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鳌拜死后, 康熙是如何对待其族人及子孙后代的?

笑语千年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智擒鳌拜,并给鳌拜定下了三十大罪状。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驾崩。临终前,顺治皇帝将大清皇位传给了皇三子玄烨,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同时,顺治皇帝安排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全力辅佐当时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

起初,这四人还能“遵循誓言,和衷共济”,但是原本排名四人中最后一位的鳌拜,权势不断提升,逐步开始专权施政,并与年轻的康熙皇帝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最终,在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皇帝在索尼的儿子索额图的全力协助之下,在武英殿通过十多个布库少年智擒鳌拜,并且当众宣布了鳌拜的三十大罪状,决定处死鳌拜。

然而作为“满洲第一勇士”,又是“第一巴图鲁”的鳌拜挣脱了控制他的布库少年,脱下了自己的上衣,露出了满身的伤痕,康熙皇帝不免为之动容,最终改为将鳌拜囚禁起来。

两个月后的康熙八年(1669年)七月,鳌拜在狱中是郁郁而终,结束起跌宕起伏的一生。


鳌拜之罪,罪在其本身,康熙并没有迁怒与其家人。

康熙去世后,其谥号为“仁”,在处理鳌拜一案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康熙的“仁心”和“仁政”。

首先,鳌拜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

鳌拜自皇太极时期就开始南征北战,攻皮岛、战松锦、追剿李自成、征讨张献忠,鳌拜为大清王朝的建立和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他始终站在皇太极一边,坚决支持拥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对于顺治皇帝也是有恩的。

其次,鳌拜只是专权,但是并没有谋逆。

鳌拜掌握大权是顺治皇帝的旨意,只不过鳌拜把辅政变为了专政,进而威胁到了皇权,但是鳌拜自始至终都没有谋逆之意,对于朝廷依然非常的忠诚。

再次,鳌拜只能算作是八旗内部的矛盾。

所谓鳌拜的罪状,多半是八旗内部的矛盾,甚至只能说是两黄旗和两白旗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包括换地之争、擅杀苏克萨哈等,这些都是属于多尔衮专政时期留下的后遗症。

也正是鉴于这种情况,康熙没有杀掉鳌拜,也仅仅是将其进行了囚禁。至于鳌拜的家族的其他人,康熙也没有进行过多的为难,特别是鳌拜家族的女眷,并没有受到处罚。

而实际上,受到鳌拜牵连的也就只有鳌拜的儿子纳穆福。纳穆福由于在鳌拜专政期间飞扬跋扈、仗势欺压同僚,因而康熙将其与鳌拜一同囚禁,在鳌拜死后,康熙随即释放了纳穆福。

至此,康熙对于鳌拜家族的处罚也宣告结束。


从康熙晚年开始,便开始了对鳌拜的平反工作。

年轻的康熙皇帝为自己能够除掉鳌拜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兴奋,并将其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件功绩加以炫耀。然而,过了三十多年后,康熙皇帝终于明白了鳌拜的功绩与付出,但是碍于情面,只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将鳌拜的家人洗脱了罪名,进行了重新的录用,并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恢复了鳌拜的名誉。

而在康熙去世后,雍正皇帝继位之后,更是为鳌拜做了彻底的平反昭雪,恢复其名誉和地位,并且恢复了鳌拜一等公的爵位,由其子达福袭承,并将其任以正蓝旗满洲副都统。

到了乾隆朝时期,再一次重新平定了鳌拜的功过是非,最终中和了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对于鳌拜的评价及封赏,重新厘定鳌拜家族的一等男爵位。

鳌拜一案也就此盖棺定论了。


雍亲王府


1669年,满清权臣鳌拜被年轻的康熙生擒后,没有杀之,而是囚禁在牢里,但年老的鳌拜想不通,不到2个月自己气死了,没有人杀他。最早康熙等诸议政大臣对鳌拜及其家族的惩罚是,鳌拜和兄、子问斩,妻、女、孙为奴,家产没收,其族人有为官的全部革职后披甲当差。

当年明清皮岛之战,鳌拜请缨,攻克毛文龙固守的皮岛,被封巴图鲁。

过了4天,在正式对外宣布鳌拜处理内容时,有了些变化,可能康熙热血已平息,冷静下来后,觉得鳌拜对清廷效力几十年,先皇又对其十分倚重,所以免其死罪,削爵去职囚禁,但是保留了当年顺治封的一等公,并传给他儿子达福,以延续烟火,但是鳌拜的同党,比如大学士班布尔善、吏部尚书阿思哈都被处斩,结党行私的还有鳌拜的弟弟,任都统的穆里玛,鳌拜的侄子,任侍卫的塞本得,也被处斩。

图为鳌拜画像。

所以康熙没有杀鳌拜,仅杀了他的一个弟弟、一个侄子,妻儿和家产得以保全,他的哥哥赵布太免死拘禁,一个儿子那摩佛免死拘禁后放出,另一个继承一等公的儿子纳穆福,在康熙晚年时,复出重新任八旗佐领,并世袭。同为辅政大臣的遏必隆处理结果也免了重罪,苏克萨哈平反昭雪,文献记载于《清圣祖御制文集》。

