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講的是什麼?

奇葩瞄會談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節氣那些事兒。(約500字,閱讀需2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二十四節氣,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我們從識字,就在家裡或者在學校,由長輩帶著背誦著首咋一聽有些奇怪的“二十四節氣歌”。

後來才知道,“二十四節氣歌”中的每一個字,都是對應著一個節氣,這二十四個節氣,是古人將太陽週期一個循環的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一個月又分為兩個節氣,所以才有了這二十四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絕不僅僅是計時的,更是將氣候變化,物候變遷,尤其是農事活動結合起來,與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古人根據這些節氣,結合相應的農活,編成很多實用的順口溜: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的冬天,多種植冬小麥,田地裡的小麥經過一冬的蟄伏,到了春分前後,氣溫漸升,應該抓緊時間對小麥施肥,所以說這時候的田間勞動,一刻值千金,做得好了,能直接增加收成。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時節,天氣轉暖,北方可以種植瓜果之類,等到發芽,成苗,成長,開花,結果,正好能利用夏季這個光熱水都充足的季節。

“秋分過五, 小麥入土”、“白露早, 寒露遲, 秋風種麥正適時”——過了秋分,天氣轉寒,這時候需要種植冬小麥了,而北方播種的時間,正是秋分過後的幾天,這些都是世世代代辛勤勞動總結出來的經驗。

綜上可知,二十四節氣,首先是一種對四季輪迴的時間定位,然後是將二十四個點,結合民俗、節日、農事等,形成一種綜合的文化。最後,二十四節氣本身,也是一種傳承久遠的非物質文化。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經常有人把中國傳統的農曆稱為陰曆,而把西方傳入的公曆稱為陽曆。許多人認為二十四節氣就是陰曆裡面的一些特殊日子。實際上,中國傳統的農曆既不是陽曆,也不是陰曆,而是一種陰陽合曆。其中二十四節氣就是典型的陽曆特徵。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陽曆,又叫太陽曆,是根據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規律規定的歷法。人們觀察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的更替循環,制訂了年的概念,這實際上是把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規定為一年。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曆(格里高利曆)就是一種典型的陽曆,通過平年365天、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的方法,使平均每年的時間非常接近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週期。

中國在很久以前就進入了農業社會,對太陽曆的需求變得十分迫切,這是因為太陽是影響地球上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按照陽曆來規定日期能夠更加方便的指導農業生產。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古人創造出了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平面稱為黃道面,地球在黃道面上公轉時,同時還在繞著地軸自轉,而且,地球的自轉軸並不是垂直於黃道面,而是與黃道面夾66.5度的角。

在地球公轉的過程中,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會發生變化。有時候太陽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溫度較高,白天比晚上時間長,就是夏季;有時候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溫度較低,晚上比白天時間長,就是冬季。

每年6月22日左右,地球會運動到一個特殊的位置:太陽光直射點在地面上最靠北的位置——北迴歸線。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最長,中國古人就稱之為夏至。半年以後,大約在12月22日,地球會運動到另外一個特殊位置:太陽光直射點在地面上最靠南的位置——南迴歸線。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中國古人就稱之謂冬至。在冬至和夏至之間還有兩個特殊日子,太陽光會直射赤道,此時北半球會晝夜平分,就稱之為春分(3月21日左右)和秋分(9月23日左右),這就是二分二至。

為了更好的解決農業生產,人們又在二分二至中間添加了其他的節氣,於是就形成了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鷺、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有一首歌可以方便的記住這二十四個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的名字也非常藝術,比如“驚蟄”就表示打雷,驚動了地下的蟲子,“穀雨”就表示雨水充沛、穀物生長,“芒種”表示有芒的作物開始播種,“白露”表示草木上有露珠,天氣正式轉涼等等。


二十四節氣的日期

當然,在中國古代,人們並不清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也不清楚地球和太陽的位置關係,不過聰明的古人通過“立竿見影”的方法就找到了定冬至的方法。

在冬天,太陽光直射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較低,立起的杆子形成的影子比較長,人們就把影子最長的那一天定為冬至。在夏天,太陽光直射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較高,立起來的杆子形成的影子比較短,人們就把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定為夏至。按照影子長度的不同,人們就可以定出二十四個節氣。

