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金亞科技欺詐發行面臨退市,《紅週刊》提前三年發文質疑

紅刊財經 李沐遙

6月27日凌晨,深交所發佈公告決定對 *金亞(金亞科技)啟動強制退市程序,*金亞或將成為創業板第二家退市公司,也將成為A股第二家因欺詐發行而退市的上市公司。

紅週刊多次撰文質疑金亞科技的問題

金亞科技財務隱患並非突然炸雷,2015年6月4日,創業板上市公司金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亞科技”)因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8月25日金亞科技發佈了《關於公司股票存在被暫停上市風險暨停牌進展的公告》,8月31日,金亞科技發佈公告稱,通過財務自查,發現其以前年度存在重大會計差錯,並予以追溯調整。

同 年 11 月 2 日,《證券市場紅週刊》(以下簡稱“紅週刊”)第84期發表《金亞科技是否將成創業板退市第一股?》一文,作者飛雪漫天細緻梳理了金亞科技在上市前分期收款業務營業收入(硬件業務)、軟件業務營業收入疑點叢生,應收款項呈異常增長態勢,認為不能排除其上市前虛增收入、虛增資產、並由此虛增利潤、欺詐上市的可能性。

而其後,紅週刊繼續多次發文質疑金亞科技存在的問題,如11 月 13日飛雪漫天在紅週刊發表《金亞科技是否欺詐上市》,12月20日紅週刊發表《“覆盤”金亞科技造假路徑, 立信存在失職嫌疑》文章來深度分析上市公司存在的造假問題。

有趣的是,東方財富*金亞吧曾有股民在2016年1月12日向*金亞提問,提到紅週刊連發多文(《金亞科技轉讓天象互動股權 背後疑雲密佈》----2016年1月5日發表在紅週刊官網《金亞科技子公司註銷背後存疑》-----2016年1月6日發表在紅週刊官網),對金亞科技財務運作提出種種質疑,對於所謂發文 “黑”*金亞的行為問詢公司回應。現如今,真相大白,當初的質疑已然成真,當時信誓旦旦的金亞科技,如今因欺詐發行而面臨退市,不知道這位提問的股東是否逃離了風險。

金亞科技欺詐發行面臨退市,《紅週刊》提前三年發文質疑

金亞科技在財務造假方面可謂劣跡斑斑,並引起了監管層的重視。除了2015年6月4日及6月5日收到中國證監會”《調查通知書》,決定對公司進行立案調查外,由於2014 年年度公司偽造財務數據,2017年11月13日,公司及相關當事人收到《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2018年3月6日,公司及實際控制人周旭輝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決定書》。

圖1:證券市場紅週刊關於金亞科技文章截圖

金亞科技欺詐發行面臨退市,《紅週刊》提前三年發文質疑

金亞科技欺詐發行面臨退市,《紅週刊》提前三年發文質疑

金亞科技欺詐發行上市,中小散戶被迫買單

證監會2018年6月26日要聞披露,金亞科技為了達到發行上市條件,通過虛構客戶、偽造合同、虛構回款等方式虛增收入和利潤,騙取首次公開發行(IPO)核准,這些正是紅週刊發表的系列文章當中曾提到有爭議的點。紅週刊作為證券專業媒體,一直倡導價值投資、理性投資,站在投資者和證券法律法規的角度,對有重大疑問的上市公司會客觀理性地從專業媒體的角度發聲,提示投資者注意風險。

圖2:證監會關於金亞科技欺詐發行上市說明的要聞截圖

金亞科技欺詐發行面臨退市,《紅週刊》提前三年發文質疑

2015年6月9日*金亞停牌自查,到次年3月30日復牌,中間經歷了董事長辭職、註銷全資子公司、終止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對2014年年度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等事件。復牌後,連續5日跌停,股價其後積重難返、一路下行,由停牌38.35元/股,跌至如今的2.3元/股,跌幅高達94%,而*金亞下跌之路還遠沒有結束。當主力機構賺的“盆滿缽滿”高位離場後,剩下承擔苦難的往往就是中小散戶。

圖3:金亞科技日K線走勢圖

金亞科技欺詐發行面臨退市,《紅週刊》提前三年發文質疑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集中的兩個主要方面

目前,上市IPO造假、財務造假所獲收益與處罰不匹配,造假所要付出的代價過低,因此,此類案件屢見不鮮。隨著監管的加強,強制退市或許是一個有效打擊上市公司造假的手段,但從短期來看,中小散戶如何在投資一家公司之時,避開”劣跡公司”地雷,筆者通過總結證監會披露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手法,為投資者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

國內上市公司目前財務造假手段很多,主要在兩個方面體現得比較明顯:第一,虛增收入。財務造假過程中,收入往往與應收賬款相對應。主要是將庫存商品確認為主營業務收入,同時增加應收賬款,使主營業務收入虛增,形成白條利潤,同時又通過應收賬款虛增資產。如金亞科技的案例,經證監會調查發現,金亞科技為了達到上市條件虛增收入,其中2008年、2009年1月至6月虛增利潤金額分別達到3736萬元、2287萬元,分別佔當期公開披露利潤的85%、109%。第二,虛減成本,往往對應的是存貨。通過虛增存貨,虛減成本從而達到虛增利潤的目的。

圖4:金亞科技招股說明書截圖

金亞科技欺詐發行面臨退市,《紅週刊》提前三年發文質疑

“三招”識別上市公司財務會計報表造假

另外,投資者還可以通過三個方面,來識別上市公司財務會計報表造假:

一看現金流量,穩定最好,忽高忽低就要注意。如圖4中,*金亞2006年度和2007年度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基本基本持平,而2008年度、2009年度1-6月對比2007年度現金流增幅分別是54.05%,152.25%。細緻對比後發現,2009年度1-6月現金流劇增,主要是籌資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4.21億元,圖5的現金流量表柱狀圖已經看到,2009年(上市)獲得籌資流量淨額達到峰值,上市後其籌資能力反而每況愈下,對於這類不合理的忽高忽低的數據就要注意。

圖4:金亞科技報表2006年度-2009年度1-6月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情況

金亞科技欺詐發行面臨退市,《紅週刊》提前三年發文質疑

圖5:金亞科技2007-2017年度現金流量流量淨額柱狀圖

金亞科技欺詐發行面臨退市,《紅週刊》提前三年發文質疑

二看利潤構成。查閱利潤表發現, 2007年-2010年期間,金亞科技主營業務機頂盒設備及軟件服務佔主營收入比99%以上,報告期內收入逐步增長,複合增長率接近22.29%,但毛利率均值41.10%,2008年度達到峰值47.15%,遠高於行業20%左右的平均水平,屬於值得進一步深究的不正常的數據。

三看重大事項和或有事項(重大訴訟、仲裁事項、公司控股股東變更情況、公司併購重組事項、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事項、公司關聯方重大交易事、鉅額對外擔保事項)。這當中,關聯交易方越多,關聯交易越多越容易造假,比如與關聯公司發生較多的關聯銷售和採購,虛構收入。

在證監會質詢下,2015年公司自查進行重大會計差錯更正。另外,2017年12月以來,金亞科技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不斷,除原告自然人撤訴外,均以原告勝訴結案。這些種種跡象,都能看出金亞科技大廈將傾、危在旦夕了。

如果投資者能客觀理性分析,多參考相關各方面的觀點與文章,增強自身的辨識能力,也就能大概率迴避此類問題公司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