鳌拜死后葬于八大公坟,为现在的朝阳区和平街一带。

康熙42年的时候,康熙皇帝想起当年除鳌拜的事,有点后悔,下令寻找鳌拜的子孙,进行优待补偿,虽然没有给鳌拜平反,但重新起用了鳌拜的子孙,出来做官,比如鳌拜的孙子达福任副都统。雍正的时候,不但给鳌拜平定,还重新封鳌拜为一等公,后加封超武公,这是个仅次于王的爵位,所以鳌拜的辉煌是在他死了几十年以后雍正一朝。


图文绘历史


*康熙戎装画像*


身经百战的满洲“巴图鲁”,清朝开国功臣

史载,鳌拜是满清开国元勋费英东的侄儿,出身镶黄旗贵胄家族。他家屡世为将,自幼习练武艺,骑射皆精,因此他很年青时便从军作战,剽悍勇猛,屡立战功。他曾经追随皇太极攻伐蒙古察哈尔部、东征朝鲜 、南击大明,每战皆有功。

鳌拜曾经参加过著名的皮岛之战。是役,他身先士卒,第一个奋不顾身冲进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明军贴身肉搏。清军(彼时称后金军)前锋在他的鼓舞下大举跟进,很快攻上皮岛,然后点起起火把引导后续主力登岛作战。经激烈战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皮岛终于被清军攻克。夺占皮岛,后金腹背受敌的窘境被一举消除。鳌拜以首功被晋封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满语:勇士)”。

崇德六年(1641),鳌拜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参加了“松锦会战”。在这场攸关明、清双方生死存亡的大战中,鳌拜再次大发虎威,冲锋陷阵,锐不可当,连胜五场,积功被攫升为一等梅勒章京(都统)。明军总指挥、蓟辽总督洪承畴见皇太极亲引大军前来增援清军,忙指挥麾下十三万明军分路突围,沿海边撤退。鳌拜与英亲王阿济格、敬谨亲王尼堪等人列阵海边迎击吴三桂、王朴、唐通部明军,将明军杀得人仰马翻、大败亏输。据《清史稿·太宗实录》记载,松锦战役,明军损失惨重,十三万精锐几乎全军覆没,自杏山到塔山的海面上浮尸如麻,战况异常惨烈。此后,明朝势力更加衰微,几乎失去了对整个辽东的控制权,败局已定。第二年六月,在是役中立下显赫战功的鳌拜被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极具权势、地位较高的实权人物。

*鳌拜像*


清军入关后,鳌拜随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平西伯吴三桂一起取道陕北追击李自成大顺军。顺治元年( 1644)十月,阿济格、鳌拜、吴三桂率军由内蒙经陕北克潼关,攻击已经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大顺军,接连攻克四座重镇,迫降八十二城,可谓所向披靡。曾经横扫明军的李自成在凶悍的清军面前几乎丧失了信心,屡战屡败,只得放弃西安退往湖北,后来在襄阳被清军击溃,李自成率余部退至九宫山,率卫士外出打粮时遭乡民伏击,被一把铁铲击得肝脑涂地(有传闻说死的是自成替身,他本人金蝉脱壳,潜往湖南石门夹山寺出家为僧)......

打垮李自成后,鳌拜又随肃亲王豪格入川征剿张献忠的大西军。1646年,张献忠已与清军恶战数年,逐渐不支,领军退往西充,不意遭遇清军,激战中,张献忠被流矢击中,伤重而死。史载,击毙张献忠后,豪格、鳌拜率军连破大西军一百三十多处营垒,斩首数万级,缴获战马一万两千匹。击溃大西军主力后,鳌拜率军继续深入,基本肃清了四川的农民军。大西军余部退出四川,在李定国、孙可望等人率领下归附南明,继续坚持抗清。

攻破盘踞四川的大西军,鳌拜再次立下头功。

鳌拜无论是早期在关外与明军鏖战,还是入关后灭李自成、平张献忠,身历无数恶战,可谓出生 入死,为清朝的建立以及稳固统治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威名赫赫的清初开国功臣之一。

忠于顺治,对抗多尔衮

鳌拜不仅在战场上骁勇无敌,同时他也是皇太极最忠实的亲信。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极病死,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争位。手握重兵的镶黄旗统领鳌拜是这场激烈皇位之争的关键人物。鳌拜是皇太极的心腹,自然坚决拥立皇太极之子上位,他甚至做好了兵戎相见的准备。在鳌拜的武力威慑与孝庄的运筹帷幄下 ,多尔衮不得不做出让步,提出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由他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这一折中方案终为各方所接受。福临即位,是为顺治。

