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道教是不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和佛教有關係麼?

用戶66152177068


先說我的觀點。第一,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第二,道教是受到佛教傳入的刺激和影響而迅速走向系統化的。

接下來我會從佛教進入中國前的中國信仰和佛教進入中國後的中國宗教兩個方面來加以介紹。

首先,佛教進入中國之前,中國有信仰,沒有成體系的宗教。

這種信仰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自然力量的神化,所謂山神,河神,雷公電母,風伯雨師。是人們對於大自然威力的敬畏的體現。它們雖然是神,但是是沒有情感,沒有性格的。

第二類,是對祖先的崇拜與敬畏。

對先祖的敬畏與崇拜,是一種慎終追遠的樸素情感,也有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生命的珍惜已經對親人的思念種種複雜的感情在內。

第三類,是對天命的敬畏。

天命成為朝代更迭,王朝執政合法性的重要解釋根據。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含義。

剛才所說的三類信仰,都沒有固定的教義,沒有對人性人類的終極關懷,甚至沒有成體系的儀式儀軌。所以說,它們只是信仰,不能稱其為宗教。

其次,佛教進入中國後,中國產生了兩個宗教,一個是佛教,一個是本土宗教,道教。

道教是受到佛教形式的啟示,把中國本土固有的神靈信仰整合,把方術,巫術,神仙,自然神等等融合而成的宗教體系。在道教誕生之前,已經有了天師道和太平道在民間的傳播,漢朝末年許多農民起義,已經和當初裝神弄鬼的宣傳套路不同,已經開始有了一定的組織性。這都為後來道教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吸取佛教經驗後,道教在禮儀方面出現了清規戒律,焚香禮拜,甚至手訣咒語。這些都和佛教的東西異曲同工。而靜坐修煉和佛家的參禪打坐和儒家的半日讀書半日靜坐,都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最為關鍵的是,道教像佛教一樣,發展了自己的教義體系。漢朝的讖緯預言,天人感應,陰陽五行等等內容,先後被道教吸納其中,包括長生久視,吐納導引,修仙之道慢慢發展起來,成為了如今我們看見的道教的模樣。

總結一下:道教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迅速成型的本土宗教。從漢朝之後,中國的文化才形成了儒釋道三家共同發展,相互影響,千年不絕的文化氣象。


鐵錘文史


道教的歷史由來已久,甚至在上古時期已經有了,道家和道德經是在古人和上古時期的經典著作裡提煉的,所以如果問道教是不是中國本土宗教,我覺得提問人的一個立場和基本知識可以幾乎為0.

其次道教和佛教的關係,這個才是問題!

1、佛道不分家,道教有民間信仰,也就是民間人物可以修道成仙成神,佛教也有肉身佛,也有通過真人修煉成佛的,所以其實邏輯差不多,甚至有的道教神明,是佛道通吃,比如關帝等,總之這兩個宗教崇尚善良,正義、因果等

2、如果說佛道有些地方相似,那麼應該說佛教進入中國,採用和吸取道教的精髓,進行植入和提升,比如佛教的道場,最初是來自道教,還有佛家講的無常和道家的無為類似,佛教講的慈悲和道教上善若水一樣,佛家講的不住相和道家的有無相生是一樣。所以相似點很多

3、兩個宗教都提倡,致良知,都提倡寬廣,無量的宇宙觀,道家是中國的哲學體系,佛教是外來的,並且吸收本地的宗教內涵,進行升級,比如人間佛教的提出就是適應中國的社會,傳統意義上道教是入世的佛教是出世的,在民間信仰裡面道教可以幫助人們解決生活困難和需求,這也是道教民間信仰所在,凡是生人在世期間可以做對社會有意義和國家有意義的事,死後必成神,封神榜這方面已經解釋了,佛教的修煉成佛也是一樣,道教是可以具體到細節的解決人生困惑,佛教相對來說,寄託於未來,和下輩子!

