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二戰時,捷克軍隊戰鬥能力絲毫不差,為何沒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

勿忘幸福的味道


有一張歷史照片非常有名:二戰時,德軍開進捷克的蘇臺德地區,一個捷克婦女向德軍致敬。

德國吞併蘇臺德,是英、法對德國綏靖政策的標誌性事件。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全稱就是《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

捷克斯洛伐克視割讓蘇臺德為國恥,德國卻激動地說:蘇臺德回家了。

蘇臺德和德國是什麼關係?很簡單:蘇臺德地區居住的,主要是日耳曼人。有點類似瑞典境內的芬蘭人,芬蘭境內的瑞典人。

蘇臺德本來專指蘇臺德山脈,位於捷克斯洛伐克北部與德國交界處,後成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裔聚居區的代稱。德國所說的蘇臺德,指的是廣義的蘇臺德,即德裔聚居區。這麼講,狹長的捷克地圖,外圍一圈都是蘇臺德地區(下指德裔聚居區)。

蘇臺德有個德裔名人,老約翰斯特勞斯曾為他譜過一首曲子,舉聞聞名,這就是著名的《拉德斯基進行曲》。拉德斯基元帥,就是蘇臺德人。

蘇臺德本隸屬於奧匈帝國,德國並沒有什麼意見,畢竟德、奧匈兩國關係特殊。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和奧匈帝國戰敗,蘇臺德就被戰勝國割讓給捷克斯洛伐克。

蘇臺德人不願意,德國同樣不願意。312萬德裔人口(1921年數據),幾乎是一夜之間,從主體族群變成了少數族群,排在他們曾經瞧不起的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之後,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捷克人多年以來就被奧匈帝國欺負,現在翻身作主了,對奧匈帝國的怨恨,都宣洩在蘇臺德地區德裔的身上。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充溢著對320萬德裔的歧視。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捷克經濟出現困局,而蘇臺德地區德裔的失業率,遠遠高於捷克斯洛伐克其他地區。

蘇臺德地區的德裔對此極為不滿,曾警告過捷克人:不要把我們推向德國。但收效甚微。

捷克斯洛伐克之所以敢歧視德裔,是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列強對德國的壓迫。但捷克斯洛伐克千算萬算,都沒算到一個名叫阿道夫的流浪漢竟成了德國的老大。

阿道夫-希特勒,堅定認為擁有350萬德裔的蘇臺德必須迴歸德國。

捷克斯洛伐克看到德國日漸強大,有些坐不住了。1937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放寬對德裔的限制,允許德裔說德語。但在蘇臺德地區,有個德裔組織,他們的最低訴求,是蘇臺德在捷境內高度的自治。蘇臺德地區德裔加速的納粹化,讓蘇臺德與捷克斯洛伐克的裂痕越來越大,再加上德國的推波助瀾,裂痕已無法彌合。

德裔在1938年的9月12日,上街動手,起因是希特勒之前發表著名的紐倫堡講話。

德國已經佔領了奧地利,下一個目標必然是蘇臺德。看到德國擴張,捷克斯洛伐克的老朋友英國、法國坐立不安。英國首相張伯倫是有名的妥協派,他主張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在談判桌上解決問題。

張伯倫去了三趟德國,和希特勒磨嘴皮子。希特勒說可以不用兵,但蘇臺德必須迴歸德國,否則只有打。

張伯倫不想和德國開戰,儘可能滿足德國的要求。沒想到捷克斯洛伐克立場非常強硬,打就打,不怕你!張伯倫為了英國利益,根本沒考慮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只要能讓希特勒滿意就行。

1938年9月29日,德國慕尼黑,召開了一場由四個國家首腦出席的關於蘇臺德問題的會議。這四個國家是: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

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倒是去了慕尼黑,但他沒有資格參加會議,在外面等結果。

這場私下交易很快就出臺了。英法決定“同意”捷克斯洛伐克把蘇臺德割讓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淪為大國的魚肉,刀在頸下,不得不痛苦地割讓蘇臺德。

