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中國誕生了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而日本、韓國、俄羅斯、印度沒有?

震禮


對於這個問題,每日經濟新聞編輯郭鑫認為:

1969年10月29晚上10點30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本科生查理與斯坦福研究所的比爾建立了第一個ARPANET鏈路。二者相距560公里,實現了分組交換網絡的遠程通訊,標誌著世界互聯網的誕生。

1983年,美國國防部研製出了現在通用的網絡TCP/IP協議,互聯網因此開始流行起來,Internet誕生。

1994年4月20日,中國通過一條國際專線(64K)接入了國際互聯網,中國互聯網誕生了。1997年,中國三家互聯網公司誕生,網易、搜狐、新浪(當時稱四通利方)開啟了中國互聯網的時代。

回顧整個世界互聯網的發展史,可以說在起步之初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巨大。相信在當時,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想到中國的互聯網能夠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在全球排名前十的互聯網公司中,中國和美國分庭抗禮,中國的BATJ悉數上榜。

前些年,德國互聯網公司Rocket Internet 上市的時候,官網上有一句話:“做美國和中國之外最大的互聯網公司”。而同樣是發達國家的歐洲,可以說在信息時代擁有天然的優勢,而發展卻大大不如中國,為什麼中國誕生了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呢?

1)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對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是支撐互聯網企業發展的基礎。我國從過去的有線互聯網過去,發展到現現在的無線、移動互聯網,都源於國家對光纜、移動基站的建設。為何互聯網企業代表多次建議國家能投入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是從用戶的角度考慮,更多的也是出於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2)市場因素。市場是支撐整個互聯網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世界之最。網民體量的巨大,為互聯網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深度,單以這種流量轉化成收益,就可以日進斗金,是整個市場支撐了世界級互聯網公司的誕生。

3)互聯網的工具性。為何早些年前國外的互聯網巨頭入駐中國會失敗,在個人看來,這與互聯網自身有關。就互聯網而言,它只是一種工具,工具講究的就是實用,不會產生比如買名車會顯得有面子這種類似的感覺。互聯網的價值僅僅體現為使用價值方面,不會品牌溢價,在中國沒有人覺得用FACEBOOK比微信好,道理就是如此。

中國本土的企業更懂中國國情,也更容易成功,這可以歸結為企業自身的因素。此外,中國市場的創業環境也支撐互聯網企業的發展。

那麼,為什麼俄羅斯、印度、日本、韓國都沒有出現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呢?

韓國人口數量有限,網絡消費深度不夠,難以支撐巨頭企業的成長。

印度這個國家剛實現村村通電,人民收入水平有限,互聯網企業市場需求不足。

俄羅斯本身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總量連日本、韓國都比不上,更別說支撐互聯網巨頭企業了。

日本算是一個能夠支撐互聯網巨頭的國家了,但由於日本專注於製造業,這個國家因循守舊,比較佛系,缺乏滋生互聯網巨頭的土壤。

雖然中國互聯網企業從市值上來說是世界級的,但中國互聯網巨頭主要的陣地都在國內,擴展國外市場仍然壓力重重。相較於谷歌、亞馬遜、FaceBook這樣的巨頭,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每日經濟新聞


中國人口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全部因素,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崛起有內外和外在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

信息時代,人口的價值被充分釋放。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隨便做個應用都有幾百萬幾千萬的用戶,規模經濟很容易發揮作用。

比較俄羅斯和歐洲,我們的巨大人口優勢釋放了紅利,所有創業者都是受益者。

此外,中國文化統一,十幾億人口用一種文字和語言,這是互聯網發展中最大的平臺化基礎,因此有了阿里巴巴和騰訊。

只是人口多,文字文化統一,那麼日本也不差,但日本老齡化嚴重,互聯網革新動力不足,加上發達國家的節奏,還正趕上了失去了二十年經濟衰退,互聯網經濟也沒能大起步。

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崛起還需要很多外部條件,比如通信業務發展!中國自從通信業改革以後,大踏步追上了世界發達國家,移動通信更是彎道超車,如今流量資費大幅降低,網速大幅提升,且網絡覆蓋在大國中全球最好,為互聯網公司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這方面,印度雖然也人口多年輕化,還是英語國家,但基礎設施不行,與中國差距很大。

