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天道》裡的大道理3:用“見路不走”解讀丁元英的“天道思維”

《天道》原著的作者豆豆,除了《遙遠的救世主》之外,還有一部很重要的小說《天幕紅塵》,裡面一開始藉助羅家明的妻子講了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羅家明在北京開公司,有天來了個陌生人,說給他 5 萬元投資用一年,然後返還 50 萬。這樣的騙子很多羅家明自然不信,那人就拿出 500 塊錢放到桌上,說我買你 5分鐘的時間。羅家明見狀就聽他講了5 分鐘。結果等那人說完,羅家明拿出 2000 塊錢給他,說溫州人向來都是賺別人的錢,你要能到溫州賺來溫州人的錢,我就給你投資。過了半個多月這人又來了,他拿著那錢真去溫州做了筆生意,賺了 8000 塊錢回來。羅家明是說話算數的人,二話沒說甩給他 5 萬。想不到一年後這人還真就提個皮箱找上門來了,箱子一打開整整 50 萬。羅家明問他掙了多少錢,他說掙了 200 多萬。於是倆人吃了一頓飯,推心置腹談了一場,原來這就是本書的主人公葉子農,一個像丁元英一樣的高人,為了去柏林而籌錢。臨別,羅家明說什麼都不要那 50萬,說我不要你的錢,你要真想謝我,就送我一句比 50 萬還值錢的話吧。葉子農想了想,說那我就送你四個字吧:見路不走

《天道》裡的大道理3:用“見路不走”解讀丁元英的“天道思維”

“見路不走”這羅家明用超過50萬換來的四個字,在我看來正是對丁元英“天道思維”的解讀。

佛論中常常以經解經,那麼我就以書解書,一脈相承。

葉子農在解釋“見路不走”這四個字時,先用了大家都掛在嘴邊的四個字:“實事求是”,可沒人明白。

於是在老九的要求下葉子農用擀麵條舉了個例子:普通人都覺得麵條是手擀的比機器壓的好吃,但讓一個不會擀麵條的人擀出的就不一定好吃,因而好吃與否本質並不是手好和機器好的問題,是和麵時達到的韌勁兒,擀麵時的力度等決定的。所以這一句“手擀麵更好吃”看似很常識的話也是有問題的,因而有眼光的人看事情就不拘泥於常人認定的東西看到其本質,發現其規律。

在丁元英嘴裡那句“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把基督、道、佛三合一的話,便是覺悟到了表象後面的本質與規律。那麼“見路不走”就是直擊本質,不陷入套路,有什麼樣的條件,就會出什麼樣的結果。

這在科學領域更容易理解,前幾天看一個關於發明飛機的事情,人類為什麼幾千年都沒能發明飛機,是因為一直陷入有翅膀才能飛的想法中,直到有一天透過翅膀的表相,發現飛起來的真正原因是相對氣流的壓力差造成的,於是才真正實現了飛翔的夢想。

類似的無論是日常的電視電話手機電腦還是火箭飛船很多很多都是因為能透過表象發現本質規律,才得以發明,這也是為什麼現代科學會迅猛爆炸式發展的原因。

丁元英在劇中痛心中國曾經積貧積弱的現象時,就說中國曾經的主流文化是弱勢文化,弱勢文化靠被人救贖,強勢文化才是發現本質規律,能看到本質規律自然會成為強者。

科學如此,放在社會上許多事情也是如此,只是社會太複雜,人心也太複雜,所以原本簡單的東西變得複雜,只有不著相,實事求是,見路不走,才能看到本質。

《天道》裡的大道理3:用“見路不走”解讀丁元英的“天道思維”

因為你看到了本質,就與眾人的行為做法不一樣,而不是故意要新奇而與別人不一樣。

丁元英做的事情,猛一看也不過是老套的手法,但就是有效,為什麼,因為不是為了手法的新穎巧妙而做的,是為要達成什麼樣的結果就需要什麼樣的條件而做的。

把丁元英的策劃構想試著推演一遍:

總目標:實現王廟村可持續性發展,脫貧,芮小丹想要的神話。

次級目標:在音響市場分一杯羹。

贏的本質:最好的產品,最低的價格。

自身條件

條件一:丁元英本人是音響超級玩家,能指導做出最好的音箱,有人脈和資源。

條件二:幾個組織者葉曉明,馮世傑,劉冰也是發燒友,能判斷產品的好壞,對音響市場也有了解。

條件三:音箱製作不需要高科技含量,需要的是真材實料,需要功夫的打磨,王廟村的農民吃苦耐勞可以完成。

這個次級目標發揮了三方的優勢,可以實現做到最好的產品,最低的價格。於是音響市場的老大樂聖集團就成了殺富濟貧對的對象。

接下來進行任務分解

任務一:公司成立,股權劃分,實現控股話語權。

任務二:農戶生產各自承包,各自負責,保證頂級品質。

任務三:取得國際頂級權威認證,最好產品的標籤。

任務四:柏林、倫敦、巴黎引進代理商,把頂級托起來。

關鍵一擊:藉助音響展銷會促銷,最低價格造成轟動。

由此引發的後果

後果一:對內,農民生產條件簡陋,產生勞動時間問題,使用童工問題,社保勞保問題,環境汙染問題等諸多問題。

對後果的應對:與農戶關聯分割,不以公司的形式控制農戶,農戶自己負責自己,公司與農戶只建立生意上的供銷關係,在各道工序的農戶之間實行小農經濟的買賣關係,簡單說農戶不是公司的員工,就不會產生以上問題。

後果二:對外,引發直接利益受損者樂聖集團關於不正當競爭的訴訟,其他音響品牌的推波助瀾。

對後果的應對:因為產品是真好,成本是真低,因此不正當競爭不成立,樂聖必敗,合作則共贏。如果有恐懼,那只是情緒的恐懼與沒見過世面對的恐懼。

後果三:輿論,勢必會招致有識之士的一片聲討、責罵。

對後果的應對:去五臺山問道,領悟大師說的“責必論道”,“大愛不愛”,自己求得心安,至於輿論隨他們爭辯吧,仁者自有公論。

把一切考慮周全後,最終方案整體的表現形式就如丁元英自己所說:在王廟村生產,在北京擺攤兒,用柏林、倫敦、巴黎三個城市當托兒,讓斯雷克公司當打手,讓法院、媒體起鬨,讓伯爵公司落井投石,從樂聖公司碗裡化緣。

這其中並不是有多麼新奇怪異的招式,丁元英卻贏了。以至於最初樂聖集團老總林雨峰看到格律詩音響去歐洲鑑定,找歐洲代理,都忍不住說了句:老套!因為他覺得這不過就是藉助國外鑑定,貼個標籤的老套路唄,耍個小聰明,這樣做的企業多了,能有什麼不同?

《天道》裡的大道理3:用“見路不走”解讀丁元英的“天道思維”

不同在於,他沒明白丁元英表面的小聰明背後潛伏著大智若愚。

一切看起來都像是丁元英玩的手段手腕,可又不像是手段手腕。就像有人說這像是在“碰瓷”,但又絕不是“碰瓷”,因為“碰瓷”是一種套路,原意是弄一個假古董放你身後,你不小心碰了,就被訛了,遇到碰瓷的要做的就是拆穿他的假。

而丁元英之所以能贏,是因為玩得一切都是真的,假的你揭穿他的假就好了,真的你揭穿後又能怎樣?

別人的鑑定或者獎項可能是買來的,產品不一定真有那麼好。格律詩的鑑定可以說也是買來的,但產品卻是真的達到了頂級。

別人玩促銷可能是以次充好滿多少送多少的套路,或者不計成本的惡意競爭,而格律詩是真的降價,是成本真的很低,那是王廟村的農民們用沒把自己當人的幹勁兒拼出來的。

而樂聖林雨峰為什麼會輸,就是以為這就是跟我玩套路,那我揭穿你的套路就行了。結果揭開一看,竟然是真的,於是他就失敗了。

而丁元英贏的本質就是“見路不走”。見路不走,就是有什麼條件辦什麼事,不拘泥於套路,也不拘泥於非要不套路,依據事實怎樣有效就怎樣來,往大里說,這就是“實事求是。”