於是,就有了那張轟動的《蘇臺德女人致敬照》。而同時期的蘇臺德人歡迎德軍的照片中,還有很多張德裔婦女眼含熱淚、激動致敬的場景。

德國戰敗後,蘇臺德又迴歸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對蘇臺德的德裔進行強硬的報復行動……


地圖帝


在捷克面前,除了蘇聯整個歐洲都是有罪的,捷克軍事實力比德國差很多,德國參謀部評估的是捷克軍隊總動員後可以抵抗德軍三個月,但如果英法給予支持德國就沒有勝算了,經過德國外交上活動,英法都明確表示不干涉,德捷開戰英法不會管,這時捷克就轉而向蘇聯求助,蘇聯當時外交上空前孤立,納粹上臺就表示要打蘇聯,英法波蘭羅馬尼亞都以蘇聯為敵,蘇聯在整個歐洲都沒有朋友,對於捷克主動來結交,蘇聯非常高興,馬上給予全面保證,保證只要捷克和德國開戰後蘇聯馬上對德宣戰,以全部軍事力量打擊德國,即使波蘭和羅馬尼亞不允許蘇軍過境,蘇聯用海軍空軍也會把軍隊送來,得到蘇聯保證後捷克信心大增,宣佈全國總動員,開始在蘇臺德大規模抓納粹黨人,軍隊進入戰備狀態,戰爭一觸即發,不出意外的話這就將成為歐洲二戰的起點了。這時英法波蘭三國通知捷克,捷克如果和德國開戰,三國將保持中立,如果捷克和蘇聯結盟打德國,那麼這場戰爭就有了反共產主義性質,三國將和德國結盟對抗共產主義的侵略(這就是小北約了),要求捷克立即取消總動員令無條件投降,否則將面臨英法波蘭德國四國的聯合進攻,面對三國的危脅捷克屈服了,無條件投降,先是向德國和波蘭割讓一部分土地,英法宣佈保證剩下的土地安全,可等德國進駐布拉格時英法並未干涉,捷克就此亡國。這件事對蘇聯的打擊更大,蘇聯認識到空前的危險,所以在捷克投降後向英法波蘭提出結盟應對德國的危脅,三國沒有誠意,特別是波蘭明確表示德國和蘇聯都是敵人,寧可亡國也不能和蘇聯結盟,這時德國找上門來和蘇聯和談,對於瓜分波蘭,蘇聯成為最明智的選擇,這個波蘭不可能成為友邦就要趁早滅了他,免得波蘭以後再和德國合夥侵略蘇聯,1921年的仇蘇聯放下了波蘭還沒放下,還要永遠為敵,那就滅了他再說。在二戰中歐洲國家沒有幾個是乾淨的,蘇聯不能眼看著自己被出賣,最好的選擇就是和強盜合夥滅掉波蘭。

捷克成為第一個被德國滅掉的國家,也許算是幸運的,在東歐國家中捷克是傷亡最小的國家,波蘭死的人最多,是他們和德國勾結的報應,在捷克面前大多數國家都是有罪的。




海中巖haha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捷克人自己也這麼問過,並且給出了答案。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瑪曾說過類似的話,捷克是一個小民族,一次英雄行為可能整個民族都沒有了。

捷克的歷史大體上也支持這一點,近代歷史上,捷克唯一一次用武力反抗的方式捍衛自己的尊嚴,是胡斯運動時期的白山戰役。而布拉格能被譽為歐洲最美的城市主要也是因為捷克人此後再也沒有據城和外敵一戰,城市未曾經歷戰火。對於捷克這樣的小民族來說,勇敢是一種比較奢侈的美德。

二戰前夕,情況尤其如此。面對納粹德國,捷克雖然在部分武器裝備的技術水平上並不落後,甚至有些領先,比如輕機槍,但無論如何,捷克都無法通過自己的力量擊敗德國。捷克取勝的唯一希望是堅持,堅持到英法假如戰場。而英法已經在慕尼黑出賣了捷克。沒有外部援助,捷克的抵抗只是什麼時候彈盡糧絕的問題。這就是捷克最終選擇妥協的原因。