即便說中國互聯網很多山寨,那也是需要人才與技術儲備的,不是誰都可以做到。

中國三十年經濟的高速增長,世界工廠的製造業地位,功不可沒,阿里巴巴誕生成長在民營製造業經濟最活躍的浙江不是偶然。

由此可見,中國互聯網的崛起是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抓住了歷史機遇。


馬繼華


這個問題有些夜郎自大了。舉一個例子,著名的社交媒體軟件Telegram,就是一家俄羅斯企業。國內很多人沒有用過Telegram,不代表它不是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Telegram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快最安全的聊天軟件,用戶數量突破2億並且還在持續增長。從這幾個評價來看,還有人敢狂妄得否認Telegram不是世界級互聯網公司嗎?



Telegram可不是單純搞社交軟件的互聯網公司,如今T的elegram無論是在社交軟件圈還是幣圈都是一個傳奇,2018年其ICO項目傳出已融資17億美元,成功登上ICO老大寶座。


這幾年中國確實出現了一隊的世界級互聯網公司,百度、騰訊和阿里這三巨頭自然就不說了,身後的第二梯隊小米等也在大跨步進入世界互聯網舞臺的中央位置。類似樓主所提的這種問題其實經常見於中國的業內人士討論。


很多國內的互聯網從業人員經常聲稱世界互聯網市場就是中國和美國平分天下。但不客氣的說,這種自吹的提法有點過於yy了。一個殘酷的事實是,當今世界互聯網行業依然是美國一家獨大,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本質上不過是美國技術的應用。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依然在很多地方受制於美國。


需要未雨綢繆的是,隨著中國越來越開放的經濟政策,一旦美國的互聯網企業們獲准進入了中國市場,中國這些所謂互聯網企業能競爭過人家嗎?某搜索引擎的競價排名做了多少惡,一旦外企進入,他的市場份額下滑,還能有今天這麼風光嗎?


少吹一些牛皮,多做一些創新,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成為真正的世界級巨擎路還很遠。


李明波論中東


這是和國情有關係的。

日本、韓國是屬於發達國家,基礎設施很完備,實體經濟都是相當的發達。而中國互聯網產業,一半是建立在實體服務業不發達的基礎之上。這個不用多解釋,從日本、韓國地鐵站附近密佈的商店和三五十米便有一處的便利店便可判斷,在生活便利性上不可同日而語。

另外,日本、韓國相對來說社會比較保守和傳統,相關法律制度很健全,對創新的包容性上比較弱。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摩拜在日本為什麼不能打開市場?因為日本交通法不允許自行車佔道經營,違規擺在馬路上,會影響交通秩序,一次罰款200塊人民幣。這就等於說已經終結了摩拜成功運營的可能性。

第三,俄羅斯、印度為什麼沒有世界級互聯網企業,基礎設施太差,與中國差距很大。更重要的是缺少中國風險投資基金,中國的互聯很多程度上是靠風險投資人的熱錢砸出來的。不論是滴滴快遞,一天燒錢幾百萬補貼,還是ofo、摩拜瘋狂鋪單車,都是拿投資人在開拓市場。

在前期互聯網公司不賺錢的時候,沒有投資人的人加入,很多時候都是玩不起來的,而俄羅斯、印度恰好缺少這個環境。


張知悅



這個問題不太好,儘管中國有一些大型互聯網公司,但並非真正世界級的,大部分只是規模大而已。

當前,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催生了一大批互聯網公司,根據目前市值,世界前十大互聯網公司均來自中美,沒有第三國的身影。