其實《天道》中,芮小丹最後在思考丁元英為什麼能戰勝樂聖集團的時,也提到了實事求是,可能沒多少人注意這四個字。

《天道》裡的大道理3:用“見路不走”解讀丁元英的“天道思維”

於是很多人看“天道”,就是想學裡面的手腕和套路,卻忽視了最本質的這四個字。就像芮小丹說的“讓人做到實事求是有多難,而做到的人卻成了說鬼話、辦鬼事,倒行逆施。”

例如:一個領導人所以成為領導,最主要的不是靠手段手腕,主要是能把一個集體領到正確的路,能讓大家都獲益,這是領導二字的本質。許多人忘了這個本質,卻只看到手段手腕,看到權利的遊戲。

一開始丁元英幫韓楚風出主意競爭總裁,也揭示了這一點,他對韓楚風說:靠手段鬥爭上位卻沒有能力的人必不長久,董事會需要的是真正能幹事能讓企業更好發展的人。韓楚風具備這個本事的話,就先讓兩個副總先去爭,當董事會看到誰是真正幹事的人的時候,自然就上位了。

“只要你行,你就有機會。如果你自己不行,你走到哪兒都一樣。”這也是丁元英最後跟劉冰說的話,原意和對韓楚風的意思一樣,雖然看起來他們兩個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人。只是現實生活就是太多人太在意表面的手段與取巧,劉冰嘴上說著:“我懂、我懂。”卻至死也沒明白這個本質問題,反而認為所有的人都在套路他。

這個社會人心浮躁,彷彿學習思維就是在學習投機取巧的把戲,我有篇寫《孫子兵法》的文章說過,大多數人學兵法很多人學成了三十六計,卻不知道兵法中計的本質是基於真實實力的計算。

在人人都想學幾招套路的時候,以為套路就是高招,套路就是路。就像《天幕紅塵》中老九說的,路我還不知道在哪兒,你都“見路不走”了。

“見路不走”,在術的方面也就是做事不能太套路,套路多了一是會產生惰性,二是會把自己套路進去。因為套路帶來的後果就是自閉性,自我封閉,這是人最常犯得錯誤。套路多了思考就少了,如果沒有明白本質的規律,把某一個熟悉的套路不分具體條件是否變化的應用,反而是失敗的源頭。

包括對《天道》本身也一樣,看許多分析文章說,XX層次的人要學丁元英,想怎樣要學肖亞文,老實的你就學馮世傑。其實在我看來要學的不是些,因為你再學你也無法成為任何人,你還是你,要學的是鍛鍊自己的思維深度,反省自己的特質優劣,發現自己核心的競爭力,有什麼條件做什麼事。

當然,如何看到本質,是需要眼力、閱歷、學識、思維的深度與廣度等等,必須具備從“靜態分析”到“動態分析”再到“規律分析”的三種能力,必須經過從“表象”到“本質”再到“規律”的三級飛躍。

這不是說說就行的,這是一個人質的變化。我想看過本文的人,一定會在遇到某些問題的時候會想一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再決定自己的行動,這樣就不會讓自己那麼蠢萌。以後再針對如何提升思維深度再寫一些自己的感悟吧。

《天道》裡的大道理3:用“見路不走”解讀丁元英的“天道思維”

最後再把做一件事需要的次第,梳理一遍:

1、制定清晰的目標。

這個目標是建立在本質規律上的,不因表象的複雜,人心的浮動,情緒的壓力而混亂。

2、清楚自身條件以及達成目標的可能性。

這便是所謂的“知己知彼”,超出自身條件,就會力不從心,從而半途而廢。

3、將總目標分解為各級任務目標。

任務分解到簡單,才有執行力,才能真正完成,特別複雜的就無法完成,同樣會半途而廢。

4、預見目標完成後的引發的後果造成的影響,制定針對後果的相應策略。

多補充一句:目標的樹立會讓人興奮,一般人看到目標就像看到一座山,心中的想法就是很努力的爬到山頂,至於爬到山頂後會遭遇到什麼後果考慮的比較少,因為大多數人都在路途中,只是跟著前面的人在走。

如果你不只是跟隨者,而是目標的制定與策劃者,那麼除了目標之外,還要看到目標背後。

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