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蘇聯最大核潛艇體積是俄亥俄級兩倍,為何俄羅斯捨棄五艘僅留一艘?

寒蟾


1990年3月,根據美國著名作家湯姆·克蘭西小說改編的影片《獵殺紅色十月號》在美國上映,它講述了潛艇艦長雷米斯(由肖恩康納利扮演)率領蘇聯潛艇紅色十月號衝破重重阻力,成功投奔美國的故事。影片憑藉演員精彩的表演,緊張刺激的劇情,成為了影迷心中的一代經典。這部影片中的蘇聯潛艇正是大名鼎鼎的“颱風”級戰略導彈核潛艇,一個令西方感到恐懼的名字。

(電影《獵殺紅色十月》)

“颱風”級核潛艇是蘇聯第三代彈道導彈核潛艇,也是世界海軍史上噸位和體積最大的潛艇。“颱風”級研製於20世紀70年代,此時正值冷戰的高峰期,同時也是蘇聯的鼎盛時期。此時,美蘇雙方在戰略導彈核潛艇上的競爭尤為激烈,1968年美國決定建造可以攜帶三叉戟導彈的“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蘇聯得知此事後也坐不住了,於是立刻開始著手研究對等的戰略導彈核潛艇,這就是後來的“颱風”級。

(颱風級戰略導彈核潛艇)

(美國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

颱風級核潛艇水下最大排水量高達46000噸,長度172.8米,寬為22.3米,吃水也達到了12米。因為採用了核動力,其水下航速可達27節,最大下潛深度可以達到550米,設計自持力為90天。“颱風”級使用了獨特的品字形雙殼體設計,它有兩個平行的耐壓艇體,導彈發射筒放置於兩個耐壓艇體之間,而沒有將它放置在耐壓艇體內。發射筒架在兩個艇體之間,而設計人員將中間部分設計成了一個耐壓中央艙段。在這個艙段內部安裝有指揮室、聲吶系統、雷達和潛望鏡等電子設備,這樣它搖身一變就成為了指揮台。“颱風”級的耐壓艇體和魚雷艙使用鈦合金製造,其餘部分則使用普通強鋼製成。為減小噪音,蘇聯人在殼體外表面鋪設了消聲瓦,但是它的靜音性還是要略差於對手俄亥俄級。颱風級體型巨大,吃水很深,所以其內部還有特設壓載水艙。在潛艇航行過程中,它會裝滿水,返回基地前,會將水放掉,以增加浮力,減輕吃水保證潛艇能順利進入基地。由於颱風級體積大,其艙室數量有很多,空間也很大,可容納官兵170多人,而且颱風級還配備了空調、電視和錄像機,甚至其內部還設有桑拿房和游泳池等設施。

(颱風級核潛艇)

(颱風級採用了品字形雙殼體設計,中間部分的圓洞為導彈發射筒的位置)

(站在臺風級尾部的水兵)

(颱風級體型巨大,內部生活環境比較舒適

颱風級最致命的武器要數它攜帶的20枚P-39潛射導彈了,這是蘇聯研製的一款三級固體燃料彈道導彈,長16米,直徑2.4米,重90噸,採用慣性制導,可以攜帶10-20萬當量的核彈頭,射程可達8300公里,誤差只有500米。P-39威力巨大,精度又高,具備極強的打擊能力和威懾能力。颱風級還裝備了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攜帶22枚魚雷,同時它還具備一定的防空能力,艇上裝有8個“針”式防空導彈發射筒,可攜帶48枚防空導彈。

(颱風級裝備的P-39潛射導彈)

(颱風級的導彈發射裝置)

按照蘇聯海軍的預想,颱風級是一款具備二次核反擊能力的核潛艇,它可以從北冰洋海域發射彈道導彈,打擊美國本土戰略目標。可以說,颱風級基本滿足了這個要求,它攜帶的20枚P-39導彈足以覆蓋美國全境。不過就單艇性能來說,颱風級與俄亥俄級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它與俄亥俄級都具備全天候發射導彈的能力,而且颱風級還有同時發射兩枚導彈的本事,但是它的噸位和寬度卻要比俄亥俄級多出一倍有餘。而且,俄亥俄級的載彈量還要多於颱風級,俄亥俄級的早期型可攜帶24枚三叉戟-I型導彈,後期型可攜帶24枚威力更大的三叉戟-Ⅱ型導彈。與之相比,颱風級的20枚P-39則要遜色一些,而且它的性能也不如三叉戟。

