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重溫《琅琊榜》:譽王和靖王的差距,豈止是一個梅長蘇?

《琅琊榜》中,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反派人物,也是靖王奪嫡路上最具競爭力的對手,他就是:譽王蕭景桓。

蕭景桓被群臣視為德才兼備的賢王,又被梁帝稱讚是“最像朕的皇子”,原本是最有望登上太子寶座的,但是卻一步一步走向了覆滅。

背後的原因,不僅僅是靖王有麒麟才子梅長蘇作為謀士,更重要的是他格局不夠大,太重黨爭,常常忽略了問題的本質。我們可以從幾場重要的戲中窺見這一點。

重溫《琅琊榜》:譽王和靖王的差距,豈止是一個梅長蘇?

一、錯炸黑火庫

回顧譽王蕭景桓的失敗之路,最重要的節點,就是他做了一個錯誤的決策:炸了黑火庫。

黑火庫原本是太子為了謀取利益,私自設立的。這個錯誤,本來板上釘釘是太子的責任。倘若譽王能夠聽從梅長蘇的建議,只是去揭發這個案件,重擊太子,於他有利無害。

可是他聽從了秦般弱的建議,炸了黑火庫,把事情鬧大,導致附近百姓死傷百餘人。

雖然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皇帝聽說了黑火庫是太子的,勃然大怒,把太子關了禁閉,但是卻為自己日後埋下了禍根。

譽王明知道秦般弱格局不大,卻沒有深思熟慮,就採納了她的意見。犧牲近百條無辜人命,不過才讓太子小摔了一跤。而事後親力親為去處理爆炸現場的,卻是靖王。此處讓靖王立了一功,讓皇上注意到了低調的靖王。

後期這件事成為了他的重要把柄。刑部審出炸黑火庫的真相時,恰好是皇帝嚴重懷疑譽王和懸鏡司勾結的節點上,兩件事加在一起,一舉將譽王打入谷底。

重溫《琅琊榜》:譽王和靖王的差距,豈止是一個梅長蘇?

炸黑火庫,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只對黨爭有利,卻損害了自己一直以來的賢王名聲。譽王被皇權和黨爭帶偏了,忘記了最本質的問題:

  • 皇上最厭惡的就是黨爭行為,而譽王卻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黨爭上,只顧著針對太子,卻沒有真正地為皇上分憂解難,反而一直在製造事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皇上後期偏愛靖王,因為靖王雖然性格耿直,缺乏心機,但是靖王每次都能辦實事,為皇上分憂。

炸黑火庫這件事真相大白之後,皇上依然選擇了維護譽王,把桌上的玉璽砸到了譽王頭上,向群臣上演了一出苦肉計,雖然言語辱罵,故作勃然大怒狀,卻沒有懲治譽王,而且駁回了官員們三司會審的請求。

譽王卻依然沒有領悟到皇上對他的庇護,以為自己沒救了。此時倘若他沒有自暴自棄,陷在自己的負面情緒裡,其實很容易看出皇上在給他機會。而且勾結懸鏡司和指使炸黑火庫這兩件事,都沒有直接的證據指向他。

即便不能撇清這些事和自己的關係,但是也不能證明完全是他主使。只要韜光養晦,深刻反省,後面還可以東山再起。

可此時他又得知了他的生母其實是滑族人,於是犯下了第二個錯誤:因血統而自卑,陣腳大亂。

重溫《琅琊榜》:譽王和靖王的差距,豈止是一個梅長蘇?

二、因血統問題自怨自艾

有一場皇上和太監高湛聊天的戲,他說自己其實最偏愛譽王,譽王和自己最像,倘若他能踏踏實實做出政績,那麼他把江山交給譽王也是可以的。儘管譽王身上流著一半滑族人的血。

可是譽王此時又沉不住氣了。他原本就處在低落期,懷疑自己再也沒有機會成為儲君。謀士秦般弱與懸鏡司主司夏江卻又在此時挑撥離間,說他是滑族後代,他媽媽是被皇帝殺死的,整個滑族也是被皇帝滅掉的。

倘若譽王夠聰明,站得高一點,就能看明白,自己是王爺,是皇子,而且是最有希望成為儲君的皇子之一,皇上斷不會輕易捨棄他。而夏江此時卻是階下囚,馬上要被處死了。

如果夏江死了,勾結懸鏡司這個“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的罪名,就會一天天煙消雲散。

另外,黑火庫事件,還有之前譽王討好禁軍首領蒙摯將軍,惹得皇上懷疑,這兩件事,都足以說明秦般弱這個謀士不太聰明,出的主意都不怎麼靠譜,譽王卻依然沒有捨棄這個謀士。

他明知道如果自己被貶出京,秦般弱就會棄他而去,卻依然被秦般若煽動,逼迫皇后配合他起兵謀反。

譽王原本犯的只是抓不著真憑實據的小錯,可是他走不出自己的負面情緒,像個小怨婦似的,把一時的成敗看得太重,自怨自艾,一味地抱怨自己是滑族人,再也不可能被立為儲君了。

重溫《琅琊榜》:譽王和靖王的差距,豈止是一個梅長蘇?

