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哪怕朱標當上一天的皇帝,繼承給兒子,朱棣也不敢造反,對嗎?

關中叨客的叨


我先說一下我的觀點,朱棣不敢造反,若造反則必敗。

朱棣之所以發動“靖難之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建文帝削藩,朱棣是被逼上了絕路才不得不反。而建文帝剛登基不久,羽翼未豐滿之前就盲目削藩,最終一敗塗地。



那麼朱標當上一天的皇帝再傳位給兒子會有不同結局嗎?結局會不同。這裡不得不說一下提問者很有水平,他說的是繼承給兒子,而不是說繼承給朱允炆。因為,如果朱標死在朱元璋後面繼承了皇位,再由朱標傳位的話,朱允炆根本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朱標會傳位給第三子朱允熥。而朱允熥繼位,即便削藩,朱棣大概率也不敢造反,因為一旦造反則必敗。

朱允炆繼位符合法制,朱允熥更嫡

朱標與正妻常氏生育有兩子,長子朱雄英以及三子朱允熥。這兩人才是朱標真正意義上的嫡子。而朱允炆是朱標的次子,原本只是庶子。因為常氏以及長子朱雄英早逝,朱允炆的生母呂氏才被扶正為續妃,從而令得朱允炆“升級”為嫡子,也成了朱元璋的皇長孫。所以說,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也是符合“嫡長子傳承製”的,因為朱允炆和朱允熥同樣為嫡子,根據“立嫡以長不以賢”的標準,朱允炆繼位順序在前。至於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即便是嫡子,在繼承皇位的順序上是排在朱允炆後面的。



朱元璋選擇朱標“替身”朱允炆

很多人都覺得朱元璋選擇隔代傳位給朱允炆是一個重大的錯誤。不過上面也說了,從“嫡長子繼承製”來看,朱允炆繼位沒有一點問題。但光從“嫡”的程度上來看,朱元璋立朱允熥也是可行的。或者朱元璋乾脆放棄“嫡長子繼承製”,直接立當時諸皇子中最優秀的皇四子燕王朱棣也是可以的。為什麼朱元璋沒有這麼做呢?因為朱元璋對於後代帝王的執政理念的要求。



朱棣是朱元璋眾多兒子中跟朱元璋最像的,一樣的文韜武略,一樣的心狠手辣。這樣的性格最適合打江山,而治江山的話需要更多的仁義,起碼在朱元璋心中是這麼想的。說起仁義那朱標太子是當之無愧的最佳楷模,自幼學習儒學思想,待人寬厚,兄友弟恭,這個特質亦是朱元璋始終沒有考慮更換太子的重要原因。而朱允炆則是很好的繼承了朱標這方面的特質,這是朱允炆力壓朱允熥的一個重要因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朱元璋眼中,朱允炆就是朱標的“替身”,是施行朱元璋“仁政”的人選。



朱標傳位,朱允熥佔據絕對優勢

朱元璋雖然選擇傳位給了朱允炆,但如果朱標先繼承了皇位,再選擇傳位的話,朱允熥將佔據絕對優勢。

首先,藍玉案將不會發生。

歷史上藍玉案發生在朱標太子死後的第二年,朱元璋的目的也很明確,為的就是給朱允炆繼位掃除障礙。藍玉等開國功臣原本是朱元璋為朱標量身打造的輔政班底,朱標太子的英年早逝令朱元璋有點措手不及。在確定朱允炆為繼位人選後,藍玉等人就必須死。因為留著藍玉等人不但朱允炆的皇位不保,甚至連大明朝都有可能改國姓。



其次,朱允熥繼位板上釘釘。

這裡不得不說下朱允熥和藍玉的關係。朱允熥的生母常氏是常遇春之女,而藍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也就是說,藍玉是朱標太子的妻舅,朱允熥的舅姥爺。正是因為有這層關係在,藍玉才會被貼上朱標太子一黨核心人物的標籤,也是朱元璋放心藍玉輔助朱標的原因。因此,如果朱標傳位,絕不可能傳給跟藍玉毫無關係的朱允炆,只能是傳位給朱允熥。