(北極是俄羅斯潛艇的堡壘海域)

(俄亥俄級核潛艇攜帶導彈數量要多於颱風級)

冷戰結束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建造的6艘颱風級潛艇。不過此時國際局勢和俄羅斯國情都已經發生了鉅變。加之P-39導彈狀態堪憂,俄羅斯被迫將其退役,颱風級沒有了配套導彈,也只能當作常規武器使用。另一方面,颱風級的使用維護成本極高,這對兜比臉乾淨的俄羅斯來說,實在是吞金巨獸。況且,颱風級身軀碩大,在現代反潛技術面前已經很難有大的作為。綜合這種種原因,俄羅斯最終決定放棄颱風級核潛艇,僅保留一艘作為武器實驗潛艇,於是這股”深海臺風”也就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颱風級核潛艇發射導彈)

俄羅斯放棄颱風級也是基於作戰環境和現實條件變化做出的選擇。颱風級的誕生主要是為了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但是這種不計代價的投入方式並不適合俄羅斯。目前俄羅斯更需要保護國家安全和利益不受侵犯,所以俄羅斯人將精力放到了“北風之神”級導彈核潛艇的身上。與“颱風”級相比,“北風之神”級將保持戰略威懾力,提升打擊能力和打擊質量作為首要目標,雖然其載彈量僅有16枚,但是它攜帶的布拉瓦導彈性能更為出色,而且還採用了全新的電子系統和隱身設計,靜音性也有了顯著性提高。颱風級已經失去了服役的意義,退役就成了唯一的歸宿。新人換舊人,“北風”送“颱風”,這是俄羅斯最現實,也是最好的選擇。

(退役後被拆解的颱風級核潛艇)

(北風之神級戰略導彈潛艇)


戰情解碼


“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對俄羅斯來說已經是負擔,屬於典型的“接的起但是養不起”。這個問題涉及兩個方面:1.體積為什麼大 2.為什麼要捨棄。下圖為“颱風”機核潛艇,他的右邊是一艘“阿庫拉”級攻擊型核潛艇。

第一個問題,關於“颱風”級體型的問題,雖然“颱風”級是世界上最大的戰略導彈核潛艇,但是這不意味著“颱風”級就是世界最強。“颱風”級之所以設計成這個樣子完全是嚮導彈技術和潛艇製造技術妥協的結果。由於蘇聯固體燃料彈道導彈技術的落後,P-39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在儘可能壓縮的情況下長度仍然達到16米,但是蘇聯並沒有製造直徑12米以上的耐壓艇殼,也就是說可能要用到龜背來包裹P-39導彈。然而,蘇聯並不希望“颱風”級擁有龜背(因為龜背對噪音和航行阻力都有很大影響),所以最終選擇了用2個小直徑耐壓艇殼中間夾著洲際導彈發射裝置的方案,這也是為什麼“颱風”的寬度是“俄亥俄”級兩倍的原因。俄亥俄耐壓艇殼直徑12.7米,而UGM-133A“三叉戟2”的長度只有10.4米,只需要略微增加一點龜背就可以用耐壓艇殼直接容納“三叉戟2”導彈及其發射裝置,下圖1和2為颱風級佈局,圖3為“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的佈局

再就是導彈技術的不過關,P-39導彈長度16米,直徑2.5米,發射重量達到90噸,但是最大射程只有8300公里,可以搭載10枚10萬噸當量核彈頭。而“俄亥俄”級核潛艇搭載的UGM-133A“三叉戟2”長度10.4米,直徑1.88米,發射重量57噸,但是射程達到11300公里,可攜帶12枚10萬噸當量核彈頭(W76)或8枚47.5萬噸級核彈頭(W88)。也就是說蘇聯的P-39在外形尺寸和重量都要大60%的情況下在運載能力、最大射程方面全面落後。這就反映出美蘇兩國導彈技術的差距。“颱風”級最多可運載20*10=200枚10萬噸級核彈頭,而“俄亥俄”級最多可運載24*12=288枚10萬噸級核彈頭。也就是說“俄亥俄”在體積只有一半的情況下比“颱風”多帶88枚核彈頭。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要捨棄。前面我們也提到了,“颱風”級雖然擁有巨大的體積,但是性能反倒不如美國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這種技術上的差距使得俄羅斯必須要對技術進行全面升級,設計建造更先進一級戰略核潛艇來彌補數量和質量上的差距(俄亥俄有14艘,而颱風只有6艘)。

