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英荷战争:英国着眼未来的战略眼光,扬长避短的精妙布局

地理大发现和欧洲殖民扩张又被称为“大航海时代”,许多欧洲国家先后实现了大国崛起的历程,大英帝国成为最大的赢家。在英国崛起的过程中,战场之上曾经有过三个对手,它们分别是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其中西班牙是敌对最早的国家,法国则是敌对时间最长久的国家,这两个都是欧洲的老牌大国,并在一定阶段曾威胁到英国的安全,相比之下的荷兰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对手。

英荷战争:英国着眼未来的战略眼光,扬长避短的精妙布局

荷兰是欧洲的一个小国,无法威胁到英国的安全,并且两国拥有着非常多的共同点。荷兰和英国一样,都是商业立国、航海立国,同时在宗教信仰上同属基督新教派别。然而奇怪的是,英国针对荷兰的战争进行得非常凶猛、下手最狠。在所有竞争对手中,英国最痛恨的就是荷兰人了,甚至至今英语的日常用语中与荷兰人相关的许多单词含义都是负面居多。其实,在国际关系中两个国家十分相像并不是什么好事情,由于两个国家的发展道路趋同,相互之间的竞争反而更为激烈,17世纪荷兰和英国就是这种关系。

英荷战争:英国着眼未来的战略眼光,扬长避短的精妙布局

英国与荷兰不仅彼此之间非常相似,更重要的是两个国家的发展步调和节奏也几乎同时,而且荷兰人的爆发力更为强劲。当荷兰尚未正式独立之时,他们的商船队伍水平就已经位居世界第一,被称赞为“海上马车夫”。不仅如此,当时荷兰的单位GDP、工业能力同样是世界第一。更为重要的是,荷兰汇集资金的能力非常强劲,拥有资本同样是世界第一。我们知道1555年英国人成立了莫斯科公司,这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但是直至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才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固定股东制度的股份制公司,这促使英国人拥有了强大的集资能力。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两年之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这家公司不仅仿效英国建立了股份制度,而且还率先建立了股票公开市场,成为世界上首家“上市公司”。

英荷战争:英国着眼未来的战略眼光,扬长避短的精妙布局

荷兰人商业潜能的全面爆发,一下子将英国人的优势比下去了,这在英国看来实在太可怕了。荷兰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那么英国未来的发展通道将会被挤压殆尽,所以当时执政的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英国革命后议会军领袖成为终生护国公,成为英国共和时代的令主)要求与荷兰展开谈判。面对英国的要求,荷兰人起初并未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认为这只是一次友好协商。毕竟在荷兰人看来,两国之间除了存在广泛的商业摩擦以外,并没有具体的矛盾冲突点,远远没有到达反目的程度,只是英国人并不这么想。

谈判开始之后,英国人很快就亮明了态度,明确表示两个国家要么合并、要么开战,荷兰人瞠目结舌!当时的欧洲刚刚结束了三十年战争,荷兰刚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得以获得主权国家地位,自然不会选择与英国合并,那样无异于无条件投降。荷兰人表明了态度之后,英国人立即开始反制,他们发布了非常严厉的《航海条例》。《航海条例》规定凡是进入英国及英属殖民地的船只都必须是英国自己的船,并且船上的海员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是英国人。

英荷战争:英国着眼未来的战略眼光,扬长避短的精妙布局

为了制约荷兰,英国立马采取行动,发布了严厉的《航海条例》,规定凡是进入英国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必须是英国自己的船,并且船员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是英国人。要知道,当时英国大部分的贸易运输都是荷兰人在做,此举明显为了打击荷兰人,这样一来荷兰船就被剥夺了经营权。《航海条例》颁布以后,所有停靠在英国和英属殖民地的荷兰商船突然就不再受到法律的保护,英国人开始大张旗鼓地去抢夺。当时不愿意投降的荷兰商船,许多当场就被击沉。

当时主要在英国和英属殖民地经营航海贸易的就是荷兰人,英国此举明显就是为了打击荷兰而制定的。荷兰船只被剥夺了经营权之后,所有停靠在英国和英属殖民地的荷兰商船一夜之间就不再受到英国法律保护了,英国人开始大张旗鼓的抢夺,许多不愿意投降的荷兰商船就被当场击沉了。《航海条例》就相当于英国向荷兰发出的一封宣战书,荷兰人没有退路,只能应战。

