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逍遥游》背后的生死观:庄子看淡生死的达观,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近日不少网友们嚎啕呐喊,试图“重启2020”,这个地狱式的新年开局把我们推入一轮又一轮悲伤与恐惧中。新型冠状病毒的肆意蔓延、医务人员的崩溃硬撑、巨星科比的陨落……无数遗憾与悲痛丢给这个新年,让我们对这个期待已久的2020年彻底失掉了继续的希望。

重启是不可能了,唯有我们自己的心态与勇气,以抵御这个悲伤的庚子年开局。

愿这篇文章里的圣人庄周,带给你一点勇于面对的豁达。

在高二课本中,我们有幸遇见了庄子,对那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背得朗朗上口、耳熟能详。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经典代表。

《逍遥游》背后的生死观:庄子看淡生死的达观,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庄子生于乱世之中,在世间唱着属于他自己的狂想曲。

他崇敬大自然的伟岸,也深知人类渺小如蜉蝣。有人说,并不是我们离庄子的智慧太远,达不到其境界,而是现实的功利遮住了我们最原本的真诚,困住了我们的脚步。

《逍遥游》我们都知道,所写是为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有所待”而不自由。

《逍遥游》背后的生死观:庄子看淡生死的达观,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他强调要解除外来条件,告诉我们“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即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无所依靠、无所欲望,也就无所束缚,而无所束缚的自我才是真正称得上修得境界。

在《逍遥游》所映射的生死观中,死亡便是生活的束缚。

庄子生死观境界之一是生死齐同,不生不死。他认为人应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看待死亡对人的束缚,生死的差别在于“心”,而不在于“形”。

那年高二,我们都爱读庄子,爱他的自由与浪漫,爱他的精神与思想,也爱他的开悟与乐观。我想我们爱庄子,更是爱那份我们难以真正内化于心的豁达。

而真正的庄子,也言行合一,不只是笔下一挥,而是真正践行着他的生死观。我想起关于庄子,三次面对生死的故事。

《逍遥游》背后的生死观:庄子看淡生死的达观,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1.师长离世:不过聚合之气,又散归天地万物

道家师长列子在九十多岁那年离世,庄子上门吊唁。

刚进玄关,便看到地上放满了吊客脱下的丝履,灵堂内一片雪白,吊客们不时发出哭泣、哀嚎之声。

可庄子在灵堂前跪下,唱起丧歌:

道初混沌兮,化而有气。

气化成形兮,始而有君。

春夏秋冬兮,生老病死。

死归渺茫兮,还于天地。

嗷嗷痛哭兮,不知天命。

随后,他对灵堂干哭了三声,站起来转身便走了。

齐不二赶紧跟上,疑惑询问庄子:悼念师长,为何举止却这般随意?

庄子说:“我这是按他的哲学思想来吊唁。列子以为天地万物只是些现象,世界的本质是永恒运动、构成一切的混沌之气。人活着,其实是这一团气聚而成形;人死了,血肉化土化灰,不过是聚合之气又散归天地万物。”

《逍遥游》背后的生死观:庄子看淡生死的达观,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儒墨之家却不同,认为人有灵魂,死后灵魂或受子孙敬仰祭拜,或上天见上帝享福,列子常常和庄子一起笑话他们。

因此庄子依他理解,认为活人就象胳膊上长的脓疮,死人就象脓疮终究要溃烂,变成烂血烂肉。

烂了就烂了,这没有什么好可惜的。

2.庄子妻死:箕踞鼓盆而歌

师长之后,还有妻子的离世,庄子更是敲着瓦盆,唱了丧歌,这个典故也被叫做“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在吊唁庄子妻子时,惠子疑惑庄子为何妻子离世,看不见一点悲伤,还敲锣打鼓唱起歌。

庄子告诉他:“她死,我怎会悲伤呢?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逍遥游》背后的生死观:庄子看淡生死的达观,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在庄子看来,生老病死就像四时交替,都只是自然现象而已,人不必有什么忧虑,也不必有什么痛苦。

人源于自然,再回归自然。

说到底,不过是正常的生死轮转。而他依然在天地之间,只要怀着这样的想法,人又有什么好痛苦的呢?

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之上。

他摆脱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如四时的运行平常。

3.庄子离世:天地为棺,日月为璧

说完了师长与妻子,最后说说庄子自己。

庄子活了100多,寿命终于也将近。

《逍遥游》背后的生死观:庄子看淡生死的达观,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有的弟子打算厚葬他,庄子却对他们说:“我把天地作为棺椁,把日月作为一对璧玉,把星辰当做珠玑,万物都是我的陪葬!我陪葬的物品难道还不够齐全吗?”

弟子们面带难色说:“我们担心乌鸦老鹰吃了老师的身体。”

庄子叹了口气回答:“在上面被乌鸦老鹰吃掉,在下面被蝼蛄蚂蚁吃掉,夺掉乌鸦老鹰的食物来送给蝼蛄蚂蚁吃,你们为什么这莫偏心呢?”

弟子们面面相觑,连说不敢、惭愧。

庄子似乎终于交代完了后事,也为自己超脱的生死观画上一个圆满句点,渐渐沉睡了过去。

不知他能否想到,他的思想将被供后世学习千百年,而他这一生,都是自由生死观的范本。

弟子们按照庄子的遗愿对他进行了安葬,他的尸骨最终被乌鸦老鹰野狗等吃掉。在附近结庐的徒弟知道后纷纷大笑着离去,再也没有人见过他们的综影。

一代道家祖师,也就这样归于自然深处,消失于天地间。

《逍遥游》背后的生死观:庄子看淡生死的达观,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4.逍遥游:无所依凭,精神自由

千百年来,《逍遥游》的理论无形之中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处世态度,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的人生之路。

破除自我中心,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摆脱出来,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异化了自我。

庄子告诉我们,生与死可混化为一,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是开始,死是终结,只是自然规则无限循环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而已,无需为死而伤心。

而当人们看透生死,就能达到最高境界。

《逍遥游》背后的生死观:庄子看淡生死的达观,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死而不亡,不死不生,肉体虽然不再存在,精神却具有永恒性。

就像《寻梦环游记》告诉我们的:只要不被人遗忘,用生塑造永恒的价值,就能达到精神的长生。

我们爱读庄子,爱他的自由与浪漫,爱他的精神与思想,也爱他的开悟与乐观。我们爱庄子,更是爱那份我们难以真正内化于心的豁达。

愿这份穿越千年仍然至高无上的豁达境界,能够帮助你我,抵御这2020年“地狱开局”的一切磨难,也坦然面对接下来的漫漫人生,物来顺应,未来不迎。


作者简介:鱼雁,十点读书签约作者、洞见、读者等多平台作者。用文字让生活更有力量,欢迎关注鱼雁日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