但是“颱風”級體積巨大,花費也是巨大的,裡面3個耐壓艇殼就是全鈦合金,可以說鈦合金的造價與同體積黃金媲美。與其花這麼多錢建造1艘能承載20枚導彈的“颱風”不如建造2艘能攜帶16枚的“北風之神”級,20枚對32枚,1艘對2艘,無論在投射能力和生存能力上,顯然建造2艘“北風之神”要合算的多。所以俄羅斯不再繼續發展“颱風”級而是轉為發展性能更為先進的“北風之神”級戰略導彈核潛艇。下圖為北風之神級

由於俄羅斯的經濟在蘇聯解體後呈現持續下降的態勢,6艘現役的“颱風”級保養和維修對俄羅斯已經是一筆巨大的負擔,那些得不到保養和維修的“颱風”只能停在那裡最終報廢。目前只有1艘“颱風”級“德米特里東伊斯科”號得以保留,但是也只是承擔導彈試驗任務而已。所以我們說俄羅斯是典型的“接的起用不起”的國家,同樣的事件還發生在“基輔”級航空母艦,由於俄羅斯經濟嚴重下滑,4艘“基輔”級在90年代全部退役出售,他們沒有1艘服役超過15年。下圖為試射“布拉瓦”導彈的“颱風”最後1艘

所以發展軍事裝備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因素就是成本,除了採購價格之外還有維護成本,這都是非常大的開支。網上經常有說先來上50艘055,100艘052D,這種說法純粹是在“看熱鬧不嫌事大”,這樣無窮無盡的不考慮經濟性的發展軍事早晚也會被拖住的。所以我們為什麼在裝備上選擇“高低搭配”、“平衡性能和成本”?蘇聯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雛菊西瓜Peterpan


蘇/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是一種性價比不高的武器裝備,目前世界總體上處在和平時期,雖然“兵可以千年不用,但器不能一日不備”的這個國防觀永久保存,但具體到戰略核潛艇可以建造小一些,所運載的戰略核導彈的數量也可以相應的減少,這樣不但可以節省建造經費和使用經費,同時對敵威懾力並沒有下降!如果以“颱風級”的造價和使用比來看,完全可以建造兩艘“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並且兩艘的威懾力必然要比一艘大。


“颱風級”碩大無朋的原因是:蘇聯時代在核潛艇建造和潛地導彈的製造過程中技術水平不如歐美國家所致,“颱風級”裝備了二十枚SS-N-20戰略核導彈,這導彈的高度是16米(三叉戟Ⅱ是13米),再加上發射筒又有1.5~2米的增加高度,這就需要潛艇的耐壓殼體直接至少在11~13米,但是蘇聯當時並沒有有掌握11米直徑耐壓殼體的加工技術 ,不能將SS-N-20導彈大部分彈身裝入耐壓殼體內,如果再增加潛艇“龜背高”那麼潛艇的重心就會不穩,機動能力變得很差,水下目標特徵大增…所以蘇聯的船舶製造專家變通的將潛艇設計成了“品字型”,也就是說:“颱風級”有三個耐壓殼體,下面兩個殼體內:各安裝一套核反應堆動力系統、艇艏武器系統和其它電器電子裝置;在兩個底部耐壓殼體之間佈置導彈發射筒,由於導彈發射筒的製造材料和耐壓殼體一樣,也可以視作一個耐壓殼體,所以“颱風級”就形成了三個耐壓殼體,然後又在“品字形”耐壓殼體外再包裹一層非耐壓殼體…最後就形成了颱風級巨大的身軀。

這“颱風級”
戰略核潛艇建造的圖片廣為流傳,下面兩個“罐狀物”就是前面說的底部耐壓殼體,中間的孔洞就是安裝SS-N-20潛射導彈的地方,再往後就是指揮台。

通過上面的扼要介紹“颱風級”的複雜建造工程。就可以知曉這型潛艇根本就是耗資巨大、工程繁瑣的產物,當年蘇聯舉國之力建造它們是要抗衡美軍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但是“颱風級”建造出來之後由於體積巨大,在水聲對抗器材的搜索下非常容易暴露,根本進不了大西洋!