需要強調,捷克作為一個小國,不抵抗是可以理解的,也值得同情,但任何大國,如果也選擇不抵抗,不捍衛自己的尊嚴,甚至把妥協投降作為生存之道,那就不是值得不值得同情的問題了,這樣的民族是應該被唾棄的。


葉海林


其實捷克這是有習慣的,不但二戰捷克沒有抵抗,後來的蘇聯入侵捷克,捷克也照樣沒有抵抗,說明這個國家有不抵抗的傳統。熟悉歷史和軍事的人會想起1968年蘇聯突襲入侵捷克的經典事件。那是冷戰時期蘇聯軍隊最成功的行動之一,捷克軍隊未發一槍便全部繳械。捷克在不到24小時內全部陷落,捷克領導人杜布切克痛心地說:“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悲劇……”

當時由於政治分歧,華約陣營的重要國家捷克與蘇聯關係緊張。蘇聯認為,捷克有倒向西方的風險,因此決定對捷克採用軍事手段,佔領這個國家。發動軍事入侵之前,蘇聯做了充分準備,以聯合演習的名義與其他華約國家一起在捷克周邊集結了大量軍隊。大批克格勃特工以各種身份進入捷克境內活動,一輛輛裝有無線電通信裝置的伏爾加牌小轎車在捷克境內活動,組成了蘇軍進入捷克後的交通指揮網。至於蘇聯駐捷克大使館,更成為策劃入侵行動的中心。

1968年8月20日晚,一架蘇聯民航客機飛抵捷克首都布拉格魯奇內國際機場上空。這架客機向機場發出緊急信號,稱飛機發生機械故障,要求緊急迫降。然而,蘇聯客機迫降後,從飛機上跳下來的不是普通乘客,而是揮舞槍支的蘇軍特種部隊成員。蘇軍特種部隊以最快速度控制了機場,裝載著坦克的蘇聯空軍安-12運輸機以每分鐘1架次的頻率在魯奇內國際機場降落。捷克境內的其他主要機場,也基本都被蘇軍以類似策略佔領。捷克政府只能採取不抵抗政策,希望捷克全國人民保持平靜,不要採取抵抗行動。

與此同時,除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之外,所有華約國家都出兵捷克,兵分四路從蘇聯、匈牙利、波蘭和東德邊境開進捷克。在入侵後的48小時之內,華約總共投入了約65萬人的兵力,相當於捷克軍隊總兵力的3倍以上。這真是一場兵不血刃的戰爭,蘇軍毫無損失,佔領了整整一個國家。西方國家對此大為震驚。

這次入侵,西方國家反應遲鈍,情報機構幾乎完全失靈。蘇軍向捷克發動入侵時,北約國家還以為是在演習。北約最高司令部得知蘇聯入侵捷克的確實消息,已經是入侵開始後的2個小時。而蘇軍500輛坦克只用了短短3個小時就從東德邊境開到了布拉格。

捷克軍隊完全沒有動員,只能坐在軍營裡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家落入蘇軍之手。成千上萬的捷克民眾則走上街頭,用力所能及的種種方式抵擋蘇軍。他們摘掉各地的路標和街道牌,讓蘇軍的行進陷入混亂;他們拒絕向蘇軍提供食品,孤立蘇軍。此後,捷克人民反對蘇聯佔領的方式此起彼伏,世界各國也紛紛對捷克進行聲援。蘇聯這種入侵別國的行徑,無疑要受到譴責和懲罰。但不得不承認,蘇聯的突襲入侵行動極為成功,對捷克更是巨大的歷史教訓。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戰爭史


捷克是工業強國,軍隊戰鬥力還是可以的,但是擱不住德軍更強悍,而且戰鬥意志也更足一點。西方老大已經決定把捷克獻祭,作為“綏靖政策”的犧牲品,加上捷克政府十分軟弱,屬於一嚇唬就垮的那種。所以,二戰前,捷克在英法的出賣,波蘭趁火打劫,境內德語區的日耳曼裔居民蠢蠢欲動的情況下不戰而降,也不能說是特別意外。

第一、尷尬的地理位置,捷克北面是波蘭、東面是蘇聯、東南面是匈牙利、西南是奧地利、西北是德國。被各國合圍,周邊國家都蠢蠢欲動......

