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平原君:需要员工“毛遂自荐”的老板,都识人不善

此前,我们分析了孟尝君是如何在三千门客的帮助下成为战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出彩的人物。那么今天,咱们再来聊聊同为战国四公子的平原君是如何一手好牌打烂,坐拥三千门客却把自己和整个赵国统治阶层都钉上了“短视无谋”的耻辱标签。

平原君:需要员工“毛遂自荐”的老板,都识人不善

比起孟尝君的身世,平原君赵胜更甚一筹。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但不是长子,赵胜的哥哥就是赵惠文王。有这样的身世背景,赵胜也就不用像孟尝君一样会被自家国君猜忌而不得不跑到其他国家去求职。平原君倍受两代帝王喜爱,在平原的父亲和哥哥的支持下,平原君顺理成章地走上了治理赵国的政治之路。

由于当时战国时期招揽门客之风盛行,作为皇亲贵胄的平原君自然也不甘落后。当时的赵国还算人才兴盛,外加平原把礼贤下士学的有模有样,门下也自然吸引了数千门客。只是,由于孟尝君的门客成为了孟尝君的得力助手,而平原君的门客却未能发光发热,也就没有什么历史资料去考量,到底孟尝君和平原君谁的门客更多了。

前面说到平原君早早踏上政途,还位居赵国丞相,他自然也是想为赵国建功立业的。建功立业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是什么?那自然是开疆扩土。为了不辜负父皇和长兄的喜爱,平原君眼里盯着的是如何能够从敌国手中撕下一块底盘来。这时候,韩国的上党西部地区突然就成了让平原君无法抗拒的诱惑。

要说这上党地区为何成了香饽饽,还要从上党地区的地形说起。上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分裂时,上党地区也被三个国家瓜分,韩国分到的是上党西部地区。虽说是韩国的领土,秦朝日益壮大后地盘已经达到了上党地区的边界。大军压境,当时担任上党守的冯亭以韩国派兵不能守住上党为由投降赵国,希望赵国能够派兵驻守上党西部。

原本,分晋的三家就摩擦不断,上党这块地盘的纷争更大,现在送上门的地盘能不要?平原君欣喜若狂,这不就是摆着嘴边的功劳?此时他的门客给他泼冷水:“秦国现在已经出兵讨伐上党西部,如果接受投降岂不是要跟秦国硬碰硬?”

此时平原君和孟尝君的区别就看出来了,之前孟尝君想做什么大事,都会听听门客的意见,即使是前往秦国,也是再三思量后才做出的决定。而平原君呢,不顾劝阻,劝说赵孝成王接受这块地盘。于是,一王一相这么一决定,便将秦韩之间的矛盾变成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原本有着韩国作为挡箭牌的赵国,正式进入秦国的视野中。

平原君:需要员工“毛遂自荐”的老板,都识人不善

如果说平原君此时的失误只是战略性的失误,那么接下来平原君的操作就把自己未来在历史上的风评变成了差。长平之战,“尚能饭否”的廉颇镇守前线,他的对敌政策是死守,试图将来犯的秦军耗到弹尽粮绝,最后因粮草不足、久攻不下而退军。但也正是因为廉颇让秦军一直吃瘪,给了平原君一个错误的信号:秦军很弱。

急于求成的平原君任用了侃侃而谈却没啥实际打仗经验的赵括,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只留下一个纸上谈兵成语的赵括成为统帅后,将廉颇打下的胜利果实败的一干二净,赵国几乎全部的兵力全部在这场战争中凋零,赵国也险些灭国。

平原君:需要员工“毛遂自荐”的老板,都识人不善

秦国大军直逼都城,平原君这时候想到了自己的门客。可即使是真正帮助赵国到楚国求援的门客,也不是平原君慧眼识才,而是门客觉得自己还能有用主动推荐自己,这才有了“毛遂自荐”的成语故事。

平原君:需要员工“毛遂自荐”的老板,都识人不善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的平原君能有孟尝君一半的谦虚,那么赵国也不会成为秦国吞并历史上的第二个国家。排在赵国之前被灭掉的国家是韩国,正是那个国小兵弱甚至放弃上党的三晋之一。倘使平原君不是到了病急乱投医的时候才想到了自己还有门客,那么以赵国的实力只要不出现赵括这样实战能力基本为0的将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恐怕还要再迟20年。

后世人提起孟尝君,最普遍的印象就是三千门客。但实际上,平原君也同样养了很多门客。只不过孟尝君的门客聚在一起思考如何破敌制胜,而平原君的门客聚在一起打着瞌睡,在日复一日的失望中麻木,迎来了赵国的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