所以蘇軍只能將它們部署在“北德文斯克”軍港附近的山體洞庫內,一旦接到出航戰備任務,出洞庫不遠就是深海區,再往北潛航不久就是白雪皚皚的北極厚冰層下面,如果接到“核反擊”任務後立即上浮撞開冰層發射核導彈!由於SS-N-20導彈射程8300公里,完全可以覆蓋北美大陸。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水平斷崖式的下降,加上“颱風級”有特別巨大維修費用太高,俄羅斯在軍費拮据的條件下只能是六艘當中的五艘退役,維持一艘作為實驗用核潛艇。


新一代的“北風之神”
核潛艇,它背後就是兩艘已經退役的“颱風級”,由於拆解核潛艇的工作費錢耗時,俄羅斯也沒錢只得將它們停靠在碼頭。

“颱風級”的事例告訴我們,武器裝備的發展要量力而為,有些事情並不是努力追趕就能追趕上的,這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最主要的還是國力的支持,戰略核潛艇的發展是以“彈以艇為先”!也就是說,戰略導彈要適應潛艇,儘量做到“精緻而小巧”這樣的平衡關係,否則導彈體積太大了不但影響到性能,還直接導致潛艇越造越大!最終形成效用比不高的武器。


皇家橡樹1972


俄羅斯淘汰的其實不僅僅是颱風,二是以R-39(北約代號 SS-N-20)潛射彈道導彈為核心的整個SSBN打擊體系,以更先進的“布拉瓦”和配套的北風之神彈道導彈核潛艇來替代。

停靠在港口的颱風級

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Typhoon Class SSBN),蘇聯內部型號為941型,也叫“鯊魚級”。這是冷戰時期蘇聯為了對抗美國最新銳的俄亥俄級核潛艇而研製的SSBN,也是迄今為止人類研製過最大的一款潛艇。這款潛艇的排水量達到了驚人的24500噸(水上),48000噸(水下),最大排水量是俄亥俄的2倍有餘。

颱風級和俄亥俄級的對比。可以看出颱風級排水量大主要是因為直徑(寬度)比俄亥俄大

颱風級和俄亥俄對比,可以看出兩者的長寬比相差非常之大

雖然大,但是颱風級的效費比可以說非常之低,這也是從財大氣粗的蘇聯海軍轉變為捉襟見肘的俄羅斯海軍要放棄這型SSBN的原因。颱風級這麼大的SSBN,只能帶20枚R-39(北約代號SS-N-20“鱘魚”),200枚核彈頭(10萬噸當量);俄亥俄級則以一半的排水量,攜帶24枚三叉戟II D5型潛射彈道導彈,一次性可投射192枚W88型核彈頭(47.5萬噸當量)或者336枚W76型核彈頭(10萬噸當量),投射能力顯然差了很多,效費比遠遠不如俄亥俄級。

颱風級和俄亥俄級背部的發射筒

那當年為什麼蘇聯人腦子一抽,就要做這麼大一個核潛艇呢?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是蘇聯和美國在固體彈道導彈技術上巨大的差距導致颱風級必須大。R-39長達16.1m,直徑2.4m,而三叉戟II D5直徑2.1m,長度只有13.6m,但三叉戟卻可以投射的比R-39更重的戰鬥部;從這一點說要想做到和俄亥俄相當的投射能力,就必須做的比俄亥俄的直徑和長度都更大;

R-39(左三)和JL-2對比圖(右一),JL-2長13m,與三叉戟II D5相當

第二個原因是颱風級聯採用了雙殼體設計。也就是在潛艇外殼外再包覆一層殼體,由於兩層殼體之間有巨大的空隙,所以導致颱風級水下排水量激增到了48000噸。其實水上排水量颱風級比俄亥俄多的就沒那麼誇張。雙殼體設計的優點是儲備浮力強(因為可以靠兩層殼體之間的間隙儲存空氣),且耐撞性好,這非常符合蘇聯SSBN要經常走北冰洋通道的要求,因為潛艇往往需要撞破北冰洋厚厚的冰層才能上浮,用單層殼體的話就有風險。至於說雙層殼體能扛魚雷這個我認為是無稽之談。533mm重型魚雷面前眾生平等,就這麼簡單。