多尔衮专权后,对鳌拜施以报复。史载,多尔衮曾三次打击鳌拜,鳌拜动辄得咎,几次获罪,被革职并罢爵(后改降爵),差一点被处死,后虽侥幸不死,但被削夺了兵权。

顺治七年(1650),多尔衮打猎时不慎坠马,后伤重而死,顺治开始亲政。顺治亲政后,鳌拜咸鱼翻身,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终顺治一朝,鳌拜因拥立有功,而且他曾与索尼、遏必隆等人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顺治知道后很是感动,对他极为敬重,视其为肱骨之臣。

鳌拜对顺治忠心耿耿,始终不渝。在顺治的大力提携下,他参与了管理各类国家事务,并亲自教授骑射,很是出力。看来,鳌拜在骄横跋扈、独持权柄、横行不法的奸恶惯有形象外,还有骨鲠忠贞的另一面。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顺治帝福临退出了政治舞台(有患天花而死和五台山出家两说)。顺治立下遗诏,指定皇三子玄烨(康熙)继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顾命(托孤、辅政)大臣。

悍臣——与少年康熙的交锋

在皇帝年幼,没有理政能力的情况下,首辅索尼实际上就是代替皇帝处理朝政、军国大事。孝庄皇后对老臣索尼无限信任,索尼也尽职尽责的处理政务,想以自己的努力实现皇权的平稳过渡。

然而事与愿违,事情朝着孝庄和索尼意愿相反的方向迅速发展。处于四大托孤之臣末位的鳌拜,权力欲望愈发膨胀,迈上了一条和前朝多尔衮一模一样的老路。他对年幼的康熙甚是轻视,对另三位辅臣也很睥睨。于是他公然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不顾康熙和首辅索尼的强烈反对,悍然诛戮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位大臣,还借故打击和他政见不同的辅臣苏克萨哈,并公然逾越第三辅臣遏必隆起坐班行,他独霸朝堂,盛气凌人,专横跋扈,肆无忌惮。一帮趋炎附势的大臣,各怀目的,纷纷奉承、阿附于他,在朝中形成了一股能量很大的“鳌拜势力”。少年康熙形同傀儡,势若危卵。索尼虽忠,但年纪老迈,加上伤病缠身,早已力不从心,无法阻挡野心勃勃且精力旺盛的鳌拜日益加剧的专权步伐。

史载,康熙六年(1667)三月,索尼病入膏肓。临终前,这位四朝老臣上了一道请已十四岁的康熙亲政的奏折。首辅领衔拟就的请皇帝“亲政”奏折,鳌拜不便公开反对,只好假装同意。

索尼死后,年少多智的康熙帝多次将这份奏疏拿出来当众诵读,并布告天下,使其家喻户晓。鳌拜不想康熙这么早就亲政,但对此亦无可奈何。之后,鳌拜威逼康熙将主动请辞的苏克萨哈以“久蓄异志”为由绞死,并诛其三族。苏克萨哈被冤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康熙已忍无可忍。

康熙计除鳌拜

康熙虽已亲政,但鳌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不想真的归政于他。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 任意行使了本属于康熙的权威,因他位高权重,党羽众多,朝中无人有勇气对擅权揽政的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势焰熏天,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势力。因他尾大不掉、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到处都有耳目,行动稍有不慎,必会引火烧身。康熙不露声色,在宗室子弟中挑选了一批身体强健者,整日在宫里联系“布库(摔跤)” 为戏。鳌拜知道后,以为皇帝年少,喜欢嬉戏玩闹,心里并不在意。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见“布库少年”们一个个练得龙精虎猛,觉得时机成熟,清除鳌拜的时刻终于到了。他先将鳌拜的心腹一个个支出京城办差,又让亲信索额图掌握了禁军。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议事。鳌拜经常出入宫禁,早就习以为常,这次又大摇大摆地走进来。康熙早就布置好了抓捕鳌拜的事宜。鳌拜一进来,康熙一声令下,摔跤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虽悍勇过人,但猝不及防,很快被摔倒在地并制服,只好束手就擒。纵横沙场的一代枭雄就这样戏剧性地被一群“布库少年”拿下了。

康熙命议政王大臣杰书负责审讯鳌拜。后来,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按律应处以革职、籍没、问斩之重刑。据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言谈间他扒去上衣让康熙验看伤痕,只见他身上横七竖八布满了伤疤 ,望之触目惊心,鳌拜说这些伤疤都是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被敌人击伤所致,康熙念他为其父、祖两代皇帝立下的卓著功勋,赦免了他的死罪,让他在监禁中度完余生。接着,他迅速肃清了鳌拜党羽,将罪大恶极的济世等人处死,将皇权夺回到自己手中。

赦免鳌拜子孙,并未斩草除根

和历朝历代帝王铲除功臣之戾狠手段不同的是,康熙并未斩尽杀绝,而是宽赦了鳌拜的妻子儿女。史载,鳌拜被圈禁后,其子穆纳福按律当斩,但康熙亲自审讯后,特地下诏说:“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革职)籍没(削籍抄家)”。穆纳福得以死里逃生,先被禁锢,鳌拜圈死后,他被释放。

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追思鳌拜所建功勋,特地将他的孙子达福封为男爵(满语:阿思哈尼哈番)。后来,达福晋升为正蓝旗副都统。再后来,达福在征讨噶尔丹策零叛乱的战争中阵亡。雍正即位后,为鳌拜平反,追封一等公。