他沒有想過,他身上流著滑族血液這件事,是皇上默認他不知道的。只要他繼續假裝不知道,不把這件事放到檯面上講,皇上不說,群臣不知道,老百姓也不知道,那麼滑族血脈就不是決定他能否成為儲君的必然因素。

皇上不會因此而一票否決他,否則也不會讓他成為七珠親王,讓他參政,把很多重要的事情交給他辦,並稱贊他是最像自己的皇子。

譽王只被“滑族血統”這個看似重要但實則無關緊要的因素一葉障目,卻忽略了此前皇上寵愛他的種種跡象,以及明知他犯下大錯卻公然包庇他的袒護,更忽略了自己手中的一手好牌:

  • 自己禮賢下士,朝中依然有很多人支持,還認識很多大儒。自己也有很多政績,值得一提。自己手中還掌握著整個滑族後人的資源,還有很多的後手可以走。

這盤棋原本可以慢慢下,只要他不著急。他可以統籌安排滑族安插在宮中和官員府裡的所有後人。後面我們看到了,靜妃宮裡的宮女有很多滑族人,靖王妃的嬤嬤也是滑族人,如果太子不暴露自己是滑族,這些人便不會引起梅長蘇的注意,都是可以用的絕佳棋子。

重溫《琅琊榜》:譽王和靖王的差距,豈止是一個梅長蘇?

三、草率逼宮

譽王接連做錯決策,選完下策又選下下策,原本可以細水長流的謀劃,逼宮之後,局勢卻被做成了一錘子買賣,成是王敗就是亂臣賊子。

得國不正,即便成功了也會為人詬病。而且他並沒有做出萬無一失的計劃,整個逼宮流程都太粗糙。草草為之,焉得善果?

他只想到了調動禁軍,控制京城,卻沒有找到一個擅長打仗的將軍。五萬士兵,打皇上帶去的三千護衛,居然打了三天。他並沒有做出必勝的準備,沒能速戰速決,而是自以為聰明地在五千領頭軍進攻失敗之後安營紮寨,整頓軍士。

倘若他第一次就選擇了全力進攻,不計損傷,任憑梅長蘇再擅長謀劃,也沒法以一敵十。

不逼宮,他至少還可以做一個清閒王爺,享一輩子榮華富貴,而且儲君之位也可以慢慢謀劃。可是逼宮,就必須想到所有的細節,做一個精緻的計劃,保證每一步都在控制之中。還要考慮到所有的意外情況,務求一擊即中,拼盡全力。

重溫《琅琊榜》:譽王和靖王的差距,豈止是一個梅長蘇?

可是譽王,一沒有準備好假兵符,二沒有安頓好一旦失敗自己的王妃和母后要如何收場,三沒有交代如果失敗滑族的復興應該由誰接手,最重要的是,他沒能找到一個靠譜的將軍,幫助他一擊制勝。

謀劃大事,安能不考慮後果,不把所有的事情想周全?

最後在寒字號的大獄裡,他才知道自己老婆懷孕了,想要求皇上不株連,卻已經晚了。看到這裡,我只想說,早幹嘛去了,造反這樣的事,都不和老婆商量商量,老婆懷孕都不知道。失敗後先把皇上罵了一頓,發了一通瘋,不僅不體面,還斷了自己提老婆孩子求情的可能性。

如果不是梅長蘇動了善念,找了死囚犯替代了王妃,王妃和孩子就不可能有救。

儘管他留下血書,求皇帝放過王妃和孩子,自殺謝罪,但是以皇上“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性格,先不說會不會放過,即便此時放過了王妃和孩子,日後想起來孩子身上的滑族血脈和反賊之子的身份,也還是會斬草除根。

重溫《琅琊榜》:譽王和靖王的差距,豈止是一個梅長蘇?

譽王和靖王的差距,不僅僅是一個梅長蘇。倘若他對於是非善惡有一個準確的判斷,做事情之前想一想後果,能夠懂得韜光養晦忍辱負重,根本不至於落得最後的境地。

為人處世,除了鬥心機之外,除了玩弄權術之外,更重要的,是清醒。清醒地看到一件事的本質,清醒地思考什麼人是可信的,什麼話是可靠的,什麼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有時候,看似吃虧,其實是佔了便宜。看似受了欺負,其實是在攢人品。而風光無二,處處傲人,鋒芒畢露,卻容易忽略身邊的危機四伏,容易行差踏錯,心態失衡,最終導致迴天無力。

而身處低谷時,最重要的,就是冷靜,蟄伏,不要輕易被人煽動。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