以上種種,只是根據自己切身感受,兩個都信,但是略有差別吧



淡凡新中式生活


道教是不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和佛教有關係麼?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

道教的形成,和中國歷史、文化、政治緊密相關。我們從歷史角度來看道教的形成,一般認為是在東漢時期,最遠追溯也就是西漢漢武帝時期。雖然後來道教將道教的形成推到遠古甚至創世之初,但是稍有歷史常識的都知道那是虛構。我們以前講過宗教的四個方面:哲學、歷史、文學、神學。你若是從神學角度去信去看,自然全宇宙都是你最大;你若從文學角度去看,黃帝、廣成子是道祖也可以。

暴秦二世而亡,西漢高層總結了經驗,選取了相對平和的老子“無為而治”作為執政方針。在崇古的古中國,任何意識形態都是需要在先祖那裡找到由頭的,所以就找來黃帝作為始祖,尊老子學問,稱為“黃老之學”。由於官方的推動,民間信仰也開始向黃帝和老子傾斜。

其實,民間信仰一直是存在的,多神化的,因為國家的力量,逐漸開始了以黃帝和老子作為信仰偶像。

隨後因為董仲舒的漢儒橫空出世,漢武帝獨尊儒家,黃老之學沉入民間信仰。

民間信仰隨著《太平經》的出現,開始合流。這本書是一本自發信仰的大集合,裡面各種各樣的神仙都有。中國的神仙信仰、方士鬼怪之說從遠古就有了。秦始皇就多次派人去尋訪仙人長生不死之術,可見神仙信仰早就成熟了,只是各種流派,不一而足。不過當時的神仙主要還是自然神,出於對大自然的恐懼、敬畏而形成的的虛構形象,並沒有出現人神。也許是時代還不久遠,後人還沒有利用自己的想象力為先人創造神蹟,讓他們成神。

但是這些樸素、鬆散的神仙信仰,在不斷流傳中慢慢形成了一個普遍的,相對固定的信仰,即“太平道”。同一時期出現還有“五斗米教”。

一般認為,“太平道”、“五斗米教”就是道教的前身。但是這些組織在形成的時候跟“道家”沒什麼關係,跟“老子”關係也不大。正是由於西漢初年,黃老之學的興盛,才慢慢地將神仙信仰和道家哲學以及老子掛鉤。

道教的真正成型,是在東漢時期。

道教的成型

東漢“永平求法”,佛教正式進入中原。漢明帝做了個夢,把他們請進來,又為他們修建白馬寺。佛教宣傳教義、發展僧眾也在官方支持下做得有模有樣。

受到佛教的啟發,中國本土的這些神仙信仰教派,開始了組織化的運作。因為原始的神仙教背靠黃老哲學,所以道教實行拿來主義,把道家思想通通拿來,成為道教的指導思想。道教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

佛教有釋迦牟尼,道教就奉老子為尊,逐漸發展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宗教派別。佛教有《阿含經》,道教有《道德經》,佛教有龍樹,道教有莊子。

道教奉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張道陵為教祖。

而道家思想流派是以老子、莊子的思想為主。道家和道教雖然有關係,不過是道教扯上去的,有些宗教活動與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其實相悖。

所以道教內部一直以來也有三大派別:思想派,煉丹派,符籙派。前兩個就是道家思想和神仙信仰,追求的是無為和長生不老,符籙派就是排座次,講身份了,這個離老子的思想就遠了,但是普通信眾不管這些,因為世俗的緣故,符籙派反而更容易為信眾接受,因為這意味著師父、教派對自己的承認,就好像學歷吧。

道教與佛教的關係

道教的成型借鑑了佛教的一些東西。道教的基礎是神仙信仰,核心追求是成仙。道教其實原本是一世論,這也是黃老哲學的緣故。人死萬事空,灰飛煙滅,淪入大道。而神仙說認為一部分得道者會成仙,所以終其一生追求昇仙,而其他沒有得到點化成仙的人不管貧窮富貴,都灰飛煙滅,歸於自然。

