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马谡不死能接诸葛亮的班吗?

历史鉴春秋


马谡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官员。因为《三国演义》中“失街亭”和“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也正因为演义故事的影响,使得人们产生了如果马谡不死或者没有“失街亭”的败绩,他能否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的疑问?

诸葛亮接班人的条件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诸葛亮接班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作为蜀汉政权实际掌舵人的诸葛亮会从哪几个方面来考量自己的接班人呢?

  • 才能:这一点毋庸置疑,在三分天下的乱世,如果选择没有能力的接班人是极其危险的。而马谡因为“失街亭”的败绩,让许多人只记得他在防守街亭时期的刚愎自用和志大才疏。同时也印证了刘备临终前给他的“言过其实、难堪大用”的评语。但是马谡是否真的没有任何才能呢?显然不是!在正史上,马谡从地方官开始历练,逐步升迁,而且诸葛亮对他青睐有加,经常通宵达旦和他讨论军略就证明他绝非无能之辈。而诸葛亮平定南蛮时攻心为上的战略(即《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故事)正是马谡所献,这也可以证明马谡有一定地军事战略才能。

  • 派系出身:诸葛亮是蜀汉政权中南阳派的代表,他选择接班人也必然会首先考虑从南阳派选择。毕竟蜀汉政权的权力架构是南阳派、东州派和益州派三架马车,其中占据优势的南阳派联合东州派对益州本土派势力予以压制。而马谡是标准的南阳派出身,他的哥哥马良也是南阳派的重要代表之一。由此可知从派系出身角度看,马谡也是符合诸葛亮接班人要求的,而且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诸葛亮实际的接班人蒋琬也是出身南阳派。

  • 与诸葛亮的私人感情:这一点也很重要,要想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必然要与诸葛亮有较为密切的私人感情。马谡在这一点上优势明显,首先马谡的哥哥马良与诸葛亮本人的感情非常好,特别是马良因为夷陵之战惨死之后,诸葛亮对马谡更是格外关照。加上马谡喜好谈论军略,而且还能与诸葛亮通宵达旦的谈论军略,更是让诸葛亮对他视若子侄。

从以上几点来看,马谡均能较好的符合诸葛亮接班人的要求,因此他也可以看作诸葛亮接班人的候选之一。

与其他几位接班人的对比

从历史史实来看,能够视为诸葛亮接班人应该有蒋琬、费祎、董允三人,姜维可以算是诸葛亮军事上的接班人。这几人和马谡相比,有何异同呢?

  • 首先是诸葛亮的直接接班人蒋琬,作为诸葛亮死后继其执政的蜀汉政权掌舵人。他出身与马谡一样是南阳派,而且蒋琬年青时也曾触怒刘备,也是诸葛亮为其求情才保住性命。但蒋琬后来进入蜀汉政权中枢之后立刻表现出他的才能,并逐步成为诸葛亮最信任的部属。公元223年,诸葛亮正式开府执政,蒋琬就进入丞相府担任东曹掾。诸葛亮开始北伐时,就留蒋琬与张裔留守成都丞相府,实际上负责镇抚中枢,保障后方的职责。这一职责显然必须是最受诸葛亮本人信任的人才能担任,从政治意义上来看类似国君出征,储君监国。因此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蒋琬都是诸葛亮最看好的接班人,也是顺位第一的接班人。

  • 其次在费祎和董允两人来看,他们是继蒋琬之后执政的蜀汉大臣。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从他们的出身来看,他们应该大体算东州派,与南阳派一直有盟友关系。从资历来看,他们与马谡相差不大,或者说略强于马谡。诸葛亮北伐期间,费祎也被任命为参军,但是很快出使东吴。而董允则因为曾担任刘禅的属官,被诸葛亮留在宫中辅佐后主刘禅。应该说如果马谡不死,或许他有能力挑战这两人的地位,作为蒋琬之后的执政争夺者。

  • 最后是姜维,这位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接班人,他加入蜀汉阵营正是在诸葛亮北伐之时,也就是马谡因为失街亭被处死的时候。所以说姜维的出头某种意义上的确有马谡之死的因素,但是从正史来看,姜维并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明显的接班人意味。姜维真正开始在蜀汉军方占据重要地位,其实是在蒋琬执政时期,到费祎遇刺之后才真正执掌蜀汉军权。所以姜维在资历上与其他几人相差较大,应该没有能力参与接班人竞争。