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在移動互聯網時期就成了巨大的人口紅利,所以一款手機應用在中國動輒幾千萬或者上億的用戶,這在其他國家根本不可能。

現在,中國經濟在快速轉型,這在移動互聯網時期表現出了巨大發展機遇,所以在經濟社會的很多方面湧現出了很多科技創新公司,比如支付寶、微信、美團、滴滴、頭條等。

另外,中國對移動互聯網發展高度重視,把信息化視為千年發展機遇,所以在政策、稅收等方面給予了很多支持和扶持,比如中國的移動通信網絡,不僅速度快,覆蓋廣,而且費用還低。

最想說的是,我們要清醒認識到,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更多的是用戶規模優勢,多集中在生活服務等領域,在原始技術創新、核心競爭力等方面和美國還有較大差距。


震長


1.大規模人口是一個因素

從人口角度來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因此,就人口規模而言,中國應該擁有世界一流的互聯網公司。

2.在創新激增之後,規模得到反映

如果我們更深入地研究這個問題,我們會發現推動國家在全世界繁榮的兩個主要因素是:一個是人口規模,另一個是技術創新。

這兩個因素將輪流引導全球不同條件下的發展進程。當技術傳播時,每個人的技術基本相同。那麼規模的優勢就會體現出來。當新技術剛剛開發時,技術創新引領全球趨勢。

如果我們看一下,近幾個世紀以來大國的崛起。我們會發現荷蘭已經開始了荷蘭的創新之路。然後由稍大的英國領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的霸權直接由蘇聯和美國共同領導,其人口規模達到1億。

隨著超級大國引領世界,人口規模不斷擴大。我們會發現,原始大國的優勢逐漸從規模優勢轉變為技術創新優勢。

3.引入創新,開闢規模之路

以出版業為例。當美國出版業尚未出現時,美國書商使用盜版英國書籍作為他們的主要發展方法。這與早期引入美國互聯網模式的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是一樣的。早期的中國互聯網創新實際上是快速引入美國先進模式的代名詞。

一個簡單的動作 - 引入高級模型可以產生兩種效果。首先是創新技術的擴散和融合,這使得中國具有規模優勢。其次,由於優勢的規模,它與中國的技術相同,其他規模小於中國的國家被排除在外。例如,日本,俄羅斯等


智慧城市研究


很簡單,幾個原因:

1、人口紅利。超過7億的網民,佔全球16%。發達國家缺人,落後國家缺能力,中國正好介於兩者間,老百姓勤吃苦耐勞,IQ不低,整天琢磨如何發財,發展不起來沒有天理

2、中國在過去二十年電信業的興起。電信行業十幾年的高速發展,電信設備行業的開放競爭,中國供應商意外地崛起。從初期的七國八制,到華為中興步入全球,強大的人口邊際效應,極大降低了互聯網接入成本

3、貼地氣的互聯網體驗以及生態體系形成。毫無疑問,對中國人而言,QQ、微信、淘寶等比MSN、Yahoo messenger、Ebay等的體驗好太多,快速迭代使得國內應用可以較好地滿足國內的需求

4、語言文化防火牆。如同印度,如果中國人都講英語,估計很難抵得住國外軟件以及應用的衝擊,中國的相關產品,在語言的隔離下獲得了很大的喘息空間,當然,國內企業也明顯對政策管制更為靈活和適應


四海是我家


論客戶規模我們確實是世界級,但論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我們還不夠世界級。只有客觀的看待自己並繼續不懈努力,我們早晚會是真正的世界級。 世界級是指全世界都在用,像臉書,油管,谷歌,微軟這樣的才叫世界級,騰訊阿里雖然市值高但在除中國之外的市場完全是打醬油的存在,支付寶所謂在世界各地開通的支付服務,實際上也是在為中國人服務!

