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英宗在土木之变被俘虏后,为何还能回京?

一场悲剧灬主角有我


大明正统十四年,明朝英宗皇帝面对北方瓦剌部落的不断南下骚扰,决定效仿其曾祖和父皇御驾亲征,此时的明英宗年仅二十三岁,随着其执政初期总揽国政的太皇太后张氏以及内阁辅臣“三杨”的先后去世,血气方刚的英宗急欲走出祖母和朝中老臣的影子,因此他需要通过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在这种心思的驱使下,明英宗决定亲率五十万大军北征瓦剌。

土木堡之变明朝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御驾亲征的英宗皇帝朱祁镇也在这场战争中被瓦剌俘虏,英宗在瓦剌做俘虏的一年时间被明朝历史美其名曰的记为“北狩”,就在人们坚信明英宗会像北宋的徽钦二帝那样最终落得个客死异乡的下场的时候,明英宗却奇迹般的以太上皇的身份回到了北京。原本作为俘虏的明英宗为何能够回到北京,我觉得有一下几点原因:

明廷拥立郕王为帝使得明英宗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瓦剌俘虏明英宗后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手中握有明朝皇帝,从而凭此来要挟明廷,在英宗被俘后到代宗登基前的这段时间,瓦剌将这种心思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先大军挟持英宗先后数十次兵临明朝边境重镇城下,企图凭借英宗而迫使守城的明朝将领开城放行,而瓦剌大军则可以进城抢掠一番。对于也先的心思,明廷上下心知肚明,为了使也先的计划落空,明朝使出了几个杀手锏:首先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在于谦的奏请下传令边境,要求边关守将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擅自开城;其次,明朝以于谦为首的大臣奏请皇太后孙氏,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要求册立郕王为新帝,同时遙尊在瓦剌的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郕王称帝后,英宗成为了徒有虚名的太上皇帝,昔日也先手中握有的大明天子实际上已经不是明朝的皇帝了,并且明朝已拥立新君,所以在瓦剌手中的朱祁镇已经失去了价值。这是明英宗朱祁镇能够回京的根本原因。



也先释放英宗还朝希望引起明朝内乱而从中获益:

明朝拥立郕王为帝,是为景泰帝,景泰帝上任后,重用兵部尚书于谦等一干主战派大臣,击溃了意欲进攻北京灭亡明朝的瓦剌大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明朝在军事上转危为安,在政治上有拥立了新的皇帝,朝野上下,众志成城,君臣一心,土木之变后一度混乱悲观的沉闷局势被一扫而光,这种情况对于明朝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对于企图趁乱进攻明朝的瓦剌人来说,确是最不愿意看到呢。然而明朝内部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铁板一块,郕王虽然登基为景泰帝,但是朝中仍然有一批忠于英宗的老臣,并且此时的皇太子仍然是英宗之子朱见深,大家对于皇位早晚回归英宗一脉的事实心知肚明,而景泰帝朱祁钰虽然嘴上说同意迎回英宗,但是实际上却害怕英宗回来夺取他的皇位,也先等人洞悉到了明朝内部这种微妙的局势,所以也希望将明朝原本的皇帝英宗送回北京,从而让两位皇帝争夺帝位,使明朝陷入内斗,瓦剌便可趁乱坐收渔翁之利。


明朝代宗君臣害怕英宗长期滞留瓦剌生变:

景泰帝朱祁钰原本并不想即位为帝,原本作为一个安乐王爷的他根本不想接手土木之变后的这个烂摊子,但是在朝廷大臣的劝进和孙太后的要求下,朱祁钰勉为其难的即位了,随后的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帝朱祁钰也尝到了皇权带来的从未有过的快感,因此,他不愿再交出手中的权力和皇位,而英宗还朝后将面临这个问题,此时的朱祁钰的内心世界与当年不愿迎徽钦二帝还朝的宋高宗赵构恐怕是一致的。于谦的对于景泰帝的这种想法不以为然,他的一句“大位已定。”让景泰帝吃了定心丸,朱祁钰因此做出迎接英宗还朝的决定,虽然英宗已被尊为了太上皇,不再是明朝的最高统治者,但是让这样一个人长期滞留在瓦剌一方,恐怕会日久生变,这无论如何对于明朝一方是不利的,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明廷内部以景泰帝为首的一方决定迎接英宗回京。