第三,朱允熥削藩,朱棣不敢造反。

有著藍玉等一眾開國功臣大將在,朱棣絕對翻不出一點浪花來。即便是同朱允炆一樣一繼位就削藩,朱棣想要造反也根本沒有一絲成功的可能。不論是實力上還是作戰能力上,朱棣方面處於絕對下風。如果朱棣不想死的話,唯有乖乖接受削藩,做一個閒人王爺。



朱允熥繼位或許才是大明太平的最佳選擇

剛才也說了,朱允熥繼位有著舅姥爺等保駕護航,朱棣根本沒有起兵造反的可能,即便造反也絕對不會成功。當然這是基於朱允熥削藩的前提下。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朱允熥不削藩。內有藍玉等外戚存在,外有諸多皇叔藩王存在,對於皇權來說都是一種潛在的隱患。一旦削藩成功,沒有了藩王的制約平衡,外戚勢力進一步坐大,難保不會出現外戚篡位的可能。或許不削藩,讓外戚和藩王相互制約才是保證皇權穩定的最佳方法。



我是月關略萌,專注歷史領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關注我,感謝大家閱讀和留言。


月關略萌


你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朱標如果比朱元璋晚死,確實情況可能會發生巨大變化,但估計最大的受害者不是朱棣,而是朱允炆…

這要放在整個明初的朝堂權力體系下來看。

首先,朱標不早死,就不會有藍玉案。

藍玉是朱標的鐵桿馬仔,超級雙花紅棍,是朱元璋特意留給朱標的王牌之一。誠然,藍玉侍功倨傲,但朱標是能鎮住他的,所以不管是睡了元帝妃子,還是縱兵毀關這種滔天大罪,朱元璋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背後的原因在於,朱標本身威望極高,監國多年政治經驗豐富,也和朝中大臣關係都不錯,甚至當時另一個軍方巨頭,徐達的繼承人,魏國公徐輝祖也是朱標的鐵桿馬仔,光是這一點就能夠平衡藍玉和其背後的常氏集團…

所以如果朱標在,朱元璋一點都不會擔心藍玉能搞出什麼么蛾子,也絕對不會越俎代庖,跑去處理藍玉(畢竟藍玉是朱標的人)。

接下來再說藍玉和常氏集團…

在徐達去世(洪武十八年),到藍玉案爆發(洪武二十六年),或者準確來說是到朱標去世(洪武二十五年),這幾年期間,可以說是當時大明朝廷裡最強大的武勳集團:藍玉作為新生代第一戰將,以軍功獲封國公(洪武時代最後一個初封國公),加之常遇春家族的龐大勢力(常遇春雖早死,但國公位子傳下來了的,即使常茂因罪被貶,但其弟常升繼任國公爵位,依然是朝堂上舉足輕重的巨頭之一;同時,常遇春之女、藍玉外甥女是朱標正妃,也就是說,朱標要叫藍玉舅舅),其能量也是朱標執政的最有力基本盤…

好了,接下來就要說到朱允炆在這裡面扮演的角色了…

其實朱允炆在這個權利構架中是非常尷尬的,因為他不是朱標真正的嫡長子,尤其不是朱標正妃常氏的兒子,而是側妃,之後的繼室,呂妃之子…

換句話說,朱允炆和藍玉,和常家,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你說這尷不尷尬?如果常藍集團依然當權,他能上位?顯然這個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因為常妃所生的真正嫡長子,朱元璋的嫡長孫,朱雄英雖然也早夭了,但人家還有一個次子,朱允熥…只比朱允炆小兩歲喲!

而且朱允炆的老媽雖然扶正了,但根據嚴格的宗法制度“子不以母貴”,也就是說在遇到這種側室扶正成為正室的情況下,在母親還是側室時所生的孩子,是不會因為母親扶正,也同樣扶正成為嫡子的…或者說至少繼承權是依然不如原配正室所生的嫡子…

你說在這種情況下,朱標會不會冒著得罪自己大半個基本盤的風險,跑去強行立你朱允炆?醒醒吧…

而朱元璋之所以在朱標死後選擇朱允炆,主要是有兩方面的考慮:其一,朱標死了,藍玉就留不得了,就算立他的親外侄孫朱允熥,在絕對的權力面前,依然非常不保險,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其二,當時朱元璋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只能以最現實的眼光來看問題,所以一個十六歲,已經會演戲的,相比於一個十四歲只會玩泥巴的,選誰做儲君,差別就非常大了…所以綜合考慮當時特殊的背景,朱允炆才摘了桃子…

