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通過說服實現躍遷,馬雲用6分鐘,他只用1分鐘?

今天要給你分享的書是《一分鐘說話》。

這本書的作者是雅虎學院內部大學的校長伊藤羊一,他從不會說話到成為表達高手,走了很多彎路,並最終成功考取了以培養軟銀董事長孫正義接班人為目標的“軟銀學院”,他的演講還得到了孫正義本人的高度讚賞。通過讀這本書,我們將瞭解如何用最短的時間,把話講得既清晰明瞭,又有說服力。

通過說服實現躍遷,馬雲用6分鐘,他只用1分鐘?


一、基礎話術:

金字塔模型,1分鐘講出一個有邏輯的觀點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1分鐘說話的“金字塔模型”。

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明明準備了一個很好的觀點,但發現自己說不清楚,甚至講著講著都忘記自己講到哪裡了,這就是缺乏邏輯的表現。

有時候,造成邏輯混亂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想表達的東西太多。當一個人聽別人說話的時候,他完全不能按暫停,不能回聽,也沒有進度條,所以無論是演講、會議發言還是彙報工作,你的話語都需要更低的信息密度,更明確的觀點,更少的邏輯層。

金字塔模型,就是一個簡單好用的邏輯結構。共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塔尖,也就是先說總結好的結論。

第二部分是塔身,列出三個支持結論的根據。

第三部分是塔基,舉出一兩個實例來說明。例子不一定非要放在最後說,可以穿插在文中適當的位置。

形成一段話就是:“我的主張是什麼,理由有三點,分別是A,B和C”,然後把你的例子以“比如”的句式插進去。

需要注意的是,在塔身部分,一定要給出三個根據。說話囉嗦的人,往往會為了顯示自己考慮周到,列出很多的點,“我覺得,這個、那個、然後、再然後、最後……”如果在演講或彙報中這樣說,會給人你抓不住重點,廢話連篇的感覺。當然,要是隻列出一兩條根據,會很難說服別人,所以,三個最好。因為我們生活在三維世界,幾何圖形中,三角形也是最穩定的存在。

作者自己在演講、開會時,每當他說出“理由有三點”,同時豎起三根手指的瞬間,臺下聽眾的注意力就會集中起來,開始拿出本子記筆記。當講的理由太多或太少時,都不會有如此明顯的現場反饋。

舉個例子:

如果你想向聽眾推薦一本叫做《戒菸療法》的書,可以這樣表達:

開門見山先說主題,也就是結論:“今天,我們聊一聊為什麼要戒菸的話題。”

接下來是理由和實例:

“戒菸的理由有三點。第一點,吸菸對健康不好。比如,有調查顯示,吸菸者和非吸菸者的平均壽命相差N年。第二點,如果戒菸的話,吃飯時就會覺得飯變得更香了。第三點,如果讀了《戒菸療法》,很容易就能成功戒菸。所以,大家一起戒菸吧!”

講話時,依據不用太多,三點就夠了。就算是比較長的發言和報告,也可以用“金字塔模型”來梳理邏輯,這樣說,聽眾一邊聽一邊就會在腦海中構建出你所表達的觀點的框架,所以很容易能理解你的意思,聽進去你說的話。

接下來你要做的事,就是去實踐了,多問自己幾個問題,比如“為什麼要學演講?”“自己的個人品牌是什麼?”,然後試著用金字塔模型來回答。最好每天都進行一次這樣的練習,畢竟,任何技能,只有用起來,才能變成你自己的。

通過說服實現躍遷,馬雲用6分鐘,他只用1分鐘?


二、語言精煉

1分鐘把話說明白的原則


想要把所有想說的話高度濃縮在1分鐘之內,就一定要做到流暢簡潔。

想起我剛工作的時候,每次滿懷激情去找老闆彙報工作,話沒說完就會被打斷:“行了行了,說重點!”因為我每次都想把自己調查和思考的東西全部表達出來,希望老闆覺得我特別努力。

後來我瞭解到一個扎心的真相:對於對方說的話,人們通常會忽略掉80%以上。你說的話不可能完全留在別人腦中,這並不是說對方的理解能力不好,也不是說你的表達不好,而是交流的本質就是這樣。沒有人會耐心傾聽你的心路歷程,他們只關心最後的結論。

想要表達得流暢簡潔,有“一個原則”和“三個去掉”。

一個原則就是——只使用中學生能理解的語言。

審視我們要說的每一個詞句,問問自己:“聽眾真的明白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嗎?”