鳌拜有两个弟弟、几个侄儿均被康熙赦免,并从轻发落。据记载,鳌拜被扳倒获罪后,其子孙后裔大都改姓金,至今仍分布在黑龙江、吉林等省。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康熙把鳌拜逮捕下狱,并没杀他,鳌拜死后十年,子孙相继出来做官,到康熙晚年还给鳌拜平了反。




一般情况下,被当朝皇帝治罪的人,是不会在本朝被平反的,康熙对待鳌拜,属于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完全是康熙导演的一出戏,鳌拜因此用一生的荣誉为康熙的集权做了铺垫。

14岁的康熙亲政了,于是鳌拜带着苏克萨哈和遏必隆找到孝庄太后和康熙说,皇帝已经亲政了,我们也该交出辅政大臣的权力了。孝庄太后说,康熙虽然亲政了,可年龄还小,没有一点工作经验,要掌控偌大的帝国,还欠点火候,你们几个还是在扶上马再送一程吧!既然太后信任,鳌拜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鳌拜认为,太后的担心是正常的,康熙还年轻,像换地这样的事儿,关系到皇家的利益,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苏克萨哈都反对,事情很难办,康熙搞不定的,他必须替康熙摆平了,等把棘手问题都处理差不多了,再让康熙接手。鳌拜是一片赤胆忠心。

鳌拜的工作重心在黄旗与白旗换地上,康熙的关注点在远方的三藩和台湾。年轻的康熙自命不凡,跃跃欲试,鳌拜就成了他的绊脚石。



鳌拜不清楚康熙的心思,“尽心尽力”在帮助康熙。康熙没法直接说,“鳌拜,你回家抱孩子去吧!”但他又不想让鳌拜继续干下去。于是想出一招,“智擒鳌拜”。

鳌拜不是赤胆忠心嘛!玩“智擒鳌拜”游戏没有任何危险。而且十四岁小皇帝智擒满洲第一勇士,这消息具有轰动效应,康熙从此可以立威扬腕。不好意思了鳌拜,小皇帝要借你的忠心一用。



经过康熙一番排练,“智擒鳌拜”大戏上演,一帮少年摔跤手把鳌拜擒住,康熙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诏书宣布鳌拜死罪,不想鳌拜这第一勇士不是吃素的,一用力就挣脱了摔跤手们的控制。康熙正不知如何是好,突然鳌拜脱掉外衣露出浑身伤疤向康熙表白忠心,并没有做坚决反抗。康熙心一软,就没有杀鳌拜,只是把他监禁起来。

康熙掌权的目的达到了,立威的目的也达到了,时过境迁之后,对鳌拜的后代格外开恩,这就是康熙的伟大之处。皇帝不能错,崇祯知道袁崇焕是忠臣还要杀他,而康熙抓鳌拜后能不杀他,这就是差距。


有得观史


康熙在扳倒鳌拜以后,对鳌拜的处罚,有很多让人不太理解的地方。

为了搞清楚康熙是怎么处理鳌拜的,我们先来看两段史料。

(鳌拜剧照)

第一段史料《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没拘禁。’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馀坐谴黜。其弟巴哈宿卫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嗣敬谨亲王兰布降镇国公。褫遏必隆太师、一等公。”

另一段史料《清史列传·鳌拜传》记载:“但念鳌拜在累朝效力年久,且皇考曾经倚任,朕不忍加诛。姑从宽革职、籍没,仍行拘禁。那摩佛亦免死,革职拘禁。”

从这两段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康熙杀掉了鳌拜的两个弟弟(穆里玛、塞本得)和一个侄儿(讷莫),杀掉了鳌拜的一众党徒(班布尔善、阿思哈、噶褚哈、济世、泰璧图、吴格塞)。其余党徒和亲属分别受到“谴黜”及降职等处罚。

不过,康熙却并没有杀鳌拜和他的儿子那摩佛(《清史稿》有的地方记载的是“纳穆福”),只是抄了他们的家,把他们拘禁起来。

按说,鳌拜是主犯,康熙最应该杀的人,就是鳌拜。但是,康熙却并没有杀掉鳌拜,反而只是把他拘禁起来了。而鳌拜的两个弟弟和一个侄儿,还有其他亲属,以及鳌拜的一众党徒,却遭到了严厉的处罚。

在鳌拜的一众党徒中,班布尔善是被处罚的最严厉的。《清史稿》记载:“(班布尔善)谄事鳌拜。及事败,王大臣劾奏班布尔善大罪二十一,坐绞。”

(班布尔善剧照)

康熙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处理意见呢?