單雙殼體的區別,同直徑下單殼體可用空間更大

所以這回我們知道,颱風級不光要扛更大尺寸的導彈,還要套上一層外殼,那這個潛艇不大就怪了。也正因為體積巨大,效費比低,造價和維護保養費用高,讓蘇聯/俄羅斯海軍無法承受,所以颱風級自建成那天起就沒怎麼形成像樣的戰鬥力;颱風級現代化改造的費用可以直接造2艘北風之神,這樣的價格還不如全部淘汰,換北風之神呢!但好歹還是留了一艘颱風,可能是“布拉瓦”潛射導彈還未完全成熟,北風之神沒有完全形成戰鬥力的緣故。

北風之神的耐壓殼體,可以看出是單殼體

北風之神是俄羅斯新一代SSBN,旨在用於全面取代颱風級。該潛艇長度為170米,寬度13.2米,最大排水量2.4萬噸,僅為颱風級一半;這是因為北風之神攜帶的R-30“圓錘”導彈尺寸小了很多,僅11.5米長,直徑2米,北風之神可以攜帶16枚;還有一個原因是北風之神已經拋棄了雙殼體設計,直接採用單殼體。北風之神這麼設計,很大程度上是吃了颱風級的虧,長了一智。不過因為殼體的直徑太小了,北風之神上出現了令人詬病的“龜背”。目前俄羅斯已經裝備了4艘北風之神。可以預見,隨著北風之神第一批次7艘未來全部服役,颱風級和它的R-39將會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宣仔


虎落平陽被犬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句話形容目前的俄羅斯非常形象。

因為前蘇聯的垮臺,雖然俄羅斯繼承了大部分衣缽奈何家大業大各方面都要開支。尤其核武器裝備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設備維護保養才能保證性能。

美蘇因為冷戰時期競爭,建造了有史以來最大噸位的颱風級核潛艇,它的噸位甚至超越了輕型航空母艦。達到了將近五萬噸。

颱風級戰略核潛艇的寬度是美國海狼級的兩倍,戰鬥全重達4.8萬噸,這個重量已經差不多是福特級航空母艦的一半了,比一些輕型航母還要重。如此巨大的體型能夠讓颱風裝下單枚重量達84噸的“鱘魚”洲際導彈,這一枚導彈就有16米長,差不多有5層樓的高度,可想而知這艘潛艇有多巨大。

如果只是體積大還不要緊,最關鍵每一枚“鱘魚”都可以攜帶最多10枚分導式核彈頭,而這樣的導彈颱風級可以一次攜帶20枚,能夠覆蓋200個城市,TNT總當量是廣島原子彈的100倍。颱風級的威力如此巨大讓美國也心驚肉跳,因為一艘颱風就能把整個歐洲全部覆蓋在攻擊範圍之內,3-4艘就足以對美國所有大中型城市進行攻擊。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到它的威懾力確實非同一般,雖然歐美日本比較看不起俄羅斯,但是在心裡還是對俄羅斯很緊張的,畢竟能和超級大國美國分庭抗禮也只有俄羅斯的核武器。相互都可以毀滅地球上百次了。

雖然俄羅斯在普京的帶領下經濟好轉很多,但要維持這麼龐大的武器庫裝備,只有把錢用在刀刃上,選擇重點,核心,攻擊力強大的,戰略性武器上進行維護保養,可以說非常明智之舉。




魔祖無法無天


“颱風級”戰略核潛艇不僅僅是當時蘇聯最大級別的潛艇,更是乞今為止世界上建造裝備過最大的核潛艇沒有之一。

“颱風級”核潛艇在建造之初的目的,就是為了對付美國服役的“俄亥俄級”核潛艇,在設計建造時都要以超過“俄亥俄級”各方面性能為目標,“颱風級”是當時蘇聯致力要打造一級全面領先美國的戰略導彈核潛艇。於1981年開始陸續服役的“颱風級”核潛艇,其是由當時蘇聯“紅寶石”設計局設計,一直到1989年蘇聯才停止這一級別的潛艇建造工作。

在這8~9年的時間裡蘇聯一共設計建造了6艘“颱風級”核潛艇,並且這6艘潛艇全部陸續服役於當時的蘇聯紅海軍,這使得當時蘇聯海軍的水下戰略力量踏上了一個全新的臺階。
水下最高排水量達到48000噸的“颱風級”核潛艇
,無疑是妥妥的一艘水下“鋼鐵巨獸”。不過相較於對手,“颱風級”核潛艇僅可搭載20具導彈發射筒,而對手美國的“俄亥俄級”核潛艇就可搭載24具導彈發射筒。