但是成仙是可遇不可求,甚至沒人見到過。相對來說,佛教的輪迴說就能消解一點大眾對死亡的恐懼。所有的宗教都是解決死亡的問題。人有下輩子,自然比灰飛煙滅要好,所以佛教的輪迴說更受歡迎。當然,也是因為當時的民眾並不真正瞭解佛教的痛苦根源就是無窮無盡地輪迴。也許知道,但是相對於道教不成仙,便化灰來說,即便不能今生到達彼岸,至少還有下輩子吧。輪迴就像高考藝術生的聯考,算是個保底。

所以道教參考了佛教的輪迴說,構建了地獄系統,又增設了閻羅王,構成了自己的一套輪迴系統。這輩子沒成仙,別急,信我們也有下輩子。

道教的輪迴還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佛教的輪迴,講究因果,是自動的,強制的。除非你自身覺悟,跳出了輪迴。道教也講前世因果,但是是要接受審判的。也就是說道教的地獄有一整套的官僚機構。而且裡面不少人都是當世的“人神”。

因為佛教的入侵,其實讓信“黃老之學”的文人們挺不爽的。最開始佛教徒也被劃分於“方士”一類的,等到發現佛教思想背後的哲學系統,高層文人就開始了反擊,全力加入了道教系統的創建和完善。由於知識分子的參與,道教的義理就把中國的哲學思想全拿過來了,東漢時期哲學思想經過春秋戰國西漢這些時期,已經非常龐雜繁複,幾乎涵蓋了中國人所有的社會生活層面。所以,道教的思想也是複雜的,涵蓋了道家思想、神仙信仰、儒家偏門讖緯學、佛教義理。

兩晉時期的地獄系統則說明了高層門閥中文人思維,希望階級板塊化,自己成仙,並對下層人的生死進行管理。所以道教在兩晉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的發展。

而佛教由於思潮抵抗,迅速調整了自己的內容,放棄了一些與中國信眾不合的義理,開始了本土化。兩教互相滲透,互相學習,互相用對方的名詞解釋自己的理論,但是又同時討好儒家,讓位官方,只在民間爭奪信徒,形成一種互相成就又互相競爭的局面。這也就是第一次三教合流。

隨著政治此起彼伏

隋唐尊道教為國教,武則天興佛教抑制李唐,唐武宗滅佛並恢復道教國教,宋、明道教發展都在宮廷高層,佛教民眾基礎逐漸雄厚,清朝以喇嘛教為尊,即藏傳佛教,道教在上層就衰落了。民國和現在就是大家能看到的局面了。

這些東西太長,就不在這個回答裡說了。


特別申明,本人所說,只代表本人看法。世界五十億人口,佛教大德、道教高功無數,各有成仙昇天大法。各位大德、高功對我的看法有任何不滿,請嘴角上揚,心裡譏笑即可。歡迎探討,但是對於那種一開口就詛咒謾罵亂飛的假大德、偽高功,在下信仰唯物主義,意志堅定,百毒不侵,你說什麼都全額反彈。


梧桐樹邊羽


在中國,佛教與道教逐漸被本土化,流傳上千年。可是,在歷史上佛教的發展並不是那麼順利,曾經經歷過四次屠殺,差一點就滅教。可是道教卻相對很順利,為什麼?

1、 佛教中藏汙納垢。佛家經常勸告世人,放下手裡的刀,就能成佛。因此,當一些人無惡不作之後沒有了去路,機會到佛家尋求庇護,律法也沒有辦法治罪。到了南北朝唐朝時期,寺廟竟然成為了妓院,為一些達官顯貴大開方便之門,令當時的社會風氣越來越差。

2、 佛教要遵循清規戒律,尤其不能犯淫慾。做了和尚,就要戒色。可是七情六慾,是人體的需要。戒色了,就沒有辦法繁衍下一代,國家將沒有新生力量,怎能有長期的發展呢?沒有辦法,一國之君只能施加壓力,令民間多多生孩子。如果佛教將國家的勞動力斷絕了,統治者怎麼可能會同意呢?