雖然,捷克斯洛伐是前奧匈帝國的工業中心,有歐洲第二大兵工廠斯科達兵工廠和第三大兵工廠捷克布爾諾兵工廠,作為防守一方還擁有主場優勢。但是,但他們抵抗成功的前提是西邊的法國和東邊的蘇聯都有實質性的援助,這兩者最終都只是磨嘴皮子。

最後壓垮了捷克的稻草是波蘭的態度,一戰後剛剛復國的波蘭甚至公開要求肢解掉捷克,而且還付諸了行動,作為盟友的波蘭居然在德國入侵的時候不僅沒有施以援手反而趁火打劫,佔領了捷克的切欣地區,讓捷克一怒之下投了德國。幾個月後,德國入侵波蘭的時,捷克人身先士卒來報仇,顯得比德國人還玩命,一馬當先殺入了波蘭。

所以,捷克如何能夠在被兩個大國拋棄,三個鄰國重兵壓境,外邊還有兩個看熱鬧的一個扇風點火的,外加一個雖然熱心幫忙但很可能居心叵測的國家圍攻下倖存呢?

第二、捷克在損失了蘇臺德地區以後,國力受挫,國家殘破不全,很多軍人逃離了捷克,捷克軍隊38個滿員師只剩下了下16個不滿編的師;而德國在吞併奧地利和蘇臺德地區後,國力直線上升,已經儼然成為歐洲第一強國,連英法都不敢招惹它。捷克和德國硬拼無異於以卵擊石,根本無法抵擋裝備精良、戰鬥力爆棚的德國軍隊,還不如抓緊了投降以換取德國的優待。

第三、捷克地形較為平緩,缺乏戰略緩衝帶,氣候適宜,機械化部隊可以迅速推進。德國裝甲部隊進入以後一馬平川,可以迅速釋放閃電戰的動能。同時捷克的工業化程度高,公路等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特別適合裝甲部隊快速行進。

第四,英法兩國的出賣,希望藉此餵飽德國,禍水東引,最主要的威脅仍定位於蘇聯。捷克原屬於奧匈帝國,是一戰後,在法國、英國的大力支持下才建立起來的,沒有這兩個國家在後面撐腰,捷克內心一下子就垮了。在英法的默許之下,捷克把蘇臺德區讓給德國,進而又在英法眼皮子底下被德國吞併。實際上,希特勒對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要求只是一場政治訛詐,對英法底線的試探,然後發現,英法的“綏靖”貌似是沒有底線的。。。。。

第五、缺乏民族凝聚力。打仗不僅考驗裝備和軍隊數量,人民的戰鬥意志更為關鍵。小戰拼裝備,中戰拼國力,大戰拼民心。相對單一民族,上下一心的德國,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互相猜忌,和境內日耳曼人的矛盾已更是不可調和。捷克信的是天主教,斯洛伐克是新教。斯洛伐克人總覺得捷克人居高臨下,捷克人也總擺出一副鄙視的樣子與斯洛伐克人交往。大家都知道,冷戰後的“天鵝絨革命”,捷克又分了家,變成了捷克、斯洛伐克兩個國家,而且在21世紀,大多數捷克人仍認為斯洛伐克人是“鄉下人”,比較土。還有,捷克的蘇臺德地區的德裔捷克人。一戰後,捷克蘇臺德的日耳曼人成了弱勢群體,捷克著名作家赫拉巴爾的小說《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主人公娶了蘇臺德地區的日耳曼女孩(下圖電影劇照)。


初次見面的時候,男主說:“捷克人對那些可憐的日耳曼族大學生的欺辱實在太可怕了,我在民族大街親眼看見捷克人脫下日耳曼族大學生的白襪子,還撕破了兩名日耳曼學生的襯衫。”女孩說:“我們的領袖不會聽之任之。”當然,她的領袖不是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而是希特勒。德國人民一心想要“拯救”在捷克斯洛伐克受苦的德國同胞,1938年德國強行合併了蘇臺德地區,德裔居民一下翻了身。

