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女孩不想上學被綁在摩托車:接納,是父母的必修課

女孩不想上學被綁在摩托車:接納,是父母的必修課

01

4月24日,廣東雲浮的一名女孩不想去上學,結果被父親仰面綁在摩托車上,孩子在車後哭不停,但父親不管不顧,仍飛馳而去的視頻在網上引發熱議。

後來,父親在警察的干預下,承認了錯誤,表示說以後會注意育兒方法。

但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一幕,仍在我眼前。

許多網友說:孩子,不要哭,你長大後會感謝你父親。

可我想說:孩子,你想哭就哭,因為哭是你的權利,等你哭完了,告訴我們,你為什麼不想去上學?

孩子不願意上學的事情常常見。

每天早上送兩個孩子去上學的時候,在校門口看見偶爾會有幾個孩子,不情不願地走進校門口,甚至是哭嚎著不進去。

面對每一位不想去上學的孩子,我們往往都是用呵斥、強硬的手段來對待他們。

我們無法容忍,也無法想象,小孩子如果不上學,還能幹什麼呢?

女孩不想上學被綁在摩托車:接納,是父母的必修課

每一個孩子,都曾經萌發過不想去上學的念頭。

昨天一大早,小寶小桂圓就賴在床上不起來:“媽媽,我今天不想去上學。”

我吃了一驚:“為什麼呢,能告訴媽媽嗎?”

她搖了搖頭,又躲進被窩裡。

我確認她是真的不想去上學之後,給她掖了掖被角:“好,不想去就不去吧,媽媽有時候也會不想去上班的。”

她一聽到這話,露出頭來,兩隻黑眼珠滴溜溜地轉著:“那你今天是不是也不去上班呀。”

我笑著颳了下她的小鼻子:

媽媽很想在家陪你,也很想不去上班,可是不可以啊,媽媽得遵守單位的規定,而且媽媽今天要寫材料上報呢,所以不能在家陪你的。

她嘟起嘴:“那你還是得去上班呀,不能在家陪我呀?”

我搖了搖頭:“你今天只能一個人在家呀,媽媽要準備上班去了。”

她看我起身,趕緊起床,說我還是去上學吧。

吃飯的時候,她告訴我說,昨天下午老師批評她和前面的同學講話,她心裡覺得委屈。

因為是前桌同學先找她講話的,只不過老師剛好看見她在講話而已,所以她不想面對老師。

我說:心裡委屈的感覺真的很難受啊,媽媽有時候被領導批評,也委屈過,但有時候想想,領導說的也有道理。

她點點頭:“對啊,現在想想,不管怎麼說,我上課講話就是不對,老師批評得對,現在我心裡可一點都不委屈了。”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言行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

成熟的父母不會在第一時間去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先處理孩子的感受。

因為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其心理需求。

小桂圓因為覺得心裡委屈,而後萌發出不想去上學的念頭。

而我先肯定再共情(媽媽有時候也不想去上班),而後接納她的情緒(不想去就不去),但與此同時,我也傳遞一個信息:雖然我不想去上班,但我還是要遵守制度。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肯定接納後,心裡隱藏的真實感受就會向我們敞開。

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很多時候,他們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所以只能在行動上折射出來。

此時,他們最需要的不是我們對他們的指責、糾正、勸說,而是肯定與接納。

你接納了我的情緒,那麼我就能從你的接納中找到自己,找到自信。

女孩不想上學被綁在摩托車:接納,是父母的必修課

02

用十年時間跟蹤拍攝的《零零後》紀錄片裡,小女孩一一和辰辰,都是內向、喜歡獨處的人。

幼兒園裡,別的小朋友成群結隊,只有一一,一個人吃飯睡覺玩耍,不哭不鬧,不慌不亂。

幼兒園老師對此很擔心,有意引導她找個朋友。但一一很堅定,“我就喜歡自己玩兒,我覺得一個人玩兒挺好的。”

大李老師告訴她:“你得需要一個好朋友。”

一一哭了:“我不想要好朋友。”

一一的媽媽完全地接納孩子:“我和她爸爸都內向,所以內向並沒有什麼不好,蠻正常的”。

說完,她大方地笑起來。

長大後的一一,安靜內斂,有著超乎同年齡人的智慧和見解,用自己的方式不卑不亢地與他人交往;