不過,冬至表示的是太陽光直射北迴歸線的時刻,一般並不在正午,所以每年冬至影子的長度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經過長期的觀測和計算,找到了一種測量冬至時刻的方法。再通過兩個冬至之間的時間,祖沖之推算出一年的時間是365.2428天,相比於現代人們精確測量出的365.2422天,僅相差不到一分鐘。

節氣日期的確定在歷史上也有變化,在祖沖之編纂的《大明曆》中首先要確定每年冬至的日期,然後再按照每過15或16天一個節氣的方法來定出其他節氣,這種方法稱為平節氣。到了元代,郭守敬等人主持編纂了更加準確的《授時歷》一直使用到明末。

但是,由於這部曆法沒有考慮到近日點進動現象,誤差逐漸增大,以至於錯誤的預報了日食日期。崇禎年間,徐光啟等人成立歷局編纂新曆法。

徐光啟受到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的影響,聘請了歐洲科學家翻譯哥白尼、第谷、開普勒等人的著作,最終完成了137卷著作《崇禎曆書》,書中介紹了西方的天文學理論和數學計算方法,並依據西方的方法計算得到了天文日期表。只可惜,這部曆法還沒來得及使用,明朝就滅亡了。後來康熙皇帝決定使用這部曆法,並改名為《時憲曆》,在這部曆法中,將節氣的規定改為地球在公轉軌道上每轉過15度角為一個節氣,這種規定節氣的方法稱為“定節氣”。在冬天,地球轉動速度快,兩個節氣的時間間隔短;而在夏天,地球轉動速度慢,兩個節氣的時間間隔長。

總之,24節氣是依據地球公轉確定的,而公曆也是根據太陽公轉確定的,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每年每個節氣的陽曆日期都基本確定了,前後不超過一兩天的差別。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為指導農業生產提供了巨大便利,也代表了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極高成就。


李永樂老師


二十四節氣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都是比較瞭解的,而我們年輕一代只知道有二十四節氣,地理上也有了解到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但是具體有什麼含義、怎麼來的都不瞭解,那接下來由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首先來看看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中國作為農曆社會,農業運作需要根據太陽運行,因此根據太陽運行的週期確定了節氣。 24節氣顧名思義,是根據太陽運行的週期來劃定二十四個節氣,因此它是屬於陽曆,每個節氣的日期基本都固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的節氣基本都在6號和21號,下半年的節氣基本都在8號和21號,每個月有兩個節氣(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太陽運動一週為一個迴歸年,劃分24節氣,那麼從春分開始,太陽每運行15°劃分一個節氣,節氣的開始是以立春作為開始,節氣名依次是: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那節氣是怎樣來的?

我們中國農業文明主要起源於黃河流域,所以節氣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作為農業活動的參考,其最初在商朝只有四個節氣,兩分兩至,以測日影長短和晝夜長短確定下來,在周朝發展到了八個,秦漢年間就完全確立下來了。《太初曆》中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每15°為一個節氣,同時還分了12個節氣和12箇中氣,節氣和中氣依次相間。


那麼他們分別有什麼內涵?

立春(春季的開始)、雨水(降雨開始,雨量增多)、驚蟄(小動物從冬眠被震醒開始活動)、春分(晝夜平分)、清明(草木現青代替草木枯黃)、穀雨(雨水促進穀物生長)、立夏(夏季開始)、小滿(作物粒子飽滿但未熟)、芒種(有芒作物成熟)、夏至(日影最短,白天最長)、小、大暑(開始炎熱和最熱)、立秋(秋季開始)、處暑(炎熱開始躲藏)、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夜間能形成露水)、秋分(晝夜平分)、寒露(氣溫更低,露水更多,更涼)、霜降(開始寒冷,有白霜出現)、立冬(冬季開始)、小、大雪(開始下雪和最大雪)、小、大寒(開始寒冷和最冷)。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那西方國家通用嗎?