想必至死都没有回到故国的北宋徽钦二帝来说,同样作为俘虏的明英宗无疑是幸运的,在各方势力的纵横努力下,明英宗不仅成功脱离虎口回到了北京,并且最终二次上位,使皇位重回自身一脉。


历史课课代表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劝告,听从太监王振的怂恿轻率领兵亲征,因为指挥失误、后勤保障跟不上致使军士饥渴难忍、差点哗变给了埋伏在侧的瓦剌大军机会发动突袭,明军大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史称“土木之变”。但是被俘的明英宗没落到当年宋徽宗屈辱而死的命运,反而被瓦剌人好吃好喝的供着,最后还送回了大明朝,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大明的国力远在瓦剌之上。历经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的治理,大明江山交到明英宗朱祁镇手中的时候正是国力如日中天的时候,府库充盈、国家安定、军队战斗力虽然有所下降但依旧强悍。

反观瓦剌当时刚刚吞并鞑靼,实力有限。再加上可汗脱脱不花和权臣也先的的矛盾、瓦剌诸部和鞑靼诸部的矛盾难以调和,内部矛盾严重,可以说“土木之变”瓦剌能赢完全是一个意外,是大明君臣的骄傲自大、决策失误造成了自己的大败。

其次于谦等大臣拥立朱祁钰登基,迅速形成了新的领导层,没给瓦剌人趁虚而入的机会。明英宗朱祁镇兵败被俘后,瓦剌人打着送“英宗回京”的旗号妄图让明朝军队不战而降,进而大肆劫掠、勒索钱财。

但是留守京城的于谦等大臣应对及时,先是拥立郕王朱祁钰登基安定人心,然后下令边关将领不用理会瓦剌用明英宗朱祁镇名义下的命令,这样一来瓦剌大军只能一路打进来给了明朝重整旗鼓的时间。

最后于谦统领军队打赢了北京保卫战,重创瓦剌。朱祁钰登基后让兵部尚书于谦掌握全权,于谦破格提拔人才,重铸大明军队指挥体系;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填补京师防卫力量,军队扩充到22万多人;抢运通州仓库数百万石储备粮入京,保障后勤供应,经过一个多月的整军备战,明军兵精粮足,士气大振。

北京保卫战开战后,于谦身先士卒战斗在第一线极大的鼓舞了明军士气,各路兵马先后多次击退瓦剌大军的进攻。瓦剌损兵折将最后狼狈而逃,被大明军队一路赶到了塞外。

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一年后,瓦剌勒索明朝的图谋失败了,打还打不过大明朝,和明朝的贸易也因为战事中断了,损失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完全得不偿失。抓到手里的朱祁镇成了烫手山芋,怕得罪死了明朝不能杀他,还要好吃好喝供奉着,最后瓦剌为了表明求和的诚意,只能主动将朱祁镇送了回来。可以说明英宗朱祁镇这位俘虏皇帝能受到高规格的待遇,完全是有强大国力做后盾。


当狗容易做人难


瓦剌部在土木堡之战不但消灭了明朝的远征大军,更是抢到了一个香馍馍,可是这个香馍馍越到后来越烫手,杀也不是,关也不是,只好想着办法给送了回去。

明英宗朱祁镇算是明朝的传奇皇帝,不但一生两次登基当皇帝,更是破天荒的当了一次俘虏,而且这俘虏当得档次高,几乎就和瓦剌的首领成了结拜兄弟,最后还是敌人想着办法送他回国。

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能全身而退,甚至最后东山再起呢,同样是俘虏,他和宋朝的宋徽宗、宋钦宗的命运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首先,明英宗时期的国力对于北方瓦剌部族的国力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虽然在土木堡之战,明朝损失了很大的军事力量和朝中精英,但是总体的综合国力,地域、人口、经济等因素要比瓦剌强大太多,瓦剌部不可能用单纯的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来处理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被俘虏后,大明王朝在第一时间拥立当时的监国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了,也就是朱祁镇非常信任的弟弟。朱祁钰的登基直接破灭了瓦剌以朱祁镇为人质的幻想,虽然瓦剌大军在进军北京的时候,押着朱祁镇去叩大同的关门,守将郭登的回复很具有代表性:我只听从皇帝的命令。而此时的皇帝是朱祁钰,朱祁镇已经被尊为太上皇,让他在北方草原“狩猎”去了。

