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形意拳與戴家拳(上)

練形意的人都說三拳三棍,眾說紛雲,我過去也有不同的理解,後練戴家拳法後,才知過去都是誤解,有很多東西都是誤解,首先三棍並非人們講得攔,拿,扎,這個以後再說,下面說說三拳:

形意拳與戴家拳(上)

所謂三拳,並不在於拳勢,而在於內在的勁法與身法.有人說向上的勁為鑽,向前為踐,橫為裹,因而三拳是指鑽,崩,橫.我過去也這麼想,其實這是錯的。


豈知三拳之外,還有追,押,裡,三拳,稱為補手,拳譜上講鑽拳似閃電,裹拳如捲餅,踐拳似馬奔.下面先說說躦拳。


躦拳也叫截拳,這個很重要,拳譜上講顧,開,截,追其實顧就是開就在於截因這樣讀叫截顧開,截法就是顧法,截了對方,對方門戶自然就開了,才可進身,這個叫追,所以顧開截追要連在一氣,躦拳正好就表現在這裡。從外形上看,其手法如同我們形意的掩肘而後用肩打,拳勢很簡單,但內裡它有獨特的身法,即束展。戴氏的束展與河南的又不同,要比河南的動作小,有反弓勁,俗稱猴勢,是從武當導引法得出來的,所以講打法以身顧,用肩肘打人,所以躦拳不在拳法而在身法,要一觸即發,一碰人就倒,所謂有躦拳似閃非閃也,有山倒嶺塌之勢,無身法,如何能有山倒嶺塌之勢.以下兩拳,以後再講。


現在講講裹拳,從外形上看,裹拳就是我們形意八字功裡的掩肘,是顧法,但裹拳有一個補手,叫押,就是當對方打來時,我要束身,掩手回顧,然後將裹手貼到對方身上,別一手做趁手,其手法類似太極的豎擠,勁法類似闢拳上舉時之勁,因為身子束著,所以稍一展,給對方一點勁,對方就會被連根撥起飛出,當然也有其他變手,比如戴奎和李伶動手時,所用的也是裹拳,只是戴在展身時,另一手從肘底翻出.反手擊中對方肋部,使其不治而亡的。

所以三拳很重要,在戴家拳裡,三拳和雙把是最自然,最本能的拳法,有一個日本人和我動手,被我用裹拳一下子飛出,起來後說,沒見我動,他怎麼就出去了,一個勁的對我彎腰.可見拳譜中說三拳三棍非等閒,又說世人若得其中味,武藝之中狀元郎.此話不虛呀。

下面再談談踐拳,拳譜中講,踐拳似馬奔,所以要用踐拳,沒有身法是根本不行的,踐拳的外形象形意用的挑肘,是打顧一體的拳法,當對方向我胸以上打來時,我不出手去架,而是用身法往上衝,要用獨特的束展勁,肘往上挑,自然就將自身護住,自己的前腳要踩對方的後腳,一起身,一進身,對方就被跌出老遠,所以踐拳是肘法說得更白一點是身法而不是拳法,另外根據練法不同,踐拳又有單踐與雙踐之分,踐拳完後,如果不得手,要用裡拳來補,類似車派八字功中裹裡的展勢。


除三拳外,另外還要練三拳合一,即將三種勁力與手法合在一起練,練到純正自然,一出手本能的就有。


綜上所述,三拳的要點不在拳法,而在身法,只有有了身法,驚勁真正上了身,才好用,李文貞先生說不管他動也打,靜也打,剛也打,茅也打,如果身上出不來驚勁,能這樣嗎嗎,所以我說按我的標準,看一個人是否是高手,不管他是練什麼的,只要驚勁沒上身,就不能算是高手。