我们先不忙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再继续看看,康熙是怎么对待鳌拜的后代的。

《清史稿》对鳌拜的儿子有记载:“鳌拜死禁所,乃释纳穆福。”也就是说,鳌拜在禁所去世后,康熙就把鳌拜的儿子纳穆福(那摩佛)给释放了。

纳穆福被释放后,是怎么去世的,《清史稿》上并没有记载。不过,《清史稿》记载了康熙对待鳌拜孙子(应该就是纳穆福的儿子)达福的情况:“五十二年,上念其旧劳,追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苏赫卒,仍以鳌拜孙达福袭。”

就是说,在康熙五十二年的时候,康熙不但赦免了鳌拜的过错,还赐给他一等男爵(“阿思哈尼哈番”就是“男爵”的意思)的封号,先是由他的侄孙苏赫继承。苏赫死后,再由鳌拜的孙子达福继承。

可见,康熙对待鳌拜的后代,还是比较不错的。

到了雍正的时候,对鳌拜就更好了。《清史稿》记载:“世宗立,赐祭葬,复一等公,予世袭,加封号曰超武。乾隆四十五年,高宗宣谕群臣,追覆鳌拜功罪,命停袭公爵,仍袭一等男。”

(康熙剧照)

雍正恢复了鳌拜一等公的爵位。当然了,这个爵位,肯定会由鳌拜的后代来承袭。不过,乾隆的时候,又把鳌拜的一等公爵给他夺了,仍然让他恢复之前的一等男爵,由其子孙承袭。

乾隆夺了鳌拜的爵位,其实并不是有意要打击鳌拜的子孙,也不是鳌拜的子孙犯了错误。而是因为乾隆一向喜欢否定他爹雍正的所作所为,所以才会那么做。

总之,此后鳌拜的子孙,应该是享受到了鳌拜的福荫的。

我们再来说说,康熙为什么要严厉处罚鳌拜的党徒,却反而善待鳌拜及其子孙。

这是因为鳌拜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罪错。他的所有错误,都不过是因为康熙到了应该亲政的年纪了,他还舍不得把权力交出来。所以康熙很生气。而鳌拜的那些党徒们,性质则是不一样的。他们作为朝廷大臣,本来应该亲附康熙,但是他们却只亲附鳌拜。这一点,让康熙认为他们是不忠诚的表现。

作为皇帝,最在乎的,就是大臣是不是忠诚于自己。鳌拜不把权力交出来,是因为他太想帮康熙干那些事情了,并不是不忠诚的表现。而鳌拜的党徒们却明显地表现出不忠诚。所以,康熙要给予鳌拜党徒们严厉处罚,反而善待鳌拜,同时也善待鳌拜的后代。


张生全精彩历史


鳌拜是于康熙八年(1669年)被擒,随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判决革职、立斩;随后康熙念及资深年久,屡立战功,对其免死禁锢;同年鳌拜在禁所死去。

鳌拜从被擒,到判决处死,再到免死囚禁,最后在囚禁中死去,这期间也就半年时间左右。那么,鳌拜死后,康熙是如何对待其家人的呢?要知道鳌拜曾经权倾一时,其家人兄弟也红极一时,为朝臣争相巴结的对象。

那么,我们就共同来探究这里的真相。

卓布泰,鳌拜之兄,累擢内大臣、镶黄旗满洲固山额真,进世职二等阿思哈尼哈番,因鳌拜被夺世职,直到康熙十六年再复世职,第二年去世,谥号“武襄”。

穆里玛,鳌拜之弟,历授穆里玛靖西将军、图海定西将军,进世职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因鳌拜连坐被处死。

达福,鳌拜之子,康熙五十二年,追录鳌拜战功,赐一等阿思哈尼哈番,达福袭职,管佐领,累擢正蓝旗满洲副都统。雍正七年,在讨伐噶尔丹策零时战死。

那摩佛,鳌拜之子,受鳌拜牵连,共同被囚禁。


至于其他家人已不可考。总之,鳌拜的亲信在这次事件中都收到牵连,被削职失爵。最后,有的在打击中没有熬的过去,或者被处死;那些坚持到最后的,因康熙追录鳌拜战功,再次被启用或得到爵位。

其实说到底,鳌拜就是康熙亲政的垫脚石而已,扳倒鳌拜就能起到为康熙亲政树立威望的作用,不处死鳌拜再次为康熙树立仁君形象。那些在鳌拜专权时,耀武扬威、红极一时的,能对皇权产生威胁的,当然毫无疑问就要铲除;那些无足轻重的,侥幸保住性命。

究其原因,这是一个反推的命题,要知道康熙如何对待鳌拜的妻子和孩子,就要知道康熙如何对待鳌拜的;要知道康熙如何对待鳌,就要知道鳌拜在康熙王朝中扮演的角色。


另外,康熙擒鳌拜还有一个大家认知之外的版本。

根据《南亭笔记》记载:这天,康熙在南书房召见鳌拜请教学习。鳌拜进来后,内侍用一个折腿椅子让鳌拜坐,让后后面由另一名内侍扶住椅背。然后,康熙赐鳌拜喝茶,事先用开水煮烫茶杯。就这样,鳌拜刚端起茶碗,就烫的掉在地上。后面扶椅子的内侍乘其势将鳌拜推到地上。康熙大喊:鳌拜大不敬。周围事先布置好的健童共同将鳌拜擒起来,然后交由论罪。


