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驀然回首,我們都變了

忽然發現,我們越長大,越孤單。不是身邊空無一人,而是身邊沒有真正對自己好的人,人與人之間莫名地有一種隔閡,就像一堵虛擬的高牆,把心與心之間隔開了。有時候,身邊的人越多,越孤單。

驀然回首,看我們曾經走過的路,原來我們走了很遠,再也回不去了,當初的自己,已經找不回來了......

驀然回首,我們都變了

漸漸地,我們變了,變得越來越沉默了。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變得沉默,不是心中無話,是心中有太多的話,但一直壓抑著,控制住了,不想說,也不知道對誰說。這年頭,沒有誰懂你,那就什麼都別說,不如一個人保持沉默,慢慢承受生活的壓力,慢慢把心中的委屈藏起來,就當是心底的秘密吧。

生活的壓力很大,尤其是人到中年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還有房貸車貸壓在心頭,感覺都喘不過氣來了,但是有什麼辦法呢?唯有靠自己,一點點去賺錢,一點點去還錢,否則到了年紀大了,還是沒有還清,那就更加糟糕了,更加心急了。多少人,被負債累累的生活壓抑著,都擔驚受怕的活著。

一大群人在一起的時候,總有那麼幾個人沉默不語,在一旁聽別人說,然後悄悄離開,感覺所有的人,都和他們無關。你不覺得他們“不可思議”,反而有一種“同感”,真的希望自己默默無聞一輩子,安安靜靜過日子。

漸漸地,我們變了,變得有點迷茫,都看不清自己了。

世界很鬧騰,我們的心也很鬧騰。從鄉村搬到了城市居住,從小城市到了大城市,還有的人已經出國去了。但是哪裡才是最好的“家”,誰都不知道,每個人只知道往大地方走,擠進上等人的圈子。

我們終於被慾望控制了心靈,得到越多,越好,但真的得到很多了,還是不滿足。其實,我們都過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生活,但是我們總是和比自己更好的人比較,總是和社會里的一流人物比較,然後巨大的心靈落差,讓自己很失望,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失敗的人。

我們到底過得如何?整體感覺就是“心累”。不管你有錢沒錢,都是累,說多了,就是流淚。我們都希望工作很輕鬆,來錢很快,總是“吃著碗裡看著鍋裡”,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明明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但是我們退不了了,冥冥之中已經斷了退路,唯有繼續奔跑,前方卻是一片迷茫。

驀然回首,我們都變了

漸漸地,我們變了,變得有些虛偽了,不怎麼說真話了。

人與人交往,越來越虛偽了,遇見領導說一堆阿諛奉承的話,還要點頭哈腰。做什麼事情,都學會了“投其所好”,因為別人開心了,才會對自己有好感,也許會得到幫助。當然,和其他的人聊天,也儘量虛偽一些,避免“心直口快”,得罪人。

我們的人脈圈,其實是互相利用。那些對自己沒有利用價值的人,索性不交往了,都是無用的社交。那些有利用價值的人,即便對方很普通,也要交往,因為從他身上可以“撈好處”。

什麼時候,老實人變成了“被欺負”的對象。老實人,就是傻,這樣的想法,越來越滋長。老實人也開始不好惹了,因為這個社會就是這樣,你越老實,越遭到算計,別人看不起。即便你很老實,始終沒有改變老實的本性,但言語上,還是虛偽了,你總要“明哲保身”,起碼要懂得保護自己。你和別人較真,就是得罪別人,就是和自己過不去。

漸漸地,我們變了,冷漠了,沒有什麼正義感了。

身邊有老人摔倒了,你伸手想去扶一把,但是想了想,還是縮回手了。真的擔心被訛詐,現在的人,“碰瓷”的很多。老人也不是那麼好惹,一不小心就入了圈套。

對身邊的熱心事,也只是看一看,不參與。好心辦壞事,也是常事。當年的你,正氣凜然,對什麼壞事都積極打壓。現在的你,內心還是善良的,但少了善舉。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把社會看得越透徹,越膽小,越冷漠。

當然,還是有人主動做好事,但是一定記得要“拍照”,避免“說不清”,因為言語的力量太微弱了,沒有幾個人相信你。“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你要把看到的,都記下來,保持冷靜的頭腦。

驀然回首,我們都變了

漸漸地,我們變了,朋友圈裡的人很多,但不怎麼交往了。

微信朋友圈我們都用上了,老年人也用了。為了朋友圈熱鬧一點點,我們加了很多好友,七大姑八大姨,還有同學、老師、網友......忽然發現,朋友圈裡的人多了,反而大家都不說話了,有的人已經被屏蔽了,有的人設置了“三天可見”,還有的人,朋友圈一直可見,但是幾個月都沒有發朋友圈了。

通訊越來越發達,但是我們對朋友越來越冷淡。明明打一個電話就可以知道對方的近況,但是我們卻選擇了“不聞不問”。發一條微信,就可以和對方聯繫上,但一年到頭都沒有發微信信息,不想交往就算了。

朋友圈裡沒有真心朋友,這是我們的感悟。如果這樣想的人越來越多,那朋友圈有沒有,都無所謂了。網絡是虛擬的,但生活的真實的,我們卻把真實的生活,變成了虛擬的世界,真真假假說不清,也懶得去說。

驀然回首,我們都變了。感情淡了,熱情減退了,善行少了,說話也虛偽了,也不想說了。忽而回頭,原來,我們弄丟了自己,好可憐。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