如果是朱標不死,下一代繼承人的事暫時不用費心,那再過五六年之後,朱允熥也已經差不多二十歲,又加上外戚勢力的絕對支持(朱允炆母親孃家毫無根基,其他軍方大佬就算給常藍集團一個面子也會傾向於朱允熥,或者說至少不會頭鐵去支持朱允炆),朱允炆其實就沒什麼機會了。這時候文官們敢站出來和武勳打擂臺?打不死你喲!(黃子澄在朱標死的時候讓朱允炆演戲,其實是在看清楚形勢以後的政治投機,當時真正敢站出來力挺朱允炆的其實不多)

所以朱標如果活得比朱元璋久,那首先是朱允炆多半做不了太子!

當然,如果是你說的那種極端情況(都不說一天了,假設朱元璋一死,朱標父子情深,馬上就病重,一兩個月就死了)。那情況會比靖難複雜得多…

首先是大概率中央會出亂子…不管是朱允熥還是朱允炆上位,此時都不過是二十出頭的毛頭小子,而且根基幾乎沒有…以藍玉囂張跋扈的性格,還真有可能搞出了不得的事來…說不得就是一個董卓亂政的翻版…這就要看真正的水平了…反正以朱允炆歷史上王炸四個二都打輸的作風,我認為如果是他,搞贏藍玉的可能性不大(畢竟此時的大明朝,還是玩刀片子的,比耍嘴皮子的厲害,真要有事,還是得靠刀子解決,而顯然朱允炆玩刀子,以及籠絡玩刀子的人,水平都極其低下)…那一旦藍玉搞過份了,肯定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諸藩勤王,就有點類似於漢朝周勃聯合宗室誅殺諸呂一樣的情況,最後多半還是便宜了朱棣,畢竟此時朱棣已經是事實上的諸藩之首…

如果是朱允熥手段稍微技高一籌,瓦解分化了藍玉和常家,再依託徐家等其他實力派勳貴,自己就搞定了藍玉(有點類似於康熙誅殺鰲拜的劇情),那首先說明朱允熥是有真水平的,那就不會搞出建文削藩這種作死的事,那多半朱棣就會安心做他的藩王…

最後說說朱棣造反這件事本身,明顯不是傳言中所謂的“早有準備”,而完全是被逼得走投無路了…

真早有準備,那怎麼會甘願讓人先剝奪了所有的兵權?然後再強行搶回來?你以為是玩遊戲秀操作呢?最開始在朱元璋臨死前,朱棣就是節制北方戰區的最高統帥,手裡直接掌握的軍隊就至少是十幾萬,最後起兵前,連自己王府的燕山三護衛都被剝奪了…有這樣預謀造反的麼?最後起兵前,但凡謝貴等人稍微帶點腦子,朱棣連王府都出不了就涼了…

再看看建文帝上臺之後怎麼對付的藩王:要麼死要麼生不如死…文官們說建文帝純孝仁德的,良心真的不會痛麼?哦,合著沒殺他們,他們就覺得是好人了?

站在朱棣的角度,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搏一搏咯!再接下來也是感謝朱允炆及其身邊一群豬隊友,一頓騷操作,生生把碾壓局玩崩了…


不知道叫啥子3




要弄清這個問題,就要搞清楚燕王朱棣為何造反?燕王造反的原因不是因為朱元璋傳位給孫子,而沒有傳位給自己。朱元璋當時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符合封建禮法。



這一點朱棣自己也是踐行者,朱棣奪位當上皇帝后,在太子朱高熾還活著的時候,立朱高熾的嫡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孫,當時是永樂九年,朱瞻基才十三歲。如果朱高熾先於朱棣去世,將來朱棣去世後,就是皇太孫朱瞻基繼位,而不是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繼位。



朱棣造反的根本原因是建文帝胡亂削藩,只要建文帝不削藩,誰會造反?誰敢造反?誰敢挑戰朝廷的百萬大軍?造反是要被殺頭的。朱棣以八百親兵起家,不是被逼到退無可退,不可能會造反。這和朱標當一天不當一天皇帝沒有關係。