比如“頭馬”這個詞,在演講圈大家都很熟悉,但如果跟普通大眾說,他可能還以為是賽馬呢。還有,在互聯網行業,英文縮寫“PV”指的是“Page View”,訪問量,但在音樂領域,它指的則是“Promotion Video”,音樂錄影。如果不說清楚了,就會造成很大的理解偏差。

所以啊,要把聽眾當成沒有任何行業背景的中學生,讓誰聽了你的話,都絕對不會糊塗才行。

“三個去掉”,也就是去掉話語中三個不必要的部分。

第一個,去掉類似於“基本上”這種不必要的詞。

聽聽這句話:“基本上,就要像前面說的那樣,從‘流暢、簡單’的準則出發,把‘削減’的念頭放在心上,精益求精。”

讓我們把它縮短一下,去掉不必要的詞,就是:“為了‘流暢、簡單’,要削減,精益求精。”

這樣一來,不僅句子變簡單了,理解起來也更加容易。

第二個,去掉關於“過程”的敘述。

無論作報告還是提案,我們總會不自覺地從“自己付出了多少”說起,但人家真的不想聽。所以這樣的說法:“我研究了今年和去年的資料,但覺得還不夠,又去圖書館找了十年間的相關資料,調查的結果是,總體感覺應該按A方案來執行。”乾脆就簡化為一句話:“我認為要執行A方案。”

第三個,去掉有所顧慮的話語。

如果過於顧忌在場的每個人,即使你發了言,也會有人不知道你到底想要說什麼。對於商務人士來說,明確立場非常重要,否則就會讓人覺得你不靠譜。

與其說:“是啊,A先生的計劃很好,資料很容易理解,準備得很認真,但是,B先生的計劃更好……”不如把它改成:“我想按B先生的計劃執行。A先生的計劃很好,但是B先生做得更優秀。”

總結一下,想要在1分鐘內把話說明白,要使用中學生也能明白的語言,去掉不必要的語氣詞,關於過程的敘述和有所顧慮的話語。只有做到流暢簡單,才能保證在說話的時候,讓聽眾的注意力始終在你身上。

可以試著說一段話,然後錄下來聽,你才會意識到自己說話有多少口頭禪和詞不達意的地方,反覆練習,你才會越說越好。演講稿和人是一樣的,不需要完美,而是要不斷迭代、持續成長和進步。

通過說服實現躍遷,馬雲用6分鐘,他只用1分鐘?


三、心態修煉

溝通前有了這兩個意識,1分鐘就能調動對方


想要調動聽眾,讓他們向著你設定的目標行動,需要掌握兩個意識,分別是:打動意識和推動意識。

第一個意識,是“打動意識”。

發言時,最尷尬的事情就是下面的聽眾都在低頭玩手機,沒人願意抬起頭認真聽你講話。根本原因就在於,你說的話無法打動他們。

不少人在各種形式的溝通前,總會想著怎麼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但卻忽視了溝通的目的是影響對方。比起順暢表達,更重要的是影響、調動對方。如果不能給對方留下這種積極的印象,他們很快會忘了你說的話。。

比如在會議上,不管你準備的PPT有多漂亮,不管你的發言有多流利,也不管你的目的多明確,如果同事和領導沒被你打動,你的報告就完全沒有意義。

你的發言必須既要有邏輯,又要有熱情。

打動聽眾的黃金溝通原則,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為打動對方而竭盡全力。

比如座位安排、茶歇設計、會議物料準備以及結束後的反饋跟進等,這些工作的細緻程度,才是考驗你能否打動對方的關鍵。總之,想要打動對方,就要為你的發言做整體設計。

作者也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他在各個公司做報告的時候,經常會在開始前和聽眾進行交流、寒暄,拉近和聽眾的距離。甚至他還會故意在報告過程中出醜、講段子,讓大家放下手機,專注聽講。他還會增加有獎問答的環節,為打動聽眾而竭盡全力。另外,在向上司提出一項提案的時候,事前也要儘可能把“要說這樣的話”的信息持續碎片化地丟出去,讓上司做好“心理準備”。

第二個意識,是“推動意識”。

不管是聊天、彙報還是演講,溝通高手的目的可不僅僅是“讓對方理解”,更重要的是讓對方行動。因此,一定要事先想清楚“你想讓對方按照你的建議,走到哪一步”。

對比一下這兩種說法:

第一,我想和銷售部聯繫一下,研究出這批產品的銷售方案。”

第二,“我想和銷售部聯繫一下,研究出這批產品的銷售方案。所以,經理您能和銷售部協調下嗎?”

這兩種說法,哪種更能推動項目進展呢?很顯然是給出了具體建議的後者。

所有的報告、會議發言都是為了完成目標而存在的。你要明確,想要把聽眾帶入什麼樣的狀態,以及為了達到這一點要怎麼做、怎麼表達,對方才會按照你的想法去走。

總結一下,講話前的“推動意識”能讓你的溝通目標更容易達成,“打動意識”能讓你的發言被記得更久。做好表達,一定要明確目標,並從每一個細節做起。

想想看,你還有哪些調動聽眾熱情的小妙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