3、 青壯年勞動力都被寺廟搶走。不管在什麼時候,青壯年都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慢慢地會變成中堅力量。可是,隨著佛教的興起,導致大量的青年放棄原有的生活遁入空門。從此只知道唸經,什麼都不做。這就直接導致國家的勞動力減少,沒人種地,沒人修繕城牆,更沒有人參軍提升軍力,令國家發展的根基不穩定,有何談發展呢?

4、 寺廟不必交稅。在古代,以農業發展為主。所以國家的稅收大多來自農業,因為寺廟不種地不生產糧食,只靠著香客們的捐贈,是可以不交稅的。其實,這些都是表面情況,事實上很多寺廟都利用各種手段侵佔了大批的土地。他們自己種不過來,就會僱傭附近的農民來種地,直接對國家稅收有很大影響。如果國家不管理,寺廟就會成為地主,久而久之,國家也就沒有了稅收。

如果這些事情發生在和平盛世,對於整個國家的發展不會有太大影響。可是,一旦發生在亂世,佛教侵佔太多的社會資源,等著被滅吧。道教就好了很多,不會大肆的侵佔社會資源,只是一種思想而已。再加上,道教秉承著"與世無爭"的思想,不給統治者惹麻煩,自然也不會遭到多次的屠殺,這一點也是佛教一直無法做到的。


老農民嘮三農


道教雖然是土生土長的,但是最初本身並沒有複雜的教義和完整的邏輯系統,後開佛教傳入中國,道教為了跟佛教爭地盤,仿照佛教對形式和內容都做了大量改造,模彷彿教進行了一些列改革,這些改革之後中國才慢慢有了現在意義上的道教。

儒釋道在中國各自有自己的地盤,基本上能相安無事,儒家是正統,道家和佛家是補充,讓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寄託都有歸宿。

現在我們意義上色道教,大部分都是由民間信仰發展而來,基本上算是結合了民間什麼神都拜一拜的傳統,什麼神都往裡塞,基本上越是往後,道家供奉的神仙就越多,而且什麼四大天王之類,原本都是佛教的護法,也被道教拿來供奉。

總之道教的確是土生土長的宗教,但是本身吸收了大量佛教的東西。


昭烈名臣


道家玄學之天干地支

十天干

天干文化其實起源比易經還要早,目前可以在眾多甲骨文獻中看見天干的出現,最早在漢朝之前,天干又叫做天幹。

天干是五行的法則,在太陽系中,地球及其他天體彼此干擾的作用。

以物理學來講,就是各個天體的磁場及射線彼此吸收從而產生變化。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這其中的關係,以五行的生克來解釋,但單單五行遠遠不夠,於是劃分陰陽,代入天干符號。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這十個符號:甲乙 東方木,丙丁 南方火,戊己 中央土,庚辛 西方金,壬癸 北方水。

這裡要大家明白的是 甲乙是方位,火是動能,為什麼他們要結合到一起?

這點就涉及到更深的一套理論,大家剛學只需要記住每兩個方位相對應的屬性即可。

甲乙為木,甲木剛直參天,乙木低矮柔順,甲為陽乙為陰。

丙丁為火,丙為蓬勃之火,丁為壁爐之火,丙為陽丁為陰。

戊己為土,戊為山石硬土,己為溼潤浮土,戊為陽己為陰。

庚辛為金,庚為刀劍之金,辛為首飾細軟,庚為陽辛為陰。

壬癸為水,壬為江河湖海,癸為雨露細流,壬為陽癸為陰。

天干配上五行就有了更加深層次的解釋,比如說甲乙木,甲木可以代表男人,乙木可以形容女人,而木者細長,那麼五行屬木的男人或者女人,多數情況下都是不胖的。這只是舉個例子,實際在我們看命理的時候不會單獨以屬性來決斷,需要考慮進去其他方面的相互作用。

十二地支

前面講到了五行的生克配上陰陽形成了十天干。

那麼十二地支是怎麼來的呢?

