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人驚蟄代表什麼?

用戶51680061214


【啟蟄】

啟蟄驚春二月節,

雷碾宵小瘟君滅,

陽暖蟲動雨漸頻,

物長卉蓄冬方竭,

鴉鳴鷹伺白虎獵,

苞含枝望露芽怯,

封梳鎖針燻艾草,

疏花定果擇弱別;

天鼓潤柳聲振斜,

山水斟酌臨畫帖,

南耙北犁今為始,

破土播願葬殘孽。

青鵬.2020.驚蟄

【注】

網傳古書云,瘟疫始於“冬至”,衰於“驚蟄”,故今年尤為期盼驚蟄節氣了;春雷陣陣,喚醒蟄蟲,實因暖陽煦風更為給力;春雨頻落,由南至北漸入春境,(耙地在犁地工序之後,耕種隨溫度由南往北方的次序進行,“南耙北犁”意為南方要先於北方開始耕種);怯怯新芽,著枝期盼,緩緩展露身姿。梨樹為更好坐果,擇優留下花芽,算是優勝劣汰。二月節幾多黎俗忌諱?免動針梳,艾煙燻家舍;烏啼叫,鷹變鳩,傳說中的白虎更虎視眈眈,抹油堵嘴避之,切莫計較,只願這天雷滾滾驅邪鎮妖;河畔柳垂絮擺,柔潤斜舞,看山水緊跟春的步伐,臨摹畫卷妝點江山;寒方歇,冬始竭,開春破土播撒希望,翻埋這殘瘟餘孽,還我清淨世界。








青鵬1978


在網上看到一段話,“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蜇。”千百年來,發生在中國的歷次瘟疫都是按這個規律始終的。到3月5曰(農曆二月十二日)就能夠解除封閉,走出戶外,擁抱太陽。

仔細想想好像也不是很對,因為當年SARS到了5月份才銷聲匿跡的。不過就把這段話當作是一種美好的祝福吧,希望這一次到三月初,疫情得到控制,讓人類的生命和健康不再受到威脅。

三月初即將到來的驚蟄是個什麼樣的節氣,讓人們有了這麼大的期許,一起了解一下。

驚蟄的由來

驚蟄最開始並不叫驚蟄,而是叫做“啟蟄”。顧名思義,“啟”自然就是最初的意思,“蟄”是蟄伏的意思,啟蟄就是說曾經在冬季時候那些蟄伏的動物們,到了這個時候,都紛紛跑出來了,動物開始活躍,植物自然也不會閒著,這時候就慢慢進入到了春耕的季節,長時間的農閒時間已經過去,農家人們就要開始忙活春耕了,畢竟一年之計在於春。

啟蟄後來之所以改名叫做“驚蟄”,是因為到了漢景帝時代,因為漢景帝名為劉啟,所以需要避諱,於是將啟蟄改名為驚蟄,也有“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的意思。而後來到了唐朝時期,已經沒有必要避諱了,所以又重新開始使用“啟蟄”這個名字,但是因為“驚蟄”的時間已經有好幾百年,所以這個習慣已經改不過來了,驚蟄就沿用至今。

驚蟄是什麼意思?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為驚醒,“蜇”為蟄伏,“驚蟄”就是驚醒入冬藏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有哪些民俗習俗?

驚蟄吃梨

古時生物類別比較多,有些傳染病也沒有100%的特效藥,而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甦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並預防。在陝西、山西及蘇北一帶流傳有“驚蟄吃個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

驚蟄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古代走西口者也取“離”的諧音,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後來,山西的人們驚蟄日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打小人”驅趕黴運

“打小人”在廣東和香港地區比較流行,通常在驚蟄這一天流行打小人,打小人並非詛咒,而是另外的一種祈福形式,求一個心裡安慰,打小人的最佳時間是驚蟄日傍晚七點,地點則一般在陰暗的地方進行,例如橋底。

香港民間傳統會打小人,在銅鑼灣鵝頸橋“打小人勝地”生意最好的梁婆婆燃點香燭,將紙小人放在磚頭上,手執一隻舊鞋,口中唸唸有詞:

“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無地走……”。手起鞋落打得拍拍響,再放入元寶盆燒為灰燼。

祭白虎化解是非

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蒙鼓皮

《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我是青鳥


驚蟄

二月是卯月,卦象,內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為雷,雷天大壯。二月是大壯卦,大陸上放風箏,可以飛起來了。二月的驚蟄節非常重要,在立冬以後,蛇蟲青蛙就看不見了,口裡含一團泥巴,鑽到地底下,不食不動,半死狀態,現代科學上稱作“冬眠”,我國古代稱作“蟄”或“蟄伏”,要到二月間雷天大壯的時候,第一聲春雷一鳴,這些蟄伏的蛇蟲青蛙,吐出口中的泥巴出洞了,稱作驚蟄。