终上所述,马谡在与日后接班诸葛亮的几人相比,他很难与蒋琬竞争,与费祎和董允两人相比只是派系出身上要占优一些,但是也很难说必胜。综合来看,马谡成为诸葛亮接班人的机会较小。

马谡的机会与劣势

马谡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应该是作为军事上的主要接班人培养。因为当时蜀汉政权的军方将领来看,除了魏延,其他将领要么过于老迈,不适应作为接班人,要么缺乏军事战略能力,只适合作为武将,不适应担任统帅。

而马谡平素的表现就在军事战略能力上,特别是平定南蛮叛乱所献的攻心之策,剿抚并用的方式表现出良好的战略谋划能力。这一点进一步让诸葛亮认为马谡是可以作为军事接班人来培养。因此后来诸葛亮一直将马谡作为军事助手留在军中效力。而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则没有被诸葛亮留在军中,蒋琬作为政务接班人留守后方,而费祎作为外交使臣出使东吴,董允则留在宫中辅佐(或者说管束)后主刘禅。

其次在北伐中,诸葛亮坚持让马谡担任先锋,也表明诸葛亮想继续在军事上历练马谡,同时通过这种历练让马谡在军中积累声望和资历。可惜诸葛亮被马谡的军事战略能力过分相信,忽视了他刚愎自用、言过其实的一面,也忽视了马谡此前没有独自领军参与重大战役的弱点。首次担当重任的马谡就在街亭惨败,直接导致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败,马谡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终上所述,马谡如果没有街亭之败,而且能够改变刚愎自用、言过其实等缺点,通过此后诸葛亮多次北伐的历练,他很可能会成为诸葛亮军事上的接班人,毕竟他既比魏延年轻,又比姜维资历深,同时也比蒋琬、费祎和董允等人更具有战争经验。


围炉品茗人


或者真的能接班!

以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按说是不需要别人帮他出谋划策的。

以诸葛亮不信任任何人,凡事事必躬亲,最后累死的性格,更是不让别人抢了他的风头。

但在这样的状态下,马谡竟然是诸葛亮智囊团成员,说明马谡确有过人之处。

在《三国演义》里,除了在收服孟获时建议攻心为上外,几乎看不到马谡有其他出彩的地方。这并不能说其能力不足,就像现在秘书或智囊写的稿子,最后署名和稿费都归了领导一样。

诸葛亮同样可以关起门来和马谡们讨论研究诸多事情,攻克好多难关。等开了门,人们看到的只是诸葛亮一个人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形象。

个人很以为,诸葛亮看到了马谡的才能,出于嫉恨也好,或者有人评论“马谡有些方面堪比诸葛”也好,诸葛亮心里很不舒服。

按说,刘备得到了“卧龙”诸葛亮,开始了开挂人生。后来又有了与“卧龙🐉”齐名的“凤雏”庞统,应该无敌了。

但庞统的出场也太菜鸟级别了,太名不符实了。除了赤壁之战冒了个泡,再出现时就是随刘备直奔夕阳里那片“落凤坡”了。

惊奇不惊奇?疑惑不疑惑?猫腻不猫腻?中国有一句古话“一山不容二虎”,中国还有一句古话“自古文人相轻”。卧龙凤雏绝对都是文人中的翘楚,那么?

历史越久远,迷雾越浓重。

庞统是宿命的安排,还是与诸葛很有关系,有只要天知道了。

诸葛一生唯谨慎,但他一生也犯下了两个可以流传到永远的大错特错。两次都是立军令状,一次是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一次是马谡失街亭。

两次的决断权绝对都掌握在诸葛亮手上,他真的预料不到结果?不可能的!那样的话,他还是诸葛亮吗?那么真相只有一个,就是都是他故意的!

华容道事件没杀关羽,让刘备和众人都欠了他一个大人情,也奠定了他在刘备军团中无人能撼动的地位。

失街亭事件中,有了前次军令状,诸葛亮真的不再好好掂量掂量?

