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代靖远七大书院,一家书院设在今平川,现在怎么样了?

在清代,靖远县就有7家知名书院,共同撑起靖远的教育文化大业,他们是敷文书院、观澜书院、培风书院、碧桃书院、青云书院、文峰书院和百泉书院。在今天的靖远版图上,只有前六家书院。因为白银市建市时,设立平川区,百泉书院就在平川区共和镇达拉池。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百泉书院吧。


历史上的百泉书院


陇上书院,创设于明末。但直到左宗棠督甘时,始文风大兴。百泉书院于光绪初年由当地绅士组建,院址在大坝沿龙王庙。附近柳树成荫,环境幽雅恬静,是读书的好地方。因有多处泉水,故名“百泉书院”。书院从会宁聘请王志勤来书院讲学,志勤教导有方,兢兢业业,在他主讲期间,贡生陈希魁、秀才董元辅等参与教学。

清代靖远七大书院,一家书院设在今平川,现在怎么样了?

古代书院


辛亥革命后,帝制废除,共和肇造,教育也随之改革。民国2年(1913年)打拉池归靖远县管辖,“百泉书院”遂改名为“靖远县第三高等小学”,校址由大坝沿搬到城内,陈希魁任校长,教员有王志勤、郭兆瑞。陈希魁任职期间,修教室3座,宿舍6间。学生50多人,学制为3年。教学科目由单一的“四书五经”改为国文、算术、史地、外语等。


民国9年(1920年),第一届六年级学生7人毕业。学校、地方对毕业学生高度重视,学校派专人给学生家长送报单,家长放炮迎送,礼仪十分隆重。同年11月,大地震发生,校舍、教室全部倒塌,人们忙于防震救灾,学校停办。


清代靖远七大书院,一家书院设在今平川,现在怎么样了?

古代书院


民国11年(1922年),地方耆宿、乡绅想方设法,组织人力,筹集资金,重建学校,新修教室六间,宿舍20余间,董元衡(兰州中学第一届毕业生)任校长,教员有王志勤、郭兆瑞。学校的教学活动逐渐恢复,并形成良好的校风。四乡有志求学的青少年慕名远道而来,学生增加到50多人。民国14年(1925年)第二届学生8人毕业。


民国15年(1926年),第三届学生9人毕业,民国16年(1927年),学校又改任吴进贤等5人。王国宪为校长,教员有高奉硅、白若玉、民国17年(1928年),军阀混战,打拉池地方也未幸免,学校毁于兵火。第二年,又遭大旱,学校停办。


民国23年(1934年),战火暂息,人民生活逐渐好转,各界人士再思振兴教育。由陈俊德、杨进贤、唐际盛等人出面,四处奔走,筹集资金,购买李天俊住宅作为校舍,王国宪任校长。校名遂由“靖远县第三高等小学”改为“靖远县打拉池小学”。


学校复建的第二年,即民国24年(1935年),靖远县教育科委派张志达任校长。民国26年(1937年),张志达去靖远县二中任教,又由王国宪任校长。期间,教员先后有吴金贤、牛俊、高奉硅、郭衍庆等人。在校学生逐年增至50人左右。


民国27年(1938年),复校后的第一届六年级学生9人毕业。民国28年(1939年),第二届学生7人毕业。民国29年(1940年)第三届学生毕业,学校改为“靖远县东明乡小学”。


民国31年(1942年),县教育科委派县参议陈世英为校长,教员有李进堂、杨清波、李生祥、吴进贤、郭衍庆5人,教学班6个。


民国32年(1943年),由唐宗学接替陈世英任控长,这一年第五届六年级学生5人毕业。


民国33年(1944年),郭衍庆接任唐宗学任校长,教员有陈至善、吴进贤、魏进国、白富琪、高登岳、张志安等7人。教学班6个,学生100人左右。其后,郭衍庆任校长6年,直到1949年区境解放。


薪火相传,功莫大焉。百泉书院,人才辈出。著名的学生有参加过“五四”运动的陈世祥、胜利油田副指挥张成高、引大入秦工程副指挥金涛、陕西师大教授高登岳等人。


现在的百泉书院


在百泉书院的遗址上,建成了平川区共和镇达拉池中心小学。

清代靖远七大书院,一家书院设在今平川,现在怎么样了?

达拉池中心小学教学楼


面向新世纪,达拉池中心小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创建特色办学理念,抓住新课改的大好时机,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等质量上狠下功夫,以质量竞争,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办学提升学校品牌,大胆地进行英语教学改革,探索适合该校实际的英语教学模式,力争把该校创建成一所英语特色学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