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当上总统不满意还要当皇帝袁世凯到底是怎么想的

当上总统不满意还要当皇帝袁世凯到底是怎么想的

袁世凯自年轻时进入官场,步步惊心、小心翼翼经营几十年,终于坐上了总统宝座。但是心有不甘,认为还是当皇帝好,所谓的“既得陇复望蜀”。

他这样做究竟动机何在?袁当时在国内的实力、人望无人能敌,他作出这样的决定,一定是对自己本人实力作过综合评估。

袁氏读书不多,当时所读之书大都是四书五经类,没留过学,接受的都是旧传统文化,中国旧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帝王之术。

本人脑筋陈旧是必然,其左右身边人也都是思想愚顽的一派,以做帝王为无上尊崇、光荣,对于民主的政治完全没有认识,做法也是一窍不通,更谈不到什么是世界潮流和国际大趋势。

这就是“闭门造车”式的帝制主因,另有以下几点因素,引起他的称帝动机:

1、1913年袁政府把国民党势力镇压下去,袁氏以为国内再无党派敢来和他抗衡,可以放手做去,为所欲为。

2、1914年以后,财政渐有起色,至1915年底“中央”库存现洋700多万,袁氏认为国运有希望,于是就想入非非做“家天下”梦。

3、做总统以后,因长子袁克定骑马摔腿,由梁敦彦陪同到柏林医治,借此与德国修好,还带去珍贵礼品(袁克定回国后,德皇威廉二世赠各式自行车一打)。临别往见威廉二世时,有“欧洲有威廉,亚洲有袁世凯”的话,并说“中国政体宜于君主,不宜于共和”,因此袁对帝制也加强了信心。

4、英公使朱尔典曾向袁表示过“中国改变政体,英国绝对不过问”。

5、袁克定想借其父做成帝王世代相承的家天下,他可以先为太子,后做皇上。

当上总统不满意还要当皇帝袁世凯到底是怎么想的

于是就勾结杨度等人,向袁劝进。又伪造报纸假传民意,袁每天看报是秘书处把各种报上有关重要的事项都剪下来,贴在整张毛纸上,内尉们管其叫“摘报”。是由夏寿田负责此事,就在这小块报上伪造的。又派薛大可到上海发行《亚细亚报》鼓吹帝制。总之铸成大错的至少一半要归责于儿子袁克定。

帝制筹备机构叫“筹安会”,这是一个冒充民意的机构,专门从事帝制宣传,并广招会员以壮声势,在1915年8月成立,一伙人专为帝制摇旗呐喊,其主要成员有“六君子”、“十三太保”之称。

所谓六君子,即杨度、孙毓筠、刘师培、严复、李燮和、胡瑛,再加上朱启钤,段芝费,周自齐、梁士诒、张震芳、雷震春、袁乃宽等7人则为十三太保。

袁世凯在暗地指挥,表面上由克定主事。安排各省设立民意机构,选举代表来京劝进。

在一开始的时候,袁想要筹备帝制就得用钱,必须先请“财神”(梁士诒有财神之称),当时梁任总统府秘书长兼铁路总局局长、交通银行总经理。

但梁并不热心帝制,袁认为铁路总局管辖5条铁路,既然是收入机关,就必然有贪污舞弊行为。于是先唆使肃政史庄蕴宽查核五路舞弊事件,一查肯定有事,即呈报给袁提出参劾,名为“五路参案”,但此事保密。

袁把梁士诒找去将文件交梁看,并说:“现在他们正筹备帝制,我暂时不愿发此事,你看如何?”梁明白其意,顺水推舟说:“总统不发动很好,保全甚多,诒也愿参加筹备,用钱由我负责筹划”。

所以筹安会、大典筹备处用钱均是梁士诒负责,因而列入十三太保,当然梁不会自掏腰包。

大典筹备处的设立:首先派内务总长朱启钤为大典筹备处主任,当时的各部总长都一律参加筹备,并拟定了年号、官制、服制、登极典礼等等。

关于年号:当时提出很多,最后决定用“洪宪”,其中不言而喻地含有欺骗性,因为在清末,曾一度提倡为“君主立宪”的政体,以缓和革命,但未见实行。此次决定用“洪宪”,就是洪大宪法的意思。

关于官制:仅把最高的组织改变了,各部院等无大变动,但特别制定了“封典”,即王、侯、公、伯、子、男以及卿、大夫、士,后者又分上、中、下三个等级。

如副总统黎元洪封以“武义亲王”(黎未接受把封典退了)、龙济光封以一等公郡王衔、冯国璋封了公。颁了一次封典,算过了次皇帝瘾。

关于服制:仍分大礼服、常礼服、军礼服,常礼服又分甲、乙两种。

甲种燕尾服,乙种青马褂。只有袁的衣冠颇费精神,衣服是绣团龙的黄色缎子袍,宽袍大袖。皇冠是采用平天冠式。后来这份衣冠,在袁死时由袁克定主持做了殓服。

关于登极典礼:原定特别隆重举行,并在居仁堂铺好金色地毯,设好宝座台。但由于国内外各方面反对的声浪很高,虽然袁以总统明令公布了由民国五年(1916年)1月1日起实行洪宪年号,但元旦那天并未举行登极仪式,仍是文武百官照例庆贺新年而已,袁仍着大元帅服在居仁堂出见,向他行三鞠躬礼,他点头表示还礼。袁并未坐宝座,仅手扶宝座椅背,仍着大元帅服,王公们都行叩拜礼,袁鞠躬还礼。一幕筹备好久的登极仪式并未举行。