还是刘备临终特别交代“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不起作用?

都不是,真相也就剩下了一个:又是诸葛亮故意的!

(很多历史都是扯出来的,那不妨再扯远点。

某天,确实不忙了,刘备和诸葛亮走在午夜的街头。

刘备对诸葛亮说:“老亮啊,你说我们天天忙图个啥?“

诸葛亮说:“主公啊,还不是忙着整合资源,恢复汉室吗?”

刘备摇摇头:“虽然我混的不是很好,但也一般一般,全国第三。要恢复汉室谈何容易,在隆中的时候你就看透了天下形势,说只要我们肯努力,分得1/3=0.3333333333的天下还是很有可能的,结果我们成功了。

你也说过,三条腿的桌子是最稳固的,所以还是放慢脚步吧,与民生息,发展农业工业科技与国防。

再说你整天事必躬亲我看到都心疼,有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琐碎事情,就放给手下人做。不是很好吗?有一种成功叫放手……

我看马谡这小伙子就不错,重点培养一下。等你干不动了,或者不愿干了想退休了,总得有个接班人吧?”)

也许中的也许,是刘备间接杀了马谡。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一幕发生,有两个比项羽更悲情的名字被后世牢牢记住了。一个是“纸上谈兵

”的赵括,一个是“言过其实”的马谡。

他们俩都有能力,也都有雄心壮志。为什么都是人生最“辉煌”的大幕刚刚扯开就急匆匆的落幕?是他们急于赴死吗?不是!在那个那个年代,是热血男儿都想轰轰烈烈成就一番事业。可这两个家伙却都是直接把他捅个窟窿就玩完了,拉了那么多亡魂垫背,顺便每个人领了一个成语当盒饭。

假如没有赵王的固执,再有诸葛的放手,把二位有志青年先放到基层锻炼几年,而不是直接当一把手,那中国历史上可能会多出现两个战神!

中国历史会改写,因为好多时间节点都影响深远。

马谡不死(或不是找死或者不是诸葛的故意),或许真的能成第二个诸葛亮➕姜维,蜀汉有福了。



天地纵横老板凳


馬謖的問題,都在說馬謖是書呆子導致的失街亭,其實根本就不是書呆子的問題,曾國藩也是書呆子,失敗多次也沒有人殺了他的頭,甚至多次投水自殺還被人救起,人就踏馬的這樣的不同,馬謖可憐兮兮的,失敗一次就被殺頭了

街亭之戰,打了幾天?

好像並沒有打多久。馬謖先到,可是馬謖的兵馬沒有張郃的牛逼,而且,即使是馬謖不是佈兵於南山,估計馬謖的兵馬也擋不住張郃的兵馬的進攻,因為馬謖的部隊即使是依山而抗也沒有什麼卵用,那你的意思是他們如果是在山腳下就可以防得住曹兵的進攻了?笑話

沒有水這個說法也是一個笑話,因為,人體不喝水抗個四五天絕對不是問題,張郃打贏馬謖估計不到三天馬謖就輸了【根本就沒有關於馬謖失街亭之戰打了幾天的記錄】


太素老道


刘备是怎么说马谡的?

他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在三国群雄里面,论知人善任,刘备绝对是顶尖的存在。他的识人水平那可是多年的摸爬滚打里练出来了的,吃了不少亏。他对于马谡的看法评价,绝对要比诸葛亮靠谱。历史结果也证明了马谡不堪大用。

所以,马谡虽然有才,但相较而言,在诸葛亮这些人面前,略显平庸,不堪大用。其智商、谋略和诸葛亮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即便马谡不死也无法接过诸葛亮的权柄成为蜀国的丞相。

“街亭之战”是一场由诸葛亮精心策划的“防卫战”。街亭中有一汪源源不断的清泉,这汪清泉可以作为蜀军的水源,能够提供据守街亭的蜀军半永久性的饮水供给,也就是说,只要马谡依托城池和水源的先天优势来防御魏军的进攻,街亭便有希望守住。