造成“颱風級”核潛艇搭載導彈量較少的原因,那就是其搭載的P-39導彈體積過於龐大。在這樣的情況下,“颱風級”核潛艇在建造時不得不增大噸位與減少導彈發射筒的數量,最終這個數量定格在20具。


雖然“颱風級”核潛艇
僅有20枚導彈,但是其搭載的p -39型彈道導彈,可以比“俄亥俄級”搭載的24枚“三叉戟- l ”型導彈,無論在射程、還是威力P-39都要強的太多了。
不過隨著蘇聯解體後

,分家後的俄羅斯根本無力繼續維護全部6艘颱風級“吞金巨獸”,所以“颱風級”核潛艇陸續遭到退役處理。

未經過現代化升級的“颱風級”核潛艇,在電子性能上很可能早就落後於這個時代的作戰需求,就算俄羅斯還想繼續使用這6艘“颱風級”核潛艇,那它就不得不面對一個情況,那就是政府沒錢。

所以這些年來俄羅斯只能根據國力情況,還在苦苦維護著僅剩的一艘“颱風級”的潛艇!

頭條“軍器戰位”報道!

發佈: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軍器戰位:關注每天為你講解軍事武器裝備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軍器戰位”每天講解軍事知識


軍器戰位


因為有了更好的替代者。

蘇聯建造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是世界上有史以來噸位最大的潛艇,滿載排水量高達4.6萬噸,差不多是美國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滿載排水量1.88萬噸)的2.5倍。如此龐然大物蘇聯當年竟然一口氣建造了6艘,實在是為了軍備競賽不惜血本。然而核潛艇並不是造得越大越好,更重要的是應該強調各項性能指標的均衡配置,從而達到儘可能高的性價比,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在這方面無疑就是一個反面典型。

颱風級戰略核潛艇總共建造了6艘

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是蘇聯為了抗衡美國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而精心打造的超重量級籌碼,首次配備了固體燃料潛射洲際導彈(此前蘇聯戰略核潛艇還在使用老式的液體燃料潛射洲際導彈)。但是由於蘇聯在彈道導彈小型化技術上明顯落後於美國,導致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儘管噸位巨大,卻只能搭載20枚最大射程8000公里的SS-N-20潛射洲際導彈。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以不到前者一半的體積,足足塞進了24枚最大射程11000公里的三叉戟2D5潛射洲際導彈。

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採用獨特的三重耐壓殼設計

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有三個呈品字形排布的耐壓殼體,這種獨特的結構保證了潛艇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容納體積龐大的核反應堆、聲吶系統、導彈垂直髮射裝置等設備,也使得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成為全世界唯一一款完全沒有龜背的戰略核潛艇(非常符合“反龜背黨”的口味)。但是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其沉重的,複雜的殼體設計造成了驚人的死重,颱風級戰略核潛艇每次下潛都需要往艇內注入超過2萬噸的海水,以至於被戲稱為“我不生產海水,我只是海水的搬運工”。

在巨大的颱風級面前,阿庫拉級核潛艇如同玩具一般

被過於龐大的噸位所拖累,颱風級戰略核潛艇的隱蔽性和機動性都不免大打折扣,只能在靠近北冰洋的近海地區活動,好在這裡有足夠的海水深度還有厚厚的浮冰,可以提供一定的掩護(如果換在中國沿海,恐怕只能寸步難行了),一旦接到核打擊命令就立即撞破冰層發射導彈。即便如此颱風級戰略核潛艇也很容易遭到如影隨形的美軍攻擊型核潛艇跟蹤獵殺(一對一的盯梢戰術是美國攻擊型核潛艇對付噪音較大的蘇聯戰略核潛艇的拿手絕技)。

SS-N-20潛射洲際導彈可靠性不佳

總體而言,颱風級戰略核潛艇除了噸位很驚悚以外,整體設計並不大成功,被寄予厚望的SS-N-20固體彈也因為技術問題長期無法正常服役。俄國人在臺風級戰略核潛艇上耗費巨資,卻不得不繼續依靠馱著液體彈的德爾塔3/4戰略核潛艇挑大樑,心中的鬱悶之情那是可想而知的。再加上90年代之後俄羅斯嚴重不景氣,更加養不起這幫大而無當的超級核魚,6艘颱風級戰略核潛艇相繼趴窩,不再執行戰備值班任務了。