当上总统不满意还要当皇帝袁世凯到底是怎么想的

但此时袁的家内却演了一幕闹剧。因克定主张既未举行登极典礼,而家人们应该举行一次仪式,向袁叩头称贺以定“君臣之分”、改变称呼。

想到既定君臣之分,就应该由夫人(袁正夫人一直住福禄居)带头,由是夫妻也分属君臣。

于是就在民国四年(1915年)除夕以前到福禄居把于夫人请到内宅来,向她说明此事,拟即时举行仪式。

于夫人不同意,说:“教我领头磕头我不能,我给他生儿养女还要给他磕头,他弄来多少小老婆,谁个给我磕过头?我活白了头发又出了皇上啦,”说罢扬长而去。

她是克定的生母,袁世凯对她向来也很礼貌,每次接她到内宅,袁总是站在门口等候,表示接她。所以她走克定也不敢强拦,其他儿子、媳妇、姨太们也都一哄而散。

原想是一幕喜剧,结果却变成一幕丑剧。当时有人说笑话“开着国门做皇上不成,关上家门做皇上也不成”

钳制舆论:在帝制进行当中,中国报纸不敢批评非议,即在社会各阶层,人人也不敢稍加议论,以其耳目众多恐招不测。

袁克定得到密报,天津商会会长王竹林(盐商)曾有反对帝制言论。

而商会属于农商部管辖,农商部即派人到天津,会同当地主管机关追究。

经找到王竹林询问前事,自然不敢承认,反而一再称天津商人如何“人心思旧”赞成君主,一致拥护。北京所得报告恐系误传。农商部也就将计就计交了差事。

取消帝制原因:取消帝制原因很多,但主要的是内部瓦解,众叛亲离。

民国四年(1915年)社会开始议论帝制,王士珍即问袁,袁断言并无此事。

冯国璋在南京看见上海发行的《亚细亚报》鼓吹帝制,冯认为以北洋团体主持国政,幸而各地相安,袁可以为终身总统,北洋势力亦可维持久远。他担心袁受周围群小包围,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其本人必致身败名裂,而北洋团体亦必瓦解。

冯国璋特地从南京来北京询问袁世凯,而袁说了很多不能举行帝制的理由,肯定绝无其事。

冯将到家袁即派人送到不少食物,表示亲切慰劳。冯将信将疑地回返南京。

段祺瑞对当时发表帝制,表示不赞成,当即请假到西山养病。以上3人是袁的“北洋三杰”,均是袁的心腹,对帝制都表示强烈反对,袁坚持帝制,内部必然离心离德,最终造成内部瓦解。

袁世凯第二子袁克文算是一个明白人,家族中不多的清醒人。克文恐父亲成为历史罪人,曾写诗谏之。

克文首先告诉其父,你当个总统才德已很勉强,并且时局变幻难测,又到日暮年高,人的一生短暂如白驹过隙,不要冒着风雨的危险上到最高的地方。

但袁世凯沉浸于美梦中,毫不理会。

当上总统不满意还要当皇帝袁世凯到底是怎么想的

所以袁死之后,克文近在天津并未奔丧,发殡之日头一个孝子是克定,第二个是雇了个人托着克文的衣冠、丧杖,并无其人,表示耻为其子后人认为克文这样也太过分,家事国事要分开。

袁一意孤行,妻子中亦有人不堪被人指骂,愧悔终生。

这时一群劝进之辈,如筹安会“十三太保”等,早已作鸟兽散。

袁在内部最失人心有两次:一次指派心腹赵秉钧谋杀宋教仁,然后“鸟尽号藏”杀赵灭口,内部闻知,无不有兔死狐悲唇亡齿寒之叹。

再一次就是,鼓吹实行洪宪帝制时,当时一般人回头看,看袁的醉心帝制,证明自清末以来所有的民主共和的努力都是表演,是为窃国谋篡而来,现在才将假面具摘下。

四川省督理军务陈宦,是袁最亲信的、一路培养提拔的人。赴任之日向袁叩头而去。

待后来蔡锷举起讨袁义旗宣布护国,陈宦亦随机响应,此举影响最大,就当时袁的内部而言已成分崩离析状态。

外面的关系,首先是日本反对。日本反对自是从其自家利益出发,但影响很大,日本驻北京的公使馆机关报《顺天时报》大肆抨击,每日有反对帝制言论,指责揭发,使袁体无完肤,并且鼓动中国人们起来声讨,当时舆论全国沸腾与此有关。

袁不可能在当地制止,于是派员赴日疏通,日本表示拒绝。

称帝之举,袁知蔡锷必加反对,蔡当时在京,此人才高气盛最为可怕,袁曾派特务多人跟踪监视,防其出走生事。

当上总统不满意还要当皇帝袁世凯到底是怎么想的

蔡终日酣饮沉醉,又结认妓女小凤仙形影不离,示袁以“醇酒妇人”已无大志。后乘隙从东交民巷水关地方奔东车站微服逃津。

随即取道越南到达昆明,先说服唐继尧,翌日召开营长以上军事会议,经蔡宣布“袁世凯窃国称帝,举国沸腾,我辈军人以爱国爱民为天职,义当起而声讨”,当时应声如雷,即时通过。所以义师一起势如破竹,终使帝制灭亡了。

幼看《三国演义》,刘备、孙权、曹操争霸之际,孙权派使者请曹操称帝,曹操说“此儿欲把我在炉火上考耶”,曹操是清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