这就尴尬了,瓦剌本以为俘虏了大明的皇帝,这大明的天下还不就是瓦剌部的吗,没想到大明统治阶层的智慧高了他们不止一个等级,直接另立新君,让你手中的宝贝变为废品。

虽然朱祁镇此时在瓦剌部手中已经成了废品,但还不敢杀了他,太上皇也是皇帝,瓦剌部要杀了一个皇帝,虽然是过期了的,那么作为实力强大的明朝会忍了这口气吗,上至皇帝他妈,下至平民百姓都不答应,大明一定会兴兵报仇,瓦剌部族绝对经受不起大明的举国一击的。

既然不能杀,那关着就行了吧,实话告诉你,关着也不行!

瓦剌部族虽然在草原上强横多年,但不是没有敌人,有敌人的部族就有可能联合大明进行合击自己,瓦剌部首领不傻,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朱祁镇在自己手上一天,瓦剌和大明的梁子就解不开,更何况经过北京保卫战后,瓦剌的实力受损,出征的几万大军也被明军打得个七零八落。

瓦剌要恢复元气,不但需要时间,更需要边贸,只有搞活经济才能提升国力,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而贸易最大的市场只有大明,瓦剌也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最大的特点是——穷!

瓦剌想和大明做生意,进行边境互市,明朝不答应啊,大明王朝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不要北方草原的牛羊奶酪照样生活,而瓦剌部族如果没有中原地区的铁、盐、布等基本生活物质,估计连煮饭的锅都造不出来。

瓦剌想互市,大明不答应,你捏着人家的太上皇在草原上放羊,就算景泰帝朱祁钰再不待见朱祁镇,但也不可能答应瓦剌的互市要求,这是个王朝颜面问题

所以,瓦剌部族一直想着送明英宗朱祁镇回国,这也是瓦剌想与明朝修好的一种暗示,当然,明英宗在瓦剌部凭借自己超强的情商,交下了很多高层朋友也某莫大的关系,比如瓦剌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就是朱祁镇在草原上最好的朋友,他不但时刻保护朱祁镇,还一门心思的要送朱祁镇回国继续当皇帝。

至于大明朝的态度,此时的景泰帝朱祁钰登基后,他是不乐意接朱祁镇回来的,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会这么考虑,毕竟前君回来,他这个皇帝当着比较别扭,再怎么朱祁镇走的时候只是让他监国而已,他要回来了,这皇帝位置是让还是不让。

最后朱祁钰拗不过大臣们的一再进谏,同意了朱祁镇归国,其实这中间有一个隐性的因素:扶持朱祁钰登基的孙太后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哪有母亲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在喝风呢!

综上来看,朱祁镇能够顺利的回国,不但要有个好出生,更主要还是要国家的强大,只有国家强大了,当个俘虏都有底气。


沉墨I方之城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明英宗和当年的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同样是被俘,但结局却是天壤之别。宋徽宗和宋钦宗受尽欺凌、客死异乡,而明英宗却被蒙古人视如上宾,不久还大张旗鼓、派军队护送回北京了。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明英宗被俘实际上实在对外主动作战失利后被俘的,这点与宋朝那俩货完全不是一回事。明英宗被俘时,明朝损失的只是明英宗带出去的那部分军队,并没有伤到元气。而宋朝那俩货是被女真人打到家里并俘虏的,整个北宋政权已经全部崩盘了,只剩各地的地方武装和近乎只身逃出的宋高宗赵构。换言之,明朝有本钱跟蒙古人讨价还价,而宋朝连棺材本都输了,只能任人宰割。这也是明英宗被俘后的待遇要远高于宋朝那俩货的原因所在,实力决定一切!蒙古人只是想用明英宗和明朝做生意,获取更大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已,而女真人实际上是想灭了宋朝的。既然是做生意的筹码,肯定的好吃好喝伺候着,万一少了几斤肉,谈判时不好交代。



