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區塊鏈真的會帶來社會生產關係的革命嗎?

相信你一定聽過類似的說法:“未來的社會,大數據是生產資料,人工智能是生產力,區塊鏈是生產關係。”

首先,什麼是生產關係?

生產關係的概念:生產中所產生的交往形式。更一般地,生產關係包括三個主要要素: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生產過程中人的地位和相互關係、產品分配方式。

區塊鏈真的會帶來社會生產關係的革命嗎?

對於“區塊鏈是什麼”這個問題,目前沒有標準化的定義,但是一個較為廣泛認可的理解是: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佈式賬本。區塊鏈技術發展的初期,很多分佈式數據庫出身的技術人員,會把“分佈式賬本”和“分佈式數據庫”混為一談。如果從技術角度來說,基於分佈式數據庫的技術基礎,搭建一個區塊鏈的分佈式賬本,是目前較為可行的技術路線,但在兩者之間,有一道明確的鴻溝:共識機制

回顧比特幣發展的十年,雖然“比特幣到底有沒有價值”一直是各界爭論的焦點,(大概僅次於“比特幣還會不會漲”,)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一個驚人的事實:在沒有服務運營商支持的情況下,比特幣主網能夠良好地運行十年。這在當今完全依賴於公司或單位的市場化環境中,似乎是不可想象的。而在這一過程中,共識機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區塊鏈真的會帶來社會生產關係的革命嗎?

以比特幣的共識為例,比特幣的共識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主要內容:參與共識的基礎、共識的過程、共識的結果。

具體來說,參與共識的基礎,即通常所說的能夠提供算力的礦機、礦池、礦場,只有擁有一定的算力,才有參與共識過程的基礎條件。

共識的過程,即通常所說的“挖礦”。藉助於密碼學的算法,所有參與共識的節點,能夠以一種相對公平和隨機的方式競爭“記賬權”,一個節點搶到記賬權之後,由它進行區塊打包、校驗、廣播,其他的競爭節點在本輪都要接受它的記賬結果。

共識的結果,就是在所有節點的競爭與協作之下,完成了一個新區塊的打包,並且系統對擁有記賬權的節點所付出的“勞動”,回報以一定數量的比特幣。

區塊鏈真的會帶來社會生產關係的革命嗎?

有沒有覺得這一過程有點眼熟?

是的,如果把比特幣的運行過程,視為一個生產過程,把參與生產的節點(礦機、礦池、礦場),視為一個個參與生產的“人”,那麼我們會清楚地看到:

  • 共識機制中參與共識的基礎就是生產關係中的生產資料所有制
  • 共識機制中共識的過程和記賬權的規則,就是生產關係裡生產過程中人的地位和相互關係
  • 共識機制中共識的結果,就是生產關係中的產品分配方式

放眼更大的範圍內,現在社區主流的幾種共識機制,從POW、POS、DPOS到PBFT、dBFT等,其共識機制的本質,都是在定義

系統的運行方式,特別是節點之間的協作方式和關係

於是,這件事就變得很不一樣了。很多人在理解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的時候,都有一個經典的疑問:“這個東西我用 雲/服務器/中心數據庫 不能做嗎?”不論是雲/服務器/數據庫,它們的本質,都是生產工具,或者換句話說,在一個網絡內,一個系統想要運行,是需要“管理員+系統”的人機協作的,一個更好更強大的系統,只不過是可用功能提供的更多,運行性能更好,但是最後實際操作的,還是管理員或者運維人員。而被共識算法“激活”的區塊鏈系統,則已經可以讓各個節點“擬人化”地運行,讓它們在沒有“管理員”的情況下,在每個區塊週期內,自發自動地競爭,或者達成一致。

區塊鏈真的會帶來社會生產關係的革命嗎?

當區塊鏈系統把各種各樣的生產關係(集中制、股份制等)搬到了共識機制(POW、POS)中,當原來只能承擔信息傳輸和記錄的“信息互聯網”變成了可以傳遞勞動和價值的“價值互聯網”,未來,區塊鏈真的不會帶來社會生產關係的革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