1938年11月,喜極而泣,夾道歡迎德軍佔領的蘇臺德地區的日耳曼人,都是希特勒的“鐵粉”。

次年3月,德國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吞併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起初,因為捷克是不戰而降,所以並沒有遭到德國特別殘暴的統治。甚至在蓋世太保頭目——海德里希(下圖)的所謂“國家社會主義”新政下,捷克工人階級還拿到了不少好處,比如經常發福利,五一勞動節放假兩天等等。希特勒對海德里希的工作非常滿意,他在1942的一次講話裡聲稱:“看來只要給那些捷克人雙倍的食物配給,不送他們到東線去打仗,就可以把他們轉變為帝國狂熱的追隨者....
海德里希於1942年被刺殺於捷克,為了報復,納粹“鬼子進村”般的屠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40名包括嬰兒在內的所有人,國際兒童節也由此而來。德國與捷克人開始那種貌似“和諧”的局面不復存在。

戰後,捷克斯洛伐克接盤了法西斯德國留下來的工業基礎、備件和生產線,繼續保持製造Me系列噴氣式飛機、和各種裝甲武器(比如黃鼠狼、追獵者系列)的能力,也算是對多年的壓迫和驚嚇的一種補償把。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第一,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老父親奧匈帝國一樣,一戰後才建立的這個國家同樣有不容忽視的民族矛盾。

在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內有大約100萬匈牙利人,50萬盧西尼亞人和325萬蘇臺德日耳曼人。甚至就在1000萬捷克斯洛伐克人中佔據四分之一的斯洛伐克人,也在要求某種程度上的自治,而斯洛伐克人雖然在種族和語言上同捷克人接近,但由於斯洛伐克長期受匈牙利統治,因而在歷史文化上二者發展相差較大。早在1918年5月30日,在美國的捷克流亡者和斯洛伐克流亡者在匹茲堡簽訂的協議中,就規定斯洛伐克人有自己的政府,議會和法院,但後來布拉格政府並未承認和履行這一協定。

希特勒也是充分地利用了捷克斯洛伐克國內的民族利益分裂傾向,大幅資助蘇臺德地區日耳曼人的國家社會主義團體。

(受到蘇臺德日耳曼人歡迎的德國部隊)

第二,捷克斯洛伐克原本是想過反抗的,比如1938年5月的時候進行過部分動員,讓一級服役年齡的後備兵應召入伍,可此時的背景是英法兩國不斷髮出電報警示德國,而法國更是信誓旦旦宣稱會馳援。

可是到了9月份,英法兩國的態度就越來越明顯趨向於讓捷克斯洛伐克屈從德國對蘇臺德的要求。

在9月19日中午,英國和法國駐布拉格公使一起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交了兩國的建議,而捷克政府則是回覆並拒絕了。

9月20日,英法兩國公使告訴捷克人,如果捷克人不同意,那麼他們將不會再過問捷克的命運,也就是捷克就不要指望之後能再得到英國和法國的什麼援助。

而蘇聯人表示只有在法國出兵的情況下才會出兵,而法國很明顯已然是背約了。

英法兩國的意思是讓捷克聽他們的話將蘇臺德割給德國,之後殘餘的捷克斯洛伐克將會得到英法的保護,然而很明顯後來他們沒有這麼做,直到德國入侵波蘭時才做了個樣子——宣戰而不戰。

如此想來,就不足為奇了,連英法都高估了當時納粹德國的戰鬥力,寧可綏靖希特勒,也不願意直接和他對上,而捷克在沒有像英法蘇大國援助保證的情況是更是不敢反抗德國的。

第三就是慕尼黑協定之後的捷克更加弱小了。


原本構築了大量防禦工事的領土被劃入了德國手裡,幾乎全部的鐵道,公路,電話和電訊系統都被打爛了。根據德國人的統計,最終捷克斯洛伐克在肢解後喪失了66%的煤,80%的褐煤,86%的化學工業,80%的水泥工業,80%的紡織工業,70%的鋼鐵工業和電力工業,40%的木材工業。