我這裡和其他人講的略有不同,我們先回想一下,一個人從開始到結束,需要經歷些什麼階段?

胚胎,溫養,出生,上學,接觸社會,穩定工作,事業有成,人過中年,生病了,搶救無效,找塊地埋掉,迴歸塵土。

根據這個規律有了 地支十二長生

長生 沐浴 冠帶 臨官 帝旺 衰 病 死 墓 絕 胎 養

你品品,細細的品一下,誰人何物不在此內?

所以,古人立出十二地支,以代表週而復始的過程,子為起點,亥為終點,五行陰陽結合十天干,再配合上十二地支,這就形成了一個生生不息,週而復始的循環。

在這十二長生表內,五行各有旺衰墓絕,十天干亦是。(如圖)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這個表格演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在這十二地支的每個階段所代表的狀態,表格有點難記憶,我再寫個口訣給大家記憶。

亥卯未 三合木

申子辰 三合水土(土在五行中央,為萬物之根本,所以寄生於申金之下,與水同狀態)

寅午戌 三合火

巳酉醜 三合金

這是地支三合局,我們把這個記住,同時就記住了五行的四長生、四帝旺、四墓庫。

對比表格我們會發現,前面的寅申巳亥處在五行的長生位置,代表一切的開始,子午卯酉處在帝旺位置,代表一切的頂端,辰戌醜未處在墓庫位置,代表著一切收入庫藏、事物到了終點。


曜宇


這篇文章應該可以解答你的疑惑。

導讀:就佛道來說,道教是華夏文明的親兒子,佛教是上門女婿,沒有上門女婿,並不耽誤老丈人自己生娃。對於其他外來宗教來說,如果要做上門女婿,佛教應該是其他外來宗教的好老師(注:本文絕不歧視上門女婿)

問:若東漢佛教未入中國,尚武的華夏人,是否會依然衍生出道教?

答: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吧,或許經歷苦難能夠讓人成長,但人的成長,沒必要必須經歷苦難。

就如同華夏文明在成長過程中經歷過五胡亂華,但是,五胡亂華並不是華夏文明成長的原因,沒有五胡亂華,華夏文明照樣有憂患意識,照樣能夠足夠精彩;五胡亂華只是華夏文明的負資產,而不是華夏文明延續至今的原因。

佛教進入中國,或許開始是一種外來文化,會對華夏文明產生了衝擊,只不過,在發展過程中,佛教不斷修正自己,不斷中國化,才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佛教。

嚴格意義上的印度佛教在中國已經不存在了,連釋迦牟尼都過農曆生日了,包括上元節、中元節、臘八節這種華夏民族傳統的節日,都被佛教繼承下來了。

貧道敢百分百保證,喬達摩悉達多到死為止,都不知道臘八是啥玩意,更不知道若干年後,自己會過中國的農曆生日。


相殺相愛一輩子

回過頭來說道教,道教信仰最早溯源到黃帝問道廣成子,是在我們文明的開端,隨同文明發展的本土信仰,道教的核心理念包括敬天法祖、天人合一、國泰民安、山河永固等等,這些實際上是把華夏文明的優秀文化,通過宗教形式來傳遞下來,進一步規範化,宗教化。

當然,學術界還有關於道教不是道家,道家不是道教的爭論,其實無論道家也罷,道教也罷,春秋戰國延續到秦漢,從諸子百家、黃老道、神仙信仰慢慢衍化,道教的產生或許缺少一個變成宗教組織的契機。

道教信仰的發展就是從少到多、從無到有慢慢發展的過程,從官方到民間的發展軌跡,就如同在文明的初期,神與人之間的區別並沒有那麼明顯,黃帝作為人文始祖,帶有更多的神性,一直延續到大禹治水,都充滿了神秘色彩,十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都添了個六歲的娃。姜子牙都能封神的年代,後期周穆王西巡都能遇到西王母,現在西方只能看到特朗普了。