不說網絡公司,看工程軟件開發差美國幾條街,系統軟件美國一家獨大,視覺軟件和編程軟件開發都是來自美國,工程軟件歐洲美國差不多,但是沒有一個有中國的PS,DW,FW,ID,PR,AE,pc系統,手機系統,硬件CPU,硬盤存儲,主板。哪個國產的能抗衡或者相提並論的,除了CAD軟件中國的中望和浩辰還能說的過去,現在這些都沒一個拿的出手的,用網絡公司跟科技公司比沒得比!如果拿網絡公司比,谷歌甩中國公司幾百公里。

中國的優勢,一是在於有龐大的市場。二是有較強的經濟能力。通信技術是一個需要使用,在使用中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行業。我們在這方面有很好的土壤,假以時日,一定會成為世界性的通信大國。


笑搞


去年11月在採訪一家IT公司的負責人時,我問了一個類似的問題,得到的答覆是:中國市場的多元性和複雜性是中國互聯網產品很大的一個市場優勢。

怎麼講?就是中國的很多互聯網產品經受住國內大市場的優勝劣汰後,再拿到國際市場上,除了需要適應當地的一些法規和宗教規定外,在用戶個體的訴求上,基本能夠做到有求必應,甚至是能超出有求必應的狀態,滿足了對方用戶很多他們沒有想到的訴求,起到了引領用戶需求的效果。

這種優勢在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他們現在所處的發展階段是中國正在經歷的、或者剛剛經歷的。所以一投放到這些經濟體的市場中,適應性非常強。

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原因是中國在智能手機普及上的“彎道超車”,中國的電腦和非智能手機普及要比發達國家慢得多,與此同時,信用卡消費的普及度也相對沒那麼高,而諸如微信、支付寶等具有時代引領性的互聯網產品和公司剛好趕上了智能手機在中國快速普及的進程,讓這些產品在經受過十幾億用戶的使用實踐後具備很強的優勢。

此外,中國實力和影響力的快速提升,以及經濟的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是這種現象出現背後的根本支撐。

不過,中國互聯網公司走向世界頂級或者中國更多的互聯網公司走向世界,現在制約的因素也有很多。在涵叔看來,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兩個,一個語言的制約,中文在世界範圍內還不夠普及,而很多互聯網產品是著眼於中文使用者設計的;另外就是人民幣的國際結算還有很大的障礙。如果在中文的普及和人民幣國際結算上能有發展的質變,中國互聯網公司乃至中國企業走向世界之路會順利得多,中國企業也才真正能走到世界頂峰。


涵一


觀察研究中國互聯網很長時間,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看到有一些回答還是對中國企業是否可以稱得上世界級有疑問,所以我加了第一部分,對中國互聯網已是世界級沒有疑問的可以略過。

中國互聯網企業是不是已經達到了世界級

是不是達到了世界級,看來自己說還是不如別人說來的更讓人信服。

不多說,數據說話(為了堵住精神美國人的嘴,數據都是國外的,放心看吧您吶)

麥肯錫的數字中國研究報告,中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佔世界總額比重,從2005年的不足1%,上升到2016年的42.4%,世界第一,美國為24.1%,移動支付7900億美元,是美國11倍,全球互聯網獨角獸數量,美國45%第一,中國43%第二。


華爾街日報5月2號一篇熱乎乎的報道,中國獨角獸在加速IPO,列舉了阿里2014年250億美元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IPO案例。

英國頂級期刊經濟學人近期的一篇報道,原文不想找了,大意是歐美現在都在開始“抄襲”中國模式,而不是以前中國在“抄襲”國外。

德國人阿福在給德國總理默克爾的一封公開信中,表達了希望德國學習中國移動支付的便捷的願望,在德國引發關注。

很多人還是不服氣,說世界級不單單是規模啊,好,來比服務。拿亞馬遜來舉例,前幾天我愛人在亞馬遜買了一本書,因為只有他家有貨,結果付完款商家說沒貨了,是庫存數據沒及時更新,退款又打了N個電話客服推給商家,商家推給平臺,國外的服務我沒體驗過,但這種事情的在國內哪個一線平臺都會比它做得好,這背後是世界級的運營和技術水平做支持,僅僅阿里雙十一一天1600億多交易規模,世界上沒有一家其他企業的後臺有過處理這樣海量交易規模的案例,而阿里雲是世界第二大雲服務商,僅次於亞馬遜。

