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新春走基层|年画的时代魅力

贴年画是春节的风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木版年画是中国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至今已经传承了上千年,深受大众喜爱。

新春走基层|年画的时代魅力

张运祥年画作品《过新年》。

古老起源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

宋代时,时逢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交融发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此时,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门神从镇宅消灾演变成了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新春走基层|年画的时代魅力

张运祥年画作品《粉印门神:秦琼》、《粉印门神:敬德》。

后来,木版年画的内容已不仅局限于门神画,灶爷、财神、观音、八仙、寿星、戏曲人物、耕织农作、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花卉动物、仕女、娃娃、风光景色等,题材应有尽有。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的发展达到了鼎盛,过年张贴年画的风俗普及到大江南北。木版年画作坊纷纷设立,其中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及广东佛山是最为著名的四大产地。

天津杨柳青年画有宫廷趣味和市民趣味;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粗犷朴实、充满乡土气息;桃花坞年画雕工精细、构图对称、色彩绚丽;佛山年画精细饱满,色彩更加鲜艳亮丽,形象栩栩如生。

雕版技艺

作为古老而又独特的艺术形式,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很考验师傅们的雕刻技术。

“练习雕版,这是木刻中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一刀错,整个版子可能就废掉了。”山东潍坊木版年画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张运祥说。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木版年画技艺的张运祥14岁就开始动手刻板,以刀为笔、以木为纸,雕刻出了很多优秀的年画作品。

新春走基层|年画的时代魅力

张运祥在进行年画刻版。

在新创作的木版年画作品《二十四节气》中,张运祥只雕版就花费了两年的时间。他刻的200多个版子中,最小的木版不足半公分大小,而且越小的版子越难刻,是个精细活。

木版年画制版雕刻的线条分为阴刻和阳刻。阴刻的图案或文字是凹形,阳刻的图案或文字是凸形。为了更方便印刷,木版年画一般会选择以阳刻为主,偶尔也会兼以阴刻。

除了雕版这一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工序外,木版年画的制作还包括其它工艺环节。根据张师傅的介绍,首先需要完成整张年画的画稿,然后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刻出线版和色版。线版用来印整幅画的线条,色版是用来印颜色的版,有多少种颜色就需要多少色版。最后再进行印刷。整个流程下来,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是一门做工精细的艺术。

“学习木版年画到独立做工至少要4到5年时间,其中雕版和套印就要学3年。而真正做到‘精’则至少需要10年的潜心修炼。”张运祥坦言。

有意思的是,年画中人物身体的比例与现实中的不同。现实中,一个成年人头部和身体的比例是1:7,而木版年画里一般为1:3,这是为了使人物显得更加丰腴,有富贵体态,代表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创新求变

年画曾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是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品。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色彩鲜明、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传统木版年画却正在淡出大众的视野。

新春走基层|年画的时代魅力

张运祥年画作品《喜报三元》。

佛山木版年画传承人冯炳棠的作坊,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供不应求。“以前人们买年画一买就4到5对,大门贴1对、中厅贴1对,房间门各贴1对,销量非常大。”冯炳棠回忆说,当年,整个佛山市每年的需求量都在500万张以上。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木版年画的销量也已经不到原来的一半。“年画创作的少了,没有新的作品,只是翻刻原来的作品,这样的话路子只会越来越窄。”谈起年画目前面临的窘境,冯炳棠有自己的反思。

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山东潍坊木版年画传承人张运祥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创新上。以前,木版年画基本使用黑和白、红和绿、黄和紫三组对比色来创作,其中,红色用的最多,鲜艳醒目。但在他最新创作的作品《二十四节气》中,就完全摆脱了传统年画大红大绿的色彩,把水墨画的深浅浓淡手法与木版年画相结合,非常受大众欢迎。

新春走基层|年画的时代魅力

木版水印二十四节气。

他还将年画创新地印在了布上、藏书票上、风筝上,适应了多层次的需求,市场越做越大。张运祥非常看好木版年画的发展前景,“只要有创新,作品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新作品就会深受欢迎。”年画传承千年而不断流,就足以说明它的强大魅力。

- END -

撰文 / 《今日中国》记者 党小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