我特朗普就是這麼飄逸的特朗普,絕對不是西王母

隨著文明的發展,我們民族對大自然不斷的探索與認識,對人性的尊重和對智慧的追尋,神與人的區別越來越大,帝王作為神性的一面逐漸失去,作為人性的一面逐步在增加,尤其是到了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時期,華夏文明的大爆發,更讓神性徹底淪落。

既然神性從天子的權杖中淪落,我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完全瞭解宇宙的奧秘、大道的真諦,在人類可以期望的未來,我們也不可能完全瞭解宇宙,那麼失落的神性就要有相應的承接,來對應文明發展中我們遇到的神秘和未知,來慰藉我們的心靈。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道家學說集哲學關鍵之大成,摻雜方士學說、神仙信仰、陰陽五行、迷信崇拜等等,具備了形成宗教組織的理論基礎,又有了失落的神性,在春秋戰國時期,道教已經完成了自己的積累,隨時可以完成自己的昇華;只不過適逢其會,佛教進入了中國,隨之道教的組織形式也形成了。

在道教產生之前,本土信仰中的神仙多是對神權與政權合一的部落首領、帝王以及對統治階級的神化,比如伏羲、黃帝、炎帝、堯、舜、禹、后羿、周文王、周穆王、祝融、共工、姜子牙等等;道教形成階段及形成之後,神性失落到民間,才有了老子、莊子、孫思邈、呂洞賓、藍采和、王重陽這樣的非統治階級或者掌權者成仙,一直延續到我們現在。

同時也形成了一種潛規則,春秋之後,帝王不封神,因為既然已經享受了人間的權貴和帝王的香火,就不能再享受神仙的香火,連秦始皇都沒有成仙哦。

哪怕祭祀帝王,也是因為帝王而祭祀,不是將帝王封為神靈,就如同關羽成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而劉備,只是漢昭烈皇帝而已。

本帝就笑笑,不說話。

正因為這種對失落神性的系統整理具有必然性,所以絕不是為了抵擋佛教的外來宗教,我們從無到有建立了道教,沒有佛教進入中國或者哪怕沒有釋迦牟尼,道教作為一種宗教形式肯定還會存在,或許形式上會有不同,傳承大道、追尋真理的最本質訴求仍然會保存下來。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佛教進入中國,並沒有把中國變成一個佛教國家,反而更加豐富了華夏文明,你們想一想,沒有佛教的道教,該是多麼寂寞,人生該是多麼無聊多麼單調啊,連與你相殺相愛的人都沒有。

華夏文明延續到今天,正是因為兼容幷包、豐富多彩的思想和文化交織在一起,儒釋道之間相殺相愛,有衝突更有融合,進而形成了我們璀璨的文明,讓我們文明傳承幾千年,以後秉承儒釋道的相處經驗,華夏文明必然將持續更長的時間。

如同今天,也有其他外來宗教進入中國,從歷史長河的角度來說,與佛教進入中國的初期沒有太大區別,畢竟,佛教的中國化就經歷了幾百上千年的融合,所以我們也要有自信心,佛教沒有改變中國,其他宗教也不會改變中國。

當然,有融合,必然也有入侵,並不是所有的外來宗教都是善良的,並不是所有外來宗教都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為普世價值來拯救中國的活雷鋒,他們可能只是看上了種花家美麗的女子,妄圖凌辱、入侵或者謀奪種花家的家產而已。

就如同日本侵華時期,有日本僧侶充當文化殖民顛覆的急先鋒,首先要顛覆的就是對中國人身份的不認同,如今的甚至可能有某些宗教企圖異化中國或者讓教法凌駕在國法之上、甚至分裂中國建立宗教國家,當他們披上了和平與普世價值或者民族團結的外衣,這種入侵更具有隱蔽性鬥爭。

宗教沒有小白羊!