西方沒有二十四節氣。跟二十四節氣相似,西方古黃道十二宮亦是以春分點為起點而把黃道分為12等份,因此占星學中十二星座與二十四節氣中的十二個中氣不謀而合。




小八愛地理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由於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瞭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進單獨反映太陽運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



每十五天一個節氣,這就叫24節氣,農業算法,一年是365天,就是這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語,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鷺,秋分,寒露,寒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中國正統的二十四節氣以河南為本。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運行的週期。

  2017年的24節氣,如下圖所示:



為了方便記憶!有人把他寫成一首詩,這是一支歌!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時說新語


我是一名旅遊體驗師,今年參加2019開封大宋上元燈會的時候正好觀看了有關24節氣的燈飾。現在就藉助這些美麗的彩燈講一下關於24節氣的習俗。

“金豬賀歲鬧新春,上元燈會賀新年”。豬年裡,憨態可掬的招財小豬成為孩子們的喜愛,在眾多明豔動人的大型燈飾中以24節氣的主題成為獨特的一道風景線。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是古人依據黃道面劃分制定,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太陽曆範疇。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中國古代農業灌溉依託於河流,農耕主要集中於長江、黃河流域。而二十四節氣歌更適用於黃河中下游流域的農事指導。帶著孩子來開封觀大宋上元燈會,舉家娛樂的同時,民族民俗文化也得到了傳承。讓我們跟隨著萌萌小豬的指引,一起去感受下24節氣的魅力吧:

  1. 立春:立春是萬物復甦的時節。此時新的一年四季之始,自然生機勃勃,也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的開啟,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立春日民間有“打春牛”和咬春的吃春餅、春盤、咬蘿蔔習俗。

2.雨水:這時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溼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入春以後,東南風始吹,雨水開始增多。雨水過後,開始植樹。在雨水這天,民間有一項特具風趣的活動“拉保保”。“保保”就是乾爹的意思。而雨水節拉乾爹,意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

3.驚蟄: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氣候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蠕動,所以叫驚蟄。驚蟄象徵農曆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我國部分地區進入了春耕季節。

4.春分: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南北半球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叫春分。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

在春分那一天,有“豎蛋”的民間習俗。中國嶺南一帶,“春分吃春菜”。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春菜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5.清明: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在清明節這一天,人們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在清明時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這是古老的習俗。《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6穀雨:就是雨水生五穀的意思,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穀雨就是“雨生百穀”。諺雲“穀雨前後,種瓜種豆”。 民間雨後開始碾場,俗語說: “三月 不碾場, 打麥土裡揚”。

7立夏: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生長旺盛。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小麥齊穗, 開始揚花上漿。此時,各種候鳥相繼入境, 並繼續播種秋作物。傳說,古代君王常在這一天到京城外迎接夏天。在我國沿海一帶,立夏這一天有“鬥蛋”的民俗。

8小滿: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在小滿這一天,有“搶水”與“祭車神”的習俗。傳說“車神”為白龍,農家在車水前,於車基上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物,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湧旺之意。這些習俗表明了農民對水利排灌的重視。

9.芒種:這時最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芒種即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種前後,我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非常潮溼,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黴,所以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也叫“黴雨”。 芒種這一天,人們有“送花神”的習俗。

10.夏至: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所以古時候又把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行到最北的一日。夏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黑夜開始逐漸變長。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我國唐代詩人韋應物在《夏至避暑北池》中也曾寫到“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一些地區有夏至吃餛飩的風俗習慣。

11.小暑:天氣已經很熱了,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是初伏前後。在小暑節的前後幾天,民間有“百索子撂上屋”的習俗。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勤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要作好防暑降溫工作。這個節氣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在浙江台州灣一帶,有“送大暑船”的習俗。即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13.立秋: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民間有“摸秋”的習俗。摸著南瓜生男孩,摸著豆子生女孩。如果摸著白豆子,還有白頭偕老的含義。這一天大姑娘小媳婦是可以晚歸的。

14.處暑:這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暑氣就要散了。它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處暑時節,正值農曆七月十五左右,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15.白露:天氣轉涼,地面水汽結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白露。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是一個與溫度有關的節氣,白露前後,晝夜溫差開始增大,晚上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需要注意增加衣物。在民間,白露前後有祭大禹、吃龍眼、釀米酒和飲白露茶等習俗。

16.秋分:秋分這一天同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依我國舊曆的秋季論,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稱秋分。但在天文學上規定,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秋分時節,是傳統的“祭月節”。 《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17.寒露: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所以,有人說,寒是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而水氣則凝成白色露珠。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時節的習俗。

18霜降: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降。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這時黃河流域一般出現初霜。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人們的影響。

