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二戰時將領的指揮水平對戰局影響有多大?

zasdff2010


人類歷史上戰爭,幾乎是雙方指揮官的智慧與能力對決,然而從二戰開始,指揮官的作用在逐步下降。二戰湧現很多傑出的戰將:曼斯坦因、朱可夫、古德里安、巴頓、尼米茲...這些將領對於戰役起了比較關鍵的作用,加快或緩解了戰爭進程,但是在二戰決定性戰場蘇德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將領的才能退而其次,真正起關鍵作用的是雙方戰爭潛力:人口、自然資源、工業產能、資本與科技。二戰動員如此巨大的兵員和武器製造,使得有天然硬傷的國家(如日本等)徹底失去了所謂種族優勢、精英制勝論。

一戰後德國因戰爭損失,總人口下降為6700萬,並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在這種情況化,希特勒想打一場迅速取勝的閃電戰爭,希特勒和國防軍將領認為,德國軍官的戰役指揮能力、閃電戰等現代軍事理論的掌握,以及德軍的軍事素質、武器質量是取勝之道。人口損失是德國不能承受之痛,希特勒戰前預計一統歐洲能承受的代價,是德軍陣亡不超過200萬人。對比入侵波蘭和法國戰役,以及蘇軍在蘇芬戰役的表現,希特勒對德軍及德軍將領還是比較自信的,否則也不會以300萬之眾發動蘇德戰爭。


1941年德軍在蘇德戰場表現的讓希特勒滿意,在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指揮下,中央集團軍群博克元帥和南方集團軍群龍德斯泰德元帥甚至打出了基輔合圍戰這樣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合圍戰役。克萊斯特、古德里安的裝甲軍橫掃一切,其指揮作戰能力讓蘇軍自愧不如,這一切像是證明了德軍指揮能力、軍事理論完全能證明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原則。誠然戰爭初期蘇軍將帥遵循老舊的軍事理論,戰術呆板、反應遲鈍,執行統帥部不準後退的命令,損失巨大,在1941到1943年德軍將領像一群老師一樣,在一連串戰役裡教蘇軍將領如何打仗。蘇軍節節敗退,以空間換取時間,但是新的問題擺在德軍面前,一是蘇聯巨大的領土面積,使得德軍後勤補給線越來越長,同時三個德軍集團軍群進攻方向越來越離心化、間距越來越大;二是蘇聯極端氣候,特別是秋季泥濘道路,其帶來的對裝甲部隊傷害遠遠超過蘇軍造成的傷害;三是蘇聯憑藉人口優勢、工業產能(蘇聯工業機床比德國多一倍),源源不斷編制大量新的師送達前線;四是石油短缺,造成德軍需要數著油料打仗,這也是希特勒急不可耐的突擊高加索油田,造成1942年斯大林格勒兵敗的主要原因。這些戰爭潛力造成的德軍困難,是國家自然因素造成的,與將領能力、軍隊質量幾乎沒有關係,1941年冬,取得基輔會戰勝利的中央集團軍群發動了莫斯科戰役,但是秋季如牆高的泥濘吞噬了大部分裝甲部隊,到達莫斯科附近時,博克元帥損失了大部分裝甲部隊和重炮,面對齊裝滿員的蘇軍遠東部隊的反擊,任何名將都無能為力,只能敗退。

同樣道理,1942年德軍發動夏季攻勢,得到加強的南方集團軍群擁有第2、6集團軍,坦克第4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4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共轄200萬德軍和僕從國軍隊,將帥是博克、保魯斯這樣的德軍名將。戰役的核心指導思想,德軍是想切斷蘇軍的補給大動脈,同時搶奪高加索油田為德國戰爭機器輸血。在戰役中希特勒曾給第六集團軍司令保魯斯上將寫信:如果我得不到高加索油田,我想我會考慮結束這場戰爭。整個二戰,德國裝甲部隊油料來源主要有三:1是依靠的是羅馬尼亞油田供給;2是利用煤轉化油技術提煉燃油;3是搜刮各佔領國的石油庫存,由於燃料短缺,德軍自始至終沒有一支佔數量優勢的裝甲部隊(德軍二戰坦克質量上乘但建造複雜,實際是缺油所逼),儘管南方集團軍群傑出的戰役指揮,使得德軍取得哈爾科夫一系列勝利,給蘇軍造成極大損失,突入斯大林格勒,但是希特勒的戰略物資短缺的原因,迫使急不可耐的希特勒修改了戰役計劃,認為德軍傑出的指揮能力和作戰能力,斯大林格勒已經不需要如此強大的作戰集團,將南方集團軍群一分為二,以第6集團軍為核心的a集團軍群繼續進攻斯大林格勒,以坦克第4集團軍為核心的b集團軍群南下攻佔高加索。而分兵的主要依據,是希特勒認為德軍哈爾科夫等一系列勝利,說明德軍指揮作戰能力、戰鬥能力傑出,斯大林格勒方向已不需要這麼多部隊。