因此,明英宗在蒙古人那里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虽然没法与紫禁城相比,但除了自由,不比蒙古贵族日子过得差多少。而且,明英宗这个人情商是非常高的,在被俘期间,非但没有像宋朝那俩货一样卑躬屈膝、摇尾乞怜,只知道滚床单、生娃,反而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对手的尊重,而且还和瓦剌实权派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成为了好朋友。最后,伯颜帖木儿在护送明英宗南归时甚至向明英宗提出要以武力帮助明英宗重登大位。单就这一点而言,明英宗远不是宋朝那俩货可以相比的!



那么,为什么蒙古人后来又放弃用明英宗与明朝做生意,还把他送回北京了呢?原因很简单,明朝玩了一手更绝的!在孙太后默许、于谦等人的拥戴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被抬上了皇位,即后来的明代宗、景泰帝。同时,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如此一来,明英宗不是皇帝了,明朝边镇直接宣称,只听命于皇帝!而这时的明英宗已经不是皇帝了,他原有的“奇货”价值已经不存在了,失去了讨价还价的筹码用途。



那么,蒙古人为什么不直接杀了明英宗呢?原因也不复杂。首先,明英宗在瓦剌,对于明代宗而言,始终是一个顾忌、一颗定时炸弹,如果蒙古人杀了明英宗,等于是帮明代宗解决了大麻烦。顺势明代宗便可以以此为借口与瓦剌拼实力、亲消耗,蒙古人根本拼不起、耗不起。其次,蒙古人需要与明朝互市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如果杀了明朝的“太上皇”,短期内想恢复边境贸易基本也就别想了,地处蒙古高原的瓦剌,环境恶劣,许多东西必须依靠边境贸易,如此一来等于是蒙古人自己断了自己的生计,得不偿失。同时,把明英宗送回北京,还可能导致他们兄弟之间为了皇位进行内斗,而这正是蒙古人希望看到的。因此,送回明英宗要远比留在自己手里花钱养着划算得多。



最终,蒙古人把明英宗送回了北京,把这颗烫手的山芋扔到了明代宗手里。之后,明英宗被幽禁南宫八年,虽然顶着太上皇的名号,实际上与建庶人、吴庶人无异。景泰八年,明英宗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拥戴下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登上了皇位,改元天顺,史称“南宫复辟”。同年,明英宗贬明代宗为郕王,幽禁西内。不久之后,明代宗在幽禁中死去,谥“戾”。直到多年之后,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才勉强给了叔叔明代宗一个缩水版的皇帝身份,即不上庙号、谥号字数减少。至于代宗的庙号,那是很多很多年之后南明小朝廷给上的,是后话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明英宗在土木之变被俘虏后,为何还能回京?

“土木堡之变”最大的看点是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更狗血的是皇帝被俘虏后又被瓦剌人放回,并且在当了八年太上皇之后,又成功复辟。而之前的宋徽宗被金人俘虏后,国破家亡,死在异乡。为何明英宗就被释放回京了呢?

1.明朝到了朱祁镇时代正好是国力上升时期,朱棣驾崩于1424年,1435年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登上皇位,与与永乐朝之差十几年。国事全由太皇太后把持,贤臣"三杨"主政。亲政之后,在位初期励精图治稳定西南疆域,政绩可圈可点。因明朝拒绝瓦辣和亲而受到攻击,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在太监王振怂恿下,草率亲征,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事变。究其原因,明王朝已经腐败了,由强开始转弱。瓦辣最初向明朝求婚,翻译官马云收了贿赂说同意,结果大张旗鼓送来彩礼,惊呆了满朝文武,没有此事。瓦辣认为大明在戏弄他们,随后才发动攻击。开战后,明军一触击溃,退到土木堡,因为王振搜刮的银车还没进城,城门来不及关闭,被瓦辣军突入城中,全军覆没,皇帝被捉。