安定郡小书生


鳌拜(约1610年 —1669年,满语:Oboi),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晚年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后定下计策,在武英殿擒拿鳌拜。鳌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他是位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顺治皇帝死后,吸取前人多尔衮的教训,不在让亲王辅佐少帝,于是采用位高权重的四位大臣帮助少帝辅佐朝政,这四位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玄烨八岁登基,起初由于康熙实在是年幼,朝中事物多由辅政四大臣共同管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辅政四大臣之间的争斗日胜,尤其是鳌拜与苏克萨哈之间形同水火,遏必隆与鳌拜同旗结党,多处附和鳌拜,而索尼见此,称病不出,任其自由发展。康熙六年,索尼离世,苏克萨哈在于鳌拜的争斗中失败,此时朝中事物全由鳌拜处理,一时间权势滔天。这时候康熙帝亲政之后就发现这一点必须要改变,但当时要杀掉鳌拜,其实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于是康熙就开始想方设法获取他的信任,自己假装无心政事。痴迷玩乐,还重用他的亲信臣子。将他们一个个都调离了京城,在他们离开京城之后,在宫中接见他,然后就将鳌拜给抓住了。



鳌拜的一生充满了热血,作为一个粗人上位的,靠着自己在战场上打拼出来的托孤大臣晚年却是在牢狱中死去,对他来说是为可悲,康熙大帝既有容人之心,又有用人之道,康熙擒拿鳌拜之后,并且有牵连他的家人,康熙擒拿鳌拜之时也将其弟弟一起囚禁,但是在鳌拜死后,康熙将其放出监狱,并且其最后还能再次入朝为官,得以善终。康熙晚年还给鳌拜的孙子达福封爵,而达福也在前线保家卫国,为大清献出一辈子的热血,最后战死沙场。此外,鳌拜还有侄子,弟弟等人,基本上都是从轻发落,有些甚至都没有进行处罚。从这里可以看出,清朝初年的政治还是比较清明的,一人犯罪,不株连全家。这跟中原文化还有所不同,也正因为清朝不实行连坐制度,所以大家对于皇帝都特别效忠。


鳌拜遇到康熙既是幸事也是不幸之情,不幸的是遇到康熙最后的结局必然是成为康熙成就功名的垫脚石,如果不是康熙,换做是其他的帝王,鳌拜成为类似赵高,张居正,等一样的人物也不是没有可能;幸运的是遇到康熙还能保留自己家族的血脉,若是其他的帝王,欺君谋反之最,灭九族斩草除根都是很正常的,所以鳌拜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鳌拜的家人在其死后,羞于使用原姓瓜尔佳氏,后来纷纷改姓,大部分改姓成金。也没有再在原来的地方居住,而是分散到了今天的辽宁、黑龙江、湖南等地,也没有再向别人提起过自己的先祖。就这样平平淡淡生活了几百年,据说到现在鳌拜的后人已经有近600余人。这也算是仁慈的康熙皇帝给这一家人最大的恩赐吧,


大老二爷


1669年5月,盛夏时节,鳌拜被召入宫中觐见,期间被少年康熙设计擒获。鳌拜倒台,其庞大家业一并被充公,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康熙并没有对鳌拜的家人下手,圈禁不久之后统统释放,有的赋闲在家,有的分封爵位,效命疆场。鳌拜家庭的遭遇,算是封建王朝史上比较完美的结局。

鳌拜外康熙初年的四大顾命大臣之一。顺治死前,吸取了顺治初年皇族摄政的经验,选取了八旗当中才能着重、老成持重的心腹大臣索尼、遏必隆、鳌拜、苏克沙哈为四大辅政大臣。其中,鳌拜、索尼为多尔衮时期力保顺治的忠臣,苏克沙哈铁面无私,遏必隆为万花筒。

顺治原想着四大辅命大臣可以互相牵制,前期的确有这样的效果。索尼自成一派,身为首辅,位高权重;苏克沙哈自成一派,铁面无私,刚正不阿;遏必隆处事油滑,偏向于和鳌拜结党。

苏克沙哈禀性正直,第一个被鳌拜势力逼死。索尼在临死之前促成了自己孙女与康熙的婚姻,并且将自己的儿子索额图提拔到高位,最重要的是,索尼力挺康熙亲政,公开与鳌拜叫板,立下了不世之功。

索尼死后,鳌拜称霸中枢,遏必隆马首是瞻。康熙虽然亲政,但是根本没有办法限制政治势力盘根错节的鳌拜。鳌拜日渐骄横跋扈,康熙产生了除掉他的念头。

在此之前,小康熙先是做了万全之准备。他先将鳌拜在京城的势力以各种手段暂且派遣出京城,然后讲鳌拜召进宫中觐见。

“康熙帝在南书房召鳌拜进讲,鳌拜入,内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 内侍持其后。命赐茗,先以碗煮于水,令极热,持之炙手,砰然坠地,持椅之内侍乘其势而推之,乃仆于地。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论 如律。”

