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郑众以死守正的故事 ——读《资治通鉴》点滴(三十八)

汉纪三十七开头讲的郑众故事,颇有警示意味。

郑众是当时的名士大儒,带光环。时任太子后来的汉明帝刘庄和山阳王刘荆想拉拢他,就通过时任虎贲中郎将(相当于中央警卫局局长)梁松捎带了一封亲笔信去登门拜访,以聘请拉拢。

这三人为啥能搅和到一起呢?因为刘庄、刘荆是同胞兄弟,都是同一个母亲阴丽华所生;而梁松是驸马爷,娶了阴丽华所生的舞阳公主刘义王。说白了,这是一个小型利益集团。

郑众对梁松说,“太子是储君,不适宜跟外臣交往;按照汉代律法,藩王(此处指刘荆)也不适宜私自招揽宾客。”言下之意,你们的邀请不合规,恕难从命。

梁松一听就威胁道:“这是领导的意思,咱不能违背。”看应答就知道这哥们不靠谱,拜访前没做好功课,一碰钉子就把给领导卖了,还赤果果地威胁——典型的官僚主义作风。

郑众见梁松搬出领导,就又补了一刀:“犯禁触罪,不如守正而死。”意思就是说,犯法的事咱不能干,领导要逼我干,我宁可得罪领导,死也不干。

这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事情当然就黄了。郑众的这番话传到刘庄、刘荆那里,二人只是“闻而奇之,亦不强也”,并没有追究。这也说明,梁松不过是狐假虎威。

这四个人后来的命运也挺有意思。先说梁松,他违规为人请托办事,发现后被免了官,然后怨言满腹、大放厥词,又被人举报,撤销了封地,人也关在监狱死了。之前跟梁松来往的宾客们都受到牵连。

再说刘荆。太子刘庄即位,刘荆对此不满,屡次拆台谋反,比如冒称东海王刘强的舅父大鸿胪郭况,写信怂勇刘强起兵叛乱——刘强是刘秀跟郭圣通所生的长子,因生母郭氏失宠被废,所以主动请辞太子——结果被刘强举报了。但刘庄念及同胞,一直没有杀刘荆,只能说明刘秀的家风好。刘荆最后因为搞神神叨叨的巫祝活动再次被举报,畏罪自杀了。

回过头来说郑众。刘庄即位成为汉明帝,就征召郑众入朝为官。这回手续齐全、合法合规,郑众接受了邀约。汉明帝派他去出使北匈奴商量和亲的事。到了北匈奴,匈奴人要求他向北匈奴单于下拜行礼,郑众拔刀立誓,宁死不肯屈从,为的是“不忍持大汉节对毡裘独拜”。单于这边看郑众这么猛,竟然“恐而止”。想来郑众只是一介书生,而单于则是马背上的战士、位列一国之尊,为维护大汉尊严敢于冒死争礼,还是挺有血性的。

郑众的这种血性是贯穿始终的。当汉明帝再次委派郑众出使北匈奴时,郑众认为出使会损害跟南匈奴的关系,在出差路上还上书坚持自己的看法,终于惹怒了汉明帝,郑众因此被免官、下狱。等汉明帝从匈奴来使处得知郑众冒死争礼的事后,才再次启用他。

纵观郑众的职业生涯,无论是对待敌人还是对待自己领导,都是以死守正、按原则处事,且祸福不避。每个人都会经受威逼和利诱的考验,有时也会用这些东西去考验别人,以获取自己的利益。有人说,政治就是权衡,就是在原则、利益和力量之间妥协的艺术。但郑众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些原则是不可以交换的,是需要在威逼利诱面前坚守的,甚至需要用生命来捍卫。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贪小便宜走偏门,只会惹来更大的祸患,这就是守正的涵义。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