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目前波蘭和俄羅斯的雙邊關係為何不太融洽?

管冬悅


東歐劇變以後,波蘭逐步擺脫了蘇聯的影響,通過進行經濟改革,實現經濟轉型,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其後跟俄羅斯的關係越走越遠,1999年波蘭加入北約,2004年成為歐盟成員國,波蘭投降西方的懷抱。

為什麼波蘭不親近俄羅斯,而投入西方懷抱呢?

其實這與波蘭與俄羅斯的歷史恩怨有很大的關係,今天銘蘇先生就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波蘭和俄羅斯發生的歷史糾葛:

大約在公元6世紀時,東歐平原-地中海一帶的斯拉夫人分化為東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三個部分。波蘭人來源於分化出來的西斯拉夫人,而俄羅斯來源於分化出來東斯拉夫人。

波蘭建國比俄羅斯還早,在10世紀時便成為歐洲強國,而這時東斯拉夫人才形成了古羅斯部族,並在今天的烏克蘭基輔建立了基輔羅斯國,落後波蘭幾百年。

12世紀時蒙古人的入侵,導致了基輔羅斯國的分裂,而此時周邊強國波蘭人和立陶宛人也開始趁火打劫。於是基輔羅斯分裂為蒙古統治下的羅斯、波蘭人統治下的羅斯和立陶宛人統治下的羅斯三部分。以後這三部分逐步演變成後來的俄羅斯、烏克蘭、白羅斯三國。所以,這一時期是強大的波蘭侵佔奴役東斯拉夫人的時代,但是波蘭沒有抓住機會使自己成為更加更大的國家。

在15世紀中葉,波蘭人為了應對俄羅斯兇猛的擴張,聯合立陶宛成立了波蘭第一共和國,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不過在強國林立的歐洲,自己沒有強大的實力是很難生存的。

從1605年開始俄羅斯陷入歷史混亂時期,波蘭人看到有機可乘,頻繁入侵俄羅斯,俄羅斯經過6年的抗波戰爭,終於將波蘭人趕出了俄羅斯。這段時間是俄羅斯歷史上的黑暗時代,波蘭人對俄羅斯的入侵,使後來強大的俄羅斯對波蘭記憶猶新,以致於波蘭侵佔俄羅斯的領土最後都要加倍奉還。

波蘭實行“自由選王制”和“自由否決權”制度,這種特殊的政治制度,加劇了國家的衰落。“自由選王制”規定國王由議會選舉產生,不管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只要選舉成功就能做國王,以致於200年間11名國王中有7名外國人擔任波蘭國王,導致王位頻繁更迭,使國家不能有效統治。“自由否決權”規定議會中只要有一人反對,議案就不能通過,以致於從17世紀起100年間召開的55次會議上有48次未作出任何決議,政局混亂,導致國家衰落。再加上國內農奴制度強化,封建割據嚴重,波蘭逐步走向衰落,成為強鄰爭奪的對象。

1648-1654年,烏克蘭與白俄羅斯開始了反對波蘭的鬥爭,俄羅斯乘機武力支持兩國的反波鬥爭,經過3年的戰爭,俄羅斯獲得了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地區,將基輔納入俄羅斯版圖。從此以後,隨著俄羅斯實力的增強,在兩國鬥爭中俄羅斯逐漸佔據了上風。

1772~1795年間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大公國三國為了各自利益決定瓜分波蘭。普魯士急於打開通道使位於波蘭境內的東普魯士與勃蘭登堡連成一片。俄羅斯為了繼續向西和向南擴張,繼續掃除波蘭這個障礙。奧地利大公國在與普魯士王國的領土爭奪中已失去西里西亞,不能坐視普魯士繼續擴張,也要求參與瓜分波蘭。三個國家經過三次密謀,將波蘭領土瓜分殆盡,直接導致存在了800多年的波蘭亡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了波蘭重新復國的機會,1918年8月29日,蘇俄政府頒佈法令,宣佈廢除俄羅斯帝國與普、奧簽訂的關於瓜分波蘭的一切條約,承認波蘭人民享有“獨立和統一的不可否認的權利”。一戰中奧匈帝國和德國戰敗,協約國在巴黎和會上同意波蘭重新建國,從歐洲地圖上消失123年的波蘭得以重現。