只要建文帝小心謹慎做好藩王的勸解和安撫工作,不冒然對叔叔們下狠手,不會有藩王輕易造反。建文帝削藩手段太狠,一擼到底,直接將藩王廢為庶人,還逼死了湘王朱柏,關了齊王等。

只要像建文帝這樣削藩,哪怕是朱標當皇帝,也很可能還是會有人鋌而走險。但是,以朱標的老到和對弟弟們的友愛,應該不會採取這樣的極端的方式削藩。


坐看東南了


朱棣因為搶了侄兒的皇位而被天下人詬病。那麼假設朱標沒死,朱棣還敢反嗎?答案是絕對不敢的。



那我們來看看朱棣為什麼敢反朱允炆呢?

朱標死後,皇太子的位置立刻變得敏感起來。但是老朱卻立了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皇孫朱允炆。

朱允炆一下子變成了皇太孫,位置一下比所有的叔叔高出去了很多。這個時候自然是有人不服的。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這是自古的規矩。

但是沒曾想,朱元璋沒有遵守這個規矩。也許是朱元璋太愛他的兒子朱標了。

這個是後來朱棣起兵的原因之一。

但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削藩。


朱允炆在權利未穩的時候就開始著手觸動所有叔叔們的切身利益,有的貶為庶民,有的流放邊關。

朱棣看到自然會想到自己的命運該如何。你一個毛頭小子,我們在馬上打天下的時候,你還不知道在哪裡和稀泥玩呢,今天居然想要了我們的命,我第一個不答應。

就這樣,朱棣反了。


朱允炆沒有錯,錯的是太著急了,給了朱棣理由,更給了他時間。

如果等到朱允炆實力豐滿的時候,削藩手法在溫柔一點,可能朱棣也不會反。

比如學學漢代的“推恩令”,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變成貧民了,你還沒有任何脾氣。這就叫本事。

看來朱允炆歷史學的不太好呀,還是得多讀書。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攻下了南京城。朱允炆在一場大火之中不知去向。

朱棣就這樣,替侄子做幾天皇位,直到駕崩的那一天。

結語:朱允炆的操之過急丟掉了皇位。同樣,朱棣的皇位真的就坐的那麼安心嗎?恐怕不是的。


觀復一鑑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認為,如果朱標只當一天的皇帝就撒手了,朱標他兒子,不管是不是朱允炆,他要擔心的就不是藩王會不會造反,而是大明王朝還姓不姓朱。

這個問題很嚴重。

首先,朱元璋搞藍玉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朱標的死。

朱標洪武二十五年死,藍玉案洪武二十六年爆發。原因是什麼,藍玉雖然囂張跋扈,但是他是太子朱標的堅定支持者。朱標當皇帝,留藍玉輔佐朱標。朱標死,藍玉必死。

現在好了,朱標敖過了朱元璋,藍玉也隨著朱標等到了朱元璋死亡。沒想到朱標一天就死了。留下個初諳朝政的皇帝和一幫囂張跋扈,位高權重的三遍元老。藍玉忠於朱元璋,忠於朱標,但是他怎麼會服這個乳臭未乾,躺在自己先輩功勞簿上的孫子輩呢?

至於朱棣,首先他肯定是不會反了,朱棣之造反,一來皇位的繼承讓他感到不公平,大兒子死了,你還有我呀,我文治武功一點不差,憑什麼要把皇帝給個什麼都沒有的孫子。二來則是削藩讓朱棣感到了生命危機,必須要反。

但是現如今朱標再怎麼說也當了一天皇帝,他傳位給兒子是合理合法的,朱棣他不會感到不公平,只會感到有一點不服氣。但是這種不服氣很快就會被壓下去,朝廷裡有藍玉,有一大幫和他老子朱元璋打天下的人,朱棣雖然自恃武功,他也沒膽子去反。


而且如果一削藩,那麼不僅是藩王的末日,也很有可能是大明王朝的末日。

如果朱標他兒子夠聰明,他會在皇位上安生待著,什麼也別看,慢慢熬死這幫老臣,更不會去削藩。因為他需要他這幫叔叔來抗衡制衡朝內元勳。

如果削藩,那只有可能是藍玉等人已動謀逆之心,要剪除皇帝羽翼,藩王之中,只有朱棣和寧王有一戰之力,但是面對藍玉等人,又有多少勝算?