鳌拜被一群康熙早已准备好的健壮孩童摁倒在地抓获。少年康熙宣布了鳌拜三十款大罪,要将其革职、抄家、处斩。此时的鳌拜势力已经被康熙瓦解,自以为穷途末路,只能痛哭流涕求见康熙。康熙应允,鳌拜脱去上身衣服,漏出浑身伤疤,其中有当年为了救皇太极、顺治所留下的伤疤,象征着不朽的军功。

康熙念及功勋,将罪名改为削职、抄家、终身圈禁。其长子纳穆福免死出狱。多年后鳌拜的孙子达福被赐为男爵,而且提升为正蓝旗副都统,效命沙场,阵亡在前线。总而言之,鳌拜倒台之后,受到其牵连的家族成员很多,但是并没有受死刑,而且在鳌拜死后全部释放,生活照常,虽然没有以前那么富足,但是仍旧是可以团圆。

康熙为何放过鳌拜家人?

在笔者看来,康熙放过鳌拜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第一,少年康熙确实有帝王胸怀。当时康熙继位不久,鳌拜作为自己完全行使大权的最后一道屏障,扫清了鳌拜势力,自己便成为了真正的帝王。此时的康熙不诛连鳌拜家族,正好宣扬其以仁治天下,宽厚豁达的胸襟,可以挽留很多鳌拜余党之心,稳定自己的政治根基,维护了八旗子弟焦灼的内心。

第二,敲山震虎的帝王之术。少年康熙初登大宝,在复杂的政治洪流之中属于初来乍到的新手。旧势力的消亡意味着新势力的诞生。取代鳌拜的是国丈索额图势力,康熙此举也是为了震慑其他政治势力,不要触及皇帝底线,否则下场与鳌拜无异。

第三,恩威并施的帝王权御。何为威?第一权臣鳌拜瞬间倒台。何为恩?赦免起家族成员,并且重用其后人。这正是康熙的帝王权御之术。有恩无威,新皇帝注定难以约束众臣;有威无恩,朝臣们必定人心惶惶,有谁敢与皇帝坦诚相见?所以,康熙此举可谓之深谙帝王之道的表现。


结束语:康熙能成为清朝最卓越的皇帝,从其少年时期的所作所为便可以看出,胸有城府,目光深远,注定成就一番事业。














秦风汉韵论古今


我们先来看看康熙是怎么处置鳌拜的,康熙为了除掉鳌拜,就组织了一些贵族子弟练习布库,也就是摔跤,其中为首的是索尼的儿子索额图,在《康熙王朝》里面是魏东亭,在《鹿鼎记》里面就是韦小宝了。

鳌拜一看到康熙这样做,反而更加放心了,他觉得康熙喜欢玩,这样更有利于他专权。康熙八年的五月,康熙召鳌拜入宫,而鳌拜之前也经常入宫,也不以为意,没想到一进入殿中,这些少年们一拥而入,直接将鳌拜擒下。

鳌拜心中那个悔呀,就恨自己这么不谨慎,竟然被年仅的十五岁的康熙给算计了,但是事已如此,还能怎么样,只能任人宰割了呗。

康熙让议政王大臣们审讯鳌拜,大臣们当然知道康熙帝的意思,平时也很恨鳌拜的飞扬跋扈,大伙一合计,总结出了鳌拜的三十条大罪,那是条条是死罪呀,结论就是鳌拜罪大恶极,应该斩立决!

鳌拜当然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他就请求见康熙一面,康熙也答应了,想看看鳌拜怎么说,鳌拜见到康熙之后,就将身上的伤疤给康熙看,说哪个伤疤是在哪一战留下的,哪个伤疤是为康熙爷爷皇太极挡刀的,很像三国周泰为众将展示那样。

康熙看了之后,心中也颇受感动,鳌拜确实是有功于大清王朝呀,鳌拜是有罪,罪在专权,罪在藐视皇帝,但是他毕竟没有造反呀,另外也为了展示自己的仁慈之心,对其宽大处理,免其死罪,而是将其前圈禁,而鳌拜的同伙们,比如班布尔善,那个同样是爱新觉罗子弟的,就将其处死,另外还有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都杀死了。

不过,鳌拜在自己的圈禁地,没几个月就死了,至于是如何死的,那就不得而知了,同时被圈禁的,还有他的儿子纳穆福,不过,在鳌拜死后,也将纳穆福给释放了。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想起鳌拜的功劳,就追赐鳌拜一等男爵,让他的侄孙苏赫袭爵,苏赫死后,让鳌拜的孙子达福袭爵。雍正继位之后,鳌拜重新入葬,恢复其一等公爵,可世袭。乾隆四十五年,停世袭一等公,再恢复一等男爵。

鳌拜的弟弟卓布泰,在皇太极的时候被封为佐领,康熙八年的时候,因为是鳌拜的弟弟,被削职,在康熙十六年的时候,又恢复了。

鳌拜的孙子达福,官至散轶大臣、前锋统领(正二品)、正蓝旗副都统。


历史简单说


皇帝对臣下的处置往往存在着巨大的政治博弈,并非说一死处之就了事,那还得看具体的情况再作论断。尤其是那些背景深厚,势力庞大,情况复杂的重臣。康熙皇帝初年的鳌拜就属于此类。