甘末林當初叮囑過達拉第,主要的捷克要塞,鐵路幹線,戰略性的支線和主要的國防工業絕對不能給德國,尤其是不能讓德國人切斷摩拉維亞山脈,可惜達拉第沒能照此行事。


當希特勒最終向捷克僅存的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進軍時,斯洛伐克已然在德國控制下宣佈“獨立”,他身邊的匈牙利和波蘭也跟在德國後面虎視眈眈,至於當初承諾會通過慕尼黑會議帶來和平,滿足希特勒胃口的英法此時卻是沉默了。由於英法大國犧牲捷克利益的卑劣行為,自然讓中歐和東南歐其他國家更傾向於跟著希特勒了。


普魯士之魂


為什麼捷克一槍不放就投降德國呢?究其原因,因為捷克國內民族成分比較複雜,且日耳曼人佔大多數,且其他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在日耳曼人的統治下生活了很久,包括希特勒的“民族政策”宣傳得很好,對於捷克斯洛伐克來說,當時可是有點翹首以望王師的感覺,儘管捷克當時的軍事實力並不低於德國,可他們還是馬上投降了,在我們看來,他們這是投降,但是在他們心中,這可是迎來了“統一”啊。

▲ 捷克斯洛伐克地理位置

今天,我們對捷克斯洛伐克這個國家可能不是太熟悉。但是,捷克斯洛伐克地處歐洲中心,是德國通往東方的門戶,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而且其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在二戰前期,捷克斯洛伐克由於繼承了奧匈帝國80%以上的軍工企業,所以很快就發展成為了世界上少數的工業大國。據瞭解,其在投降德國之前,其工業生產能力排名世界第七,雖然比不上英、法、美等大國,但也是世界上少數的強國之一。

按理工業發達,那麼其軍工生產能力自然也不會太差,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爆發,捷克斯洛伐克早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就發展起來了強大的軍工產業,其中一家軍工企業,就是我們現在非常熟悉的斯柯達,在當時的斯柯達不只是侷限於造車,其主要業務還是生產和製造坦克這類軍工產品。

▲ 斯柯達品牌汽車

後來德軍所用的坦克大多生產於此,其中包括捷克斯洛伐克早就設計出來的世界上最優秀的輕型坦克――LT-38輕型坦克,德國正是憑藉其優秀的機動能力和作戰效果打得法國節節敗退,法國在一戰時期引以為豪的陣地戰在它的面前不堪一擊。

後來德軍更是仿照它設計出了著名的36T坦克,不只只是坦克,在大炮、機槍等重武器設計和製造方面,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工廠也處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在二戰前夕僅斯柯達一家兵工廠生產的軍火,就相當於英國全國的產量。

如果僅僅是軍工強大,一槍不發投降,捷克斯洛伐克還情有可原,更讓人感到震驚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當時的軍事力量絲毫不弱於德國。

▲ 36T坦克

捷克斯洛伐克在歐洲雖然算不上什麼大國,但絕不是彈丸小國。二戰前夕,捷克斯洛伐克有1000多萬人口,有將近100萬人的軍隊,在捷德邊境更是有35個步兵師嚴陣以待,按理說,這樣的軍事實力,即使是面對強大的德國,也不該一槍不放就把國土拱手相讓。

再者說了,當時的德國,由於受到一戰時期的制裁,還沒有完全崛起,希特勒雖然已經當選為德國總理,但是,德國原有的普魯士貴族和奧匈貴族對希特勒並不滿意,甚至有些看不起他,而且當時德國國防軍還掌握在奧匈貴族手裡,希特勒雖然名義上為總理,但是卻沒有實權,雖然希特勒後期專政時期,德國已經強大無比,但是這個時候從表面上看來德國甚至不如捷克斯洛伐克。

