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古來詠菊之作 唯獨這首最是清高傲視古今

世界上有很多事物,本是一種平淡無奇的東西,可是一旦經過人們思想的薰染,就會被賦予不同尋常的意味。在古代詩人的筆下,最能體現這種感覺的,便是象徵遺世獨立的菊花。自從陶淵明吟出這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後,菊花儼然已經成為了,許多文人追捧的對象。然而古來詠菊之作雖多,可是卻唯獨這首最是清高,寥寥數筆,傲視古今。

文學篇| 古來詠菊之作 唯獨這首最是清高傲視古今

  在詩人們的眼中,菊花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畏寒冷,敢於在寒風中綻放身姿。能夠在萬物蕭瑟的大地之上,盛開出最為動人的風景。而這首古詩,也正是牢牢抓住了菊花這一特性,再加上詩人的主觀意願,從而寫就了一首清高自潔,而又傲氣沖天的詠菊佳作。

  莫道孤芳,無人來賞,且看君子,獨立寒風。毫無疑問,這首古詩的作者,也是一位無懼世俗寒風,敢於堅守內心的卓越文人。他的名字叫做鄭思肖,這首詩便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寒菊》。

  《寒菊》

  宋·鄭思肖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此詩可以算作是一首,借物詠懷之作,用風景抒寫心情,以菊花暗喻情懷。不過這首詩中,既沒有黃巢那種“我花開後百花殺”的霸氣,也沒有李清照那樣,“東籬把酒黃昏後”的悠閒。而是將他的身世浮沉,與深秋寒風,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刻畫出了一種悲涼而又孤傲的韻味。

  古人曾言,“歲寒,乃知松柏之後凋也”。這首古詩中所要體現的境界,為也正是如此,當繁花開盡,黃葉凋零,方才顯出菊花的與眾不同。而人生在世,又何嘗不是這樣,浮華褪盡,始見真情。只有在最危難和艱苦的時刻,才能體現出誰的信仰最為堅定,矢志不渝,方得始終。

  自古以來有這樣一種人,他們與詩中的菊花頗為相似,“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在最為繁華與風光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將自己隱藏,和光同塵,與世無爭。如同潛藏未放的花蕾一樣,不顯山,不露水,默默修身養性。儘管外界百花齊放,爭芳鬥豔,但是在他們心裡,卻始終波瀾不驚,置若罔聞。

  然而待到那些所謂的繁花,全部都衰敗凋落之後,卻也正是他們一展風采的時刻。縱然此時已經沒有了大好春光,沒有了夏日繽紛,有的只是秋天的蕭瑟與淒涼,但是他們卻並不在乎。

  無視寒風,傲立霜雪,即使“蕊寒香冷蝶難來”,可是他們依舊無怨無悔,甘願為這片大地,奉獻出自己的生命,拼盡全力,綻放出一個輪迴最後的餘暉。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就是他們在最後關頭的選擇。正如古人所言,“縱使俠骨香,無愧世上英”。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生死又何足懼哉,但即便到了收場的時刻,也依然不能放棄堅守的信念。生而為君子,縱使不忘初心,瑟瑟寒風中殘留的香氣,就是他們人生中最真實的寫照。

  如此情懷,堪稱無愧天地,這般傲骨,足以流傳萬世。這首古詩雖然名為寫菊,但實則卻是在書寫他的人生,刻畫他的信念。

  也正因如此,才會讓人覺得,古來詠菊之作中,唯獨這首最是清高,雖說只有寥寥數筆,但是詩中的這份情懷,當真可以傲視古今。欲問世間,此情此義,能有幾人可與之相比,世人雖多,真正無愧於心者,又有幾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