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曾国藩带兵习惯性抗旨不遵,却被国学大师盛赞为成功之道

曾国藩带兵习惯性抗旨不遵,却被国学大师盛赞为成功之道

中国有有一古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纵观中国历史,出门在外带兵打仗不按皇帝命令执行的不在少数,但是像曾国藩这样长期性,习惯性,频繁性违抗圣旨的却独此一人。

首先湘军的建立就是违抗圣旨的产物。咸丰帝在接连发下的办团练谕旨中,一再申明办兵原则,即不能取代正规军,团练“或筑寨浚濠,联村为堡;或严守险隘,密拿奸宄。无事则各安生业,有事则互卫身家。一切经费均归绅耆掌管,不假吏胥之手。所有团练壮丁,亦不得远行征调。”但是曾国藩一上来就把团练变成了新军,并逐步取代了正规军。

咸丰初年,湘军人数已达万人。虽然曾国藩没有按旨练兵,但毕竟出了成绩,咸丰嘉奖之余,急发谕旨征调曾国藩湘军参与会战。第一次是1853年,太平天国西征军进至蕲、黄一带,武汉危急,清廷接连下令曾国藩率炮船增援湖北。第二次是同年12月,太平军大将胡以晃进攻庐州,清廷令曾国藩督带船炮兵勇速赴安徽救援。第三次是1854年2月,太平军袭破清军黄州大营,清廷再次催促曾国藩赴援武汉。

曾国藩认为目前湘军还不成熟,贸然出战必将起家资本毁于一旦,因此坚决不奉旨。当曾国藩在奏折中处处以四省合防为词,声言“事势所在,关系至重,有不能草草一出者”时,咸丰皇帝即以讥讽的口吻在奏折上批道:“今览你的奏章,简直以为数省军务一身承当,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日矜诩自夸,以为天下人才没有超过自己的,及至临事,果能尽符其言甚好,若稍涉张皇,岂不贻笑于天下!”并以严厉的口吻对曾国藩说:“必须尽如所言,办与朕看。”曾国藩接到谕旨后,仍然拒绝出征,上奏道:“为臣请皇上垂鉴,怜臣之进退两难,诫臣以敬慎,不遽责臣以成效。臣自当殚尽血诚,断不敢妄自矜诩,亦不敢稍涉退缩。”咸丰皇帝看了奏折,深为曾国藩的一片“血诚”所感动,不再催其赴援外省,并以“朱批”安慰他说:“成败利钝固不可逆睹,然汝之心可质天日,非独朕知。”曾国藩“闻命感激,至于泣下”,更以十倍的努力,加紧了出征的准备。

曾国藩带兵习惯性抗旨不遵,却被国学大师盛赞为成功之道

1862年咸丰帝在逃往热河途中,命令曾国藩速派湘军大将鲍超带兵北援。曾国藩几天都“通夕不能成寐”,因为北援事关“勤王”,无可推诿,但又想留下鲍超所部对抗太平军,举棋不定不定之时,在李鸿章的精确判断下,曾国藩用了一个”拖“字诀,按兵请旨,一直拖到“和议”已成、朝廷下旨毋庸北援。

曾国藩带兵习惯性抗旨不遵,却被国学大师盛赞为成功之道

曾国藩二次复出后,皇帝命他率部人四川。他又不愿奉命,而是连上数折,或托词所部正攻打景德镇,无法分身,或者讲可以灭敌于湖南而不必入蜀,或托言江西安徽当守,多方周旋,刚柔相济,终于摆脱了西上四川客军虚寄之苦。

对于曾国藩屡次违背圣旨,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评论道:”曾国藩在晚清,亦以文人参戎务。其讨平洪杨,先定一通盘之作战计划。治水师、造战船,自武汉而九江而安庆,沿江东下,卒克金陵。然皆出于其职分与命令之外。清廷遇急需,每有调遣,国藩无不宛转逃卸,而终不变其逐步推进之大方针。若一依君命,则事功成败,渺不可必。”

假如曾国藩不坚持自己的看法,而听从朝廷的命令,可能湘军早就荡然无存,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巨大成功。

曾国藩带兵习惯性抗旨不遵,却被国学大师盛赞为成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