但是,捷克斯洛伐克卻是第一個一槍不放投降了德國的歐洲大國,1938年九月,英法德意四國簽署了《慕尼黑協定》,在會議上,四國的領導人將捷克斯洛伐克與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割讓給了德國,有意思的是,這次會議上,捷克斯洛伐克並沒有代表出席,但是,消息傳回國內之後,其國民居然沒有反抗之心。

▲ 希特勒

其他國家看到捷克斯洛伐克這樣軟弱的態度之後,也起了不良之心,波蘭、匈牙利等國先後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並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後來,在德國人的威逼利誘之下,捷克斯洛伐克於1939年3月14日“獨立”。並且,德國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保護國”。

3月16日,德軍大搖大擺的開進捷克斯洛伐克,沒有遭遇到絲毫抵抗,不費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得到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德國實力開始大增,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工廠源源不斷地為德國提供軍火,才讓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向披靡。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有絲毫的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許要推遲幾年。

▲ 二戰時的捷克斯洛伐克士兵

究其捷克斯洛伐克不抵抗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捷克斯洛伐克境內民族眾多,其中,日耳曼民族佔大多數,而其他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也被日耳曼民族統治了許久,在希特勒宣揚的民族政策下,他們甚至有些期待被納粹統治。

一個國家,一旦其民族心生異心,倒戈向外,這個國家就已經名存實亡了。


海佑講史


大家看地圖,當德國吞併奧地利後,地理形勢上就是把捷克吞含在嘴裡了,沒吞到的那一部分,叫斯洛伐克,當時跟捷克是一個國家,卻始終是格格不入的兩個人群,連宗教上都不同,捷克信的是天主教,斯洛伐克信的是新教,到後世,還是徹底分開來,成為兩個國家,各自單過了。

希特勒其實是奧地利人,吞併奧地利,猶如王師入城,捷克西邊的蘇臺德地區同樣如此,當時的國際形勢是英法吃果果的把捷克出賣了,親自出場,把捷克帶到元首面前,讓他看看還有什麼不合適的地方,邊上還有個趁火打劫的波蘭,同樣已經對捷克動手,再東邊就是那個全歐洲都反感討厭的紅帝國。一戰時期,捷克和斯洛伐克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與德國是同一陣營,英法對德國的妖魔化,在捷克沒什麼作用和效果,這麼個一戰後才多出來的國家,對國家概念也說不上有多麼重視,既然你們已經把我賣了,我自己還起個什麼勁,跟誰還不是混?



事實也證明捷克的這個選擇不錯,德國海德里希過去後,把捷克還管的挺好,工人福利待遇都比原來好,就是海德里希遇刺後,德國的報復是捷克受到最大傷害,但是同時後來也因為這個受害身份,蘇軍過來時成了解放,整個二戰,捷克在歐洲,可以算安全混過來的了,比起邊上那個德國蘇聯一起洗一遍,然後德國洗過去,再然後蘇聯洗過來的波蘭,幸福太多了!


李三萬的三萬裡


捷克之所以不抵抗就投降,一是因為英國的綏靖主義,二是因為法國政府的軟弱,但是更重要的是波蘭也對捷克發出了威脅,想和德國一起瓜分捷克,所以捷克不得不屈服。

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戰前也是歐洲一個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其斯科達兵工廠和捷克布爾諾兵工廠都是歐洲著名的軍工企業,抗戰時中國使用的ZB26機槍,就是捷克布爾諾兵工廠的產品,捷克的火炮、LT-38輕型坦克也是比較先進的武器。而且捷克還要一支比較強大的軍隊,在戰時可以動員起百萬大軍。

捷克軍隊

然而在德國向捷克的蘇臺德地區提出領土要求時,捷克最後卻選擇了屈膝,這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英國的綏靖主義。在德國吞併捷克前,英國對於德國重建軍事力量和擴張行為採取了綏靖主義,一直拒絕和法國一起採取行動阻止德國的行動,同時認為蘇臺德地區日耳曼人居多,因此也不願意支持捷克,這極大的助長了希特勒的氣焰。