诸葛亮这个人打仗,没什么别的特点,就是一个字——稳。所以他派马谡守街亭,在兵力时间等客观因素上是计算得很好的。

诸葛亮命令马谡守住街亭的目的是扼住陇西的通关要道,从而使关中的曹军无法进入陇西救援,那么诸葛亮便可以击中经历进攻祁山。

祁山之地非同小可,祁山对于魏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军事要地,祁山是魏军入蜀的必经之路,也是诸葛亮运输军粮、图谋陇西的通关要道,倘若诸葛亮在“一伐”中能够拿下祁山,那么以后便不会再出现蜀军军粮不足、军粮运输不畅、后勤补给跟不上的情况了。

因为祁山能够作为蜀军的粮道,拿下祁山之后诸葛亮再拿下陇西,陇西就可以作为蜀军的粮草供应基地,可以说诸葛亮“一伐”的最终目的就是祁山。 事实上,只要马谡守住街亭,为诸葛亮攻打祁山提供足够的时间,待诸葛亮拿下祁山之后,“一伐”的目标便已经达成了。

可以说诸葛亮给马谡的任务非常简单,无非就是拖延个时间嘛。

街亭中有水有粮,马谡依靠手中的兵马,再筑起防御工事,守一个小小的街亭,拖一些时间,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吧。

但是马谡偏偏要“作死”,驻军山上,以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来个背水一战,甚至于马谡认为张郃率领的大军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必然疲惫不堪,所以马谡准备以逸待劳,猛虎下山,打张郃一个措手不及,只要消灭了张郃,还怕得不到诸葛亮的心吗?

只能说马谡的如意算盘打的太烂了,纵然张郃是远道行军,但张郃可是一位有勇有谋、身经百战的魏国大将。连诸葛亮都要忌惮张郃三分,真心想不通未打过硬仗的马谡哪里来的自信有胆子和张郃一对一的正面刚。置之死地而后生没错,山上驻军有地利优势也没错,但是这同样也是将自己逼入绝境,且是在水源这样的生命根本物资被截的情况下。明显马谡的考虑,欠了些周全,说好听点儿是胆大勇猛,说难听点就是头脑简单。


马谡错误的军事行动直接导致街亭被攻破,诸葛亮腹背受敌只能收兵祁山,“一伐”就此宣布失败。 街亭之战中,马谡犯下了三项大错:

一、没有准确的理解诸葛亮的军事命令

二、一意孤行,违抗军令

三、自高自大,轻敌冒进

说白了就是蠢!大大地蠢!

以马谡的理解能力,别说接诸葛亮的班了,就是给诸葛亮提鞋都不配。

很多人都说,既然街亭那么重要,诸葛亮为什么要派马谡去镇守呢?

因为镇守街亭很简单啊。马谡只要依托有利地形、依靠城中水源,利用张郃远道行军疲倦不堪的有利时机,死守。反正就一句话,此路是我开,想过?弄死我先,然后从我身上踏过去。


白话历史君


刘备死后,跟随刘备的五虎上将也先后逝去,最后也仅剩赵云一人,而蜀汉后期,极缺人才,时常被后人戏称“军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蜀汉后期不管人口、经济、军事实力跟东吴、曹魏相差甚远。而后主刘禅更是把朝政都全权交给诸葛亮,当时的诸葛亮并没有去“广纳贤才”。因为诸葛亮凡事都事必躬亲。

所以在挖掘人才方面,还是不如先帝刘备。以至于跟随先帝的大将们一死,就出现了“军中无大将”的情况。

但是有一人,诸葛亮前期是极其欣赏的,此人才智与谋略方面不逊于司马懿、郭嘉等谋臣。

马谡,可以说是当时诸葛亮的心腹亲信,时常在诸葛亮身边参与策划军务。而马谡自幼熟读兵书,颇知用兵之道。

一、诸葛亮征讨南蛮时,马谡针对蛮人难以驯服的特点,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孔明感慨:“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七擒七纵孟获,诸葛亮第二次放回孟获时,孟获差使他的弟弟孟优进纳宝贝。诸葛亮问马谡:“你知道他的来意吗?”马谡回答说:“不敢明说,让我写在手上,给丞相,看看是否与丞相想的一样。”马谡写完给孔明看。孔明看罢,抚掌大笑:“擒孟获之计,吾已差派下也,汝之所见,正与吾同。”

