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嬰兒一刻都不能離開媽媽是缺乏安全感?有這三個表現孩子正在焦慮

朋友家的寶寶四個月大的時候,她開始回去上班,自從她開始上班孩子的作息和生活規律完全被打破,孩子天天晚上不睡,要起來玩兩個小時,每天自己睡不夠,第二天還要上班整個人的精神狀態特別差。

她實在是找不到原因來和我訴苦,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小嬰兒也會焦慮,而且孩子的焦慮不是從八個月或者九個月開始的,孩子的焦慮可能從出生的前三個月就開始了。朋友家的寶寶正是進入了分離焦慮的狀態。

什麼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學前兒童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因為和自己最親密的人分開而造成的心理變化,最親密的人通常指的是孩子的生活起居照顧者,這個人可能會是媽媽,也可能是奶奶,甚至是保姆。孩子的分離焦慮可能會在不同的年齡段裡都會出現。

對於一歲前的小嬰兒來說,一旦孩子進入分離焦慮,會變得特別愛哭鬧,特別難以安撫,甚至會開始生病。孩子之所以表現不同,是因為不同的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同。

嬰兒一刻都不能離開媽媽是缺乏安全感?有這三個表現孩子正在焦慮


嬰兒分離焦慮的表現

孩子的生活習慣突然間完全不一樣

女兒四個月的時候我回公司上班,奶奶來照顧她,但是奶奶直到我上班前一天才來。上班之前女兒白天上午下午各睡一覺,晚上一次可以睡夠6個小時。

但是從上班第一天開始白天睡眠開始減少,晚上醒來吃完奶開始不睡,要玩兩個小時。明明白天睡得少了,結果晚上睡眠也變得越來越差。

如果孩子因為主要照顧人的改變突然間生活規律全打破,那麼有可能他正在經歷焦慮。孩子不會說話,但是她身上的變化就是問題的表現。

看見陌生人開始哭泣

七八個月的孩子開始認生,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看到陌生人或者陌生的環境孩子就開始哭鬧,很難被安撫,除非遠離陌生人。

雖然是對陌生人感到害怕,焦慮,孩子的這種表現也是分離焦慮引起的。

嬰兒一刻都不能離開媽媽是缺乏安全感?有這三個表現孩子正在焦慮


媽媽不能離開一刻鐘

在孩子進入七八個月的時候,媽媽們會發現孩子們放不下了。媽媽一刻都不能離開,從客廳轉身去廚房孩子可能就會哭鬧不止。做遊戲的時候總是會不時的回頭去找媽媽,生怕媽媽離開了。甚至出門後總會掛在媽媽身上,一刻都不願意下來。

可能前一週孩子還是好好地,突然間變得特別粘人,這就是孩子進入了分離焦慮。

面對分離焦慮避免錯誤的做法

面對分離焦慮,很多媽媽們總是會走進兩個極端。這是大部分媽媽會選擇的做法,但是恰恰這兩種做法都是錯誤的。

做法一,以為孩子缺乏安全感一刻不離

一旦孩子出現分離焦慮,這是因為孩子已經從母子共生的意識向自我獨立的意識過渡,孩子開始認識到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是獨立的,有時候甚至沒有媽媽。因為懼怕,所以才會感到焦慮。

很多媽媽這個時候會覺得,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離不開自己,是自己給的安全感不夠,所以開始無時無刻陪伴孩子。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媽媽身心俱累,孩子的分離焦慮卻越來越嚴重,因為過於依賴媽媽,一刻都不想分離。一旦分離會讓孩子的恐懼感增強,無形中會延長孩子的分離焦慮。

家長要意識到,這是孩子邁向自我獨立的特殊階段,並不是缺乏安全感。

做法二,強制分離

很多媽媽覺得孩子太粘人,為了鍛鍊寶寶,往往選擇突然給孩子更換照顧人,或者因為害怕孩子哭鬧會突然間玩消失,不打招呼就出門。

這樣做,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任何過渡,孩子可能會很乖,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孩子內心的感受,他會感到自己被遺棄,無形中內心的焦慮會更嚴重。