守仁讀仁


很顯然不對,朱標當皇帝,朱棣絕不敢造反,也沒有必要造反,但是朱標傳位給他兒子情況會如何就得另說了。
孝康皇帝朱標畫像

因為朱標是真的仁愛,尤其是對弟弟們非常友愛,稱的上是寵弟狂魔。朱元璋經常在外打仗,對家庭的呵護是不夠的,但是兒子們卻生了不少,所以朱標從小就很照顧弟弟,對他們呵護備至。長大就國後藩王中也是多有不法,朱元璋雖然對子孫非常寵溺,號稱寵子狂魔,但是子孫有些事做的太過分了他也會打罵、也會處罰,幸好有朱標居中調和賣力求情,諸王才得以免除責罰。削藩朱標也是會削,這個是必然的結果,但是朱標會補償善待弟弟們。所以他在朱棣不敢反,也沒必要反。
建文帝朱允炆畫像

建文就不一樣了,看看他的做法吧。朱標過世他哭的死去活來,朱元璋過世他擦擦眼淚就去謀劃收拾他叔叔們,要知道朱標對朱允炆可比朱元璋對朱允炆差多了,做戲的成分是有的。最後周王代王齊王岷王被廢為庶民還被囚禁關押,逼死湘王,賜其諡號戾。這幾位藩王很多跟朱棣有聯繫的,尤其是周王是朱棣同母胞弟,這很明顯是剪除他的羽翼,再來好好收拾他。果然吧,先是北平布政使和都指揮使先後被調換,節制的兵馬被調走,和朱棣熟絡北平官員也一樣,連自己的嫡系三護衛也一樣,轉瞬之間大明北疆第一王成了困守王府的囚徒,最後連王府都可以被隨便包圍。很顯然反是死,不反則受辱,朱老四可是有種的,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他反了。所以即便朱標做了一天皇帝,再傳給朱允炆,朱棣雖然敬愛朱標,但還會反。


明成祖朱棣畫像

當然如果朱標正常繼承皇位,藍玉為首的功臣勳貴就不會死。朱標兒子不止朱允炆一個,他更有可能傳位原配嫡子朱允熥,藍玉也會極力贊同,因為比起朱允炆那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傢伙,朱允熥可是藍玉標準的後輩。藍玉是常遇春妻弟,朱允熥是常遇春長女的次子。

如果是這個情況,需要擔心的恐怕就不是朱棣,而是藍玉了。因為假設朱標只做了一天皇帝,主少而國疑,朱允熥沒什麼政治經驗,只能委任於藍玉,藍玉完全可以把持朝政,一手遮天。以藍玉後期的驕橫,朱允熥根本無法鎮的住場,長此以往,這天下姓什麼還是兩說。即便諸王尊奉朱元璋“朝有奸逆,舉兵靖難”,但也很難打得過大明第一戰將藍玉吧。


龍武驍衛


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因為朱標當皇帝,那麼藍玉就不會死。而藍玉是忠誠於太子朱標的,也是朱元璋為朱標安排的班底。朱標作為嫡長子,生性淳厚,深得朝臣的擁戴。

朱元璋為了坐穩天下,不惜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朱元璋開國封了34個功臣,最終殺了30個;只剩下湯和、雲南沐英、郭英、耿炳文。自己能打天下,能駕馭這些悍將,朱元璋擔心太子朱標駕馭不了。我們可以看看活下來的四個人:

湯和一直都對朱元璋十分尊敬,即使再當初,身為十夫長的湯和經常跟在士兵朱重八的身後。再開國之後,湯和就辭去了兵權,對朱元璋皇帝更是尊敬有加。最終,朱元璋再看望躺在床上喝湯都要侍女喂的湯和,終於沒有下手殺他。

郭英也是軍功赫赫,而且為人極其低調,對朱元璋十分的忠誠。

沐英更不用說,早年被朱元璋、馬皇后收為義子,後來朱元璋有了自己的孩子,沐英主動要求改回沐英,表示沒有爭奪繼承人的意思;後來太子朱標死的時候,沐英痛哭吐血昏厥過去。而且沐英鎮守西南,直到明末都沒有反。朱元璋對他也十分的放心。