对于鳌拜的简介就不必说了,康熙在擒拿鳌拜成功之后,开始是打算将鳌拜斩首,但是最后改判为囚禁,不过没过多久,鳌拜就死了。鳌拜死后,除了他的儿子纳穆福因为飞扬跋扈受到惩戒,其他子孙女眷均受到康熙善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康熙晚年,如康熙四十二年,亲自为鳌拜的家人即纳穆福洗脱罪名,康熙五十二年,恢复鳌拜的名誉。

雍正即位之后,更是恢复鳌拜爵位,由其子达福袭承,并将其任以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到了乾隆朝时期,再一次重新平定了鳌拜的功过是非,最终中和了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对于鳌拜的评价及封赏,重新厘定鳌拜家族的一等男爵位。

这就是鳌拜本人和鳌拜后人最终的结局。不得不令人倍感唏嘘,若说鳌拜是功臣重臣,为何要捉拿囚禁他,若说鳌拜是奸臣逆臣,为何要善待他的妻儿子女,恢复他的名誉和爵位。这其中究竟存在哪些博弈?

我们拨开这些谜团进行梳理分析。

一、康熙要擒拿鳌拜的主要原因

1.鳌拜结党乱政。鳌拜作为三朝老臣,战功赫赫,是顺治帝委任的康熙辅政大臣之一。在康熙和孝庄太后最为倚重的索尼病故后,鳌拜更是有恃无恐,明目张胆的干掉了另外一名辅政大臣苏克哈萨,四大辅政大臣的遏必隆因为无足轻重,根本无法遏制鳌拜的势力,故四辅政大臣仅剩鳌拜“一枝独秀”,鳌拜则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目无君上。直到康熙14岁亲政的时候,鳌拜也不愿意归还政权,这直接导致康熙皇帝的不满。

2.康熙志向远大。康熙是一位有为的皇帝,他一心想亲政之后大干一场,但是鳌拜不归还政权,他就如同一个傀儡,这对于志向远大的康熙皇帝而言无异于是一种折磨。从鳌拜手中拿回权力,是康熙皇帝与他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从根子上讲,鳌拜与康熙的矛盾实际上是辅权与皇权之争,如果鳌拜不放权,那么除非康熙当个小瘪三,这对矛盾就不可调和。

故,康熙要通过制服鳌拜,拿回属于皇帝的权力和尊严,这就是康熙擒拿鳌拜的主要原因。

二、康熙为何对鳌拜及其家人轻处理

1.鳌拜的本心还是“忠”。这要上溯到康熙皇帝的父亲福临即位的那个年代。谁到知道皇太极突发疾病身亡之后,没有确定最终的继承人,导致了满清有史以来第一次皇位之争,那次争夺有皇太极的兄弟赫赫有名的多尔衮,还有皇太极的嫡长子豪格,两大势力为争夺帝位蠢蠢欲动,而鳌拜则坚定的站立在“保皇”一派,支持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公元1643年8月14日,鳌拜于当天清晨与两黄旗大臣盟誓于大清门,坚决拥立先帝(皇太极)之子,并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见的准备。当会议之中争论不休时,鳌拜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一批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齐声说道:

"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译语)

实际上是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不得不作出让步,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这一折衷方案最终为双方所接受。福临即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福临是康熙皇帝的父亲,对于鳌拜的举动,康熙皇帝自然心有感触。

况且鳌拜虽然专权,但是却并没有发现其有谋反或者篡逆的证据。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鳌拜召集亲信与自家密室,手上各书一策以应对康熙,鳌拜一个“隐”字就说明了鳌拜心性未丧。这可能也是康熙最终放过鳌拜的原因之一。

2.鳌拜战功赫赫,为满清立下了汗马功劳。鳌拜的功绩就不一一列举了,皮岛之战,松锦之战,西充之战,都是鳌拜作为将帅表演的舞台,这些功劳都是不能抹去的,康熙皇帝自然知道,如果抹去这些功劳,不合适也不可能。

3.一抓一放,争取满洲贵族势力支持。鳌拜是满洲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早年辅政大臣之一。鳌拜在满清的地位和影响力可见一斑,康熙皇帝擒拿鳌拜,是要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并非要得罪整个满清贵族阶级,这一点他分得很清楚。既然并没有鳌拜谋反的证据,又要拿回自己的权力,还要不得罪鳌拜深厚的家族势力,那么唯有“一抓一放”,让鳌拜本人承担三十条大罪,而放过他的家族人员,就能达到既敲打又拉拢的目的,让鳌拜的后人和背后势力支持康熙。这大概就是帝王之术之一吧。

当然,也还有碰见像康熙皇帝这样的明君才有这样的下场,要是碰见昏君暴君,后果往往只有两种,要么鳌拜废了康熙,要么康熙废了鳌拜及全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