過去農夫驚蟄以後下田耕作,一不小心,觸到毒蛇含過的泥巴,會中毒腫痛。在大陸未過驚蟄,農作物種子下地,不會發芽生長的,一定要驚蟄第一聲雷以後,才開始抽芽的,這個科學的道理。

《易經》上告訴我們,雷有八種之多,水雷屯,澤雷隨,風雷益,天雷無妄,火雷噬嗑,山雷頤,地雷復,震為雷等,而地雷復的雷肥料最多。春雷動了,這一聲空中的巨響,驚醒了冬眠蟄伏的動物們,現在紛紛吐出了口中的混土,恢復了活動,這就是驚蟄的意義。


趙波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如果要說古人的驚蟄代表什麼?可從二個層面來說。驚蟄節臨仲春,按八卦而言二月節,萬物出乎震卦,震為雷,故曰驚蟄。按古來之意是言,春雷初響,驚醒蟄伏的昆蟲動物開始覓食活動。

按二十四節來說,太陽過黃經三百四十五度的位置,是驚蟄,春雷乍響,蟄物威動,氣溫漸暖,桃紅李白,黃鶯始叫,鳥兒高飛,春雷乃這個時節的一種自然現象。

按今春氣象來說,歲潤四月,春意見遲,萬物遲晚,更兼新冠病疫氾濫肆虐,宅家閉居,常見網友寫文言道古老中醫有言,中國的歷次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

嫣然一幅瘟疫病毒素描寫真圖,有始有發,有生有長,有盛有衰,好像驚蟄一過,瘟疫便會按這個規律自行消失。靜思細想,其言何其荒謬!

今天的抗疫曙光,來自何易!使我國人民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眾志誠城,舉全國人力物力,統籌戰疫一盤棋,多少逆行之人,白衣天使晝夜苦鬥,捨生忘死,才迎來的結果,確非幾句中醫的規律之言,便可在驚蟄之後,自行衰沒消除,那麼容易,那麼簡單!應向一線的醫護人致敬,向老院士們致敬,向犧牲在戰疫前線的醫護人員鞠躬默哀!向全國在疫情中失去的生命人們,道一聲一路走好!化悲痛為力量!再接再勵,中國無畏,戰疫必勝!武漢加油!


淨心修道


驚蟄,曾稱“啟蟄”。


漢景帝國時,為了避景帝劉啟的名諱,改稱為“驚蟄”。

驚蟄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意味著天氣回暖、春雷始鳴,冬眠的昆蟲驚醒了。


唐代白居易曾有詩作《聞雷》,寫的就是驚蟄節氣。


瘴地風霜早,溫天氣候催。

窮冬不見雪,正月已聞雷。

震蟄蟲蛇出,驚枯草木開。

空餘客方寸,依舊似寒灰。


在古代,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屋裡的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


孫思邈在《千金月令》上說:“驚蟄日,取石灰糝門限外,可絕蟲蟻。”


石灰具有消毒殺蟲的功效,在驚蟄這天,撒在門檻外和庭院中,希望蟲蟻一年內都不敢上門,不要來騷擾自己。


山東的一些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這些害蟲。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徵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在山西的雁北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廣西金秀縣地區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


古時驚蟄,還有一個重要的民間習俗:祭白虎。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興波作浪,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這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驚蟄過後,春花漸次開放。最先盛開的是灼灼其華的桃花,粉紅的、緋紅的,多重瓣的、半重瓣的,爭相綻放。


樹上花開,樹下草長,春光無限好。


悠然閱讀


答、古人驚蟄代表: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的昆蟲和冬眠的動物。蟄,是藏、潛伏起來,指動物在冬天潛伏起來,不食不動的意思。

據西漢戴德《大戴禮記·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元代傑出理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吳澄(1249年2月3日—1333年8月5日)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一歲十二個月建,每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

驚蟄,也代表自然生物在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5-6日交節。驚蟄,為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髮之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

驚蟄在二十四節氣中,是反映自然生物在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

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方位和八卦以及干支時間是聯繫在一起的。當斗柄指向正東方,卦在震位,是為卯月(仲春之月),萬物之所出達也,萬物出則天地變化可現矣。

在二十四節氣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化生長的現象。

在中國民間,還有在驚蟄祭白虎化解是非、驚蟄吃梨、蒙鼓皮、“打小人”驅趕黴運和抒發內心不忿等習俗。


張舒雜談生活百科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也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在雨水之後、春分之前,時間為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意思是說,驚蟄節氣在農曆二月,隨著第一聲春雷的響起,萬物都驚醒過來,地下蟄伏的小動物們聽到雷聲,也都紛紛驚嚇得從冬眠中醒來。所以古代的人們將這一節氣叫做“驚蟄”。