僅剩的一艘颱風級改裝成了實驗潛艇

隨著新一代戰略核潛艇“北風之神”的問世,以及更加緊湊可靠的“布拉瓦”固體燃料潛射洲際導彈研製成功,俄羅斯將發展重心轉向了這對擁有高性能、高性價比的新組合。“北風之神”戰略核潛艇的噸位只有1.8萬噸,採用泵噴推進,綜合性能和運行成本都大大優於颱風級戰略核潛艇,目前已經服役3艘,還有5艘在建。淪為過氣網紅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僅僅保留了一艘作為武器實驗潛艇,其餘五艘全部封存拆解,以節約有限的經費用在刀刃上。


晨曦談兵


蘇聯最大的颱風級核潛艇水上排水量2.45萬噸,水下排水量4.6萬噸,比美國俄亥俄級(1.87萬噸)的兩倍還要大!然而很不幸的是,雖然颱風級排水量如此巨大,但是戰鬥力卻沒有相應的增加(載彈量20枚,俄亥俄級24枚)!受制於蘇聯落後的潛艇耐壓殼和固體燃料導彈技術,颱風級以其龐大體型而為人所熟知,最終也因為自身過於臃腫而導致維護費用過高,不適應現代戰爭需要而被淘汰。蘇聯從1981年到1989年,一共服役了6艘颱風級戰略核潛艇,但是從2006年開始,除了一艘颱風級作為布拉瓦潛射導彈試驗艇外,其餘三艘被拆解(美國付錢),兩艘被封存,颱風級在俄羅斯海軍當中已經名存實亡,不具備任何戰鬥力!那我們不禁要問,戰鬥力如此強大的颱風級為何僅僅服役十幾年就快速退役,是什麼終結了颱風?
(颱風級核潛艇有多大,俄羅斯記者告訴你!)

很多人都說颱風的退役是因為美俄簽署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所致,但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錢!如果不是軍費短缺,俄羅斯也不會和美國簽訂《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颱風級也肯定不會被提前退役的!颱風級雖然體型過於龐大,靜音效果也不算很好,但是它的威懾力是無可替代的!一艘颱風級可以裝20枚P-39潛射洲際導彈,一枚P-39導彈擁有10個分導式核彈頭,每枚核彈頭的TNT當量為10萬噸,一顆10萬噸的核彈可以毀滅一座5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也就是說一艘颱風級齊射所有導彈,就能夠將美國幾乎所有大城市團滅,這種大殺器如果不是缺錢,誰願意提前退役?


(颱風級核潛艇可以同時發射兩枚導彈,這個技能牛逼!)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所有的六艘颱風級核潛艇,為了保持這些大殺器的戰鬥力,俄羅斯也曾經努力過,抗爭過,單獨組建成颱風級潛艇支隊的他們在科拉半島涅爾皮奇亞海灣擁有自己的潛艇基地,出基地便是深海,不遠處便是北極冰層,絕佳的戰略部署位置。然而每艘颱風級每年2500萬美元的鉅額維護費用讓俄羅斯人實在是個無底洞,這樣的極致暴力武器對於九十年代幾乎吃不上飯的俄羅斯人來說,真的過於奢侈!九十年代的颱風服役期雖然不到20年,但是因為年久失修,故障頻發,甚至發生了實彈射擊,導彈卻沒有成功彈射出來的事故,險些釀成大錯!
(颱風級採用兩個獨立耐壓殼拼接而成,擁有兩套推進系統,結構複雜,維護困難)

缺錢導致的另一個飛來橫禍則是為颱風級單獨定製的P-39型和P-39U潛射導彈因為沒有資金來源而停止了生產,曾經輝煌一時的戰略導彈核潛艇淪落到只能攜帶自衛魚雷執行任務,那要你作甚?在這種形勢下,TK-17號和TK-20號被迫進入封存狀態,呆在碼頭再也沒挪過窩!出於布拉瓦導彈試驗要求,颱風級的首艇TK-208號雖然沒有被拆解或者封存,但是也只是改造了一個發射筒,成為了布拉瓦導彈的試驗艇,算是廢物再利用了。
(名曰封存,實則廢棄的兩艘颱風級核潛艇)

除了沒錢的窘迫之外,颱風級還面臨新型戰略核潛艇的強力競爭,俄羅斯對於颱風級的性價比顯然有頗多不滿,因此在逐漸逐漸退役颱風級的同時,俄羅斯竭力維持其七艘老式德爾塔IV型核潛艇的正常服役,並且在1996年開始了其第四代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的建造!在第二代德爾塔戰略潛艇還有足夠威懾力,而第四代北風之神級又開始建造的情況下,耗資巨大的颱風級潛艇自然只能借坡下驢,選擇退休,不然留著浪費錢嗎?



