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中國最後一位“帝王師”:本想“國士無雙”,卻落得“國賊下場”


中國最後一位“帝王師”:本想“國士無雙”,卻落得“國賊下場”



1、

中國最後一位“帝王師”

兩千多年來,有一門學問一直在秘密或半公開狀態下傳承。這門學問雜糅了儒家、法家、縱橫家、兵家、墨家、雜家的精髓,兩千年來被一代代的人反覆繼承實踐,成為爭奪帝王之位的指路明燈。

這就是“帝王之學”。

能夠精通“帝王之學”的人,幫助著君王們打下江山,輔佐著繼位之主再創中興。如始皇有呂不韋,漢高祖有張良,唐太宗有李靖,明太祖有劉基……

這些人,被稱為“帝王師”。

中國最後一位“帝王師”,名叫楊度,字皙子。

中國最後一位“帝王師”:本想“國士無雙”,卻落得“國賊下場”


他所輔佐的帝王,與中國曆朝歷代的帝王都不相同,這個不被承認的小朝廷,從第一天誕生到覆亡,只有短短82天,並且都是在全國的討伐聲中倉皇渡過,這個小朝廷就是袁世凱創建的“中華帝國”。

在這個“中華帝國”創建的前夜,作為袁世凱“帝王師”的楊度,冒天下之大不韙,寫了一篇《君憲救國論》,這篇文章裡說:“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立憲無望,終歸於亡國而已……故以專制之權,行立憲之業,乃聖君英闢建立大功大業之極好機會。”

意思是說:中國如果沒有皇帝,那麼談富強就沒有希望,甚至要弄到亡國了,用專制的權力,來做立憲的大事,這正是聖明君主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

當時的中國,袁世凱已經是終身大總統了,但他並不滿足,在滿清朝廷當了半輩子差的他,對於皇權的敬畏和渴望,早已經刻入了骨髓。

只有皇帝的稱號,才能滿足他日益膨脹的權力慾和野心。而楊度作為“帝王之術”的傳人,一直堅持“君憲救國”理想的他,也將袁世凱看成了能夠幫助自己實現理想的人。

於是,兩人一拍即合,可以說,是在楊度的“理論支持”下,袁世凱不久之後就開始“名正言順”地當起了皇帝,國號“洪憲”。

中國最後一位“帝王師”:本想“國士無雙”,卻落得“國賊下場”


但歷史的車輪,可以停頓,可以彷徨,絕不會倒退。好不容易掉了那麼多人頭才推翻的帝制,不管是誰,打著什麼旗號,都別想著恢復。

在全國洶湧沸騰的討伐抗議下,在眾叛親離的病榻上,袁世凱含恨而終,死前大呼:“他誤了我”。

這裡的他,極有可能說的就是楊度。

中國最後一位“帝王師”:本想“國士無雙”,卻落得“國賊下場”


2、

是君主立憲還是革命共和?

楊度,湖南湘潭人。

近代中國,湖南和廣東一直都是領風氣之先的省份,尤其是湖南,更是人才輩出。楊度曾經寫過一首《湖南少年歌》,與廣東才俊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齊名。裡面有一句:“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激勵了當時無數湖南少年投身救國,灑盡一腔熱血。

楊度的祖上曾跟隨曾國藩掃平太平軍,楊家也由此開始踏上了影響中國近代史的歷程。

楊度少年喪父,楊度這個名字,是他自己後來改的,原不叫這個。母親問他為何要改名,他說,將來長大要做度量天下的人物。

楊度少有才名,17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可惜後來一直沒能中進士,由此也斷了功名的想法。在他進京趕考的那一年,傳來了清國甲午戰敗的消息。偌大的中華被蕞爾日本按在地上羞辱,李鴻章苦心經營20年,號稱亞洲第一海軍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讓每一箇中國人都倍感恥辱和痛心。

中國最後一位“帝王師”:本想“國士無雙”,卻落得“國賊下場”

馬關條約簽訂地點

楊度和上百名舉子們一起,手持血書,要求光緒皇帝遷都,懲辦李鴻章,變法,臥薪嚐膽10年後再與日本決戰。這次事件史稱“公車上書”。

可畢竟都是些書生意氣,與日本的馬關條約已經蓋上了皇帝的玉璽,無法挽回,在極度的失望和苦悶中,楊度回到了湖南。

接下來的三年,楊度跟隨湖南大儒王闓運學習。據說王闓運在傳授楊度學問時,給了他三個選項,一個是八股鑽營之學,一個是詩詞文章之學,一個是帝王之學。

楊度毫無猶豫地選擇了帝王之學。

中國最後一位“帝王師”:本想“國士無雙”,卻落得“國賊下場”


說起這個王闓運,可不是一般的儒士。他曾經是慈禧的死對頭肅順的“軍師”,在咸豐病危之時,王闓運就向肅順進言,“子幼母壯,將來定成大患,不如效仿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典故,將慈禧殺掉”。可惜肅順未能說服咸豐殺掉慈禧,反而被慈禧反殺。