19.立冬: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立冬,我國大部分地區即將結冰,我國各地農民都將陸續地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中。立冬日 忌諱吃生冷食物, 如蘿蔔 、 水果等, 否則會損傷身體。

20.小雪: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後,開始降雪,由於全球氣候變暖,我國嶺南地區一般只有粵北的韶關、清遠等地方降雪。南方有的地區降雪還要晚兩個節氣,而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江南一些地區“小雪到,吃餈粑”,這時候小孩子們都很興奮,覺得就象過年似的。

21. 大雪:大雪前後,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嚴冬了。大雪忌無雪, 俗諺有“大雪不見雪, 來年不收麥”, “今年大雪把門 封, 來年一定好收成”

22.冬至: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變長了,諺雲: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太陽直射南迴 歸線, 是日交九, 此後天氣漸入嚴寒。有《 冬九九歌》:“ 一九二九閉 門 塞手, 三九四 九凍死雞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冬至節,來由於節氣特點“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回升”,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我國南方部分地區有在冬至祭祀神靈和祖先的節日習俗。在中國的北方地區,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家境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的由來,是因為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23.小寒:小寒以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小寒,進入嚴寒天氣, “小寒大寒, 滴水成團”, “小寒凍土, 大寒凍河”。 梅花是小寒節氣的第一花信,是詩人們詠贊不衰的題材。

24.。大寒: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諺雲:“三九四九冰上走”。大寒裡有個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曆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

大寒以後,立春接著到來,天氣漸暖。至此地球繞太陽公轉了一週,完成了一個循環。

充滿民間文化和智慧的24節氣看完,在開封龍庭欣賞完美麗又有趣味的24節氣花燈,深感中華民族民間文化源遠流長,民族智慧博大精深。寓教於樂悠哉美哉。



2019大宋上元燈會”經過精心籌備,將於1月28日正式拉開絢麗大幕,本次燈會為期一個月,2月27日結束。由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管委會所轄開封市龍亭景區、天波楊府景區聯合舉辦。

龍亭、天波楊府聯票80元,在初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100元 鐵塔景區門票:30元 禹王臺門票免費

上午9點開園,燈會是16點到22點閉園(18點開燈)


如果您有興趣,可以親自去看看,也可以帶著孩子去學習接觸下中國第五大發明:24節氣。


幻羽驚鴻


關於二十四節氣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確實陌生,因為我們現在習慣用公曆,而很少使用農曆。二十四節氣主要是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最早在春秋時期便有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個節氣,在秦漢年間全部確立。


關於二十四節氣不明覺厲,一共有二十四個,按照不同性質大概可劃分為以下幾類: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個是用來反映季節的,一年四季的開端,合稱為“四立”。

在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四立”實際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實際上還屬於上一個季節。這就是我們平時感到疑惑的為什麼過了“四立”還感覺在上一個季節的原因。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四個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反映的是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其中春分和秋分合稱為“二分”,夏至和冬至合稱為“二至”。“二分”表示晝夜時間相等,“分”便是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與9月23日左右。“二至”表示兩個季節的極致,這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在夏至的時候最熱,在冬至的時候最冷。這兩個節氣一般在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左右。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這五個節氣用來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其中“小暑、大暑、處暑”是用來描述夏季炎熱的程度,小暑則表示還沒有達到最熱,大暑則表示最熱的時節,處暑表示夏季即將結束。這三個節氣分別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以及8月23日左右。小寒和大寒則是用來表示冬季的寒冷程度,小寒則表示未達到最冷的時候,大寒則表示達到最冷時節。這兩個節氣在每年公曆的1月5日和1月20日左右。


雨水、穀雨、小雪、大雪:這四個節氣反映的是降雨和降雪的時間與強度。雨水便是降雨開始逐步增多,該節氣在每年公曆的2月18日左右。穀雨表示雨水增多,穀物類作物開始生長,該節氣在每年公曆的4月20日左右。小雪和大雪表示降雪量增加,小和大表示增加的程度,這兩個節氣分別在每年公曆的11月22日和12月7日。

白露、寒露、霜降:這三個節氣反映的是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白露表示氣溫下降,水氣出現凝露的現象,這即是我們看到的氣溫下降草木上有露水。該節氣在每年公曆的9月7日左右。寒露則表示氣溫繼續下降,水氣不僅凝結成露水還更加有寒意,該節氣在每年公曆的10月8日。霜降則是表示氣溫更加寒冷,水氣凝結成霜,該節氣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左右。