(北風之神級耐壓殼直徑達到13米,技術工藝比颱風級高出一個珠穆朗瑪峰)

北風之神級核潛艇雖然在載彈量上(16枚)低於颱風級(20枚),排水量也小得多,但是運用了多種新技術,靜音效果和機動能力都比颱風級高出一個數量級,特別是其搭載的布拉瓦潛射導彈在重量不到颱風級P-39洲際導彈一半的情況下,射程和分導式頭數量完全沒有縮水,在打擊精度上更是全面勝出!這也讓北風之神(2.4萬噸)在排水量遠小於颱風級的情況下,潛射導彈只少了四枚,綜合戰鬥力遠超颱風級!實際上,導彈搭載數量並不是核潛艇的全部,小而精的核威懾戰略正越來越受青睞,美國下一代戰略哥倫比亞級核潛艇也只擁有16個導彈發射筒,但是仍舊將取代24個發射筒的俄亥俄級,俄羅斯淘汰颱風級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表現,並沒有什麼好可惜的!
(北風之神怒射布拉瓦潛射導彈)


軍武吐槽君


這個問題實際上屬於俄式潛艇設計的一個麻煩,原蘇聯在戰略核潛艇設計時出現了一個思路上的錯誤,不是像美國那樣,搞標準化,核潛艇統一一個標準的發射系統,從而可以實現潛射導彈型號的統一,而是每個型號的潛艇,實際對應一款新型號的潛射導彈,這樣推出一款新的潛艇與新導彈是相對應的。如果颱風機要使用的話,那麼它無法改裝新一代的潛射導彈,只能使用舊款,可是颱風所使用的潛射導彈早已伴隨著技術的顯得落後了,已經不再受歡迎,與現有俄羅斯的新一代潛射導彈有很大的差別。

這樣的話它就難以適應未來的需求,再說的時間也夠長了,俄羅斯又開發了新一代的核潛艇,保留價值就不高了,再加上本身的個頭大,不僅建造到成本昂貴,維護也相當麻煩,這就造成了,性價比不高了,在目前的情況下,俄羅斯直接它,以新一代核潛艇代替沒什麼不正常的。


浴火


颱風級核潛艇,即蘇聯941型潛艇,排水量超過了25000噸,世界上最大的核潛艇。但建造了6艘的颱風級核潛艇在冷戰後就陸續退役了5艘,目前只剩下一艘仍然在役。

俄羅斯為什麼要退役颱風級核潛艇?首要原因是軍費的縮減,俄羅斯的軍費開支正在逐年縮減。其中海軍軍費更是下降嚴重,從近年的開支來看,俄羅斯的海軍軍費僅能維持在70億美元左右。為了能夠建造新型艦船,維持日常開支,俄國必須退役一些養護成本高的裝備,龐大的基洛夫級巡洋艦和颱風級自然成為了首批被削減的對象。從1992年起,俄羅斯開始陸續退役颱風級,當時每艘潛艇的保養費需要每年2500萬美元,在4年內,俄羅斯海軍陸續退役拆解了三艘颱風級潛艇,在新世紀,俄羅斯曾試圖升級保留三艘颱風級潛艇,但因近年軍費快速縮減,俄國被迫再退役了兩艘。

當然俄羅斯退役颱風級潛艇並不完全是經濟困難,經濟即便是再困難,俄羅斯依舊會保留核心的戰鬥單位,例如航母和圖160轟炸機。颱風級本身的性能並不符合俄海軍的需求,颱風級採用了雙殼體的佈局方案,在其水平面內設計了兩個平行的大型耐壓艇體,導彈發射筒被佈置在艇體的中間。這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颱風級潛艇體積巨大,而颱風級的載彈量僅20發導彈,並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麼多。不如美國海軍俄亥俄級核潛艇24發的載彈量,而俄羅斯海軍新型的北風之神級擁有16發的載彈和更好的隱蔽性,更經濟實惠的保養費用。俄羅斯海軍自然會傾向於選擇裝備北風之神。

颱風級潛艇的使用是為冷戰全面的核戰爭準備的,而新世紀俄羅斯則需要的是保證適當的核威懾。顯然新型的北風之神即955型更加符合俄海軍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