“春雷響,萬物長”,事實上,冬眠的蜇蟲們是聽不到雷聲的,它們之所以結束冬眠“驚走而出”,是因為溫暖的氣候。驚蟄時節正值“九九豔陽天”,此時大地回春,春雷漸響、春雨增多,大地的春意更濃了,田間的農事也更忙了。

為更好的反映驚蟄期間的氣候變化,古人將驚蟄節氣中的十五天分為以下“三候”:

一候“桃始華”。華是通假字,通“花”,在驚蟄節氣的前五天,桃花開始盛開了。

二候“倉庚鳴”。倉庚,就是黃鸝鳥。在驚蟄節氣的中間五天裡,黃鸝鳥聞到花粉的香氣,歡欣雀躍地在樹林間鳴叫。黃鸝鳥的美妙歌聲,為春天的增添了幾分更為活躍的氣息。

三候“鷹化為鳩”。鷹,指的是一種鷙鳥;而鳩,指的是布穀鳥。鷹變為鳩,並不是說老鷹變成了布穀鳥,而是說在驚蟄節氣的最後五天裡,由於氣溫非常暖和,老鷹悄悄地躲起來開始繁殖,而布穀鳥則成群地出沒于山林間,鳴叫求偶。這樣的現象在古人看來,便是鷹消失了、鳩出現了,所以造成了一種“鷹化為鳩”的奇妙錯覺。

伴隨著滾滾春雷,萬物都在繁殖生長——黃鸝歌唱,老鷹築巢產卵,鳩鳥鳴叫求偶,桃花、棠梨、薔薇百花如簇……這樣一幅熱鬧春景圖,得益於溫暖的天氣。

驚蟄時節以晴天居多,氣溫不斷回升、雨水也有所增多。除了東北、西北等少數地區以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經回升到0℃以上,而華南、東南等地區甚至已經穩定在12℃以上,處處都唱響了“桃花紅,梨花白,黃鸝歌唱燕歸來 ”的仲春讚歌,十分熱鬧。



立春的春風輕柔拂過,雨水的春雨溫潤如酥,沉寂了一整個漫長冬日的萬物如夢初醒,睜開迷濛的雙眼,但真正使得萬物再度甦醒的,卻是那一聲聲遙遠的驚雷。驚蟄的雷聲喚醒蟲蟻鳥獸,喚醒草木莊稼,更喚醒勤勞的人類,於是繁忙的春耕時節就此開啟。

在這陽光明媚的仲春時節,活力與生機就此重現人間,疫情自然也就不在話下了。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周慕白1988


我是睿為法務顧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驚蟄時,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排卵也要開始孵化。我國部分地區過入了春耕季節。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

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後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溼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溼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的的氣候規律相吻合。驚蟄節氣人們要注意氣象臺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等季節性疾病的流行。


睿為企業法務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5-6日交節。驚蟄,為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髮之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在二十四節氣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一歲十二個月建,每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驚蟄是卯月之始,“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開始了。驚蟄節氣的標誌性特徵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進程看,“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是郭十一吶


驚蟄,古稱“啟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驚蟄,在每年公曆的3月5–7日之間的一天。

驚蟄第一候桃始華。桃花紅,杏花白,氣溫回暖,村裡的桃花都盛開了,遠遠望去一樹樹桃花就好像一朵朵粉色的雲。驚蟄第二侯倉庚鳴。古時候人們將黃鸝叫做倉庚,驚蟄時期,黃鸝感受到春天的氣息發出悅耳的鳴叫聲,以此尋找伴侶。驚蟄第三候鷹化為鳩,鳩就是指斑鳩,鷹化為鳩,實際上,這是古人對周圍的景物觀察不夠仔細造成的誤解。在驚蟄節氣前後,動物開始繁殖,附近的鷹開始悄悄地躲起來繁育後代,而布穀鳥則活躍在田間地頭,隨處可見,人們就誤以為是鷹變成了鳩。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中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此時,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

驚蟄的主要習俗有蒙鼓皮、驅蟲、打小人、吃梨等。

宋代詩人陸游寫過一首關於“驚蟄時節”的詩:《春晴泛舟》“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闢轉鴻鈞。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中國文化重養生。《黃帝內經》上說: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便生志。”

意思是說,春天萬物復甦,應該晚睡早起,多出來慢慢走動,自身就會心情愉快,心曠神怡了,那麼就會身體倍棒,百無禁忌。但是這不是你熬夜理由,古人的晚和現在的晚區別可大了,古時候沒有什麼夜生活,大家基本早早就睡覺了,哪像現在11、12點還說早的。所以大家還是早睡早起,多多鍛鍊。

聽說有一些地方,比如廣西雲南等有些少數名族,在驚蟄有吃炒蟲的風俗,北方多是煮梨水吃,總之,是窩了一冬天正是靜極思動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