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格律詩入門(四四)——詞1詞的定義和產生時代

一、定義

古人稱詞為詩餘,稱曲為詞餘,其實詞、曲都是廣義的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的起源應該追溯到詩經,然後是楚辭,接下來是三國時期的七言詩,七言詩一直到齊、梁時才逐漸流行,詩的格律也由此萌芽。到了初唐,近體詩的形式逐漸確立。到玄宗開元前後,逐漸形成詞這種文學形式。經過五代到兩宋,詩詞的全盛時期。這是詞在詩歌演變形式中的位置。

那麼,如果從配樂演唱方面來說,詞是源於樂府的,如果從格律方面來說,它是源於近體詩的。詞除了配樂以外它是和詩完全相同的。相反,一首律詩或者絕句配上音樂,即刻可以變為詞。比如:

清平調(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此詩在格律詩完全是一首七絕,然而它被人為是詞(和樂歌唱)。再比如說《渭城曲》,後來配樂以後演變為《陽關三疊》:

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曲(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由此可見,詩與詞是沒有明顯的界限(一種體裁的轉變,只能是一種漸變,而非突變。詩與此自然不能涇渭分明),不過初期的詞雖然出了配樂之外和近體詩沒有區別,到了詞的全盛時代。他確實和近體詩截然不同了。

比如張先的《千秋歲》:

格律詩入門(四四)——詞1詞的定義和產生時代

格律詩入門(四四)——詞1詞的定義和產生時代

全篇固定為七十一字,上片字,下片字。

詩句的長短不一,上片為4;5;7;5,5;3,7,下片為5;5;3,3;5,5;3,7。

每句詩的平仄都有嚴格的格律,前後片各五仄韻。

由此,我們得出了標準的詞有以下三個特徵:

1.全篇固定字數。

2.長短句。

3.律化的平仄。

近體律絕具備了1、3點,雜言古風具備了2點,古樂府有些是具備了1、2點,由此,詞與近體詩和古樂府都有了明顯的區別。它的定義是:一種律化的有長短句的固定字數的詩。即,它也是格律詩的一種。

.

二、產生時代

詞論家認為詞“始於李太白,《菩薩蠻》等作乃後世倚聲填詞之祖。”李 白有《憶秦娥》《桂殿秋》《清平調》《菩薩蠻》,其中《憶秦娥》《菩薩蠻》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

.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

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

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

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

長亭連短亭。

.

憶秦娥(李白)

簫聲咽,

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

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

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

在李白同時有些詩人,寫了一些近似於此的作品,但皆非真正的詞。現在我們來看看唐玄宗的一首詞:

.

好時光(李隆基)

寶髻偏宜宮樣,

蓮臉嫩,體紅香。

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

莫倚傾國貌,嫁取個,有情郎。

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

.

然而,這首詞的韻腳相距太遠,所以,著名語言學家、詩論家王力先生認為它是南宋時候的偽作。此外,唐時的楊柳枝、竹枝詞、浪淘沙都只能算是新樂府,不能算是詞。(形式相同的調子,詞牌不一定相同。比如同樣是七絕格式,就分了清平調、欸乃曲、楊柳枝、竹枝詞、浪淘沙等)像欸乃曲、清平調、謫仙怨等似詩非詩的詞,讀起來是詩,唱起來是詞,這就是詩和詞的轉折點,由此增減一兩個字,就是真正詞的開始。比如:

.

漁歌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由句句入韻的七言詩減少一個字變來。)

.

瀟湘神(劉禹錫)

斑竹枝,

斑竹枝,

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由首句入韻的七言詩首句減少一個字變來。)

格律詩入門(四四)——詞1詞的定義和產生時代

國寶中的國寶,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清明上河圖》(宋·張擇端)

格律詩入門(四四)——詞1詞的定義和產生時代

《清明上河圖》(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