小滿、芒種:這兩個節氣反映的是農作物的成熟與收成。小滿表示農作物即將成熟但是還未成熟,即使農作物剛剛開始飽滿之意。該節氣在每年公曆的5月21日左右。芒種表示在麥類農作物成熟,夏種從這天開始,該節氣在每年公曆的6月5日左右。


驚蟄、清明:這兩個節氣反映的是自然現象。驚蟄表示的是天上的初雷和底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迴歸,該節氣在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清明含有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盛之意。另外還有清淡明智之意。該節氣在每年公曆的4月5日左右。我們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和清明這個節氣也是有很大的關係。

雖然說我們現在對節氣的確不太熟悉,但是通過分析來看,二十四節氣的劃分也是很科學的,對於農作物的生長也是很有幫助。因此我們應該還是記住這種僅有我國擁有的劃分季節的方法。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記憶,也有很多詩歌和順口溜: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鴨仙之


農業十把式不識字,而人誤時一天,天誤人一年,就是種養殖不可誤時,錯過農時一年無收成。

也就是什麼時候種什麼必須按天時,養殖什麼也必須按天時,早了徒長秧不結籽,晚了長不成仍無收成,養動物不到其各生育時節不產仔,錯過生孕時也不產仔。

那麼老農用什麼把握時節呢。

看天象的星辰確定。

即:北斗七星依北極星旋轉,其斗柄指正東為春天,指正南為夏天,指正西為秋天,指正北為冬天,由是一年四季確定下來。

也就是把星空分成四等份,分切線為春夏秋冬。每一份內再分六等份,共可得二十四份,此二十四份就是二十四節氣。

再由每一節氣內的物候參考,就可知啥時節了。

物侯分三種:1.是水的冰否,2.是動物遷徒及鑽土內外,3.是什麼花開及果長出來。

特別是昆蟲及花果時節節令最精確,什麼時候蟲與果有多大不差半分毫的,而花不到相關時節是不開的。因此又稱節令,即出現此物侯有此時為命令的意思。從而配以北斗柄所在位置,該種啥該準備啥就都清楚明白。此為仰觀天,俯察地,遠取於諸物,近取於諸身。從而稱此老農為農把式,而與工人的匠人同意思,現代詞述為“大拿”。

知此後自可練練也可掌握。此在神話中描述成神人迷眼一算現象。

贊議一下,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面對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一臉的茫然,特別是年輕人及小孩。因為從使用新曆開始,大多數人只看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似乎只有老人才會去注意今天是什麼節氣。

而古人有先知,知道後人健忘,特意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還編出了二十四節氣的七言詩: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句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又便於記憶,當時流傳至世界很多地方。

而二十四節氣講的是什麼呢?

我們的祖先將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時定為“黃經零度”,即春分點,太陽每前進15度就為一個節氣,運行一週360度為一回歸年,科學地劃出了24個節氣,即12箇中氣和12個節氣。

他們又將“節氣”與“中氣”平均分配, 每月2個交替出現,第一個是“節氣”,第二個就是“中氣”。 12個節氣: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12箇中氣: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不過我們現在都將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其實二十四節氣的意思既簡單又生動有趣,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1.立春:立是開始,立春是春季的開始。

2.雨水:降雨開始,雨水逐漸增多。

3.驚蟄:蟄是藏,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大地上冬眠的萬物。

4.春分:分是平分,春分表示平分晝夜。

5.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盛。

6.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及時充足,農作物茁壯成長。

7.立夏:夏季的開始。

8.小滿: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9.芒種:夏熟的農作物成熟了。

10.夏至:炎熱的夏天到了。

11.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是氣候開始轉熱。

12.大暑:一年之中最熱的時節

13.立秋:秋季的開始了。

14.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炎熱的夏天結束了。

15.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16.秋分:平分晝夜。

17.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18.霜降:天氣轉冷,開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開始。

20.小雪:開始要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加,將會積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到了

23.小寒:氣候轉向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期。

“小寒大寒,一年過完”,讀完二十四節氣,一年似乎也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就過完了。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對於我們來說意義深遠。


1.“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現在的氣候變化很大,但農耕還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運作,俗話說:“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清明忙種粟,穀雨種大田”……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3.“古人立國,以測天為急。察懸象之運行, 示人民以法守”。二十四節氣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風向標,還蘊含著我們要愛護自然、利用自然、扶助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


總而言之,“二十四節氣”對於現在的我們不純粹是生產方面的指導性知識,它是我國傳統的文化瑰寶、精髓。不僅令人驚歎,還時刻警醒我們對自然的態度!