2.瓦剌是大明属国,属于叛军,朱祁镇被俘后,也先觉得非常难办,杀了皇帝,怕激起明军激烈反击,毕竟明朝还是东方霸主,国力在那里摆着,弄不好瓦剌有灭国之灾。是杀是留无法决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认为朱祁镇奇货可居,劝也先留下朱祁镇,好向明朝漫天要价。他的提议得到了也先的认同,朱祁镇得以保全性命。

3.土木堡事变后,面临瓦剌对京城威胁的情况,在孙皇后与朝廷重臣的拥立下,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登上皇位,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立朱祁镇的长子两岁的朱见深为太子。这样把瓦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王牌给打掉了。朱祁镇反倒成了瓦剌手里的烫手山芋。只有硬着头皮打下北京城,不然后患无群。

4,于是也先气急败坏地率领瓦剌精锐骑兵浩浩荡荡杀奔北京。但此时明朝方面早已做好了准备,北京军民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带领下,给也先军队以沉重的打击。与明朝的战争不仅使也先损兵折将,而且使他失去了明朝的赏赐以及与明朝交易的机会。

5.北京大败之后,也先开始与明朝讲和。当时景泰皇帝朱祁钰已经坐稳皇位,不想派人迎回朱祁镇,多次从中作梗。不过在众大臣的不断建议下,朱祁钰满足了也先的各种要求后,朱祁镇被送回北京。但回到北京后,已被视为太上皇的朱祁镇入居南宫被软禁起来。朱祁镇度过了七年的软禁生活。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夜晚,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乘景泰皇帝朱祁钰得重病之机,潜入南宫,夺门出宫,帮助朱祁镇成功复辟,史称“南宫复辟”,或称“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后,他的弟弟朱祁钰在一个月后就病死了。

朱祁镇以亲王之礼将他葬在了北京西山,由此便使朱祁钰和下落不明的明惠帝朱允炆一样,成为明朝历史上两位仅有的未能埋葬在皇家陵园的皇帝。


给历史卸妆的画者


您好,我来回答一下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皇帝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仓促率领五十万明军北上征讨瓦剌,却惨遭失利,明军损失过半,英宗皇帝都被瓦剌俘虏。

在中国历史上敌国皇帝被俘虏,很难再想安然返回朝堂

明英宗在土木之变被俘虏后,可以返回京城有几点原因

有一下几点主要原因

虽然明朝皇帝被俘了,但是大明王朝并没有因为皇帝被俘虏而因此而崩溃

朝廷在于谦、王直等一批老臣的努力下迅速稳固下来。瓦剌部首领也先本想挟天子以令明朝,但是明朝迅速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这样在最大程度上削弱了英宗的政治影响力。比如,当也先挟持明英宗南下大同,企图利用英宗的身份令大同守将不战而降时,守将郭登却说:“仰赖天地祖宗之灵,国家有了皇帝”。意思就是说国家已经有了新皇帝了,也先你挟持的只是太上皇,而我只奉皇帝的命令。因此,此时的英宗皇帝已经失去了他最大的政治光环——皇帝的身份

第二,瓦剌部在明军的反击下,损失惨重,不得不送回英宗,换取和平。也先本想趁着俘虏明帝的良机,拿下明朝的京师,但是谁曾想却在北京城下遭到惨败,失去大将数人,损失惨重。此战过后,也先威望下降,瓦剌内部失和。因此也先不得不首先与明朝议和,好腾出手来先处理内部问题。后来他也是这样做的。先后击败脱脱不花、阿噶巴尔济,自立为汗。当然要想与明朝议和,就不得不送回被俘的英宗。

最后的一点就是还有一个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个人就是瓦剌部首领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伯颜帖木儿这个人很有远见,当英宗刚被俘时,瓦剌高层纷纷要求将他处死,但是伯颜帖木儿站出来说:“杀掉他太可惜了,不如留做人质”。

里面有极其复杂的政治因素在里面,只是简单的回答一下


既生瑜何生亮ii


“土木堡之变”中,明朝精锐的三大营兵力损失殆尽,数十位文武百官殉国,大明的主心骨——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军队俘虏!