二、北伐前期,曹睿登基,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司马懿上书守西凉,孔明得到消息大吃一惊:“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

马谡说:“吾有一计,可使司马懿死于曹睿之手。”之后派人大肆散布谣言,贴布告,说司马懿等人想造反,曹睿素怀疑忌,虽然没有杀司马懿,但将司马懿削职回乡。

之后街亭之战。诸葛亮也是用心良苦,不派大将出战,他明知道马谡没有多少实战经验,但还是派他去守街亭那么重要的地方,要的就是他名成身就,名正言顺的提拔他,当自己的左右手,可以继承他的衣钵。

可是马谡不明白诸葛亮的苦心,因为自己的自傲,还是做出在战略上的失误,失去最重要的咽喉要道,导致蜀军全面败退。

诸葛亮对马谡是舍不得的,是偏爱的,但鉴于当时的战争形势和政治目的,他又不得不执法如山,

参军蒋琬“天下末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这一番话,更是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内心。

于是泪流满面地说:“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海分裂,兵交开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表达出内心对马谡这个有才能的将领的偏爱以及自己无可奈何的感情。但马谡立过军令,所以诸葛亮不得不斩之,否则难以服众。

马谡被斩首,诸葛亮把眼光投到魏国降将姜维身上。之后极力地向后主刘禅举荐了姜维,诸葛亮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姜维。姜维在诸葛亮死后,成为蜀国北伐中原的主要将领,确实很好地接替了诸葛亮的班,不像马谡那样辜负了诸葛亮。但姜维却不如马谡聪慧,马谡被诸葛亮誉为“才器过人”,可以说如果马谡还在,可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司马浊嚼历史


按照当时诸葛亮对马谡的有待,就算以马谡的名气不配给诸葛亮接班,他也将是后主时期诸葛亮派系的重要人物,但很遗憾,马谡由于自身的问题,不仅没能得到更多的表现机会,甚至连小命都丢了。

要先清楚一点,马谡并非诸葛亮的学生,诸葛亮也没说收他为弟子,但马谡这个小伙子读书破万卷,且能说会道,也经常向诸葛亮讨教问题并且间接的也能读出诸葛亮的心事,由于年龄原因没有表现机会也是正常。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特别叮嘱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说此人言过其实,可能会把你们带崩。

其实刘备的遗言很是诡异,朝中忠奸人士很多,为什么就独独“黑”了马谡。所以我们从刘备的遗言也能推测到,在刘备晚年,诸葛亮与马谡走的过于亲近,至少给了刘备一种错觉,就是诸葛亮要让马谡接班啊。

刘备在江湖上打拼了这么多年,识人的本事还是有的,而诸葛亮这种明白人应该也清楚,自己的位置很关键,自然用人也需谨慎。所以在刘备死后的几年里,马谡也没什么可表现的机会,也就是以参军的身份一直在前线后方学习。

直到有一天,诸葛亮准备以暴力平定南中,此时马谡站出来,说南蛮人骨子里的细胞就算不服,你把他们打趴下了,他们迟早还是要“死灰复燃”,正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我们要让他们感动,才能换取蜀国边界的和平。诸葛亮一听豁然开朗,就依马谡之计安抚南中人民,果然南中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再也没有作乱。

此时距离刘备去世也有多年了,马谡用一条心战之计赢得了诸葛亮的好感,诸葛亮也有不服从先帝了理由了,毕竟人也是会成长的。

诸葛亮需要培养自己的集团,马谡算得上是比较显眼的那个,但无奈马谡没有军功,所以要为其创造机会。于是,诸葛亮就送给了马谡一张饼,让他率兵占领兵家要地——街亭。

其实这个任务,只要听从指挥,就算让逻辑文史姨带兵去也能顺利完成任务,因为此时赵云和邓芝的伏兵在另一侧已牵制住了曹真的大军,魏军不会比蜀国先到街亭。马谡要做的也很简单,去街亭安营扎寨,把山下的城池一占领就完事了。

结果呢,马谡可能是想登高望远,站在山顶大嚎一声“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副将王平苦苦相劝还被怼了个狗血淋头。结果张郃率兵赶来时也有些懵逼,这马谡难道是来送人头的?

