹和曹操兩人佔據了七個州,袁紹四個,曹操三個。什麼概念呢?就是東漢末年的時候,天下總共也就十三個州。後來劉備憑藉一個益州和半個荊州,就能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猶此可見,當時袁紹對曹操發動的官渡之戰,是多麼重要。可以說,官渡之戰誰勝利,那天下基本就是誰的了。

在此期間,前文提到的狂妄自大的袁術,已經稱帝多時。而袁術之所以敢稱帝,是因為他的手下孫堅,也就是孫策和孫權的父親,得到了傳國玉璽。袁術得知後,經過一些手段霸佔了玉璽。玉璽有了,再加上自己四世三公的背景,於是稱帝了。不過可笑的是,袁術稱帝之後,沒人搭理他,他也沒打敗過任何人,一直像一個過街老鼠一樣,逃來逃去。最終實在走投無路,打算由打下鄴經過,投奔本家兄弟袁紹。

而劉備的轉機,也是從此開始。當曹操得知袁術要從下鄴經過投奔袁紹,下意識地派遣劉備、朱靈去堵截。這一個命令,對於劉備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絕處逢生。因為當前的劉備,第一沒兵,第二曹操虎視眈眈,第三自己又與董承謀劃著見不得人的大事。這個時候的劉備在曹操身邊,簡直是如履薄冰。但現在好了,兵有了,人也可以走了。那自己以後還不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話說曹操這邊,待劉備領兵跑了之後。曹操身邊的謀士程昱、郭嘉這才聽到消息,於是連忙對曹操說:“劉備不可縱啊。”曹操聽到後,也是一激靈,哎?我怎麼把劉備放跑了,我這不是放虎歸山嗎?但這時,劉備已經跑遠,曹操只能追悔莫及。可以說,劉備也是時也命也。

隨後,衣帶詔事件敗露,董承等人被誅,劉備因提前得脫,暫時保命。但與曹操的關係,算是徹底崩裂。不過劉備也不在乎,隨之就殺了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鄴,自己屯小沛。與此同時,東海昌霸反叛曹操,投靠劉備,許多郡縣也跟著響應,劉備再一次聚眾萬人。期間又派遣孫乾,去找準備發起官渡之戰的袁紹連和,打算借力共同抵抗曹操。

從目前形式上和劉備自身氣勢上來說,這一次的劉備,簡直是一次完美而又華麗轉身。前一刻還手無寸兵,朝不保夕;而現在一經脫困,便是瞬間崛起,猶如長虹貫日一般。劉備此時非常得意,得意曹操不會攻打自己,自己可以在這一段時間穩固地位。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官渡之戰,曹操處於劣勢,地盤、兵力均不如袁紹。現在自己又搶了徐州一些地盤,曹操肯定是愁的焦頭爛額,並且會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抵抗袁紹上,根本無暇估計自己。這也是劉備敢痛快的背叛曹操的底氣。

可惜事情總是沒有想象的那麼美好。當劉備沉浸在人生即將到達高潮的興奮之時,曹操竟然出其不意的殺了過來,並且一路上勢如破竹,將劉備打的節節敗退,潰不成軍。最後劉備暈頭轉向地投靠了袁紹,並且自己的愛妻和自己的兄弟關羽,也均被曹操俘虜。倘若用一句貼切的話來形容此時的劉備,我覺得

帥不過三秒是最合適。

而最使劉備憋屈的,還不是這次失敗,而是曹操的一番話。曹操在攻打劉備之前,眾將士曾勸阻曹操說:“眼前與曹公爭天下的是袁紹,現在貿然攻打劉備,萬一袁紹背後偷襲怎麼辦?”

曹操說:“劉備是個英雄,現在不打他,將來必有後患。而袁紹雖然有大志向,但是我和袁紹從小是夥伴,我瞭解他,袁紹見事遲,我打劉備,他肯定不動,所以不必擔心。”

這番對話,曹操雖然也說劉備是英雄,但當時是在官渡之戰前夕,非常緊要的關頭,曹操沒有絲毫猶豫,便帶兵去攻打劉備。而且自己都說了劉備是英雄,可還是去打,說明什麼?說明曹操嘴上說劉備是英雄,但在行動上,那是一點沒有把劉備放在眼裡啊。所以劉備這次敗的,實在憋屈。

被別人看不起就算了,關鍵時候自己還沒爭氣,以至整個官渡之戰前後,劉備被打的暈頭轉向。一會去東撓一下,一會去西踢一下,可對於戰局,卻無關痛癢。最後劉備可能也是覺得實在沒面子,遂找了個理由走了,開始轉投下一站,荊州劉表。

上了年齡才懂劉備,原來成功,不過是嚥下委屈、放下面子

三、三顧茅廬得諸葛,兩年時間定天下。

三十多歲的時候,劉備在呂布、曹操那裡,學會了隱忍。四十來歲的時候,劉備在袁紹、劉表這裡,放下了面子。

公元207年,投靠劉備的荊州豪傑徐庶,告訴劉備:“襄陽城西二十里,有一間草廬,草廬裡住著一位高人。姓諸葛字孔明,號稱臥龍。您願意見見嗎?”

劉備說:“可以啊,你讓他過來吧,我們認識一下。”

徐庶說:“諸葛孔明可以見,但他的身份高,非親自拜訪不能見也。”

劉備聽罷,也夠義氣,放下身份,三次躬身,求賢若渴,用真誠,換來諸葛亮一輩子的忠心耿耿。於是有了隆中對,有了後來的孫劉聯盟赤壁之戰,有了臨死白帝託孤那句,若子嗣不才,可取江山的大氣。

那麼說,一個很簡單的三顧茅廬為什麼能令諸葛亮五體投地呢?

其一,從時間上來說,劉備已經46歲,而諸葛亮才26歲。

那個時候的46歲,其實就已經相當於現在老大爺了。而讓一個老大爺,去苦苦哀求一個毛頭小子幫助自己完成終身大業,現在光想想,就有點扯,就別說拉下臉去求他了。

其二,諸葛亮從來沒有進行過實戰。

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諸葛亮,他的名聲,和他所說的一切,還都是空談,說句不好聽的,那就是紙上談兵。最後行不行還不一定呢,現在擺那麼大的譜,還得讓人去求三次才出來,換個稍微有點脾氣的,估計都不屑搭理諸葛亮。

其三,劉備當時在荊州已經有一定的地位。

劉備去荊州投靠劉表後,劉表給了劉備很高的待遇,給兵,給地,讓劉備休養生息。劉備因此,在荊州五六年間獲得了一大批荊州豪傑投靠。所以徐庶推薦諸葛亮的時候,劉備身邊的人,已然不少。

但劉備還是耐住性子,前去拜訪諸葛亮。哪怕對方徒有虛名,哪怕最後自己丟了顏面。其實這些劉備早已看開了,身份、地位、面子都已經不重要,只要能夠完成自己的大業,只要有一絲的希望,就不能放棄。

也正因為劉備,不在乎面子,能夠禮賢下士,最終才能請得諸葛亮出山。而且用人不疑,不因為諸葛亮的年輕而輕視,一直堅信諸葛亮是對的。因此在短短兩年時間,劉備在諸葛亮的規劃下,與孫權取得聯盟,贏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更是在後來,劉備獨自入蜀,去幫助劉璋攻打張魯謀劃益州。而外面的荊州,劉備則完全放心的託付給了諸葛亮,使劉備全無後顧之憂的拿下益州,從此西蜀政權才算是最終穩固,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根據地。為什麼說益州才是自己的根據地呢?因為荊州是劉表的,而且有半個還是在赤壁之戰時借孫權的。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有人說: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就是源自赤壁之戰。

上了年齡才懂劉備,原來成功,不過是嚥下委屈、放下面子

四、所謂成功,無非就是吞下委屈、學會隱忍、最後再放下面子,然後相信,明天會更好。

縱觀劉備的一生,那可真是充滿辛酸。所有的人間苦難,基本都經歷過了。妻離子散、逢戰必敗、左投右奔、顛沛流離、年近五十才堪堪起步;再後來兄弟關羽、張飛被殺,自己發動夷陵之戰,卻無人相助,以至自己被年輕的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最終白帝託孤,鬱鬱而終。

最後,我替劉皇叔辯解一下,有好多人說劉備假仁義。說劉備逃跑,只顧自己,不顧妻子。

那我要問,當時呂布擄走劉備妻子的時候,劉備要說我要打過去,會有人跟嗎?關羽、張飛、趙雲自然沒話說,可其他人的呢?為什麼劉備不去救,因為劉備知道,人都是冷血的,生逢亂世,仁義都是狗屁,只有活著才是道理。正因為劉備明白,所以才會在第一次妻子被擄的時候,什麼也沒說,默默地轉戰海西。

為什麼長坂坡前,劉備會丟下自己的妻子獨自離去。因為當時投靠劉備的人,不是因為劉備的仁義和名聲,而是他們覺得跟著劉備,以後會有出路,生活會有保障。所以劉備本來能走卻沒有走,自己和家人在後面為眾人斷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穩住大家的心。於是有了曹操趕上,劉備不得已逃走,並丟下了自己的愛妻和劉禪,以至留下千古罵名。

但是我們看看歷史,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當時在當陽投靠劉備的人,將近十萬,輜重數千輛。而曹操只帶著五千精騎追到。且不說人數上的差異,單說劉備棄妻而逃後,誰管劉備家人的死活了?還不都是大難臨頭各自逃跑?那麼多人,只有趙雲忠肝義膽,一人一騎,隻身闖入曹營,搶回了劉備的妻子甘夫人和幼兒的劉禪。而且也只有張飛,帶著二十個人,接應趙雲之後,攔在當陽橋前呵道:“身是張翼德,可來共決死!!!”嚇退了曹軍。

什麼是兄弟,生死關頭,為保兄弟家人,不顧生命,這才是兄弟。其他人呢?都去哪裡了?天天喊著劉備仁義,我要投奔,真實的目的是因為劉備仁義嗎?還不都是嘴上喊著口號,心裡只為保全自己。這就是世態炎涼,虛偽的不是劉備,而是當時的年代。

再說夷陵之戰,劉備為了報二弟關羽被殺之仇,召集人馬進攻孫權。就因為不是起的義兵,而是私仇,結果好多人都不去。結果劉備因為急功近利,導致失敗。不說戰役的勝敗,單說人心,就能看出,他們投靠的不是劉備,只是一個安穩的家而已。可憐劉備唯一一次能為兄弟家人報仇的戰役,落得個失敗的下場。真可謂是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但劉備終究是成功地,他用自己一生證了一個道理,那就是隻要能吞下委屈、學會隱忍、最後再放下面子,相信明天會更好。那麼早晚會有一天,自己人生會燦爛出一片光彩奪目的藍天。

上了年齡才懂劉備,原來成功,不過是嚥下委屈、放下面子

本人是從事教育領域的工作者,後期會不斷創關於歷史三國題材的文章,如果有覺得文章寫的不錯朋友,請點擊上方紅色關注,後期小編會有更多的優質內容呈現,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