在做自己時,更有著異於常人的篤定。從她的眼角眉梢,舉手投足間,可以充分地看出她已然找到自己的位置。

被接納的孩子,能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能從容面對世界。

因為他們從生命之初,在無需證明什麼的時候,就已獲得了足夠的肯定和愛。

因為被愛過,被接納過,被相信過,所以明確地知道自己是誰,喜歡什麼,不輕易的被外界的聲音所擾,可以堅定地過自己選擇的生活。

活出自己,那是生命最美好的樣子。

女孩不想上學被綁在摩托車:接納,是父母的必修課

03

辰辰,在幼兒園時有一個好朋友,她每天都很早去幼兒園,但不進去,堅持站在校門口等待好朋友南德,南德來了,辰辰的一天也就開始了。

可是十年之後,辰辰卻成了一個縮在殼子裡的人。

她喜歡泡在虛擬的世界裡,在那裡,她交到了很多朋友;

她的夢想是做動物科考員,她認為和動物打交道比跟人相處真實地多;她討厭人總是帶著面具,心機很深,不停地說著虛假的話……

一個正當花季的女孩,為什麼寧願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獨也不願走出去和人交往?

因為沒有人真正的接納過她,當她每一次嘗試外界觸碰時,她感受到的都是不自由、打擊或者冰冷。

辰辰的媽媽在片子裡,不斷地重複著:我的女兒是一個比較古怪的人,交友觀是有問題的,不能把虛擬和活人區分開來……

她強調女兒從小到大一直是這樣的人,不願改變。

為此她希望孩子能外向一點,這樣對她跟人交往或者對她將來適應社會,是有好處的。

可是,最終,辰辰卻對她說:你走開,你的笨會傳染的。

沒有被接納的孩子,一直活在父母的否定裡,那是對孩子最大的打擊,她沒有辦法找到自己,所以喜歡在網絡裡找尋自己。

一個人最早得到的依靠,來自於家庭,有能全身心無條件接納自己的家人,是他們建立安全感的最初條件。

從小缺乏接納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與尊重,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找不到自己,找不到自信,那份童年時代缺失的安全感將終生無法彌補。

女孩不想上學被綁在摩托車:接納,是父母的必修課

04

4月21日,美國前“第一夫人”、老總統布什的夫人芭芭拉·布什下葬。

傑布布什在追思悼詞中說:

母親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無數歡笑。在家庭中,她是一位老師,也是我們的榜樣,教我們如何度過有目標、有意義的一生。

母親是我們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老師,“起立”“看著別人的眼睛”“請說‘請’和‘謝謝’” “好好寫作業” “別哭哭啼啼也別抱怨”“好好吃飯”……

我們學到的這些小事變成了習慣,並且成就了更好的品質:做個好人,永遠說實話,不要輕視任何人,為別人服務,以自己想要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他人,全心全意愛你的神。

在我們最困難的日子,母親始終給我們百分之一百二的肯定和無條件的嚴厲的愛。

我們的孩子稍微大一點的時候,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拜訪祖父母(外祖父母)。

通常只需要跟祖父母待一個星期的時間,他們回到家裡後就變得願意做家務,不打架了,也更好相處了。

我覺得這得歸功於讓人害怕的祖母說教,讓他們在家裡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即使到了90多歲的時候,母親依然會讓孫輩、侄子、侄女甚至是子女感到害怕,如果我們不好好表現的話。

在芭芭拉·布什的世界裡,沒有安全角落,也不允許有任何微小的爭鬥。但每個孩子都知道,祖母是愛他們的。

真正的接納是什麼?

接納是指接納孩子的感受、個性、想法,並給予兒童尊重和關注,同時伴隨著愛的規矩與原則。

接納是孩子成長和培養自信的最佳土壤,讓孩子有足夠的自信和勇氣來面對世界;

而愛中的規矩和原則,將讓孩子有更好的教養來行走於世。

一味的接納沒有規矩,容易讓孩子的自我過於膨脹;

唯獨接納之後,加上規矩與原則,才能讓孩子在愛裡更加的完整。

所有的接納,都是從童年開始的。唯獨我們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才會接納自己,轉而接納他人。

作者簡介:筱泓,富書籤約作者,國家心理諮詢師,兒童心理學愛好者,人生多坎坷,且以文療傷;願流年無殤,歲月留香,微博@筱泓7008,簡書@筱泓。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 shenduwenhu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