很多人還是不服氣,你的企業只在中國啊,人家亞馬遜、Facebook都是國際的。看到這種言論最來氣,我就問你中國是不是國際的一部分,很多人一說“國際”就等於“外國”,覺得做國外才叫國際水平,好像中國人遊離於世界之外,好像中國低人一等,生活在地下一般。中國經濟增速貢獻世界的30%,經濟體量世界第二,能在挑剔的中國市場做到第一,就是世界級水平,BATJ都通過中國市場做到了世界500強,你不做中國市場,就與世界級無緣。

我們落後了太久,以至於當我們在跑道上第一個撞線,運動員還要去看秒錶確認,而很多精神美國人就不能接受了,還要去找外國裁判理論,不對啊,第二名跑的姿勢更好看啊,第三名的節奏最好啊,中國拿第一是因為腿最長(人多)啊。我們無意驕傲自滿,但創新需要自信。

中國為什麼誕生了世界級的互聯網企業

言歸正傳,來回答這個問題。

很多答案說人多,我不同意,印度同樣是人口大國,而且中國互聯網市場是開放的,各國企業都可以來華參與競爭,亞馬遜、被淘寶打敗的ebay也都是是世界級的,為什麼在中國這麼大的市場沒有獲得一席之地,背後是有原因值得深思的。

剛才說了,中國人口多是做好互聯網的一個有利條件,不是決定因素,能在挑剔的中國市場做到第一,自然可以進軍世界級企業,而中國互聯網企業進軍世界的第一關,就是漂亮的贏下了家門口的這場仗,原因有以下幾點:

1、中企本地化做得比外企好

剛才舉來亞馬遜的例子,外企在中國的服務水平非常不夠看,效率低下,沒有深入研究中國消費者的習慣和心理,而中國互聯網企業深耕中國市場,從電商渠道到交易的閉環,再延伸到金融、乃至衣食住行,是充分抓住了消費需求。

2、外企決策鏈長,不相信中國高管

外企的在華高管都是外國人,還在用傳統的商業知識在做互聯網,並且在華的決策都要上報外國的總部,這一來一回半個月過去了,要知道互聯網可是爭分多秒。

3、商業模式的顛覆

還是ebay的例子,2003年是世界二手電商的一哥,這樣一個巨頭被淘寶打敗,灰溜溜的放棄的中國市場,除了決策鏈的原因,最主要就是淘寶開創的免費模式,eBay的佣金模式根本在中國吃不開,互聯網在中國=免費,所以eBay至死都看不懂淘寶如何盈利,這一仗也被寫進了全球眾多名校MBA案例。而中國互聯網創新的商業模式,是中國互聯網獨創的道路,是做到世界頂級的決定性因素。

4、中國巨大的流量推動了互聯網企業技術的進步

在中國,互聯網已經不是網頁這麼簡單,早已形成了消費、支付和線上線下的閉環,中國人數眾多,在同時體驗消費時就考驗和倒逼互聯網企業的技術進步,淘寶雙十一每秒12萬次的交易流水,背後是雲計算和大數據的支持,京東配送次日達是高效倉儲自動化的支持,而移動互聯,更是推動了中國通信業在5G的技術進步。

做好了中國市場,中國互聯網企業進軍全球就如同降維打擊水銀瀉地一般,中國人對互聯網的便利和服務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國外的朋友真沒體驗過這麼方面的服務,微信和支付寶在多國鋪開移動支付的線下渠道,共享單車、智能手機走出海外,隨著產品和技術的不斷迭代,中國互聯網必將在海外市場大展身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