英荷战争:英国着眼未来的战略眼光,扬长避短的精妙布局

英荷战争的爆发不同于英国崛起时经历的其他战争,双方并没有一个具体矛盾冲突点。或者说,战争的起因并不是源于当前局势,而是着眼于未来的冲突点,英国进行的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为了彻底遏制竞争对手,英国针对荷兰人接连打了三场战争,直至迫使荷兰认输为止,甚至在前两场战争时,英国都没有盟国就单枪匹马的开战了,这和英国长期奉行的寻觅盟友死磕对手的“英国式战争方式”不一样,从中可以窥探出英国人想要遏制荷兰发展势头的焦急心态。1652年,双方终于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了,战场首先爆发于海上。

由于英国与荷兰奉行的都是海洋立国政策,同为海洋强国的双方,其主要战场都在海上。从整体海上实力来看,荷兰是在英国之上的,不论是海员的航海经验、能力还是航海运输业的发达程度都要高出好几倍。但是当战争爆发之后,英国海军却并不打算与荷兰人比拼远洋航海实力,而是选择蹲守在自家港口和近海区域,想要守株待兔,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不论是荷兰的商船还是舰队,只要从海外归国就必须经过英国附近的英吉利海峡,所以英国人展开海战和抢劫就只需要在近海就可以了。如此以来,荷兰人的远洋优势无法发挥作用,英国人达到了扬长避短的战略效果。

英荷战争:英国着眼未来的战略眼光,扬长避短的精妙布局

不仅如此,发达的荷兰航海运输业在战争期间反而成了累赘。众多满载货物的远洋海船漂泊在海上,极大地分散了荷兰海军的守护力量,难以照顾周全,却成了英国人抢劫的绝好目标。英国当时的航运和商贸要落后于荷兰,反而不用担心会丢失什么。就这样,在战争期间英国派遣了大量的武装民运船,也就是私掠船大肆抢夺荷兰的商船和财务,短短两年就抢夺了数千艘船只。

经过一番精巧的战争布局,英国充分发挥己方优势,打击了荷兰。然而第一次英荷战争并没有伤及荷兰的筋骨,元气尚存。所以没有多久,双方就爆发了第二次英荷战争,不过这一次的英国运气太背了,天时、人和似乎都不再他们一边。战争爆发的当年,英国就发生了黑死病,只是伦敦就死去了接近十万人。第二年,也就是1666年又发生了著名的“伦敦大火”,这场火灾烧焦了伦敦的三分之二,造成了超过800万英镑的经济损失,相当于第一次和第二次英荷战争中,英国军费开支的总和还多,所以英国到了后来难以为继了。

英荷战争:英国着眼未来的战略眼光,扬长避短的精妙布局

同时,荷兰先后争取到了法国和丹麦结成反英同盟,法、丹两国通过一系列渠道向荷兰提供援助。尽管法国并未积极参战,但也迫使英国舰队拨出20艘战舰应付,使得英国海军的总体实力受到削弱。如此一来,英国的战略优势逐渐丧失,最终双方讲和。不过战争的失利并未改变英国的决心,突如其来的“伦敦大火”反而泯灭了黑死病的阴影,英国逐渐恢复过来。五年之后,风云再起,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而这一次荷兰人就没那么好运了。

英国显然吸取了之前的教训,首先找到了一个盟友。当时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法国,在第二次英荷战争中站在荷兰一方,此时却选择支持英国。荷兰虽然海洋力量强大,但却并不像英国一样是岛国,它在拥有海岸线的同时也要面临陆地边界的威胁。在在地缘战略学说中,荷兰的这种形态属于陆海双元国家,法国、德国均属于此类国家。这样的国家最容易在海洋和大陆两个方向分散力量,也容易同时遭到海洋大国和陆地大国的夹击。荷兰当时就是这个情况,它同时遭到了英国和法国从海陆两个方向的袭击。

英荷战争:英国着眼未来的战略眼光,扬长避短的精妙布局

事实上荷兰在第三次英荷战争中竭尽全力,其海军十分出色的守住了自己的海岸线,比英国海军勇猛的多。但是在陆路方面荷兰人遭到了法军接连击败,溃不成军。不得已之下荷兰选择再次掘开堤坝(尼德兰革命时期,为了反抗西班牙人,曾开掘过一次堤坝),利用倒灌的海水阻挡敌军。最终荷兰选择向英国认输,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从此以后,荷兰的国力遭到决定性的重创,几乎到了散尽家财的地步,海上优势从此转到了英国手上,英国人的目的达到了。

综上所述,英国之所以瞄准荷兰不放,接连进行三场战争,并不是愿意双方当前存在什么具体冲突点,而是荷兰阻断了英国未来的发展空间。英国为了遏制荷兰的崛起,采取先发制人的态度,扬长避短、不达目的是不罢休,最终赢得了战争最终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