为稳定时局,明朝众臣推选出了一位新皇帝:朱祁钰。“北京保卫战”胜利后,朱祁钰的声望达到顶峰。而“北狩”的太上皇朱祁镇,则在瓦剌受尽了磨难:

作为也先要挟大明王朝的筹码,朱祁镇曾于“北京保卫战”爆发之前,被也先带着与明朝交换条件,但屡屡被拒。


在北京城下遭到明军痛击后,瓦剌军队转而攻打居庸关,结果再遭不利,被居庸关守将罗通斩获无数,退到离北京城不远的地方安营扎寨,准备第二天班师回朝。当夜,明军炮击瓦剌营寨,击毙击伤很多瓦剌士兵——至此,明朝彻底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身在也先军营中的朱祁镇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也先利用朱祁镇不成,便想杀掉朱祁镇。但被朱祁镇命大逃过——也先行动之前,天降巨雷,劈死了也先的坐骑,也先畏惧“天威”,没有杀朱祁镇。

但是,与朱祁镇一起被俘的,有一个名叫喜宁的太监,为表示对也先的效忠,处心积虑得与朱祁镇作对:

喜宁积极请缨带兵进攻明朝,并以朱祁镇为挡箭牌,但计划遭到朱祁镇集团的破坏;

也先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朱祁镇,遭到朱祁镇婉拒,喜宁趁机在也先面前告了朱祁镇亲信袁彬的黑状,袁彬命在旦夕,但得朱祁镇相救,躲过一劫。



为了安生,朱祁镇与亲信袁彬、哈铭等人设计除掉了喜宁。

朱祁镇虽身为俘虏,但他以高尚的人格,赢得了瓦剌阵营中很多人的尊重。但是,弟弟朱祁钰已经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掌权者,而且并无接朱祁镇回去的想法——朱祁镇之所以能够回京,得益于两伙人:

一、瓦剌求和:

骑驴难下的也先,修书与明王朝议和,表示愿意送还“太上皇”朱祁镇。

二、明朝旧臣:

也先议和,给了明朝一些提议接朱祁镇回京的大臣机会。众位大臣接连上书,才得朱祁钰首肯。

饱经沧桑的朱祁镇终于被杨善接了回来,住进了已经被荒废的南宫,开始了软禁生涯。



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朱祁钰病重,其所立太子——唯一的儿子朱见济也已于景泰四年夭折。石亨、徐有贞等人趁机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并改元“天顺”。

正是一系列的天时人和,造就了朱祁镇后半生的辉煌!


不书公子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明宪宗朱见深的父亲,是明朝第6任、第8任皇帝,9岁登基,37岁去世。


朱瞻基从小就十分聪明和懂事,深得祖父朱棣和父亲朱高炽的喜爱,朱高炽长的肥胖,脚还有点瘸,朱棣之所以选朱高炽为接班人,大半的原因是看上了朱瞻基,他13岁就被立为皇太孙,这相当于隔代就把皇帝的人选定好了,朱瞻基深受两代皇帝的培养,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他的母亲张氏又是一位贤淑,识大体的皇后,所以朱瞻基的素质绝对可称的上是一流的,他和父亲加在一起,虽然统治了短短十一年,却被史学家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

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可历来人们对朱祁镇的评价却很差,说他宠信宦官,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徒,杀过忠臣,不是一个好皇帝,难道真如人们说的那么差劲吗?一点也没遗传父亲的基因?好在古今人性是相通的,基于人性的本质,我们来分析一下。

1646年,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17岁的朱见深,把帝位传给他之后,说出了考虑日久的遗言,朱祁镇说:“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希望从今以后废除这种制度,再也不要这样做了,你能做到吗?”。“我一定会做到的”跪在床前的朱见深哭着,郑重地许下了诺言,从此,大明一朝结束了残忍的殉葬制度。作为皇帝,能去理解他人的痛苦,废除先皇的陋规,难道不是人性的光辉的闪烁吗?难道不值得大赞特赞吗?在我看来,这比所谓的开疆扩土,更值得称颂。