所以我們都要行動起來,體會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並將傳統文化融入我們的生命裡,代代傳承下去。


有書課堂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小時候就背過這個《24節氣順口溜》當時對此並沒有理解,也沒多少生活感受只是死背硬記。

年復一年時光流逝,越來越覺得老祖宗們好厲害,二十四節氣反映天氣和物候變化,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是幫助掌握農事季節的極佳工具。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過程,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冷熱程度。

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情況,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由此看出氣溫變化程度,氣溫下降,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再下降,凝露增多天變涼;當溫度降至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人就已經能用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

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裡就有完整的記載。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和地球不停地公轉和自轉,通常把地球繞太陽的軌道稱為黃道,而二十四節氣正是按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時定為“黃經零度”,即春分點。

從春分往下依次順延清明、穀雨、等等。待運行一週後就又回到春分點,此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每月2個。

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 “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24節氣的含義:

[春季]

1、立春:

1月3-5日太陽位於黃經315度。

“立”是開始的意思, 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萬物復甦生機勃勃,春天第一個節氣,故稱“立春”。

2、雨水:

2月18-20日,太陽位於黃經330度。

""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這時春風遍吹,冰雪溶化,空氣溼潤,雨量漸增,所以叫“雨水”。

3、驚蟄:

3月5-7日,太陽位於黃經345度。

蟄伏在泥土裡的冬眠的動物開始甦醒活動起來,所以稱“驚蟄”。此時樹木開始發芽,溫度也慢慢升高。

4、春分:

3月5-7日,太陽位於黃經0度。

“分”是平分的意思。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平分,這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所以叫“春分”。

5、清明:

4月4-6日,太陽位於黃經15度。

中國習俗是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逐漸轉暖,草木繁茂萬能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

6、穀雨:

4月19-21日,太陽位於黃經30度。

“穀雨前後,種瓜種豆。”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所有叫“穀雨”。

[夏季]

7、立夏:

5月5-7日,太陽位於黃經45度。

夏季的開始,所以稱“立夏”。萬物生長旺盛,氣溫明顯升高,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8、小滿:

5月20-27日,太陽位於黃經60度。

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還沒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所以叫“小滿”。

9、芒種:

6月5-7日,太陽位於黃經75度。

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 ""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所以稱為“芒種”。

10、夏至:

6月21-22日,太陽位於黃經90度。

炎熱的夏天來臨,所以叫“夏至”,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萬物進入生長旺盛期。

11、小暑:

7月6-8日,太陽位於黃經105度。

“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署”一般在初伏前後。

12、大署:

7月22-24日,太陽位於黃經120度。

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所以稱“大署”。二伏前後,高溫天氣。這個節氣雨水多。

[秋季]

13、立秋:

8月7-9日,太陽位於黃經135度。

“立”為開始之意,秋天第一個節氣,所以叫“立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植物快成熟了,之後氣溫逐漸下降。

14、處暑:

8月22-24日,太陽位於黃經150度。

“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所以叫“處暑”。溫度下降氣候變涼。

15、白露:

9月07-09日,太陽位於黃經165度。

天氣轉涼,早晨能看來凝結而成的白露珠所以叫“白露”。

16、秋分:

9月22-24日,太陽位於黃經180度

晝夜平分。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所以稱“秋分”

17、寒露:

10月8-9日,太陽位於黃經195度。

“寒是露之氣,先白而後寒。”露水日多,氣溫更低了。氣候逐漸轉冷,露水以寒,將要結冰。所以叫“寒露”。

18、霜降:

10月23-24日,太陽位於黃經210度。

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降、霜凍了,所以叫“霜降”。 大部分地區多忙於播種三麥等作物。

[冬季]

19、立冬:

11月7-8日,太陽位於黃經225度。

冬季的開始,所以叫“立冬”。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藏起來。

20、小雪:

11月22-23日,太陽位於黃經240度。

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才叫“小雪”。北方進入封凍季節。

21、大雪:

12月06-08日,太陽位於黃經255度。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蕩”與“小雪”相比較,降雪量增多,所以叫“大雪”,地面可能積雪。

22、冬至:

12月21-23日,太陽位於黃經270度。

冬天來臨。所以叫“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進入數九寒天。

23、小寒:

1月05-07日,太陽位於黃經285度。

氣候開始寒冷。入冷氣積久而寒,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冷到極點,所以叫“小寒”。

24、大寒:

1月20-21日,太陽位於黃經300度。

“冷在三九”說的就是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所以叫“大寒”。

由於中國地域遼闊,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全國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很大,所以24節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看下東北農民流行節氣的順口溜 :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

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

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

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並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智慧精華,具有很高的農業歷史文化價值,我們要熟知其內含。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已成功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是今天還是有很多人不太瞭解,尤其是當代的年輕人!

那麼“二十四節氣”主要講的是什麼呢?

首先,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我們中國人的《農經》。我們知道,中國有《詩經》《書經》《易經》。同時我們更應該把“二十四節氣”這樣一個指導我們農業生產的經典叫做《農經》。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我們的“二十四節氣”自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的時候就完全確立了。它是通過觀察太陽週年的運動,認識一年中的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被用來指導農事、補充曆法。在一年的四個季節裡春夏秋冬依次循環,每一個季節都有六個節氣,共二十四個節氣。

作為一個心理學工作者,我看到的“二十四節氣”的價值,其中之一就是讓我們的人“與時間同行”。

“與時間同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

各位可以看一看,今天很多人有心理問題,其實是沒有“與時間同行”。比如說他已經走過了春天,到夏天了,但是他沒有與夏天同步,而是還活在春天裡;已經走到秋天了,但他還活在夏天裡。這個用我們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盯在過去裡面,還沒有走出來,留在了過去的心理空間裡”。人的心理空間和外部時空環境的空間是對應的。如果在大自然裡我們長了一歲,我們就經歷了一個春夏秋冬,你過也得過,不過也得過。你不能說:“我不願意、我不高興,冬天太冷,我今年就過三個季節!”那是不行的,也是不可能的。同樣,在人的內心裡,也必然要經歷心靈的春夏秋冬。

心靈的春夏秋冬就意味著春天的時候是生機盎然的,也是帶著美好的願望;夏天的時候懷著一種激情去拼搏;秋天的時候有一種收穫快樂的感覺,並開始慢慢的收斂;冬天的時候儲藏起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個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四季和我們心靈四季正好對應。

心靈在春天的時候也是生髮很多,比如很多創造性、很多規劃、很多勵志的事情等等;到夏天的時候就努力的去拼搏;到秋天的時候就享受收穫的成果;到冬天的時候就收斂,藏起來蓄養自己。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和人心靈世界的春夏秋冬,如果能把這兩個對應起來,就能“與時間同行”。很多的心理問題、心理疾病、心理不健康、就會因“與時間同行”而避免掉。

所以,很多的心理問題源於我們沒有“與時間同行”。比如過去在我們的生活裡發生了一些事情,事情雖然過去了,但是我們的人,還沉浸在那個事情當中不願意走出去,這個就是我們“不與時間同行”。我們經歷了一些痛苦,我們不接受,假裝看不見,逃避它,這個也是“沒有與時間同行”。

無論哪一類、哪一個流派的心理學家,幫助心理患者使他們過得更幸福,不受過去的一些不良事件影響,都是要讓他們接納他們面對的困難,與困難同行。同時我們要知道,有些困難是解決不掉的,但是我們能去接受這個困難,接受這個問題,其實問題也就沒有了。

所以很多諮詢都是圍繞著這個問題去進行的。從心理學養生、心理建設的角度去看的話,“二十四節氣”就是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心理養生與建設的一個歷程。每一個季節都可以去做一些事情,當我把每一個季節的事情都做完了,該做的都做了,這個時候我們整個心理生態的系統也就建設起來了。

那麼怎樣去做這樣一個心理生態的建設呢? 2017年6月份,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我創作的一本書《與時間同行------二十四節氣心理建設方法》。與時間同行就是在每一個節氣,要做一個心理的行動,幫助我們在這個節氣裡“管理我們的心理”,讓我們有積極的情緒,能夠產生一些心理上的幸福感。這樣做的目的,一個是避免心理問題的發生,另外一個是能使我們更加的健康。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心理建設的方法。