耿炳文更不用說,為人低調,而且常常把自己比作朱元璋的獵犬。朱元璋對他自然也是十分放心。

老一代將領,被殺的殺了,死的死了。未來的皇帝朱標怎麼辦,還有對大名虎視耽dan的蒙古殘餘。於是,朱元璋早有安排——一個再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這個人的才能絕不亞於常遇春;而且能征善戰。在殺了功臣之後,這個將領又被委派去遠征北元,在大漠裡行軍,埋鍋做飯都要挖洞——防止冒煙被北元發現。最終,在捕魚兒海滅掉了北元最後的主力。這個人就是藍玉——常遇春的內弟。

但是藍玉有一個毛病——十分的傲氣,在捕魚兒海打完勝仗後。回軍的時候,由於邊關城門已經關閉,開門太晚。藍玉下令直接攻城,打開了城門。這件事令朱元璋十分不滿,但是沒有發作。對於如此驕悍的將領,哪個皇帝能夠駕馭?朱元璋對藍玉得驕橫行為十分不滿,尤其藍玉結黨得行為。

但是藍玉對朱標十分忠誠,因此也被朱元璋選為了太子朱標的班底。朱標能夠駕馭得了這個悍將,所以,對於藍玉朱元璋還是忍了,畢竟這是留給兒子得班底。只要太子朱標能夠駕馭,自己友何必去糾結呢?

但是,太子朱標得英年早逝,直接造成了藍玉得死。朱標死了,這個悍將沒人能夠駕馭了,自己乳臭未乾得小孫子朱允炆,藍玉能服嗎?所以轟轟烈烈得藍玉案,凡是不忠於自己小孫子得,統統殺掉了。

話說回來,如果朱標當了一天皇帝。那麼也就是說朱元璋已經死了,也就意味著藍玉很大可能活下來。當小朱允炆上臺得時候,他要幹得就不是削藩了,而是全國都要想辦法對付這個悍將藍玉。

朱棣得主要任務恐怕也不是造反了,而是防範藍玉,防止大明王朝是不是還姓朱了。


嘟嘟讀讀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大背景。

建文元年,也就是公元1398年,建文帝登基之後出於藩王勢力太大,無法駕馭的緣由,開始強力執行削藩政策,在削藩如何操作的問題上,建文帝與他的智囊團發生了激烈的爭吵,齊泰主張先幹掉朱棣,黃子澄主張先從實力較弱的藩王下手,建文帝恰恰選擇了下策,從其他王爺下手。

他不明白,雖然他的叔叔們個個都是不好惹的主兒,但是真正具有威脅皇位實力的只有朱棣一個,第一、隨著秦王、晉王的離世,事實上朱棣已經是皇族之內輩份最高的了,在那個宗法傳承的中國,輩份就是說服力;其次、在軍事實力上,寧王和燕王勢力又最為強大,但北平更為靠近南京,再者,寧王的實力還是稍遜於燕王的;第三、燕王的威望是其他藩王無法比擬的,穩住了燕王,其他藩王不敢造次。

建文帝不從朱棣下手,或許是想要找一個恰當的藉口,也或許是不想打草驚蛇,但他在執行削藩政策上,手段過於酷烈,他削藩的初衷只是為了消除藩王對皇權的威脅,其實只需要削弱藩王軍事實力,使之無法與朝廷對抗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但朝廷削藩的政策是,齊王、湘王、代王直接剝奪一切,成為平頭百姓,湘王朱柏不堪受辱,居然全家自焚而死,齊王朱榑被軟禁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大同,岷王朱楩廢為百姓,這樣酷烈的方式,讓朱棣不寒而慄,朱允炆的削藩是直接把叔叔們往絕路上逼。

朱棣多年在邊疆征戰,以他的眼光,怎麼可能看不到自己將來的下場,按照朝廷這樣的削藩政策,他將來的下場絕不會比先前幾位好到哪兒去,甚至可能更糟。

事實上,以朱棣的實力,要他下定決心與朝廷對抗,他即使是百戰名將,那也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因為他所能控制的地方不過是北平地區,與朝廷所擁有的天下,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講,勝算是極其渺茫的,而且他是個文化人,翻爛史書他也找不到幾個王爺造反成功的案例,要下這樣的決心,除非他已經被逼上絕路。

