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關於“回星城”一說(樑德林)

關於“回星城”一說

○梁德林

眾所周知井陘核桃園村在歷史上曾三易村名,即靈真城、段基村、核桃園村。可是據史料記載核桃園村過去還曾名曰“回星城” 。

明代地理學家顧祖禹在他所編纂的《方輿紀要》正文.卷十四北直五(其他名著也多有記載)中載曰:“又縣西南二十五里,有靈真城,《志》雲韓信伐趙時築。魏收《志》(魏志乃北齊人魏收所編撰)井陘縣有回星城,即此城矣。《邑志》:縣西三里有新教場,即古回星城,以在回星河側而名。恐誤。”

顧祖禹在文中所說的“魏收《志》井陘縣有回星城,即此城也。”顯而易見文中的“此城”指的就是靈真城。也就是說靈真城也叫回星城。與此同時顧祖禹還對縣誌所載“縣西三里有新教場,即古回星城”一說,用“恐誤”二字予以否認。

然而大清雍正八年編撰的井陘縣誌中對此事的記述卻與以上所說截然不同,文中有句曰:“縣西三里有新教場,即古回星城,以在回星河側而名” 。

民國二十年《井陘縣誌料》承雍正間所編《井陘縣誌》之意,載文曰:“今考教場村西南河灘中間有子母石岸一段,南北長約十餘丈。高約丈餘。綿蔓河從上游蔡莊來,水勢甚猛,流至石岸,被石頂撞,勢頓殺。乃繞道而南,而東。此處之河舊稱‘回星河’,教場因在回星河側,舊稱‘回星城’。”

以上是各家對回星城的記述,一說出自地理名著,一說源於地方誌書,二者說法不同,各有所見。當年的回星城究竟在何處何地,是一是二,叫人莫衷一是。

筆者認為縣西三里的“回星城”與縣西南二十五里的“回星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應該說歷史上都曾存在過。古籍作者將兩處地名均寫作“回星城”恐屬筆誤所致。從時間上講縣西南二十五里的“回星城”,大約出現在西漢至北齊這段時間。而縣西三里的“回星城”大約出現在宋朝煕寧年間在這裡駐軍建城之後。另外,兩個“回星城”的寫法與讀音更值得討論。縣西南二十五里的“回星城”中的回星其意有二:1.迴旋運轉的星。2.星體運行一週,迴歸原處。表示年歲更始。如唐 李賀 《天上謠》:“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雲學水聲。”即為此意。 至於縣西三里的“回星城”中的回星二字,經考證與上面所說的“回星”是不相同的。其一是寫法讀音不同,應寫作“洄湦”,讀“回生”音。其二是詞義不同。洄湦是專指水迴旋而流的意思。金天會十五年威州三清殿碑記有句曰:“井陘,介晉趙之間,抱犢障其東,洄湦帶其南,山明水秀,古號形勝。”碑文中的“洄湦”二字指的就是縣西三里的洄湦河及河側的洄湦城。均寫作“洄湦”,意與“‘迴旋’同。”蓋謂旋繞也。

關於“洄湦”二字,金天會十五年威州三清殿碑刻中早有記載,而且歷史悠久,迄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應該為歷代大家學者所見所知。但我所讀過的書籍中(書海茫茫,自己所讀的書不足冰山一角。)從未出現過井陘的洄湦河或洄湦城。唯有杜慎庭老師主編2012年出版的《唐宋古城天長鎮》一書中准算談及到了“洄湦”二字。“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威州三清殿碑記及貞元甲戌(704年),《慶成院大師經幢》“回星”作“洄湦,意與“洄洑”,蓋謂旋繞也。”

依據以上資料考證,故而我認為井陘的兩個“回星城”在歷史上都曾存在過,距縣城西南二十五里的回星城史書記載明瞭無誤,應當予以肯定。而縣西三里的“回星河”與“回星城”應該還原為“洄湦河”“洄湦城” 才對。兩個地名各有其位,互不混淆。

以上是本人對“縣西三里”與“縣西南二十五里”兩個回星城的粗淺探討。但由於本人知識淺薄閱歷枯乏,只能算作一點看法與見解,不敢妄斷確定。只是想借助報刊這個平臺,把個人粗淺的看法與見解提出來與朋友們共同商討,還原事物的本來面貌。聯繫人梁德林 聯繫電話 13191845769

附碑文 威儀司三清殿碑記

道教八仙之一張果老久居中條山,往來汾晉間,唐武則天時已數百歲。武則天曾遣人召見之,張果老即佯死。後人復見張果老隱居恆州井陘山中,他倒騎白驢日行萬里,休息時將驢折迭藏於巾箱。曾被唐玄宗招至京師演出種種法術,授以銀青光祿大夫,賜號“ 通玄先生”。唐明皇開元末,通玄先生尸解於井陘段莊山紫雲洞,故以仙翁名其山。

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升井陘縣為威州,置刺史,州城就在當今的威州鎮。天會九年(1131年北宋亡後五年)在威州城設立掌管道教事務的威儀司,天會十五年(1137年)又在威州城東關創建威儀司三清殿(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最尊的天神),供張果老像。三清殿遺址今已湮沒,而張嗣京碑記確於民國八年(1919年)知事張蔚南奉令調查古物時,在威州東城地中覓得,證實當今的威州即是近千年歷史上的古威州。作為歷史上的古威州的考證,今將“威儀司三清殿碑記”原文附錄於後:

粵自猶龍驅車而西邁,關尹望氣而授書。首播玄風,用警聾俗。莊列相繼,益闈妙理。大概以虛無自然為宗,清靜無為為趣。爾後,天機洩密,乃有三境十極之號,七返九轉之藥,黃庭大洞之書,符錄科蘸之勢。期間,異人奇術,靈效昭著,功侔造化,力造鬼神。或羽化而仙,或蟬脫而去。見於傳記者,不可勝數。唐有張果老先生,明皇嘗昭至闕下,飲堇試毒,敲齒現異。先知有公府之畏,雖帝女忘其尊;成道於開闢之初,雖刑君失其算。井陘,介晉趙之間,抱犢障其東,洄湦(讀生音)帶其南,山明水秀,古號形勝。先生策蹇,常遊於茲,遺址至今尚存,居民築室以祠焉。天會七年(1129年)升為威州,于格當設威儀司。時兵火之後,羽衣分散。九年,鄭州防禦使高公楑來守是邦,勞來安集,繁庶倍惜;興滯起廢,綱紀必舉。十年(1132年)始命道士何宗志為威儀,寓居於仙翁堂。十五年春,乃度東關之隙地,創為觀宇,建中殿以奉上真,闢西廡以處其徒,古木繚垣,森然如素;雲車風馬,儼然若臨。即成,又命嗣京銘其事於右。其辭曰:“棉之山兮巖,洄湦之水兮泛澄瀾,鬱郁兮東城之壖築琳館兮宅群仙,皇冠集兮羽衣鮮,啟蕊笈兮詠靈篇,高真降兮來鑑觀,錫洪禧兮庇黎元。”

金天會十五(1137年)十一月十四日立石

關於“回星城”一說(梁德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