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本該彙集傳統文化精華的古風音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噴點?

最早接觸古風,是學生時期周杰倫的《煙花易冷》、《青花瓷》,從歌詞到配樂都堪稱古風經典,後來才知道這些其實是中國風,古風圈對兩者的界限分得很清。

本該彙集傳統文化精華的古風音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噴點?

在此之後出現了一些原創音樂人,他們的作品在我看來也是精品。許嵩當年的《斷橋殘雪》、《廬州月》,後弦的《逃學書童》、《唐宋元明清》等等,配樂以古箏、二胡、長笛、蕭等中國傳統樂器為主,歌詞雖不是通篇詩詞歌賦,但偶爾夾雜的白話也絲毫沒有破壞意境。

本該彙集傳統文化精華的古風音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噴點?

然而近幾年來,許嵩與後弦也開始向流行音樂低頭了,新作品(不知道多久沒出新作了)沒了古風意境但也沒火起來。好像古風註定就該是一個小眾的品類,在二次元、COS見怪不怪的今天,古風卻依然只能作為一個小圈子存在於某些興趣同好群體中。

歌詞

這個圈子大多數以年輕人為主,在傳統印象中,和古風扯得上關係的本該是一些蓄著鬍子,鬢角花白的老學究,無論他所擅長的領域是書法、繪畫還是音樂,仙風道骨、一身長袍才能鎮得住“古風”二字。

本該彙集傳統文化精華的古風音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噴點?

然而目前所謂的“古風”其實有很多是偽古風,雖然年輕不代表沒有才華,但不可否認,圈子裡大多數人並沒有經歷過系統的古文教育,也沒有花過太多心思去學習鑽研詩詞,只是憑藉著中學語文文言文的積累將一些自認為古韻盎然的華麗辭藻堆砌在一起。

有人做過一個統計,古風音樂歌詞中時間大多是“千年”,地點不是“天下”就是“江湖”,出現最多的人物是“誰人”,動不動“離愁”、“徘徊”、“殤”......但實際使用這些辭藻時經常缺少邏輯,乍一看上去唯美有韻味,深讀之後卻是一片空洞。

本該彙集傳統文化精華的古風音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噴點?

比如《月上瓜州》中的這一句,“挑撥昨夜雨,燭火風吹去”,“挑撥”的意思無非就是撥動燈芯使燭火更亮,或者引申義播弄是非、撩撥,但這裡和“雨”搭配是什麼用法?再來看看《菩提雪》中這一句,“盡遺忘,曾為誰等到滄海為霜”,首先歌名《菩提雪》就滿滿的拼湊感,“滄海為霜”又是什麼成語?完全沒法想象出場景來啊,我猜作者寫這句的時候只是為了押韻強行造出了“滄海為霜”這個詞。

本該彙集傳統文化精華的古風音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噴點?

當然,並不是說整個古風音樂圈全是這種沒有營養的“半成品”,每個圈子都有大神,古風圈也一樣。知名的古風音樂創作者河圖、老妖、音頻怪物、銀臨等等,他們的作品大多是真正的精品,無論是銀臨的《錦鯉抄》,還是河圖的《傾盡天下》,都經過了專業團隊的作詞與編曲,詞雖沒有那麼華麗,但邏輯清晰,有完整的敘事和情感。

本該彙集傳統文化精華的古風音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噴點?

“未辨眉目,只記襟上層迭蓮華,其色魅惑,似血著淚”、“魑祟動情,必作灰飛”,看,不用“誰人”、“昨夜”也絲毫不影響敘事,古風音樂的用詞其實比流行音樂要多得多,古風歌詞缺的並不是華麗的辭藻,而是邏輯與意境。

作曲

古風音樂的作曲要比作詞難得多,大多數古風圈的新人都只是在填詞、寫文案,作詞的門檻並不高,先不談詞作的好壞,但凡讀過一點古詩詞的都能上手。相比而言,作曲就需要一定的專業基礎了,至少你得懂一點樂理知識,最好會一兩種樂器,如果會古箏、琵琶這樣的傳統樂器就堪稱完美了。

本該彙集傳統文化精華的古風音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噴點?

當然,以上只是作曲的前提,懂樂理並不代表會作曲,就好比會跳舞並不代表會編舞。古風音樂的編曲和其他樂種還不一樣,無論是流行樂、藍調還是民謠,基本都是基於現代樂理的七音,而古風之所以一聽旋律就知道是古風,就是因為基於五聲音階的作曲,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五音“宮商角徵羽”,對應到現代七聲音階的“12356”。

因為只有五音,編曲的旋律也就沒有七音那麼多變,所以古風音樂容易出現旋律模板化,聽得多了就會感覺沒什麼變化。總的來說就是古風的編曲難度很高,即使是科班出生的編曲也需要創造力和天賦,業餘的愛好者就更難涉足了。

本該彙集傳統文化精華的古風音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噴點?

古風音樂編曲難導致的後果就顯而易見了,抄襲、改編現象越來越嚴重,深受其害的就是日本輕音樂。把和風輕音樂的旋律拿來,填上自己寫的詞,就認為是自己的作品了,如果只是在同好圈內大家聽著自娛自樂倒無所謂,但發佈出來獲利就涉及到侵權的問題了,圈外人對古風圈不好的印象,也大多來源於此。

本該彙集傳統文化精華的古風音樂,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噴點?

其實每個圈子都有精品和炮灰的存在,古風圈那些沉迷於華麗辭藻與精美古風圖片的少年少女並沒有什麼錯,每個人在中學階段都有過不成熟的興趣,也許幾年之後他們自己都會覺得當時的自己幼稚。

但圈子頂層的大神們,真正代表著古風圈的門面,因此他們的作品不能粗製濫造,更不能變著法子偷懶抄襲,畢竟“古風”兩個字與“國風”一字之差,無論是作為商業傳播還是文化推廣,都在一定意義上代表了我們這代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不能以一句簡單的“自娛自樂”就將責任推卸得一乾二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