嬰兒一刻都不能離開媽媽是缺乏安全感?有這三個表現孩子正在焦慮


面對分離焦慮應該怎樣做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分離焦慮,是因為孩子的記憶力讓他明白媽媽的重要性,但是他的大腦還不夠成熟,他並不知道媽媽的離開並不代表著消失。

  • 當孩子不高興的時候,俯身用語言和擁抱安慰孩子,但是不要抱起他

我們可以安慰孩子,但是不要總是事事都要抱起孩子,如果總是如此,會讓孩子在媽媽身上待得更久。

  • 用輕鬆愉快的態度回應寶寶的哭聲

孩子的分離焦慮和父母的態度有著直接關係,如果父母自身可以做到不焦慮,讓孩子感受到輕鬆,至少不會加重孩子焦慮的心情。

  • 注意你的語氣,不要反應出孩子的驚慌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哭鬧的時候,總是比孩子還要緊張,孩子可以從父母的表情中讀出一件事情的影響。

比如孩子開始哭泣,媽媽焦急的回答到:媽媽馬上回來,寶寶彆著急,這種聲調是會影響到孩子更加慌亂。

  • 不要用哭聲控制法讓孩子入睡

哭聲控制法也叫“費伯法”,指的是媽媽對孩子的哭鬧不予回應,讓孩子的哭聲放任自流。等到孩子哭累了,知道自己的哭聲不會換來父母的安慰,就會放棄哭鬧自己入睡。

嬰兒一刻都不能離開媽媽是缺乏安全感?有這三個表現孩子正在焦慮


這樣的方式就是在告訴孩子:我放棄你了我不管了,你的哭聲不能影響到我,會破壞親子之間的信任感,讓孩子有了被拋棄的心理陰影。

  • 跟孩子玩躲貓貓的遊戲

幫助孩子建立媽媽消失後還是會回來的。孩子空間感的建立會明白物體永存的規律,但是這個過程需要媽媽幫助孩子來建立躲貓貓就是很好的遊戲。

遊戲的特點在於躲貓貓的時間和距離都可以逐漸的延長,讓孩子一點一點適應。

  • 幫助孩子建立信任

看到媽媽離開,孩子會開始哭泣,這很正常,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信任,可以讓孩子更快的適應。

  1. 注意觀察孩子。
    真正理解寶寶的需求,做到及時,準確的回應,讓孩子日常生活中情緒和需求可以及時的得到滿足。
  2. 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吃飯,睡覺,玩耍每天都有固定的生物鐘,可以讓寶寶的生活更有預見性,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3. 和孩子一起有互動的聊天。有互動的聊天在於眼神的互動,儘管孩子還聽不懂,但是經常和孩子聊天,可以讓孩子心情愉悅。
  4. 對寶寶的哭泣及時做出回應。孩子哭鬧背後肯定是有原因的,當孩子哭泣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的回應孩子,以自己理解的想法,像孩子來描述他自己的感受。比如:已經3個小時了,寶寶已經餓了。
  5. 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實用程序育兒法》中提到,只有白天的小睡和晚上足夠的睡眠,可以保證嬰兒在情感上更能處理生活中遇到的事。
  6. 不要寸步不離,給孩子探索的空間。讓孩子享受獨立。父母一方面要表揚孩子,另一方面要鼓勵孩子去探索。可以用H.E.L.P

H-hold back(剋制),當孩子哭的時候先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哭泣,不要過早介入。

E-encourage exploration(鼓勵探索)讓孩子去發現新的玩具,或新的玩法,不要直接教給孩子。

L-limit(限制)一次不要給予孩子太多,眼花繚亂會讓孩子慌亂。

P-praise(表揚)嬰兒期開始多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結果。

  • 安排活動在寶寶狀態最好的時候。孩子一旦過渡疲勞就會情緒失控,安排活動的時候最好在寶寶狀態好的時候,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

孩子的分離焦慮只有用對方法才能逐漸化解,千萬別盲目的給孩子培養安全感,不理解分離焦慮的原因,會給孩子幫倒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