事實上希特勒在1941年沒有犯什麼戰略錯誤,恰恰相反,希特勒是認為在冬季德軍應進入冬季休整,做好過冬準備,而陸軍總司令部和東線德軍堅持進行冬季作戰。當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莫斯科城下一退再退,陷入即將崩潰時,希特勒撤銷布勞希奇職務,自任德軍陸軍總司令,嚴禁任何德軍撤退,在勒熱夫建立堅固防線。圍繞勒熱夫的戰鬥最終以德軍告勝結束,使得德軍更信任戰略壓制戰役勝利的重要性。希特勒更加相信執行力強的將領比有獨立思考將領的重要性,使得希特勒直接干預戰役進程。

如此情況下,德軍將領變成糾結於戰術細節、完成戰役賦予的作戰任務,庫爾斯克戰役後,德軍將領變成一群完全無條件執行元首命令,沒有自我思維的群體。無論將領以往如何輝煌,面對正面1比5甚至1比20的兵力優勢,沒有一個將領敢提出不同想法。實際上1942年以後,雖然蘇軍將領在指揮藝術上有著極大進步,但是在區域戰鬥中,蘇德將領仍有很大差異,蘇軍將向前突擊作為核心任務,只要壓迫德軍後退,怎麼做都是對的。在雙方資源兵力巨大差異下,德軍將領無論如何調整,都無法彌補戰略上的缺失。

德軍將領在指揮能力確實強過蘇軍將領一籌,在雙方兵力接近的情況下,幾乎德軍完勝。可是這又能怎麼樣呢?蘇聯就像一個無比巨大的怪獸,源源不斷產生新的作戰部隊,新的坦克集群,新的空軍集群,在潮水般的蘇軍面前,容克軍官們指揮能力顯得那麼微不足道,只能一步步的退往西方。


菸酒閣大學士


二戰時戰將的指揮水平,對戰局的影響,大概佔到50%吧。

另外的50%應該是戰略的能力,所謂戰略和戰術相配合,才能形成整個戰局的決定性影響。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部分我們先來說戰將的作用。

首先我要說戰局的結果,依然是要靠一個一個的戰鬥來拼起來的。那麼二戰戰將的作用就體現著拿下一個一個戰鬥,然後就形成了一個戰役,也能夠取得勝利,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那個戰局的結果必然是好的。比如說德國能夠多有幾個曼斯坦因古德里安這樣的猛將,戰場之神,那麼德國的每一次戰役的勝果又會不同了。那麼由此拼起來的戰局將當然勝算更大。



其次,我們要說的是,戰將起的作用,他是整個戰局的執行者,如果說整個戰役的執行者沒有執行到位,或者說總是失敗,那麼戰局,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當然戰將的成功也是需要條件的,如果說二戰的這些戰將,那他們在執行對戰戰的過程中,如果總是犯錯誤,或者說是做的不到位的話,這樣的話,要想取得戰局的最終勝利是不可能的。

第三戰將所起的作用就是積小勝為大勝,如果說德國在戰鬥中,或者說在戰役中,經常能夠由於湛江的執行到位,少犯錯誤,這樣的話來就會可能取得一個戰場上,戰役上佔得優勢。反過來,如果蘇聯能夠達到這樣的一個效果,它的優勢也會很大,所以說,有的時候,戰將所起的作用,或者說戰將的水平如何,也會決定一場戰役的結果。



如果說雙方戰將的水平差不多,或者沒有超常的發揮,那麼就要從第二部分來分析了。

第二部分我們就是要從戰略的角度來分析對戰局的影響了。


首先我們要說明,戰略和戰術相互配合,才能最終決定戰爭的走向和戰局的最後結果。這是由二戰這樣的大的戰局的條件所影響的,畢竟二戰所動用的規模人才物等各個方面是空前的,那麼戰略的謀劃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他必須對整個戰爭的走向,戰局的結果,進行總體的謀劃,這樣這個戰局才會朝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

其次,我們要說說戰略所起的作用是哪些,戰略所起的作用就是如何做好戰爭的準備,戰場應該在什麼地方開始,戰役的結果會如何影響整個戰局,這樣的話就有了一個通盤的考慮,然後做好戰爭前的準備,然後再在適當的時機發動每一場有把握的戰役。



第三就是戰略的作用,能夠在如何選擇好一個好的盟友方面,這是根本性的,另外的話還可能在其他的外交情報政治等各個方面形成一個合力和助推的作用,如果沒有戰略的這些謀劃,那麼戰局的結果顯然是不利的。

總之,像二戰這樣的,人類史上的空前的大的戰爭,那麼戰略和戰術的相互配合,完美的配合,才是其根本性的作用,如果格列戰略來談戰術,或者說戰將的作用,那是本末倒置,反過來如果只談戰術的作用,或者說戰將的水平,忽視了戰略的謀劃,也是惘然的。



