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酷吏往往難得善終,除了送“活該”給他們,我們還需思考什麼?

酷吏往往難得善終,除了送“活該”給他們,我們還需思考什麼?

朕就這樣看著你們瞎掰

西漢武帝時代,著名酷吏杜周看似寡言莊重,內心卻陰險毒辣,用法深刻。減宣為左內史,杜周為廷尉,他們處理詔獄大抵效仿張湯,善於揣摩漢武帝之意。武帝希望排擠者,因而陷之;武帝希望釋放者,長期繫獄不理,待武帝詢問時,則微微顯現其冤狀。有人問杜周:“君為天下審判公正,不遵循漢律,專以皇帝的意指作為判獄的依據,難道執掌詔獄者就應該如此嗎?”杜週迴答道:“漢律制定是根據什麼呢?前皇帝認為對的就著為律,今天子認為對的就疏為令;合乎當今天子的意指就是對的,哪有什麼漢律?”

一 酷吏,送你兩個字“活該”!

酷吏往往難得善終,除了送“活該”給他們,我們還需思考什麼?

有人說:“酷吏真乃鷹犬之輩也!從此處也可窺見漢武帝用人,專以酷吏為爪牙。比如武帝明尊儒,則啟用公孫弘、張湯,實則是陽儒陰法。掌管詔獄的比如王溫舒、楊僕、減宣、杜周等,個個都以嚴酷著名,名為朝廷掌管監獄司法,實則專為漢武帝的意旨服務。雖然諸多酷吏都難以善終,收穫他們應得的惡果,但我們仍不得不反思,掌管詔獄者是不是專以揣摩皇帝心思為能?

“答案當然是否定。社會的進步,文明的象徵最為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律令。有人認為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自秦始皇以來就從未前進過,這種說法明顯偏頗。從社會的發展來看,皇權政治是一直往前進的,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漢律》、《唐律》、《宋律》、《大明律》的出現,說明司法一直是前進的。如此也可說明皇權政治並非停滯不前。

“然而杜周等唯皇帝意圖為是,破壞律法的公正性,往大了說是阻礙社會進步。他們為何甘願冒天下之大不韙,甘願揹負千古罵名?當然不是為了讓漢武帝睡一個安穩覺,而是為了自身私利。唯皇帝意指為是的目的只是表象,其背後是從中牟利。不過,他們最終也逃不過兔死狗烹的命運。對此我只想送給酷吏兩個字, ‘活該!’”

酷吏往往難得善終,除了送“活該”給他們,我們還需思考什麼?

二 除了“活該”,我還想說點啥

酷吏往往難得善終,除了送“活該”給他們,我們還需思考什麼?

有人說:“古人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自私是寫入人類基因序列的,如果沒有自私的基因,我也很難想象人類會繁衍至今。在皇權制度下,不論是酷吏,還是皇帝本人,他們都以利己為行動指南,皇帝身居食物鏈頂端,他是最大的受益者。談到對社會公正的破壞,對詔獄的濫用,也只有皇帝本人才有這個能力,而不是杜周輩。

“自秦漢到明清,兩千年的歷史就是一幅皇權擴張史。西漢時丞相還敢於犯皇帝之顏色,比如周昌的‘臣期期不奉詔’,就是對劉邦改易太子赤裸裸的反對。但隨著歷史的衍變,明清時甚至不再設有丞相,著名奸臣嚴嵩、和珅之流位極人臣,但直白點說也不過是皇帝的一介秘書,在皇帝眼中猶如螻蟻。

“皇權如此之大,杜周等人不過是皇帝手中的工具,即使不出現杜周,也會出現王周、李周。從當時前仆後繼的酷吏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武則天時期,酷吏再次橫行,追根究底不就是因為武則天希望利用酷吏剷除李唐宗室嗎?

“道德批判很容易。杜周直白的說出‘合乎當今天子的意指就是對的,哪有什麼漢律?’話是難聽了點,可這就是實情。我們當然可以用酷吏這個標籤將杜周等人釘上歷史的恥辱柱,看到他們難得善終的結局,除了用幸災樂禍般的‘活該’二字,難道就不應該反思到底是什麼才是醞釀酷吏的溫床嗎?”

酷吏往往難得善終,除了送“活該”給他們,我們還需思考什麼?

感謝大家關注《鳴原堂》,您的留言就是對我最好的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