當然,這些入侵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入侵和融合之間的較量是長期的,也需要更多智慧,甚至需要幾代人、幾十代人的努力。

最後舉個例子,就如同佛道教來說,道教是華夏文明的親兒子,佛教是上門女婿。沒有上門女婿,並不耽誤老丈人自己生娃,因為道教這個孩子,已經懷了兩千多年,馬上就要出生了。佛教進入中國初期是入贅,自然會有衝突,經歷入贅前期的磨合,佛道相處還算融洽。

其他外來宗教也不是華夏文明的親兒子,如果要做上門女婿,就應該向佛教學習,應該為老丈人家出力,而不是一味想謀奪老丈人的財產和土地。

上門女婿生下娃,要跟老丈人姓的,宗教是要中國化的,佛教應該是其他外來宗教的好老師。

沒有佛教進入中國,中國照樣是個精彩的中國,道教照樣是個精彩的道教;只不過我們慶幸有不同的文化認知與我們相伴,有佛教與我們相殺相愛一輩子。

(特別聲明,此處沒有歧視上門女婿的意思,而是舉一個相對應的例子而已,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意見)

我與你,佛與道,攜手一起。


梁興揚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東漢時期由張道陵正式創教,距今已有1800年曆史。道教講究長生不老、得到成仙,天人合一、濟世救人。對中國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等。代表著作有《道德經》、《南華經》等。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婚喪嫁娶都離不開道教,好多民俗和傳承都和道教有關。

佛教起源於印度,創始人是釋迦摩尼,距今兩千五百年左右,秦漢時期傳入中國,並在中國發揚光大。佛教主張六道輪迴,因果報應,勸人要行善積德,諸善奉行。佛法是一種覺悟學,最終要求人們通過修行並覺悟成佛。

中華民族是一個吸收包容的民族,正因為這樣才能屹立與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文化是儒釋道相互結合的文化。有句話叫:儒為表,道為骨,佛為心,大度看世界。作為一名中國人應該摒棄宗教的門戶之見,用心探索儒釋道的文化精髓,才是根本。


北風吹


道教當然是中國本土宗教。因為道教起源於黃帝,傳教於老子,立教於張道陵,此三人被後人稱為“始祖,道祖,教祖”而且三人都是中國人,所以道教確確實實是中國本土宗教。

至於道教與佛教是什麼關係?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當年佛教從印度傳入,而文化上極度自信的中國人很少有人相信,印度佛教為了讓中國人接受佛教,在中國傳教時自己宣揚"老子入天竺教化佛陀,教化胡人之事,而後撰寫了《老子化胡經》,佛教最初傳入中國並不順利,為了依附於道教而行,所以佛教開始攀援道教老子,這個可以從東漢明帝時楚王英說起,《後漢書》說其"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黃老、浮屠可以共祠,除佛教初期為了闡教刻意依附老子,老子教給佛教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而後佛教參悟了慈悲、戒貪、謙卑,這也是道教與佛教的關係。

綜上所述: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而道教與佛教關係,實際意義上是老師與學生關係。


金吾文化


道教與佛教有什麼關係呢?


當佛教漸漸在流傳於我國以後,佛教的智慧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如日中天。特別是大唐,當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出現以後,禪宗在中國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色。

儒家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國遠古的思想文化體系。借鑑了道家的《易經》和丹道之術、養生之術,張道陵創立了道教。道教到中國的創立和發展是非常晚的,而且是群體的創造。

後來的道士極力弘揚著自己的神仙術、養生術,才使人們知道了道教的有一些修習方法。因為知道佛家有三藏十二部,所以有人又開始了創篇的《道藏》等書籍。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道教完全沒有發展成為一個完善的宗教。在見解上的連佛教小乘的觀點都達不到,最終也無法出離生死的輪迴,最高境界也只達到了天人的境界,這也包括了王陽明的心學。王陽明的龍場悟道,還僅僅是人天乘的諸禪天境界。遠未出離生死輪迴,當然修道的人只是目的是修仙成為天仙等等,並沒有要求自己要出離三界輪迴的痛苦。羽化成仙成了他們的終極目標。