二戰期間,德國為了要回一戰期間割讓給波蘭的波蘭走廊,以閃電戰突襲波蘭,迅速侵佔波蘭大部分領土。蘇聯以建立東方防線為由,命令60萬蘇聯紅軍越過蘇波邊界,進攻波蘭東部,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其後蘇軍與德軍在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會師,蘇、德兩軍以皮薩河—那累夫河—維斯瓦河—桑河一線為界瓜分了波蘭。1940年9月28日,德軍攻陷華沙,波蘭再次亡國。

二戰後,1944年7月21日波蘭再次復國。根據雅爾塔和波茨坦會議的決定,確定了波蘭東、西部邊界。東部以寇松線為波蘇邊界,西部波德邊界則向西推移至奧德-尼斯河,並把什切青和施維諾威斯劃入波蘭。這樣,波蘭的版圖整體西移了200多公里,但是面積比戰前縮小了約7.6萬平方公里。

蘇聯時期的波蘭跟其他東歐國家一樣,免不了受蘇聯的影響和控制,缺乏自主發展的權力。蘇聯解體以後,波蘭進行經濟改革,經過轉型期的陣痛,經濟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但是由於波蘭和俄羅斯在歷史上的種種恩怨,波蘭並沒有向俄羅斯靠攏,而是轉向西方,投入歐盟和北約的懷抱。

當然,除了俄羅斯對波蘭的兩次劃分使其滅國以外,還有一件事橫在波蘭和蘇聯(俄羅斯)之間,是兩國無法逾越的檻,那就是二戰期間蘇聯為了徹底擊垮波蘭而實施的卡廷森林慘案,導致波蘭2.1萬名軍官、公務員和知識分子慘遭清洗。當時德國佔領波蘭時,指出該事件為蘇聯所為,但蘇聯當時予以否認,並指稱是德國所為,直到上世紀90年代蘇聯檔案解密,真相才大白天下,這成了波蘭人心中永遠的痛。

波蘭在歷史上曾有機會做大,那就是俄羅斯崛起以前,但是波蘭沒有抓住機會走上擴張的道路,以致於使自己的領土侷限在那一塊小地方。而等俄羅斯逐漸強大起來以後,波蘭就失去了機會,從此再沒有翻身的機會。後來隨著德國的崛起,波蘭左邊是德國,右邊往東是強大的俄羅斯,往往成為兩大勢力爭奪的對象,使波蘭的生存環境大大惡化。所以,波蘭為了自身的安全和各項利益選擇加入歐盟和北約,這就不難理解兩國關係為何不好了。


銘蘇先生


俄羅斯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曾經說過,俄羅斯要想跟波蘭和平共處,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波蘭打到毫無還手之力,讓它弱到沒有威脅俄羅斯的可能。

在她之前俄羅斯(莫斯科公國)和波蘭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在莫斯科的無王時期波蘭軍隊兩度佔領過莫斯科,並且對於當時的莫斯科人來講現在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地區也是波蘭人從羅斯故土上強行奪走的。但在葉卡捷琳娜以前,對於波蘭並沒有這種上升到民族性和國家戰略層面的敵意,實際上在葉卡捷琳娜之前很久,波蘭-立陶宛聯邦就開始走下坡路了,而且這種衰落還帶來了一個直接後果,就是有很長一段時間波蘭-立陶宛聯邦是在莫斯科的影響範圍內的。