作为皇帝明明可以在宫中养尊处优,可他偏偏要御驾亲征,难道他不知道打仗不是游山玩水吗?其实他比谁都清楚,为此他把后事都留好了,先立二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再命异母兄弟朱祁钰监国,这说明他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按排,如果我们对亲征不进行表扬的话,起码也不该批评,因为打败仗只能说明他的军事才能不够,不能当作衡量好坏的标准,要知道当时各地的援军还未赶到,虽号称有五十万大军,实则二十万都不到,此时瓦刺军已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到了北京,沿途百姓惨遭杀戮,生灵涂炭,朱祁镇在宫中是坐不住了,他的亲征是对百姓的按抚,对士气的鼓舞,错就错在打了败仗。



明军兵败土木堡,全军覆灭,朱祁镇被俘,瓦刺军太师也先开始之所以不杀他,是想用皇帝做人质勒索明朝,没想到勒索不成,也先恼羞成怒,才挥师攻打北京,却被于谦领导的明军击败,无奈之下,瓦刺军退走大漠,朱祁镇也被带到了北方,开始时也先拿他当人质,渐渐地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征服,经常陪他谈心聊天,生活物品尽量满足,甚至要把亲妹妹嫁给他,也先的弟弟也成了朱祁镇的好朋友,后来放朱祁镇回去,也先是没有谈交换条件的,还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如果朱祁镇是个贪生怕死之人,也先能如此重视他吗?他一定是学识、胆量、心胸以及无意中表现出来的某种气质征服了也先,才让他们作出这种不合乎情理的放人举动。



朱祁镇回京,靠的不是乞求,不是交换,靠的是个人魅力,那时他已不是皇帝了,卖不了国,出卖不了利益,也先,也先的弟弟以及瓦刺许多官员都成了朋友,完全靠的是个人能力,作为朋友来说,朋友怎能为难朋友?所以朱祁镇又回到了北京。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也先(剧照)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皇帝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仓促率领五十万明军北上征讨瓦剌,却惨遭失利,明军损失过半,英宗皇帝都被瓦剌俘虏。历史上敌国皇帝被俘虏,很难再想安然返回故土。三百年前被金军俘虏的徽钦二帝就是最好的例子,公元前1126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京,次年带着俘虏的徽钦二帝北返。两帝先被关押在上京城,后来又改囚五国城,一直到死。然而英宗虽然被俘,但是他的结局和宋代徽钦二帝完全不一样。被俘的次年,就被瓦剌放回,那么为什么好不容易生擒帝国皇帝,却又放他回国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明英宗(剧照)

首次,虽然明朝皇帝被俘,但是大明王朝并没有因此而崩溃,朝廷在于谦、王直等一批老臣的努力下迅速稳固下来。瓦剌部首领也先本想挟天子以令明朝,但是明朝迅速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这样在最大程度上削弱了英宗的政治影响力。比如,当也先挟持明英宗南下大同,企图利用英宗的身份令大同守将不战而降时,守将郭登却说:“仰赖天地祖宗之灵,国家有了皇帝”。意思就是说国家已经有了新皇帝了,也先你挟持的只是太上皇,而我只奉皇帝的命令。因此,此时的英宗皇帝已经失去了他最大的政治光环——皇帝的身份,好比是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英宗被俘(剧照)

其次,瓦剌部在明军的反击下,损失惨重,不得不送回英宗,换取和平。也先本想趁着俘虏明帝的良机,拿下明朝的京师,但是谁曾想却在北京城下遭到惨败,失去大将数人,损失人马九万。此战过后,也先威望下降,瓦剌内部失和。因此也先不得不首先与明朝议和,好腾出手来先处理内部问题。后来他也是这样做的。先后击败脱脱不花、阿噶巴尔济,自立为汗。当然要想与明朝议和,就不得不送回被俘的英宗。

最后,还有一个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个人就是瓦剌部首领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伯颜帖木儿这个人很有远见,当英宗刚被俘时,瓦剌高层纷纷要求将他处死,但是伯颜帖木儿站出来说:“杀掉他太可惜了,不如留做人质”。也先觉得弟弟说的有理,才决定留下英宗。后来明使前来要求将英宗放回时,也是伯颜帖木儿极力劝说也先同意。当然这里面有极其复杂的政治因素在里面,但是不管怎么说伯颜帖木儿在英宗从被俘到放归整件事上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明英宗实录》

2. 张廷玉:《明史》

3. 白寿彝总主编;王毓铨主编:《中国通史》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记者团团长、青年会会员 桂强


季我努学社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抓去,最后又被瓦剌放了回来,是一件不太容易让人理解的事情。

有人说,瓦剌之所以要把明英宗放回来,是想让明英宗回国后,与景泰帝争权,从而搞乱明朝,给瓦剌进攻明朝以可乘之机。这种说法对吗?