德國進入蘇臺德地區

二是法國政府的軟弱。法國的法拉第政府是一個聯合政府,支持他的人民陣線是包括了極左到極右的多個黨派的聯盟,讓他們坐到一起的唯一原因是為了阻止法國本土的法西斯組織上臺。所以在英國拒絕支持法國扼制德國的主張後,法拉第幾乎無法做出任何有力的決定。

蘇聯一度和法國接觸,表示願意支持法國。但是蘇聯和捷克和德國之間被波蘭和羅馬尼亞兩個國家隔開,這兩個國家都拒絕蘇聯軍隊過境,這使得蘇聯的支持無法變成實際行動。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法國的盟友波蘭居然和德國站在一起,致力於肢解捷克。在得知德國對蘇臺德地區提出要求以後,波蘭也迫不及地的對捷克發出威脅,表示在未來的捷克和德國的衝突中不會保持中立,並對波蘭的切欣地區提出了領土要求。

捷克的國土東西呈長條形,波蘭在它的北面,南下的話可以輕鬆的將捷克切成兩半。捷克總統貝奈斯坦承,在進行軍事動員以後,波蘭發出的威脅迫使他面對現實,不得不接受德國的要求。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時隔不久,就輪到波蘭人品嚐被兩個國家瓜分的滋味了。

而在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以後,捷克失去了蘇臺德地區的地理優勢,又沒有外援,自然就更不可能抵抗德國了,成為二戰裡死的最憋屈的國家。


不沉的經遠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

我國軍事思想中認為戰爭包含了三個要素:天時、地利、人和。筆者個人認為這三個要素正好可以解釋,捷克斯洛伐克這個二戰前世界第七強國,僅次於美、德、蘇、英、法、意。在軍隊戰鬥力不差的情況,為何沒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

1.天時

捷克斯洛伐克,一直以來視英法為重要的靠山。並且捷克斯洛伐克在限制德國發面非常積極。1924年時,捷克斯洛伐克曾和法國、波蘭簽訂了同盟條約形成了對德鐵三角。

可是英國和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受嚴重損失,經濟恢復緩慢。再加上1929年經濟危機的影響,英法兩國經濟形勢十分嚴峻。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景象給歐美各國留下慘痛的記憶,因此,戰後和平主義思想、厭戰畏戰情緒相當盛行。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英法兩國面對氣勢洶洶的納粹德國採取了綏靖政策。英、法兩國為避免戰爭爆發,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與德國簽訂了《慕尼黑協定》。

2.地利

《慕尼黑協定》使捷克斯洛伐克喪失了1.1萬平方英里的領土、360萬居民和1/2以上的經濟資源,喪失了捷作為邊境地區安全屏障的防禦要塞。捷克斯洛伐克其他地區形較為平緩,一馬平川,公路等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特別適合德國裝甲部隊快速行進。

3.人和

捷克斯洛伐克原本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在奧匈帝國中德意志民族是主體民族,佔據主導地位。1918年一戰結束,奧匈帝國土崩瓦解。捷克斯洛伐克獨立,成立了國家。可是捷克斯洛伐克國內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三大民族的矛盾卻日益尖銳。

1920年的捷克憲法明文規定該國由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盧塞尼亞人三個主要民族組成,德意志人只是居住在共和國境內的少數民族。而當時在捷克斯洛伐克1350萬人的總人口裡,有350萬,超過四分之一是德意志族;而捷克斯洛伐克的主體民族中的斯洛伐克人只有不到200萬人。

捷克人現實聯合斯洛伐克人,將德意志人踩在腳下。同時作為臨時盟友的捷克人與斯洛伐克人之間也是齷齪不斷,捷克人認為斯洛伐克人是鄉巴佬,斯洛伐克人又認為捷克人強勢過頭了。

面對納粹德國的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國內根本凝聚不起力量來進行抵抗。原本落魄的德意志族翻身農奴把歌唱成為了帶路黨。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彼此也不和睦,斯洛伐克人覺得沒有必要拿自己的命去捍衛捷克人的利益;捷克人反之也是一樣。於是軍隊出現了大量逃,38個滿員師只剩下了下16個不滿編的師。


最後的結果,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不佔的的捷克斯洛伐克。乖乖的像納粹德國投降了。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