後來王闓運還成為了曾國藩的幕僚,因為性格不合,不久回家創辦船山書院,希望培養一批青年才俊,能夠有一兩個繼承自己的“帝王之學”。

楊度就是王闓運挑中的最佳人選,在船山書院三年,楊度苦讀苦學,盡得老師真傳。他後來又東渡日本留學,在那裡,他認識了孫中山。

孫中山是一直主張革命共和的,他要完全推倒滿清這座大廈,重建一個新的共和之國,效法美國、法蘭西。

而楊度的主張是君主立憲,他認為中國民智未開,又是多民族國家,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君主,否則人人做主,則會天下大亂,效法英國、日本。

但兩人的出發點都是救國,所以儘管兩人的理念水火不容,但依然成為好友,並約定,將來不管哪一方取得了勝利,另一方都要放棄過去的理念來幫對方。

那時候的中國,各種救國的辦法如雨後春筍,比如實業救國、教育救國、洋務救國等等,大概病入膏肓的人,總會用盡所有辦法來醫治。

但真正被認為是救國良策的,只有兩種,那就是革命共和與君主立憲。

支持革命共和的,以孫中山為代表,支持君主立憲的,以滿清政府為代表。為了阻止滿清政府的立憲,革命黨人對出國考察憲政的五大臣進行了暗殺,因為他們認為,滿清之所以承諾立憲,不過是緩兵之計,他們不會真正讓中國走上憲政之路。

果然,楊度很快也就看清了滿清立憲的真面目。以攝政王載灃為首的立憲小組,將立憲的時間拖了又拖,到最後內閣成員全是滿族貴戚,這讓被清政府請回來的“立憲專家”楊度非常失望。

中國最後一位“帝王師”:本想“國士無雙”,卻落得“國賊下場”

欽定憲法大綱



滿清政府錯失了民眾對他們的最後一次期望,當這座大廈馬上要倒塌的時候,裡面的人卻還在為爭奪名貴傢俱而大動干戈。

隨著武昌起義的槍響,各省紛紛獨立,走投無路的攝政王載灃只好“引狼入室”,將袁世凱請了出來,沒想到,袁世凱除了要錢要權之外,還要當民國的大總統。

再後來的事,大家也就都熟悉了。袁世凱在楊度的幫助下恢復帝制,兩個人也都因此落得身敗名裂,天下共討。

中國最後一位“帝王師”:本想“國士無雙”,卻落得“國賊下場”


3、

救國?誤國?國士?國賊?

身敗名裂的楊度,後來又逐漸轉向了孫中山的共和,1922年在上海加入了中國國民黨。鑑於他以往的經歷,孫中山特電告全黨,稱楊度“此次來歸,志堅金石,幸勿以往見疑”。

到了1929年“白色恐怖”期間,楊度又秘密加入了共產黨,介紹人為潘漢年,批准人為周恩來。

縱觀民國曆史,像他這樣歷經的人實在不多。

適逢亂世,有鼓動狂言求自身榮華富貴者,如康有為;有割據一方養病自重者,如張作霖;更有修修補補強力支撐的滿清貴胄,無數趁亂撈油水發國難財的督撫、縣長……但是像楊度這樣,至始至終都是抱著“救國”理念的“國士”,少之又少。

楊度死後,當時的《申報》標題是這樣的:

帝制餘孽潦倒滬上,風流蕩子魂歸佛國。

楊度之所以錯,就錯在他要把中國引到“君主立憲”這條路上來,在他看來,英吉利、日本都有君主,而日本的君主更是有實權的“實君憲政”,在日本天皇的帶領下,短短几十年,日本從蕞爾小邦一躍成為亞洲第一現代國家。這讓楊度羨慕不已。

所以,他認為中國的帝制傳統,比日本更加悠久,中國人更習慣有一個皇帝,在一個權威君主的領導下,中國才能團結一心,實現富強。

但楊度沒有考慮到的一點是,日本的天皇是萬世一系,而中國則是“皇帝輪著做,明年到我家”。只要有皇帝在,就會有奪權、謀反……中國幾千年的權力鬥爭的慘劇又將重演。

中國兩千年最大的弊端,就是天下私有,只有臣民而沒有公民,所以孫中山提出的口號是“天下為公”。所以,不管什麼人,不管出於什麼目的,只要是幫著袁世凱恢復帝制的,就都是人民的公敵,就都是國家的罪人。

中國最後一位“帝王師”:本想“國士無雙”,卻落得“國賊下場”


楊度,功在“救國”,罪也在“救國”,因為他“救國”的方法不對,反而成了“誤國”,成了“國賊”。

隨著楊度的去世,“帝王師”作為中國最頂級的人臣榮耀,也隨之遠去。據說當年他的老師王闓運曾贈與他一本奇書——《大周秘史》。是吳三桂的“帝師”記錄的大周朝歷史,蘊含了中國幾千年來“帝王之學”的精髓,楊度看了之後,非常向往以後也能成為“帝師”,輔佐一代明君。

可惜啊,以楊度之才,卻用幾千年封建帝王權力鬥爭的指導說明書,妄圖引領著中國走向現代富強之路,豈不是刻舟求劍嗎?

中國最後一位“帝王師”:本想“國士無雙”,卻落得“國賊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