佛教就不同了,佛教根本就不把三界的快樂當成自己的終極目的,而是尋求一個最終的大圓滿的智慧,獲得一個永不再輪迴,驅入涅槃恆常安住在圓滿的自性大樂中。上述的修持和最終的結果,道教是無法攝入的。雖然道教說自己所修持到最後的大羅金仙就是佛果,其實這個理由非常強遷。不要說佛果,就連阿羅漢果都無法獲得。道教根本搞不清楚什麼叫人無法有,根本就做不到什麼叫做人無法無。見解上始終離不開有的執著。

雖然是這樣,道教在中國的歷史上出了很多有影響的人物。如醫聖孫思邈,品德高尚救人無數。

道教從創立以後就出現跟佛教去搶佔各個領域。說老子出了函谷關以後,到了印度去教化了釋迦摩尼佛。這是多麼荒謬的說法。不要說老子這樣垂垂老矣的老人家,即便是了印度,能否達到那並且能活下來都是一個問題,語言不通還能教化他人,真是一個極大的笑話。釋迦摩尼佛的認知完全遠遠超越了老子的有的認知。老子的學說只能說是根識之境和尋思分別,與釋迦摩尼佛所產生的大圓滿智慧是完全不同的。無論是道教也好,還是道教也罷,誰聽說過有“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的含義呢。無論如何你的道教或者道家,你都找不到這樣的詞句和這樣的修法。他們沒這麼高的見解。如果把他們抬得太高了,可能摔得非常碎。也又說觀世音菩薩就是他們所說的慈航道人……種種說法,我也不想去反對什麼。只要他喜歡就好了。


現在很多人開始學道教,把佛教的詞句與道教的詞句混在一起用,我認為這樣做也不一定能提高他們自己對整個人生的認知智慧。反而有點魚目混珠。佛教的觀點基本上可以說是最完美的,沒有一點點的瑕疵。對於儒釋道教三教為一家的說法合不合理呢?把佛教的思想引入儒家,引入道家是可以的。反過來如果把道教思想、儒家思想引入佛教,這個好像有點本末倒置了。因為佛家要詮釋的真正的道理是大空性,大無為法。佛教的大無為法與道家的大無為法是不一樣的。道家的無為法自始至終還是有為的。他們美言說什麼無所不為。

老子、孔子、莊子、張道陵、王陽明等等這些人,他們的境界基本上都屬於根識之境,還沒有超越過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所以就不可能出離三界輪迴的痛苦。

修仙獲得人天的暫時的自在,從佛教的嚴格意義上來說,也不能算是個善法,因為還不能從輪迴中解脫。

不要認為修仙是很高的境界。即便是普通的人,不修也可能會達到。曾經有一個事情是這樣的:母女兩個人過一條河時,她們所乘的那個小船那個船翻了,小船翻了兩人都掉到了水裡,母親就祈禱說:“寧願我淹死也不要女兒淹死,”女兒也是同樣的祈禱說:“寧願我淹死媽媽不能淹死。”現實是兩個人都淹死了,死後她們的都轉入了天界。有大成就者觀察後,了知是她們死前發了善願才到的善果。心地善良往往是能達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結果,雖然生前從來沒有修過仙,但是死後卻能往生天界。

這個世界上亂七八糟的指導太多了,亂七八糟的培訓也太多,這個大師那個大師常常出現在各種視頻APP裡面,大師們自己難道不清楚自己還在感受輪迴的痛苦,自己都無法救自己,還有能力要去救別人嗎。

我看過很多大師的視頻,這些大師真的是漏洞百出,理論依據混亂,毫無智慧可言。雖然下面的聽眾很多,但是以盲導盲,會有什麼結果呢?大師們最好謙虛一點了,因為縱過千百劫,所做業不亡。

在這片天空下早已失去了智慧的心,利益和名譽真的這麼重要嗎?另外道教與佛教的有關係其實並不重要。是你是否選擇從輪迴中解脫出來,似乎這個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最具智慧人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