所以街亭丢了,马谡被斩了,此战不仅让蜀国北伐失去了主动权,还把诸葛亮的脸都丢尽了…


马谡不配~


逻辑文史游


我们知道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道号卧龙,“自比管仲、乐毅”隐居隆中,著名的《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在27岁时为刘备定下基本战略方针,三分天下有其一。之后西川拜相,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著名的《出师表》真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啊。诸葛亮的故事太多太多,以至于诸葛亮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马谡在《三国演义》中是蜀汉安远将军、中参军,是马良的弟弟。马谡很有才能,熟读兵书战策,侃侃而谈,与诸葛亮讨论军事常常整日不休,深得诸葛亮的信任。而刘备临终却对丞相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您要谨慎!”而诸葛亮却并未听取刘备的建议。后来l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在平定南方叛乱中采用了马谡的攻心之计,才有了后来七擒孟获的故事,使南方永不叛乱。建兴六年,诸葛亮出祁山北伐,马谡随征,马谡自告为先锋要前往守街亭,并立下了军令状。这时候真正考验马谡的时候到了,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犯了兵家大忌屯兵山上,且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建议,导致兵败,痛失街亭,使诸葛亮的全盘计划落空,北伐功亏一篑。最后诸葛亮没办法将马谡斩首。

回到本题上,我认为如果马谡不死也不会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正如刘备对马谡的评价一样,尽管马谡才华过人,可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如果马谡不是被诸葛亮斩首诸葛亮也会慢慢发现马谡的缺点,想想看国之重任怎会交给一个言过其实的人呢?倒是诸葛亮培养的姜维,才在诸葛亮死后继承了他的遗志。







似水流年2020


马谡即使不死,也不会接替诸葛亮位置的。诸葛亮之后有武将魏延、姜维,特别是姜维,既能做大将上场杀敌,也能做主官运筹帷幄。马谡主要是起到一个军事参谋作用,提供理论计谋策划,但实战性较差,手下也缺乏人支持。特别是后期蜀国形势在三国中是比较差的,更不会把军事大权放一个缺乏实战的人身上。


小哈比


个人认为不能够。马谡所擅长的,是朝规礼法,后勤调度。除此之外,能言善辩,可为说客。他自己所谓的熟读兵法,真的也只是熟读而已。诸葛亮对兵法早以由术入道,深知天时地利人和之重要性,他自己钦定的接班人姜维还停留在术的阶段,那我们设想一下,街亭守将换成姜维,会是什么结果?兵法往往是前车之鉴,是由无数次战斗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三国凡名帅名将,皆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马谡死背兵法,不会随机应变,在统兵上连王平都不如,而北伐又是决定蜀国命运之战,马谡哪有能力担当主帅。

更重要的,是大局观。三国中谋士林立,有擅使毒计者,有擅长权衡利弊者,有精通战略者,而最缺少,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即制定蓝图又能时时把控全局的大才,虽然诸葛亮早早的为刘备制定好了战略计划,以马谡的能力,照图施工也很难。无论文武,马谡都只是一个中低档参军水平,军前为将都难当大任,谁敢把国运押在他的身上?


水獭帽配貂丁的于玉菊


其实马谡是个人才,可惜的就是诸葛亮不善用人。若论个人能力,当时无人能出诸葛亮之右。但是就因为此,诸葛亮事必躬亲,不给手下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导致了他不善于用人的悲剧。就这一点看,诸葛亮远远不如刘备。刘备早就看出马谡不是带兵打仗的材料,但是马谡的长项在于运筹帷幄于中军大帐之中,如同张良。试想若当初楚汉相争之时,刘邦命张良攻城略地而令韩信坐镇后方,恐怕天下就不姓刘了……诸葛亮就是犯了这种错误,让马谡这个标准的参谋人员带兵打仗,所以痛失街亭的惨败在所难免。但是如果诸葛亮用人得当,如令魏延带兵出街亭、令马谡跟随左右出谋划策,其匡扶汉室的大业说不定就建立起来了。而马谡也会在他应有的位置上大展手脚,成为一代名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