(明英宗剧照)

显然,这种说法是不靠谱的,而且是一种马后炮的思维。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者,明英宗回国后,可以想得到的结局就是被软禁。他既没有掌控兵权也没有掌控政权,他如何与景泰帝争位,如何搞乱明朝?尽管明英宗最终确实夺了景泰帝的皇位,那也是有非常多偶然因素的。是因为景泰帝的儿子死了,没有继承人,同时景泰帝又生重病;还因为石亨、曹吉祥等人想投机;同时也是于谦等人又没有防范。可以说,所有这些,都是瓦剌完全无法预料的。

二者,如果瓦剌想把明英宗放回来制造混乱,那么,他们就应该有一些配合性的行动。比如派间谍加速明朝国内的混乱,比如在军事上做好准备,等到明朝那边有些什么风吹草动,瓦剌立马就要大举进攻,这样才会起到效果。可在整个“夺门之变”的过程前后,瓦剌并没有任何军事行动。

从上面的两点分析也就可以看出,所谓瓦剌放明英宗回来搅乱明朝,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

(景泰帝剧照)

事实上,反而是把明英宗留在瓦剌境内,对明朝是一个巨大的威胁。金国俘虏徽钦二帝就是一个证明。金国因为拥有徽钦二帝,在和南宋的军事对抗中,南宋皇帝宋高宗因此一意求和。他为什么会求和呢?因为金国拿徽钦二帝威胁他,他要是不讲和,就把徽钦二帝放回国内来。宋高宗害怕金国这么做,所以就会打压抗金力量,曲意求和。

既然金国已经采用这种方法,而且从南宋获得了大片的利益,为什么瓦剌不把明英宗“囤积居奇”,也这样恐吓明朝呢?

其实,瓦剌之所以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而最终把明英宗给放了回来,是他们内部产生争闹的结果。

瓦剌当时本身是奉明朝为宗主国的。明朝也会按时给瓦剌岁赐。但是,由于瓦剌的太师也先强势,成为朝中除大汗脱脱不花之外的一股强大的力量,因此,明朝在给瓦剌岁赐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也要给也先岁赐。不过明朝又不想花这个冤枉钱,因此,给也先的岁赐上就有所缩减。因为这个原因,引得也先非常不满,才带着大军前来进攻明朝。

也先进攻明朝,其实也就是给明朝一定的压力,让明朝恢复给他的岁赐。哪知道明英宗是个愣头,非要御驾亲征,结果打了败仗,还被抓起来。

(也先剧照)

抓起来后,也先就以明英宗作为要挟,继续对明朝施压。但是明朝当时不理睬也先,强硬地立朱祁钰为帝,坚决对抗(当然了,明朝之所以敢如此强硬,是因为知道也先是偏师,力量有限)。而也先在北京城下又打败了。

也先打败以后,明朝继续利用也先是偏师这一点,向瓦剌国内做动作。暗中联系脱脱不花,寻求和解。而脱脱不花也希望利用明军,把权臣也先搞下台。要是能把也先搞下台,他就能够获得独掌大权的机会。所以,坚决不发兵援助也先,也不为也先提供粮草。

按照脱脱不花的想法,到了最后,甚至有可能出兵和也先作战。

也先可不想被两面夹攻。对他来说,拿下明朝,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如果因为和明朝作战,让自己失去了国内的地位,对他来说,可就是得不偿失。因此,他迅速调整战略,和明朝寻求和解,集中精力,和脱脱不花抗衡。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才把明英宗放回明朝。也就是说,他放回明英宗,其实是想向明朝示好,而不是要搞乱明朝的意思。

事实上,也先的策略是对的。正是因为他把明英宗放回来了,因此,明朝才不再和也先对抗。而也先也集中精力打败脱脱不花,最终夺位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