以帝國邏輯這個地區最理想的未來本來應該是成為自己的臣民,但正是在葉卡捷琳娜二世和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一起決定瓜分波蘭的過程中,女皇做出了針對“波蘭人”這個種族的判斷,而且把它上升到了官方意識形態的高度,波蘭人對她來說不是臣民或者潛在臣民,而是敵人和威脅。

非常容易理解,那時候的波蘭沒有威脅俄羅斯帝國的能力,並且在之後的三百年裡也沒有過,波蘭自三次瓜分以後就已經再也不是斯拉夫世界裡那個霸主國家了。但是葉卡捷琳娜的推論和她當時的思路直到今天還很有代表性,她從相對衰弱的波蘭身上感覺到了兩個威脅:第一是波蘭在往現代國家改革(四年議會),第二是擔心當時的波蘭會重演法國大革命,她覺得波蘭人很像,而且也很想做法國人,但她自己肯定不會想做路易十六。

這背後有個大形勢的變化。葉卡捷琳娜之前很長時間裡波蘭和莫斯科是地區競爭對手,但葉卡捷琳娜之後波蘭不再是競爭對手,而成了正在進入現代的西歐的一種投影。工業革命以後俄羅斯總的來說一直處於一個相對保守的強權國家的位置,而波蘭身為斯拉夫國家,在意識形態和文化立場方面都無疑更像西歐。

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當代,波蘭是蘇東劇變第一面旗幟,也是歐盟東擴的第一作者,而解體後的二十幾年,俄羅斯則越來越把自己視為蘇聯的同義詞。

當然現在雙方的問題還摻雜了很多懸而未決的歷史裂痕,比如卡廷慘案,比如波蘭總統的墜機事件……


路塵


總的說來,這兩個國家的不和主要源於世仇,長期以來,俄波兩國恩怨不斷,俄國曾三次參與瓜分波蘭,野心勃勃的波軍也曾兩次殺進莫斯科。這樣的歷史想讓兩個國家握手言和也並非那麼容易。也是兩個國家靠的太近了!就像中國和日本一樣,由於歷史的原因,關係很難變得很好。再加上波蘭民族和俄羅斯民族在人種、語言上同屬斯拉夫人,俄羅斯人信仰東正教,波蘭人信仰天主教,宗教上的差異也導致兩國從中世紀後期起就戰爭不斷。

波蘭曾侵略過俄羅斯,波蘭人直接帶兵進入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抓起了沙皇,並廢黜了偽德二,在卡盧加稱王稱帝;其軍隊更是從1610年進入莫斯科之後就開始燒殺搶掠,造成1612年恐怖的大饑荒,甚至出現了吃人的現象。這些世仇哪那麼容易被遺忘?

反過來,1772年,波蘭被俄國、普魯士、奧地利3國第一次瓜分。1793年,波蘭被俄國和普魯士第二次瓜分。1794年,俄國和普魯士軍隊再次攻入波蘭,俄軍將已放下武器的兩千名波蘭軍民投入維斯瓦河淹死。1795年,波蘭被俄國、普魯士第三次瓜分,波蘭亡國,波蘭從地球上曾消失了一百多年。這些仇恨深深地植根在兩個國家人民的心理,沒有辦法忘記。

除了世仇的原因,波蘭和俄羅斯走到今天這一步,主要還是和他們兩國的名族特性有關。然而,兩國之間你到我一拳,我踢你一腳總不是事,只有關係和睦兩國才能互利互惠,共同發展。要改變這種局面,兩國政府就必須採取措施改善雙邊關係,不計前嫌,握手言和,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是漫長的。


巴黎八卦資訊


還目前俄羅斯和波蘭歷史上關係就不好,二戰前不講了二戰後東歐大部分國家都是在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當時的波蘭就嚴重反蘇因此蘇聯對波蘭進行過密秘清洗,蘇聯解體波蘭是第一高舉反蘇大旗投抱西方國家的也是東歐最早加入歐洲成員國的現在波蘭有北約駐軍大搞演習不就是針對俄羅斯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