說了三拳下面該說雙把,五行了.呵呵,不知對同學有益無,只是個人的一點愚見。

在談雙把五行之前先談談戴氏心意拳的丹田功。戴氏入門是很嚴格的,如果是正式的弟子,師父一般先要弟子練二到三年丹田功,然後才開始教其他拳法的。

人們都知道戴家不站三體勢而是蹲猴,其實這只是個俗稱,蹲猴的真正名稱叫乾坤六合混元一氣功,其形似胎兒在母體,所以又稱胎形,是武當導引之法。所謂乾坤就是指天地,戴家拳每一勢都要有內外天地翻,拳譜上講,欲求丹田氣,先練束展功;又講,世人若得真消息,全在內外天地翻。所以戴家的丹田氣是通過內外天地翻養丹田而練就的,每一勢都要有三翻,即頭翻,手足翻,丹田翻。一個束展天地翻就在於一個周天,通過練養丹田,使丹田之氣運化於周身,無微不至,和而不流,漸而達到混元一氣的。


而今世人受俗見,大談渾圓而不提混元,其實混元與渾圓相差是很大的。混元是一種本能的由丹田發出來的向四方膨脹的一種內勁,是無意識的,不是通過所謂精神假借得來的。如同我們遇冷覺涼,遇熱覺煬一樣,根本不需去想的一種本能的反應,是通過胎息產生的。得真訣中講,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得真形,真形藏有真形像,真像內藏真精神。通過精神假借神氣則會為意所拘,不會有一觸即發,風吹草動即應的本能的。況且有無胎息所出來的整勁區別是很大的,孫祿堂為什麼功夫高,就是因為他的東西里有胎息,我們講拳與道合,先講得是丹道之道,而非道可道非常道之道,所以無丹不為道,有的人說丹田之說誤人,只不過是他們沒得到真東西而己,誤認為氣沉小腹,小腹鼓盪就是丹田,所以方有此說。


戴家在蹲完丹田後開始練搬丹田,有兩種練法,一種是虎步練法,另一種是雞步練法,也叫小鬼穿化,然後再練射丹田,繼而是閘丹田,要通過閘丹田將周身經脈都打開,達到抖丹射頂,然後還有坐丹田,是靜坐功夫,練時要五心向天.


戴家的練法和太極相同但又不同於太極,似氣功而非氣功,練時也講松,慢,要由松入鄧,運鄧成剛,繼而要練快,這是太極沒有的,急上加急,以求一觸即發.在我所見過的拳種裡,戴家拳是最難練的一種了,實在是太難了,所以傳不廣,依我的觀點,在練戴家之前最好有形意或其他拳的底子,然後再練要容易些。


下面講講雙把。有人說雙把就是虎形,其實虎形只是按勁,雙把比虎形勁力要精巧,兩者都是雙手打人,要通過身法貼身沾身縱力,但兩者勁力動作是不同的,雙把是從武穆雙推手演化來的,用時要兩手拇指相交成十字,拳譜上叫作雙推莫露鋒,其動作只有一個,但根據內在的勁力變化不同,又分為三把,叫抽,摟,丟。所謂抽,是來用祁地方言,意思是往上掇,這種手法是打身高比自己高的人時用的,當對方比自己身高時,用虎形按是不順手的,所以要用抽把,先給對方一個向上的勁然後再用向外丟的勁,二勁連在一氣,發到對方身上詖會覺得是舜間有兩個勁作用有自己身上,一般是化不掉的,所以會被連根據起飛出;摟把也叫按把或漂把,取水中按瓢之意,是打身體委壯的人用的,要先有一個向下按的勁,對方本能就會有向上跳,按得越緊跳得越高,然後再向外丟,二勁連在一氣,對方也會被髮得很遠,所以講抽把,摟把不離丟把.拳譜中講,抽摟丟三把經,連環一氣向前攻,就是此意,需要說得是三把的變勁不在手上變,而在身內變,所以拳譜上講腰內縮展變化靈,就是此意,其形很笨,其勁實巧,,妙極,妙極。


這個在形意拳裡是沒有的,所以我看到有人在形意拳著作中也講抽,摟,丟三把經,連環一氣向前攻.找了很久,也末發現有三把的介紹。


另外根據練法不同,三把也有很多變手,另外還有單把,因為把是貼著對方發的,可發寸勁,傷其內,所以說寧挨三拳,不挨一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