而朱允炆執行的削藩政策是真的把他逼上了絕路,既然不造反要被弄死,造反或許還有一線生機,沒準成功以後就是九五至尊,這才是他選擇發動靖難的最大理由,迫於無奈,不得不反。

至於朱標有沒有當皇帝實在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如果朱標當皇帝一天的時間,名義上朱允炆繼承皇位沒有任何法理上的問題,但如果朱允炆上臺依然執行如此酷烈的削藩政策,那麼朱棣在逼上絕路的時候,依然會義無反顧地去造反。

至於法理問題根本不是問題,所謂“靖難”只是一個造反的遮羞布罷了,既然狠下心要反,無論是不是有足夠的法理依據,朱棣總會找到一個藉口來維護其生存的權利。

這不是朱標當不當皇帝的問題,這對於朱棣而言,實打實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


悟非居士


朱棣完全是被逼反的。


如果朱標當皇帝,以朱標本人的性格加上自身太子的地位名正言順,對藩王的態度會更加的緩和,朱棣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造反。


但是朱允炆是以皇太孫的身份繼承大位的,對周圍一堆叔叔輩的親王天然的就擁有很多的戒心。所以上臺之後就被身邊的人攛掇著削藩。

削藩本身倒也沒什麼,關鍵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本來周王朱橚與蜀王朱椿都是當時朝野民間讚譽有加的賢王,但是建文帝卻把周王貶為庶民,發配雲南,其餘的湘王、齊王、代王和岷王也都被剝奪了封地,發配遠方。這樣激進的策略,寒了宗室的心,同時也讓朱棣提高了警惕。

而面對諸王之中實力最強大的朱棣,建文帝卻又不敢決斷,導致朱棣順利的回到封地起兵靖難。

所以說朱棣的造反,其實和誰當皇帝沒關係,主要是削藩削的身家不保的緣故。就算中間有朱標過渡,建文帝還是會不放心諸王,還是會削藩,朱棣依然會造反。這個和法統無關——皇太孫依然是名正言順的法統,只和人事有關。


經史通義


可以肯定的是,發生這種情況,朱棣絕對不會造反。

我們從朱棣的靖難原因來看,他起兵,兩個主要因素不可忽視:一是朱允炆削藩太急,刀已經架在朱棣脖子上了;二是朱元璋把能征善戰的大將們殺光了。

如果朱標當過皇帝,哪怕只當一天,這兩個因素基本都會被避免。

首先,朱標嫡子並不是朱允炆,而是朱允熥,皇位極有可能會落到朱允熥手上。有的人認為,朱允熥外戚勢力過大,會影響朝政。這個事情不一定會影響到朱允熥的太子位。

常遇春已經死了,他遺留下來的影響力是有限的,常遇春那幾個兒子比他們的老子差太多,還不足以左右朝局。還剩一個,就是藍玉,以朱標的手段,把藍玉的權柄削弱,不是不可能。這樣看來,這些外戚發揮的作用就不大了,而且,朱標也可能忽略掉這些,不採取什麼防範措施。

他跟他的父親有著不同的治國理念,二人發生分歧也不是一回兩回了。

朱允熥既然能上位,那麼他會不會削藩還是兩說,黃子澄這些腐儒也沒有煽風點火的機會。

其次,藍玉等人不會死。藍玉這批人是為朱標配置的班底,從朱標手上傳到第三代,這些人仍然會成為對藩王的震懾。

第三,朱標不一定會削藩。他友愛兄弟是有目共睹的,秦王、晉王都差點被廢了,是朱標極力勸止,朱元璋才收了手。如果他想削藩,這個時候可能就不會去阻止了。

既然不削藩,也就不會影響諸王的利益,朱標又是大哥,名正言順,有能力、有威望,兄弟們心悅誠服,朱棣想都不會想造反這個事情。



至於說朱棣服還是不服的,這關係都不大,不論是朱元璋傳孫子,還是朱標傳兒子,他們都是名正言順的。

朱元璋是跨了一代傳位,那又怎麼樣呢?他們可以質疑父親的做法,但是沒有辦法去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