“二十四節氣”建設起來之後,就意味著整個人的心理生態系統都建設起來了。比如在春天立春的時候,“一年之計在於春”,這個時候一個人需要幹什麼呢?應該立志,就是立下志向,要做一個自我的規劃,這一年當中我要幹什麼?我怎麼幹?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有必要去做這樣的事情。我們常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這個節氣做好了規劃工作,就明確了一年的目標和方向,為後續的成功打下了基礎。因為人只要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了,努力起來就會事半功倍。如果我們不知道幹什麼,迷迷瞪瞪走到哪兒算哪兒的話,那是不行的,所以“立春”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就是做立志、做自我的一個規劃。一個家庭也應該是這樣的,孩子和爸爸媽媽一起來開個會議,研究一下這一年當中該幹什麼,每個人應該實現什麼樣的目標和理想,家庭的幸福追求是什麼?這個工作一旦做了,一定會促進家庭裡每個成員的成長,促進整個家庭的和諧進步。

再比如說在夏季有“小暑”這個節氣,“小暑”是最熱的時候,也因此我們常說“小暑比大暑熱,小寒比大寒冷”,因為此時的熱已到了一定的程度。從心理養生的角度來說,“小暑”這個節氣是可以去做些身體的排溼、排毒。因為此時人的身心正處在一個陽盛的時候,陰藏起來了。這時你能把身上的陰和溼氣、邪氣都排除出來,那你身體就會變得更健康。

同樣,我們的心理健康也是如此,每個人心理都有陰暗的地方、潮溼的地方。尤其是一些患抑鬱的,或者是一些有悲傷的情緒體驗的人,在這個時候一般是不容易犯病的,因為它藏起來了。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也能夠從心理上去做一些處理心思的工作,就是用心理學的方法在這個節氣這段時間去做除溼的工作,那情況就不一樣了。做一些正能量的事,使我們心理更加光明、更加坦蕩。我的那本書上有清晰的、具體的指導。使一個人產生陽性、積極的層面越多,消極的層面就會減退,到了困難時期,我們就能有力應對了。

每一個節氣我們都有一種對應的心理養生方法。在這個節氣我們就做這件事情,那麼按照“二十四節氣”做下來,一個月就等於做兩個工作,做兩個技術,這樣一年下來,一個人的“心理管理”就會管理得很好,而且是一個循環。所以我們要很好的利用這樣的一個方式。

過去我在做心理輔導的時候,有人請我去做心理顧問。我就用“二十四節氣心理建設”這樣一個體系。每到一個節氣了,我就給他一個方法,讓他去做一個積極行動,做完之後他自己去做總結,對自己的心態、心理、一些原來的不良體驗,慢慢地做了調整。一年下來,這個人會還原出一個非常好的狀態。

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 “二十四節氣”,它是非常珍貴的,裡邊內涵特別豐富。因為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規律,這樣的一個自然規律,也就是我們的“道”。

在“二十四節氣”裡,不光知道我們的耕種時間,還包含生理養生方面的知識,我們與大自然同行,我們心理養生和心理建設也能與自然和時間同行。

我還有一個這樣的計劃,就是從2018年立春開始,在我的體系裡發起這樣的一個行動,每個節氣我們就到一個和這個節氣有關的地方去直播,現場上課。例如“立春”,我們就到一個地方,在田野外邊上一個“立春的心理成長課”;“雨水”,我們就到一個地方,上兩個小時的心理成長課,都圍繞這個節氣現場直播,地面上能去參加的就去參加,網上的人也跟著一起在這個節氣學技術方法。每十五天去做一次這樣的事兒,一年跟下來還自己一個非常好的心理狀態。我正在策劃這個事情,看我有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如果有的話,至少可以在我的小課堂上面,像我們網校現在這門課程一樣,每到這個節氣的時候我們就會有一個指導,也知道該怎樣做更全面,未來我們該怎樣全面開展。

以上是從心理教育者、心理諮詢師的角度來談我自己在這個方面的探索。同時,希望其他領域的人也能夠運用“二十四節氣”使它能做到古為今用。因為這是我們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如果能拿到生活中運用的話,那是不得了的。

今天我就說到這裡,謝謝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