所以說,二戰中戰將的水平對戰局的影響不可或缺,然而戰略的謀劃也是至關重要的,這才是辯證法在戰爭藝術中的綜合體現。


文心採露苑


關於指揮官對戰局的影響,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呢就是指揮官對戰局來說是決定性的存在。那我們就說我們中國的吧:說到這個人大家肯定很熟悉,時代雜誌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物之一。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是中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政治家,軍事家,他就是毛潤之。如果當時沒有毛潤之引領紅軍打游擊戰的話就沒有現在的中國,可以說他一生中做的大部分決斷都影響著整個戰局。

還有一種說法,這種說法指的是狹義的指揮官,一般這種指揮官的指揮無論好壞都只能影響戰役的結果但是影響不了整個戰局。

就像《開戰日》那樣,德軍已經開始進攻了,然而丹麥在德軍人數和裝備的壓制下 任憑指揮官素質和指揮得再好也地當不了德軍的進攻。所以第二個說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打仗嘛,是要看裝備和人數甚至還要看信仰。如果裝備差不多人數也差不多的話那麼就要看指揮官的素質了。但是指揮官的指揮又是侷限性的,指揮只能夠影響戰役,很少能夠直接影響戰局(除非是和毛主席一個等級的),當然這也和士兵的各項因素有關,比如士氣的高漲和低落,士兵服從命令的意志(這點我們國家就做的很好)等等

在這裡我的看發是這兩種情況各佔一半吧這個和指揮官的思想和能力有很大的關係,而且戰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缺一不可,所以在這裡指揮官的能力就會得到體現。


浩漢防務論壇


雖說二戰主要靠的是各國的綜合國力,誰的鋼多,煤多,石油多就能打贏。但是將領的指揮藝術仍然佔舉足輕重的地位。俗話說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即便是各種資源碾壓對手的美軍仍然湧現出一大批指揮藝術高超的將軍。麥克阿瑟的蛙跳式登陸戰,在太平洋戰場並不佔優勢的情況下,頂著日軍的巨大壓力完成了逆襲。耳熟能詳的諾曼底登陸,也是將領智慧的代表戰鬥。通過精妙的欺騙戰術,巧妙騙過德軍,有效減少了戰爭的傷亡。不得不說,實力固然重要,指揮藝術也不能少!


9976mwpm



古風93814281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以下兩點。否則,想回答這個問題就會無從下手。

首先我認為這個標題就有問題。應該去掉二戰這兩個字。

其次,我想明確一下“戰局”的含義。戰局,可分為戰場局勢,戰役局勢,戰爭局勢。

先說第一個問題,之所以說去掉二戰兩個字,我想原因很簡單。古今中外發生了很多次戰爭,何必強調二戰呢?我不想贅述。

再說第二個。從戰場局勢到戰役局勢賈再到戰爭局勢,層次是逐級上升的,級別越高,一個指揮官的作用越小。一個將領,可以在局部戰場和某些戰役中發揮很大作用,但決不會影響整個戰爭的大局!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包括很多,包括軍隊數量,質量,裝備,補給,自然的,經濟的,政治的,歷史的等等。就局部戰役而言,一個將領再高明,武器裝備再精良,軍隊數量足夠多,如果整個部隊的執行力差,作戰意志不堅定甚至不統一,那結果可想而知。而對整個戰爭局勢而言,哪怕擁有數量多多的優秀將領,即使有足夠數量的軍隊,精良的武器裝備,強大的經濟實力,但如果是違背歷史潮流的,反人類的,那也必將嚥下失敗的苦果。因為最終必然是順應歷史大潮流和正義的力量勝利,而逆潮流和邪惡的力量必敗。即便是邪惡的力量在某一段時間內佔據了上風,那也一定是暫時的,最終還是擺脫不了失敗的必然命運。

所以,過分強化名將形象,甚至是神化,都是不可取的。是文字工作者為了迎合我們內心的個人英雄情結渲染出來的。還是毛主席說的好,個人的力量永遠是渺小的。人民,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


大腦袋怱悠人


指揮官是非常重要的,你如果讀過三國演義就知道,諸葛亮的大軍曾經被郝昭的一千多人打敗,姜維也曾經給諸葛亮找了不少麻煩。二戰時期的東線,即便是已經呈現敗像,也沒有像法國那樣潰敗。

現在你明白指揮官的重要了,這也能回答你的問題了。


語文老師28


任何一場戰爭,指揮能力的影響是首位的。《亮劍》裡同樣敵強我弱,程瞎子屢打敗仗,李雲龍改變戰法獲全勝。抗戰時期,飯桶唐生智守南京,,,,長沙保衛戰中,驍將薛嶽智勇雙全猛殲曰寇。對比鮮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