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隋煬帝楊廣這位皇帝到底是定性為昏君還是明君?

冬日夜景


身為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早已被史家定性為一代暴君。令人驚訝的是,某些史書對楊廣的評價頗為不惡。

史載,楊廣“有文采,美風姿,性雄毅,有大略” 。也就是說他博覽群書,長得也很帥,風度翩翩,更難得的是性格堅毅陽剛,頗具雄才大略。這幾句“高大上”加“偉光正”式的總結性評語徹底顛覆了人們對楊廣的傳統認知。

而有些史籍對他的評價則完全相反,說他好大喜功、謀父、弒兄、篡逆、淫亂、濫用民力、窮奢極欲,是個不折不扣的荒唐戾狠的昏君加暴君。後來編寫史書對他的諡號"煬"是最貶義的一種,所以,後來的人們都認為楊廣和秦二世胡亥一樣,是最壞的皇帝。

一個人身上同時貼有兩個標籤,竟有兩種涇渭分明、截然相反的評價加諸一身,暗示此人之非比尋常 。

隋煬帝楊廣的歷史真實面貌究竟是怎樣的呢?

楊廣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又名楊英,小名是阿麼。父親楊堅建立隋朝後,楊廣被封為晉王,當時只有十三歲。除了王位外,還讓楊廣做幷州(治所是現在的山西太原市)的總管。

楊廣有軍事才能,屢建戰功: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亂;公元600年,北上擊敗突厥進犯。這些功勞是其他皇子所沒有的。

從這點來看,他和李世民有些相似,都是次子,都有戰功,都是通過非常手段得到的皇位,只不過李世民比楊廣的政績突出一些,也許因為這個原因,後來的人們就對李世民稱譽多一些,對楊廣貶低的多一些。

歷史是客觀的,但記錄歷史的人卻必然逃脫不了當時主觀性和時代政治家們的要求。所以看待歷史必然要放在當時的角度來看,分析當時的情況。

楊廣堪稱千古明君,其文治武功文才,不在康熙,唐太宗之下,而其性格才情又堪稱是個英雄性情的皇帝。正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 唯大英雄方能本色。 

一.所說勞民傷財,不斷伐高麗,以及修大運河。

哪個朝代沒有,康熙退位留給雍正已是一個爛攤子,康熙平準格爾丹,滅三藩,這些戰爭消耗的人力物力,和對人民生產生活的破壞絕對不在楊廣之下,而楊廣如此還有為國為民族戰爭的意義所在,而康熙耗舉國之力,為其滿人愛新覺羅一氏的利益和權力而戰。 

二.說楊廣性情暴虐,殺人如麻。

試問,天下幾個皇帝不是如此,李世民殺其兄李建成,其弟李元吉,而後將兄弟兩家其子侄一輩悉數殺光,特別是建成之妃,已有一子,不過幾歲,我們的明君唐太宗,垂涎美色把哥哥的老婆霸佔了,而把這個妃子的兒子也殺了。 唐太宗不暴虐?

三.說楊廣性情猜忌,心胸狹隘。

當皇帝的恐怕沒有一個不是如此吧?我們再說唐太宗,和他好了很多年的魏徵去世之後,太宗很是傷心,事後發現魏徵不僅私自結黨隱私,而且故意把給皇帝的上書給褚遂良這些大臣看,來故意博得清名,太宗很是鬧怒,本來答應的將公主許配給魏家當媳婦的也不答應了,追回賜諡,並將魏徵墓碑都砸了,可見伴君如伴虎。

但是大家都這樣,為什麼偏拿楊廣說事兒呢?

綜合就一個原因,李世民等去世後,有自己的政權繼續存在,而楊廣的隋朝已經覆滅,牆倒眾人推。楊廣死後,義寧二年,李淵篡隋登基,諡號隋煬帝。

試問,奪權者對原來的權力所有者的評價能做到客觀而不撇私麼?如果,李世民之後也被另一姓氏奪權。我們今天讀到得唐太宗李世民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個版本,而且諡號也不會是太宗了,他的宣武門之變和種種必然也是他人生品格的最大詬病了。

當然,隋煬帝失敗的地方是用民過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偉業了。三駕遼東不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軍隊,而且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運河就傷民大重,損傷國體。

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也同樣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煬帝因過分自信與輕敵,導致第一次徵高麗的失敗,並陷入戰爭泥潭。致使不滿的士兵發動兵變。人民也為逃避沉重的負擔紛紛起義造反,為大隋王朝的覆滅打下了伏筆。

但是,就此認為隋煬帝是暴君是否有失公允?


分享到:


相關文章: