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疫情宅在家陪孩子多了,也控制不了生孩子的氣,打了孩子,這個怎麼改善呢?

魚眼世界觀


一直在家這麼多天,罵孩子的時候是有的,不必太自責。我的建議是:

1、安排好時間管理,給你和兩個小朋友分別安排好各自的時間和一起玩的時間,比如老大在聽課的時候,要給他創造獨立的空間,去書房或者臥室關上門,給老二約好在哥哥讀書的時間,給他安排別的任務,比如親子閱讀等等。

我有一個朋友和孩子商量好親子一起玩25分鐘,下一個25分鐘各自做各自的事,大人忙大人的,孩子自己玩玩具或者閱讀等,再下個25分鐘一起陪玩,先制定規則,一起遵守,配合獎勵措施,實行的好多表揚。

2、注意溝通方式。當控制不住脾氣的時候先給自己叫暫停,讓自己冷靜,去另外的房間平復情緒之後,和孩子交流。

交流時儘量別直接罵,先說事實,比如“我看到你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然後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很生氣。我希望家裡整潔一點,你可以把它收拾起來嗎?”運用非暴力溝通的4個步驟去和孩子溝通,這樣的效果可能不至於太沖突。


常樂拆書


現在每天宅在家裡,全家人大眼對小眼,看電視看到膩歪,睡覺睡到睡不著。成了許多家庭的常態。但在有寶寶的家庭裡,最讓人抓狂的就是要每天變著花樣的陪娃玩。這就開始考驗家庭中的親子能力了,陪娃到底是一種享受,還是一種折磨?

我家倆娃都是男孩,每天把家裡折騰的不像樣。有家長說,哎呀,“車禍現場”!我並不這樣認為,我覺得“車禍現場”都沒這麼亂的。沙發套上粘著粘土、地磚上貼著貼畫、茶几上都是玩具、地上又是一堆“妖魔鬼怪”。每次我從書房走出來,都有種想“掐死”自己的感覺。

但又怎麼樣呢?還是要做個“慈祥”的母親。有次我有些生氣,剛要面對滿屋的狼藉發火,大寶過來抱著我的腿說:“媽媽,你溫柔點好嗎?”對對對,我是個慈祥的媽媽,繼續扮演角色,笑眯眯的領著娃,在一堆"廢墟"上玩了起來……

現在全國人民都在家"休息",當"熊孩子"不聽話,吵鬧著要出門,你是選擇懲罰還是驕縱呢?在這種難得的,需要全家人24小時親密無間無縫連接的階段,我認為,可以讓每個家庭對孩子的“正面管教”,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很多家長會說,長時間呆在一起,矛盾爆發的更頻繁,孩子的情緒更不穩定,父母的暴躁點更容易被點燃。

的確,但如果想要維護家庭的和諧,想要在疫情結束後,一家人還是相親相愛的模樣。那麼,你對孩子採取何種教育手段,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進行對娃的“正面管教”?

何為正面管教?

研究表明,經常受到懲罰的孩子,要麼變得叛逆,要麼變得因恐懼而順從。而驕縱對大人和孩子來說,都是一種羞辱。

正面管教的理念是以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和美國著名教育家魯道夫·德雷克斯的思想為基礎的。指的是要使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 懲罰和驕縱不可取

當我們在帶娃的時候,最常出現的兩種方式就是:要麼懲罰要麼驕縱。一些爸爸媽不明白在懲罰和驕縱之間,到底應該是怎樣的關係,是不是如果不懲罰就應該驕縱呢?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管教≠懲罰和控制。管教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真理和原則的追隨者”,孩子們想成為這樣的人,就需要具備內在的自我控制能力。而懲罰和驕縱的後果都是家長在成為實際的操作者,孩子只是在依賴。比如娃飯前偷吃巧克力,我們總認為選擇只有訓斥一頓和“吃就吃了”。卻忘記了該讓孩子明白為何不能,而選擇剋制。

★ 溫和而堅定方是正解

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採取溫和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意,不排斥好接受。與此同時採取堅定的方式,可以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決心和力量,撒潑打滾哭鬧並不能得到他想要的結果。

在管教二寶的時候,因為已經有了大寶的前車之鑑。對待鬼精鬼精的二寶,我和隊友都會秉承著“說不行,就不行”的態度。既不會過度反應,也不會喪失原則。雖然弟弟比哥哥撒嬌的威力更大,但用這種方式,大部分時候他也能夠乖乖遵守家裡的規則。

正面管教的意義

簡·尼爾森: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愛的孩子。

我們都試過,當孩子表現不好、不聽話的時候,大吼大叫一頓,或者是揍一頓,確實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長久來看,孩子同樣的錯誤還是會頻頻出現,即使下一次能夠立刻停止,也是因為恐懼父母的“權威”和“棍棒”的教育方式。

當父母們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後,想要停止懲罰,去尋求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但確效果甚微。甚至有的家庭會在"懲罰--驕縱--懲罰"中進行死循環。

首先,正面管教能讓孩子有歸屬感和價值感。我們不吼不叫,不打不罵的解決問題,能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關愛和自己存在的價值。話說,我們為什麼在考慮要採用溫和而堅定的管教方式,正是因為熊孩子難管。如果孩子聽話可愛,順從一切的安排和引導,自然無需費盡心機研究帶娃的要領所在

其次,能讓娃學會一定的社會技能。因為在正面管教的過程中,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孩子參與到規則的制定中來。這在歷練孩子,讓他懂得"生存守則"是一項很必要的訓練。

再次,也可以培養良好的性格。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使用溫和的語言,堅定的眼神,也可以做到言傳身教。讓孩子知道遇到問題時,應該採取怎樣的處理方式,而不是使用“原始腦”進行問題的解決。

最後,能夠給孩子和大人都帶來長期有效結果的氛圍。就像之前所提到的,懲罰和驕縱都是具備一時有用的管教結果,從長久來看,都具備對孩子造成不可逆影響的弊端。而正面管教恰恰相反,一開始使用起來效果甚微,但堅持下去,卻是會讓整個家庭都受益良多。

如何進行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位朋友說,我很早就知道正面管教的重要性,也買了這方面的書籍,但這麼多年過去了,它還是嶄新的。有時候意識到了問題,也想要通過學習找到解決辦法,但是因為太過理論而無法運用。我想,這也是很多想要踐行正面管教的家長,所困惑的事情。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家的實踐,和大家聊聊這些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1、 採取三個R解決問題

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我們經常會因為生氣而衝昏了理智,也會在怒火中燒的狀態下去解決問題。而這樣的時候,恰恰會造成不尊重人的後果,以及強迫孩子按照自己意願行事的結果。此時,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按照三R來解決。

承認:Recognize,父母承認自己錯了。

和好:Reconcile,向孩子道歉。

解決:Resolve,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父母在完成前兩項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是如此容易地就會接受我們的道歉。就像我家剛2歲多的二寶,我偶爾會在脾氣暴躁時教訓他,然而在情緒平靜之後,當我向孩子道歉時,二寶會馬上緊緊的抱住我,表示他對我的原諒。

2、 “贏得”孩子,而非“贏了”

這雖是一字之差,意義卻千差萬別。想要“贏了”孩子,操作的過程很簡單,我們可以吼叫,打罵,立刻就能短暫性的“贏了”孩子。而想要“贏得”孩子,則需要通過四個步驟。

A:“共情”,表示理解孩子。這點很多育兒專家都會說,也正好說明它很有用,第一時間認同孩子的情感,而非斥責。

B:“同情”,而非寬恕。同情只是表明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而非認同和寬恕。

C:“感同身受”,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曾經遇到過和孩子一樣的問題,你可以講給娃聽,他能懂。

D:“合作”,共同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法。最重要的就要找到解決的方法,所有的感情牌都使用完畢之後,要落到根兒上來。如果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是最好的,如果沒有,父母可以給予一些引導性的行為或語言建議。

枕邊育兒寄語:

育兒路漫漫,每位父母都是在摸爬滾打中,不斷尋找和娃相處的平衡點。現在疫情當前,我們前所未有的這樣彼此之間親密接觸,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愈發需要學習正面管教,而非採用懲罰或驕縱的極端方式。


瑤瑤是個寶寶貝


1-6歲孩子的最好管教方法:

1-2歲

2歲前後的小壞蛋有多壞,

我們都已經知道了。

最突出的表現包括:

“不”字當頭、打滾撒賴、

一意孤行、佔有慾強、自私霸道。

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只是因為,

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意願、意圖。

但他們不懂得表達,

甚至他們自己也不甚明白他們自己的意圖。

他們一點兒也不壞,

一點兒也沒有折磨媽媽、蠻不講理的意思。

對待這麼小的小寶寶,

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導、繞道為主。

安全第一:

不要告訴孩子不許玩不許碰。

你自己把該鎖起來的鎖起來,

該扣好蓋子的扣好蓋子。

生活規律:

餓了、渴了、累了、困了、悶了,

孩子就容易發脾氣。

你應該摸索孩子的生活規律,

在孩子陷入可能導致壞情緒的陷阱之前,

採取恰當措施,

比如讓孩子吃飽、睡覺、帶到其他地方玩等。

轉移注意:

這麼小的寶寶,注意力移動得很快,你要好好利用。

比如,你抱孩子進餐椅吃飯,

孩子打挺不肯進去,你就不必堅持。

拿些小胡蘿蔔丁啦小麥圈啦什麼的哄哄他,

等他吃得高興心情愉快時,再抱進餐椅裡去。

不當觀眾:

當孩子打滾撒賴時,不當觀眾。

沒有觀眾了,這演員也就沒趣了。

繞開硬碰硬:

如果你問,“你要不要洗澡?”

這答案肯定是“不!”

你可以換個說法,

“你想在澡盆裡玩小鴨子,還是玩小水桶?”

放鬆你自己:

當你自己太累、太困、太餓時,

你也會和孩子一樣,容易發脾氣。

就像對待孩子一樣,

在預計你自己要進入“壞情緒區”之前,

好好善待你自己一下,給自己充足電。

3歲

從情緒上看,

三歲的他是個快樂的年紀,

他友善,平靜,充滿安全感,

易於接受,也樂於分享。

在兩歲半是吵鬧不停的孩子,

到了快三歲的時候,會突然變得安靜而斯文。

他會經常說,好或者要。

笑的時候比哭的時候多,

對你的要求也比以前要能容易妥協。

三歲時,大部分的孩子在生理或者心理,

尤其是情緒發展上,

會呈現一個穩定的狀態。

此時他已經有很好的

自我意識和穩固的自我概念。

當然,他的自我概念

和別人如何對待他有很大的關係。

3.5歲

三歲是合作的年紀,

三歲半則恰恰相反。

反抗是三歲半到四歲這個時期最大的特徵。

對媽媽而言,

三歲半的孩子好想凡事都想和她做對。

三歲半是一個內向,焦慮,缺乏安全感,

同時意志力極強的年齡。

有的時候,我們難免會以為他只所以這麼固執,

是因為他太自信了。

其實全然不是那回事,而且剛好相反。

三歲半的孩子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

甚至在他的生理發展上,

也表現是他的不安全感,

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時緊張的發抖。

情緒和肢體上的不安全感,

經常在這個階段表現出來。

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

一方面卻又想支配外在的世界。

因為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天,他都在掙扎中過日子,

生活過的很不愉快。

他經常試著去控制外界,

以減少他的焦慮和不安。

比如他唱命令周圍的人說,

不要看不要笑一分鐘,

他才得意洋洋的發號命令。

但是隻要別人稍微不注意他,

她會馬上要求大家注意他。

他不讓媽媽講電話,不讓爸爸看報紙,

連爸媽互相講話都不行。

許多孩子在這個年齡都有他想象的朋友,

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動物。

對於父母來說,

當他到了三歲半的時候,我們得格外小心。

因此,我們不必擔心

他沒有表現出不穩定的特徵。

如果他真的出現這些情況的話,

我們也大可放心。

因為就算脾氣再好,

孩子也會有不穩定的時候。

4歲

三歲的小孩有顆溫順的心,

四歲的小孩的心則是活潑的。

典型的四歲孩子喜愛冒險,喜愛遠足,喜愛刺激,

他喜愛任何新鮮的事物,去接觸不認識的人,

喜愛到新的地方,喜歡新的遊戲,

新的玩具,新的活動和新書。

對於大人所提的娛樂點子,

再沒有人比他們更有反應了。

典型的四歲孩子動作迅捷,

他做每件事情都很快,

興趣轉移的也很快,

而且一件大事大多做一次。

他沒有興趣講究完美,

只有興趣繼續做下一個活動。

這個年齡的孩子,無論男女,

大多是快活的、精力充沛的、活蹦亂跳的、

荒謬好笑的、無拘無束,對什麼事情都躍躍欲試。

和三歲半那時愛吵又愛鬧的情形相比較之下,

他的改變可不是不小哦。

現在他經常說話多一點,

也有點愛吹牛,

有的時候還有些跋扈。

這些都是因為他開始進入表現自我的領域,

新鮮加上過度興奮所致。

所以很多四歲的孩子非常喜歡,

“最遠到樹哪裡,最遠到門那裡”這些口頭上的限制。

甚至,如果你告訴他,

你應當做或者不要做這個,

他就會很遵守這些規矩。

平常與他一起分享和創造;

不理會他的不好的行為;

接納他的吹牛;

全心全意和他談話;

謹慎的選擇電視節目。

和他對罵。如果孩子用粗野的話攻擊你,

你也可以和他玩對罵的遊戲。

罵的的時候,要像是真的在罵他一樣:

你是指被壓爛的毛毛蟲。

這類愚昧的對罵語

要持續到你們笑聲取代憤怒為止。

以輕聲細語取代吼叫;

使用肯定而幽默的引導;

不要在電話中閒聊,

四歲的孩子都討厭媽媽電話閒聊。

5歲

五歲,開朗而愉悅的年齡。

五歲的孩子象陽光一樣,溫暖,明朗。

五歲小孩是母親願望的實現。

從孕育,生產,初生時的事事包辦;

一到兩歲是的步步緊盯;

三歲四歲時的蠻不講理;

到了五歲,終於可以讓父母鬆一口氣。

欣慰地欣賞自己養育多時的成果,

充分吸收五歲小孩愛的回報。

那個小搗蛋,終於變得懂事了,講理了,

他一心一意要做一個好小孩,

要討媽媽歡欣,他的世界都以媽媽為中心。

他的小小心靈充滿了對人,對物,甚至對神的愛。

他張大眼睛,好奇的學習,貪婪地吸收,

享受生命提供給他的一切美好。

五歲,黃金年齡。五歲的小孩真心地想要學好,

而且,通常總是表現的很成功。

在這個年紀裡,最令人喜悅的特質,

就是他熱愛生活,自得其樂,

而且一直是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他一心求好,

有時甚至連微不足道的小事

也要請求大人容許。

甚至他所用的語言,

也都是正面而積極的。

他常說,當然,好啊,好可愛哦。

他之所以表現的這麼好,

至少有個把月的時間如此,

主要原因是,在這個年紀,

媽媽是他世界的中心。

他全心想要討好媽媽,親近媽媽,

他要跟媽媽說話、跟媽媽玩耍、幫媽媽做家務,

跟著媽媽在屋裡團團轉。

很多五歲的小孩,

真的是寧可跟著媽媽呆在家裡,

也不跟小朋友到戶外去玩。

五歲的小孩所以能夠不惹麻煩,

最重要的關鍵是,

他已具有一種神奇的能力,

可以判斷自己什麼做得到,什麼做不到。

也就是說,他學會自我控制了,

他會衡量自己的能力,

把做的到的和做不到的事分的很清楚,

判斷的很準確,

而且他就只嘗試那些他認為一定辦得到的。

經過一次次的成功,他建立了自信。

他並不就此洋洋自得,但他覺得安全、安心。

於是他不會象稍早那樣,

花費很多精力去反抗別人,

只為了證明他是自己的主人。

6歲

在寫6歲娃之前,有必要迅速瀏覽一下5歲娃。

5歲娃,是孩子也是父母最快樂的時光。

他喜悅、安詳、友善、寬容,喜歡順從家長。

而且,媽媽是他世界的中心,

讓媽媽快樂,就是他的快樂。

美好的黃金年華5歲之後,

就進入暴風驟雨的人生第2叛逆期了。

這個叛逆期的特點,是孩子極端的、同時的兩極化。

他有本事在轉瞬間討厭剛才還滿心喜歡的事情。

而且,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媽媽,而是他自己。

他希望按事事處處按自己的意願,

因此對父母常常“抗旨不尊”,

“我不要那樣!我就要這樣!”

6歲娃同時在兩個極端遊走。

他可以在學校裡做一個模範生,

回家裡當一個小惡霸也因為他的兩極化,

把筆畫或數字反寫是很常見的6歲現象。

他什麼事都爭強好勝,難以忍受任何失敗。

他頑固、自負、蠻不講理。

其實,他這麼做只是為了

建立和增強他自己的安全感。

因為,他現在處於很容易受到傷害的敏感期。

不光情感上他特別容易受到傷害,

他的身體髮膚好象都格外對疼痛很敏感。

給6歲女孩子梳小辮兒很可能讓孩子疼的哇哇叫。

6歲的男孩,摔一跤可能哭得讓你詫異

他怎麼比過去嬌氣了好多。

噩夢也因此給6歲娃帶來很大的困擾。

最大的問題是他與媽媽的關係也遊走於兩極之間。

他既深深地依賴媽媽,

又同時嘗試要自己站起來,

心理上希望他不用依賴任何人。

因為沒有足夠的安全感,

他在感情上有極大的需求,

非常需要媽媽不斷保證愛他,

卻又一不如意就拿媽媽做出氣筒,專門和媽媽作對。

其實,他越是得不到讚美的時候,

越有被稱讚的慾望,受挫感就越強。

6歲娃很願意在老師面前做個好學生,

自覺以老師的話為聖旨,

甚至老師越嚴格他越有安全感。

哪怕一天的課下來他身心疲憊,

也很少對老師有所發洩。

他會回家去好好“整整”他的媽媽。

因為心理衝突,孩子的健康狀況也會走入低谷。

他很可能抱怨胳膊疼、腿疼、肚子痛、脖子酸什麼的。

還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顯得笨手笨腳的,

時常跌倒、碰傷;而且孩子對這些傷痛也似乎特別敏感,

拔下手指尖上的一個小刺都會疼得孩子哇哇叫,

簡直就像是特別嬌氣似的。

因此,6歲娃的家裡最好備上常用的消炎止痛油膏,

父母對孩子的健康狀況要多關注些,多呵護些。

還有,如果發現孩子情緒緊張(咬指甲之類),

我們最好能想辦法再降低對孩子的要求,

以緩解孩子的情緒。

至於餐桌上不像樣、衣服隨地亂扔之類的事情,

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算了,多些寬容吧。

這裡!重點!

6歲娃,對“自己的東西”

和“別人的東西”的分別還不是很清楚,

因此順手拿走別人的、他喜歡的東西,

是慣常現象!

還有,孩子並不總說真話。

比如,他會一口否認是他打碎了你心愛的花瓶,

哪怕花瓶的碎片還躺在他的腳邊。

這時,如果你問他,

“花瓶放得那麼高,你是怎麼夠得著的?”

他又會詳細介紹他如何搬椅子的本事。


嘿嘿哈哈9898


宅在家陪孩子多了,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深有感受啊,天天在家帶孩子,以前還能下去玩玩,消耗些他們的體力和精力。

現在天天關在家裡,白天不讓他睡覺還好,晚上8點睡覺自己還有點時間做自己的事情。中午睡覺,晚上11點才給睡,大人都困得不行了。到睡覺的時候我就發火了,告訴自己不要發火,可是忍不住啊!他哭一頓也就睡覺了。

比如我想做自己的事情,那是不可能的。一會就過來找你,不是這事就是那事的。找個東西上個廁所都得來報告,他爸爸說一句誇他的話都來給磨嘰幾句。這時候就會發火,先說老公,再說孩子鬱悶壞了。

本來報考的職業資格證也想放棄了,根本不讓你看書,孩子他爸說那你不會等孩子睡了再學習。哎!火蹭一下子起來了,我是人啊!看一天孩子,我也累,我也想睡一會。

真想然孩子去上學,老公去上班就讓自己一個人在家待著,安靜舒服。

不打孩子的,不知道有沒有,反正我打過。有時候真的是忍不下去了,儘量忍忍吧,默認幾遍這都是自己親生的,打壞怎麼辦,長大記仇怎麼辦。自我安慰吧!


海燕的生活記


我之前發佈過這樣問題的視頻,您可以瞭解一下[靈光一閃]當您特別想要發火時,方法1,告訴寶寶,媽媽現在特別崩潰,很生氣,不能平靜,所以我現在要一個人離開一會,冷靜一下!方法2,告訴寶寶,快逃命去,媽媽要打人了!快逃跑💨給孩子一點提醒⏰也是給自己的一個提醒⏰這樣也是為自己好,為孩子好!



宥媽學育兒


1、制訂一週計劃。然後進行每天計劃分解。

2、每天晚上睡覺前跟寶寶回顧當天的事情,有那些完成了會打√,那些沒有完成會來分析(比如寶寶今天因為病理上有些不舒服或者生日等特殊節日)。

3、提前一天跟孩子說第二天要做的事情,我娃也有每天固定時間在上網課,跟孩子去說好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然後剩下時間屬於孩子自己,可以自由安排。

這位家長你可以這樣做:

這段時間家裡有人一起幫你帶孩子的話,上幼兒園那個小朋友讓家人幫忙一下(上小學那個小朋友在聽課時)。你可以帶寶寶看看科普動畫片、繪本、親子互動遊戲(積木,數字排列)等等。孩子是很聰明的,好好去跟他們說是可以聽懂並且照做的。往往有時候小的朋友是來學習大點朋友的舉動。你要跟上小學那個孩子溝通交流一下(不要以家長姿態)。還有就是要想孩子不搞的家裡各種亂糟糟,各種不聽話,不配合,家長要做好平時的行為習慣和說話語氣,還有和家人之間的相處關係。

孩子會模仿大人的行為。


桃之戀2020


首先,可能你得學會控制情緒。情緒平和了,看孩子就會順眼得多。家裡亂一點吵一點不是多嚴重的事。全中國現在很多家庭都在經歷這些。

第二,可能你是自己內心帶娃覺得太累了,沒有休息,所以有點遷怒於娃。試著放輕鬆,想發火時,先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冷靜幾分鐘。然後,你可能就會發現,真不是多大的事。

第三,讓家人幫你。疫情期,家人都在,學會放手,讓別人分攤點。不要覺得別人管不好不放心,其實,多做幾次,什麼事都會熟悉起來。

其次,可以適當降低下期望值。覺得孩子不聽話,可能是你心裡住著一個完美小孩 總是存在落差。不妨就當他是很普通的娃。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大問題,還是不要發脾氣,畢竟對自己身心,對孩子,都不好。


原寶娘


多看書,多聽音樂,多反省自己,互相溝通



我筆我心


我也有寶寶,我認為沒有不打孩子的父母,孩子特別搗亂的時候家長真的控制不住。但是有一次跟孩子聊天的時候跟她說不要老是大聲哭來解決問題,我家孩子兩歲多,特別清楚的說:哭…媽媽就抱抱我!我沒想到她能這麼說,所以我覺得呢跟孩子發脾氣了或者打他了之後呢,要在適當時機抱抱他安慰一下,情緒平復一些再講清楚道理。對待孩子多一點耐心


洋火媽媽


輕點打 打完給個糖糖 在慢慢教育

慢慢調控自己的情緒,你要想,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是多麼光榮使命,和痛苦。[笑哭]

這是一個慢慢的路程,生氣就輕著打。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